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數民族民族茶具以種類繁多、造型優美著稱,兼具實用價值與藝術之美。雲南貢山獨龍族人日常生活中使用一種打茶竹筒。是用口徑3寸左右、長約2尺的竹筒製成的。竹筒裡面放一個能上下活動的竹柄木塞,木塞直徑略小於竹筒口徑,竹柄高度要高出竹筒6餘寸。將煮好的茶水、食鹽、熬熟的豬油(或雞油、核桃油、酥油均可)以及有香味的蘇麻籽倒入竹筒內,有時還加入調好的雞蛋。然後手握竹柄木塞反覆抽搗,就可製成淺褐色的又鹹又香的「打茶」。與藏族打酥油茶的茶桶及打茶方式相同。
西藏、青海等地藏族民間製作酥油茶使用酥油茶桶,藏語叫「董姆」、「冬莫」或「甲董」。由木製或竹製圓筒和長柄有孔木塞組成。大小依需要而定。一般家常使用的直徑約20釐米,高90釐米,寺廟或大型集會使用的直徑約30釐米,高1米多。為便於旅途攜帶,直徑約10釐米,高40釐米的即可。酥油桶的上口、中腰和底沿都有銅箍或鐵箍,柄端有銅或鐵握手。製作考究者還要在銅件上刻以圖案裝飾。桶外一側到桶底綴有一條皮帶,以便提攜和打茶時腳踩固定。藏族同胞喝酥油茶常用木碗。木碗是用樺木、成巴樹或雜樹為材料,雕琢鏈制而成的。這種木碗不僅外表光滑美觀而且重量較輕,堅韌耐用,便於攜帶,盛放酥油茶不改味、不燙嘴。雜木做成的木碗還有防毒的功能。
白族講究茶具,有「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的俗話。薄胎潔白精緻小巧的磁杯受歡迎,喝茶時要欣賞讚美茶具。甘肅回族茶館中講究以紅銅大茶壺坐於旺火上保持壺中常沸,隨時為飲茶者續水。銅壺處有個小把手用來倒開水外,有三條銅鏈子焊在壺身周圍,鏈子上端集於一個提鉤,提起來很方便,又不燙手,設計得非常巧妙美觀。
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飲茶習俗豐富多彩,茶具也多種多樣,有茶罐、茶壺、煮茶鍋、茶漏、取茶罐鉗、攪茶棍、茶杯、茶碗、茶盤、衝茶筒、茶盒、煮茶三角架等。
茶罐:有土陶罐、銅罐、鐵罐等,哈尼族、彝族、布朗族、佰族、拉枯族烤茶煮茶的用具,體積較小,肚微突起,直徑約八九公分,收口,有單耳把手,烤茶煮茶時用。
茶壺:有銅茶壺、鍋茶壺、銀茶壺、竹茶壺。銅質茶壺扁平肚大,壺項口小,壺蓋用細銅鏈繫於提梁上,壺口有流,提梁固定於壺兩肩,主要用於爆沏茶用的泉水。其他質料的壺相類似。哈尼族、彝族、拉枯族、傣族、佰族、基諾族、布朗族多使用銅茶壺。較富有的傣族使用銀茶壺盛茶水。基諾族、布朗族、拉枯族還有用竹茶壺的,用竹茶壺盛茶水,滴水不漏。
煮茶鍋:陶質土鍋,為哈尼族煮土鍋茶時所用。低族亦有散口平底有把茶鍋,烹茶時用。
茶漏築:彝族用細竹編成的喇叭形竹器,敞口,口徑約8公分,高約十公分,用於濾茶。
取茶罐鉗:為鐵質鉗,在前端比一般火鉗多一對彎曲的鷹嘴夾,使用時,將鉗深入火塘內,讓鷹嘴夾住茶罐便於從火中取出,彝族常使用。
攪茶棍:用一節竹棍製成的兩端有節,中間無節而相通的煮茶攪棍,棍長約20公分,粗一公分左右,用於煮茶時攪動茶水,以便茶道通暢,彝族煮茶時常用。
茶杯:有土陶杯,木茶杯、竹茶杯、銅茶杯、銀茶杯、金茶杯。哈尼族、基諾族、布朗族、拉枯族、低族也喜歡用銀茶杯,但更多的是用土陶杯、木茶杯、竹茶杯。
茶碗:有土陶碗、木茶碗、銀茶碗。傣族富有者用銀茶碗,其他民族大多用土陶碗、木茶碗。木茶碗是香刺桐木鏤空精製而成。
茶盤:有木茶盤、銀茶盤、瓷鐵茶盤。木茶盤用香刺桐木製成,圓形,可盛8至十個木茶杯,盤上雕刻有象徵吉祥的花紋圖案。傣族富有者為銀茶盤,其他民族多用木茶盤、瓷鐵茶盤。
衝茶筒:彝族做油茶時使用的工具,多為竹製,也有木質和銅質的,空心成筒,高約35公分,內徑約10公分,筒底以竹節自然形成,兩端嵌圍銀或銅皮,簡中配拉杆,長約50公分,杆一端配一略小於茶筒內徑的木質圓盤,桿頭與圓盤銜接,將茶水和酥油、鹽巴等配料、倒入衝茶筒來回抽動拉杆,以衝油茶用。
茶盒:有竹茶盒、木茶盒、銀茶盒,彝族、傣族、布朗族、哈尼族、拉枯族等民族多使用竹製的和木質的茶盒,傣族富有者使用銀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