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新春即將到來,新春晚會也即將再次伴隨著熟悉的音樂出現。它仿佛多米諾骨牌,是某種頭尾相接帶有魔咒意味的文藝盛會。它的神奇表現在永遠以喜氣洋洋的陣仗出現,更表現在「不看就不算過年」的中國人心理定勢上。但也有絕不循規的叛逆者,譬如在靴子型亞平寧半島度過新年的著名媒體人洪晃,她堅持認為春晚是一種政府行為,「剛開始好,後來一般,最後就失去意義了。」
對話主持人:陳書娣
嘉賓:洪晃,中國互動媒體集團的CEO,《世界都市iLOOK》雜誌主編兼出版人。
鳳凰網:第一次看春晚是哪一年?讓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屆春晚?
洪晃:非常抱歉,我唯一看春晚的那年是2008年的春節。我媽媽剛去世,和朋友一起去海南。沒事幹。就這麼一年。
鳳凰網:能否講講80年代,90年代,新世紀,這三個階段的春晚所代表的時代意義?如果分別用一個詞概括,你會用什麼詞?
洪晃:我真的沒感覺。
鳳凰網:從春晚開播的七十年代末談起,從文革那種肅殺壓抑氣氛走出的中國春晚,是否存在某種對文化的解放?你是否認為它的火爆是必然的?
洪晃:我覺得春晚火,因為春晚是政府行為吧。
鳳凰網:怎麼看這三個時段民眾的審美變化?以及三個階段對春晚的態度和評價?
洪晃:70年代很容易有新鮮感,80年度很追求文藝,90年代開始徹底商業化,到21世紀,大家看什麼都煩,除了狗和baby.
鳳凰網:有人玩笑說,春晚先是讚頌祖國好,然後強調中華團圓,再是明星齊登場,你怎麼看這一成不變的這三個核心詞?
洪晃:越來越大,越來越空。
鳳凰網:你對春晚有怎樣的評價?你覺得它為整個中國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洪晃:算了吧。開始好,後來一般,再往後就失去意義了。
鳳凰網:有人提出「被春晚」的詞彙,你認同嗎?怎麼看這個「被」?
洪晃:同意,因為沒有別的可看。即使不是中央臺主辦,「春晚」本身的模式不會變。
鳳凰網:在30年後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對外開放、國內社會結構如此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除夕大家仍然集體被「春晚」,你怎麼評價這個現象?
洪晃:請政府把除夕夜還給家庭好嗎?(陳書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