專家:推行中醫治未病 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2020-12-14 金臺資訊

11月22日,2020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提升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上,各位專家、學者一致認為,中醫藥對基層疾病預防和慢病調理有促進作用,並就如何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建言獻策。

「脾胃虛則生百病。」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謝勝稱,脾胃之於健康,以及脾胃專科的醫生對脾胃疾病的診治能力非常重要。體質是疾病發生發展以及維護健康的關鍵因素,故推行並深入開展中醫治未病意義重大,希望得到基層和廣大醫生的關注。

中西結合 釋放基層維護健康生產力

「基層診治當中存在投入不足、醫生隊伍基本能力不全、基本認識不深。特別是在危急重症處理救治能力、診療及服務能力、專科人員儲備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尚有待加強和提高。」謝勝根據基層工作經驗表示。

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毓輝認為,要改善健康,不能僅依靠疾病治療,而是要統籌影響健康的多方面因素,將維護健康的生產力更全面、深刻地釋放出來。

基層醫療機構需要提升哪些能力?張毓輝介紹,首先是醫防結合能力,基層醫療機構作為面向群眾的第一線,一方面要做好健康知識宣傳普及,做好慢性病管理,另一方面要做好傳染病防控。同時,要增強中西醫結合能力和醫養結合能力。

張毓輝進一步解釋,中西醫在基層結合應是以健康為導向的結合,宜中則中,宜西則西,在保持中醫特色的同時促進中西醫結合服務居民健康,這是基層服務能力的重要體現。此外,隨著老齡化進程加劇,基層應圍繞老年健康需求,提升康復、保健、醫養等服務能力,這應該是基層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國家衛健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苗豔青表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職能定位不同於大醫院面對城鄉居民,醫防融合才能提供高效、無縫銜接的一體化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層要做健康管理,其中包括恢復健康、預防疾病發生、增強健康、增強整個身體機能等,這需要中醫藥的介入。

醫防融合 根據醫療需求開展服務

「防治結合是兄弟,醫防融合是夫妻。」苗豔青講到,醫防融合是以當地老百姓的醫療服務需求為導向的,是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是全科和專科的融合。例如,既是全科醫生,同時在某個專科方面有特色。醫防融合不僅僅是服務模式的融合,更多是制度安排,而且是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制度安排。

醫防融合對於醫療衛生機構而言要改變什麼,苗豔青認為,需要改變激勵方式和資源配置,要建立激勵機制,要看背後的利益有沒有進行共贏或者補充。其次,在設施體制方面要實現信息整合,信息不整合,基層醫療機構無法提供更多服務。診療信息、傳染病上報和基本的信息要整合在一起,讓基層醫生看到上級醫院的部分診療信息,給患者或其他管理的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務。

「很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沒有開發適宜固定居民的醫療服務,我認為中醫藥能發揮作用」。苗豔青表示,老百姓對治未病、管理健康狀態、身體調理等存在需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應該提供這樣的服務。

謝勝也強調,堅持發揮中醫藥三大優勢,積極推進中醫治未病的主導作用,基於體質狀態評估,預測、預防疾病,進行系統科學有效的全程的監管和幹預,在基層落地實施個體化的中醫4P健康管理,立足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關愛和維護,能夠更好地助力「健康中國」戰略實施,早日實現「人人享有健康」的健康中國夢。

相關焦點

  • 名中醫專家團隊助力提升基層中醫藥綜合服務水平
    北京中醫醫院和昌平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同承擔起社區百姓的中醫醫療和治未病的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並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人才培養、專科特色進行扶持和培育,助力提升昌平全域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社區中醫碩士團隊代表集體向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劉清泉名中醫團隊拜師。
  • 履職新時代|許昕代表:提升基層衛生服務能力方便百姓就醫
    2018年,北京一級醫院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增長近30%,三級醫院門急診量減少8%。一增一減,「看病難」正在緩解,作為北京中醫醫院婦科學科帶頭人的市人大代表許昕對此深有感觸。北京的醫療衛生資源不僅要承擔當地居民的需求,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許昕代表認為,三級醫院應以解決疑難疾病和重症的救治為主,後期恢復鞏固治療可以轉診回社區。
  • 「治未病」要講規範,這4間醫院成為中醫治未病指導中心
    廣州人素愛養生,而「治未病」是中醫文化中的一大精髓。現在,廣州市衛健委確定了4家中醫治未病指導中心。  今天上午,廣州市衛健委舉行中醫中藥中國行暨廣州市中醫「治未病」服務建設項目啟動儀式,同步在神農草堂中醫藥博物館及廣州市第二工人文化宮舉行中醫「治未病」健康文化宣傳活動。
  • 炎黃東方攜手治未病分會,開啟中醫藥治未病新紀元
    「要不斷增強中醫藥服務能力,繼續完善覆蓋城鄉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和保健服務體系」。十餘年來,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十分重視中醫藥治未病工作。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將中醫藥優勢與健康管理結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為一體的中醫健康模式。」
  • ...讓「業務院長」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中發揮更大作用
    原來這幾天下大雨,老病房年久失修進水,新病房樓未完全竣工,病人暫時住在這裡。查過房後,我坐在門診的辦公桌前,對照著「三個提升、四個一」工作要求,深感肩上的壓力巨大。隨後的兩周,完成日常診療後,我開始調研。通過調研我發現衛生院管理水平不高、基本醫療服務能力弱、骨幹技術人才缺乏、硬體設施落後。我更意識到,鎮衛生院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瓶頸,單靠我一個人能力,不足給衛生院帶來質的改觀。
  • 專家:用培養人才、下沉資源等手段提升基層服務能力 推動中醫藥發展
    為幫助基層提升醫療服務能力,推進分級診療,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由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進行學術指導,人民網·人民健康主辦、華潤三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2020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提升研討會於11月22日在北京召開。
  • 治未病,中醫有妙招
    強化中醫藥在疾病預防中的作用  ◆結合實施健康中國行動,促進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級  ◆在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豐富中醫治未病內容  ◆鼓勵家庭醫生提供中醫治未病籤約服務  ◆到2022年在重點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廣
  • 2019-2020河南省進一步提升醫療服務能力獲獎名單公示
    11月25日,由河南日報社聯合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共同開展的「河南省進一步提升醫療服務能力"評選活動落下帷幕。我省共有44家醫院獲得表彰。
  • 龍崗中醫治未病工作獲5A評定
    對特定人群實行精準健康幹預,醫院治未病科應用15種中醫特色幹預技術,制定了對偏頗體質、失眠、慢性疼痛、高血壓前期、糖尿病前期、痤瘡人群等多種完整的中醫治未病服務方案,自主研發乾預技術產品共有15種。同時,自主研發了中醫治未病健康管理系統,覆蓋移動終端,建立起患者健康服務資料庫,探索開展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
  • 專家:應倡導網際網路+慢病管理,推動縣域醫療服務均質化
    專家:應倡導網際網路+慢病管理,推動縣域醫療服務均質化工人日報客戶端9月8日電 9月4日~6日,「健康中國 健康縣域」中國縣域健康大會暨2020中國縣域醫院院長年會在蘇州舉行。網際網路慢病健康管理平臺先行者、醫渡雲集團聯合創始人徐濟銘在論壇表示,「通過智能技術和網際網路+慢病管理,可推動醫療服務均質化,提升基層慢病管理水平,下沉優質醫療資源,優化資源配置,讓廣大的基層慢病患者得到可及的、滿意的醫藥服務。」圖為與會者正在聆聽因數健康慢病健康管理平臺介紹。
  • 提升基層衛生服務水平 助力鄉村「醫療振興」
    農村牧區的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直接關係到廣大農牧民朋友的身體健康及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十三五期間,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不斷加強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助力鄉村「醫療振興」。
  • 甘肅將中醫治未病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新華社蘭州5月23日專電(記者 王豔明)甘肅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疾病預防、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將中醫治未病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中醫治未病的核心理念是未病先防,已病防變。記者23日從甘肅省衛生廳了解到,甘肅省中醫治未病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向城鄉居民提供中醫藥健康教育、科普知識、飲食起居等方面的宣傳與諮詢服務,開展中醫藥預防保健、康復養生、中醫傳統療法服務等。
  • 交流醫療學術 提升服務能力
    玉林新聞網-玉林日報訊 在玉林市中西醫結合骨科醫院整體搬遷之際,11月27日、28日,由SICOT中國部數字骨科學會廣西分會主辦,玉林市中西醫結合骨科醫院承辦的2020桂東南創傷骨科診療技術新進展研討會暨數字骨科脊柱微創技術應用新進展會議在玉林市中西醫結合骨科醫院玉東新院舉行,會議特邀區內外的骨科專家作專題學術報告,得到全市各級醫療單位及周邊地區醫療單位的積極響應
  • 深圳景田醫院中醫治未病中心正式啟動
    同時,出席慶典儀式的還有深圳市中醫院副院長、深圳市醫師協會副會長 、秘書長王天星,深圳市中醫院中醫治未病專家盧延年等來自深圳市中醫藥領域著名的專家和學者。「中醫治未病中心」正式落戶深圳景田醫院,標誌著深圳景田醫院中醫服務由重「治已病」向以「人」為中心、以中醫傳統特色療法和現代物理治療為手段、以人體健康為目的的「防病、治病、養生」健康管理模式轉變。
  • 打造特色治未病中心 提升群眾健康獲得感
    科室秉承「以病人為中心,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提高中醫臨床療效」主旨,積極發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把滿足人民群眾對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的需求作為出發點。科室將服務對象分為亞健康人群、老年人群、慢病人群和康復人群等,對不同服務對象進行分類管理,分別制定服務(幹預)方案,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的作用,打造體現中醫文化特色的中醫綜合服務區,為汝城百姓提供中醫預防、養生、保健指導等服務。
  • 北京中醫藥學會「中醫治未病中心」在京掛牌成立
    此次成立的「中醫藥綜合能力協調發展指導委員會」是由北京中醫藥學會與泰禾醫療共同發起,未來將形成專家團隊式學術發展與傳承共享模式,並形成中醫藥特色學術輻射模式。為中醫藥行業提供技術支持與指導,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規範社會資本舉辦中醫機構管理,支持社會資本舉辦中醫機構。協會成立後,將定期舉辦專業學術活動、特色技術培訓、專家巡診指導等系列活動。
  • 政府發文,這類基層醫療人才漲工資、給編制
    ③ 到2022年,全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和70%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健康幹預服務; 中醫藥公共衛生服務覆蓋目標人口的65%,鼓勵家庭醫生提供中醫治未病籤約服務,在重點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廣20個中醫治未病幹預方案。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規範的中醫養生保健(非醫療)機構。
  • 玉山: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提升基層衛生服務能力
    近年來,玉山縣加快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健全基層衛生醫療服務體系,為城鄉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健康紅利」。「整潔乾淨明亮,各個科室之間分類清楚,醫生護士的服務態度又上了一個新臺階,對我們患者來說是一個福音。」張大飛這樣評價街道中心衛生院。
  • 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 百名醫療專家關注糖尿病基層防治工作
    本次活動對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基層中醫藥服務探索,進一步深入推進健康扶貧工程,讓更多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福建基層鄉鎮中,為當地老百姓提供優質便捷的醫療衛生服務有重要現實意義。開幕式由廈門南普陀寺慈善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弘來法師主持。
  • 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 遼寧今年將再建232個中醫館
    新華網瀋陽1月18日電  2016年,遼寧省衛生計生委完成了186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建設工作,全省「國醫堂」數量增加到66個。去年,在啟動新一輪的對口支援工作中,省衛計委組織省內三級中醫醫院開展對青海省和遼寧省15個貧困縣中醫院的對口幫扶工作,共派駐人員68人,診療1.48萬人次,進一步提高受援中醫院服務能力,助力農村貧困人口醫療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