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小姐》 洪晃:像鏡子一樣映射社會

2020-12-12 華西都市報

《張大小姐》 洪晃:像鏡子一樣映射社會

洪晃

洪晃

池莉

  洪晃12歲時赴美留學。後來從美國知名的瓦薩學院畢業,1996年回國創業。她辦過雜誌,開過服裝店,演過電影,主持過電視節目。洪晃新書《張大小姐》的作者介紹中,說洪晃「是一個專業的不務正業人士。」或許,正是這種「專業的不務正業人士」,尤其適合當一名作家。洪晃出過三本隨筆散文集《我的非正常生活》《無目的美好生活》《廉價哲學》。此外洪晃在網上積極活躍,發表觀點犀利,行文流暢,深得年輕人喜歡。
  不過,寫散文、寫評論可以一氣呵成。事實上,洪晃不少專欄文章,是在她去工作的路上坐在車裡就寫完的。但寫小說是另一回事。虛構文學需要更高的技術含量,需要作者有足夠的整體架構和情節謀劃能力。好在洪晃特別擅長講故事,一件小事就能讓她講得津津有味,惟妙惟肖。而且她最新出版的平生第一本小說《張大小姐》故事背景,正是洪晃比較熟悉的商政界時尚圈。她也趁機將自己的見多識廣和豐富歷練,融匯進自己的小說虛構中。

矛盾的「張大小姐」 現實中的兩面性

  張大小姐從酩酊大醉中醒來,眼睛都沒睜開,光靠嗅覺就知道她現在的物質環境已經遠離了她那「起碼四星級」的底線……這是翻開《張大小姐》的開篇所見的場景。《張大小姐》故事情節很通俗、很接地氣,愛情與懸疑並存。在小說中,被稱為「張大小姐」的張燕是京城名媛,家庭顯赫,又嫁了首富,自己和大學好友的公關公司也賺得金銀滿盤。小說以一起兇殺案開頭。有一天,張燕接到警方一個電話,說在河北一個叫半掛坡的村莊附近發現一具被亂刀砍死的屍體,無法辨認。只是在他身上找到一個紙條,上面寫著張燕的手機號碼。出於好奇,張燕就去認屍了,她萬萬沒想到死者是她在紐約留學時候的初戀情人。前男友姜平的死,打破了張大小姐平靜且物質優越的生活。
  小說中,「張大小姐」出身所謂的「上流社會」,先天就擁有遠超於一般人很多的優越條件。但她在半生中不斷迷失自我。如果大學畢業後她選擇留在美國靠自己生活,或許能獲得相對獨立的精神世界,但一次打擊讓她果斷選擇了一條更容易走的路——回歸到母親的庇護和富豪丈夫提供的物質財富中生活。這位從紐約某新聞學院出身、理想是成為一名調查記者的張大小姐對此表示出矛盾的態度:一方面對此榮耀的生活洋洋自得,另一方面又不斷產生懷疑和欲望。

某著名雜誌主編 不慎被讀者對號入座

  或許是從事過時尚傳媒業,對之有深刻的觀察,洪晃在小說中寫到了不少時尚雜誌的「生財之道」。洪晃花了不少篇幅寫一場「慈善晚宴」,其中個性鮮明、衣著暴露、喜歡坐老闆大腿的孟主編想出了一個「完美買賣」:奢侈品捐出產品拍賣給大款,大款將拍下來的珠寶送給女明星。小說寫到,這是「贏贏贏贏的買賣」:奢侈品得到宣傳,大款得到明星,編輯部得到利潤,某某公益機構也還是能拿到錢。
  犀利的洪晃,還詳細刻畫了一個跟「張大小姐」是塑料姐妹花的時尚雜誌主編形象。其行為特徵,讓熟悉的讀者很快就能對號入座,認為其來源是現實中某著名雜誌主編。對此,洪晃說,她不是故意要寫某個人,只是有些人的典型特質,對塑造小說中的虛構人物形象有用,於是就拿來當素材寫進小說了。
  洪晃在小說寫了一個很有趣的細節:每個富翁家裡都藏著一個go bag,我們姑且將其翻譯為「跑路包」,裡面裝著美金和偽造的護照。最後一章看似是個開放式結局,實際卻頗具諷刺意味,故事的結局仿佛早已在開頭暗示。從起高樓、宴賓客,到樓塌了,落得白茫茫大地真乾淨。虛構的框架中,卻有真的世相。美國小說家湯姆·沃爾夫曾寫過一部小說《虛榮的篝火》,對上世紀80年代紐約市上流階級生活有辛辣的諷刺。其中人性及自私虛榮,給洪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張大小姐》的最初靈感來源也與這部《虛榮的篝火》分不開。

專訪洪晃
或許從某些人身上
借用了一些特質

  近日,洪晃來到成都方所做了一場讀者分享會。封面新聞記者也有機會對她進行了專訪。洪晃快人快語,態度親切,言行中透露出落落大方、素養深厚的氣質,很難跟此前有人叫她的「名門痞女」稱號聯繫起來。
  封面新聞:你曾多次解釋,小說中的「張大小姐」不是你自己。但是這麼多人一看就想問:張大小姐是不是就是洪晃本人?小說中的時尚雜誌女主編,是不是寫的現實中國內那位知名的「時尚女魔頭」?虛構與現實的關係,是怎樣的一個關係?
  洪晃:張大小姐不是我。當然我在塑造這個形象時,動用了我的一些生活經驗和觀察。我就是寫了一個故事,從沒有想過要寫誰。我或許是從某些人身上借用了一些特質,但這絕不能說我的書裡確實地寫了誰。讀者讀到了什麼,這是讀者出於自己的道德行為和道德軌跡去決策的事情,故事本身就是故事而已。
  封面新聞:你怎麼看待小說中的張大小姐這個人物?
  洪晃:與那個階層有很多純粹的利己主義者,和他們比起來,張大小姐還不算是壞的,至少她還在掙扎,還在猶豫,還有一點點的正義感。
  封面新聞:你這本小說很特別。寫的是有錢有閒的那個階層。小說中的張大小姐、她的母親、老公以及身邊很多朋友,都是所謂的「社會精英人士」,他們運營著大公司,資產過億,身居要職。在當代文學作品中,很少被這麼直接面對寫過。
  洪晃:很多文學作品都是描寫社會大眾、普通平民的生活。剛好我見過這樣一群人:他們比較有錢有閒,生活得很光鮮。我對他們的生活有機會近距離地觀察和了解。那我可以用文學的方式,寫出來讓大家看看。或許寫這一部分人,引發讀者浮想聯翩,對號入座,但是我覺得應該有人來寫這個人群。對於現實世界的這部分存在,至少得有人用鏡子照照這一面兒吧。
  封面新聞:你主編過時尚雜誌,現在屏幕閱讀這麼盛行。你覺得,時尚雜誌在今天該怎麼迎接挑戰?
  洪晃:我覺得,紙質雜誌暫時還不會消失。這跟電視已經誕生一百餘年的今天,廣播仍舊存在,是一個道理。但讀者永遠在成長,紙質雜誌想要在劇變的社會中生存下來,應該有能力重新創造自己。紙質雜誌目前需要做的,是明確自己的定位,明確自身與網絡、電視的區別在哪裡,再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刷新自己的形式感。
  封面新聞:你的很多專欄文章,很受網友喜歡。讓人好奇你的精神營養來源都是什麼?
  洪晃:(拿出包裡的kindle閱讀器)我來給你看一下,我的精神營養來源在哪。我天天看書吶。比如我給你看我這幾天集中讀的兩部作品:一本是《A Gentleman in Moscow》(《莫斯科紳士》[美]埃默·託爾斯著),一本是《The End of Men and the Rise of Women》(《男人的終結和女人的崛起》),前者是小說,後者是談關於男女社會地位變化的書。這兩本書真的很有意思。
  封面新聞記者張杰
  實習生劉可欣

池莉《大樹小蟲》
人與人之間「量子版的糾纏」

  提到池莉,很多人最先想起的就是她的《生活秀》《來來往往》等小說作品。早在上世紀80年代,池莉的「人生三部曲」《煩惱人生》《不談愛情》《太陽出世》,被譽為中國小說新寫實流派發軔之作。其暢銷代表作《生活秀》虛構的「鴨頸」小食,衍生出紅遍全國乃至海外的「武漢鴨頸」,並形成了龐大的食品產業鏈,堪稱文學深度介入現實生活的成功範例。池莉特別善於表達市井生活,她筆下風風火火、敢愛敢恨的武漢女性,令讀者印象深刻。她的小說還多被改編成同名電影或電視劇,為大眾所熟知。近幾年,池莉長篇問世的頻率較低。她喜愛足球,曾去過南非看過世界盃,還嘗試著親自種菜。她對媒體透露自己的廚藝不錯,打趣說或許有一天「池莉廚房」能夠面世。2019年5月,距離上一部長篇出版十年之久,池莉推出她的40萬字小說《大樹小蟲》。

每個人物積極扮演推手的角色

  跟她此前的世俗化風格一致,池莉的《大樹小蟲》講述的是平凡人的俗世生活。故事的現實背景設定於2015年的武漢,通過俞家和鍾家兩個家族的聯姻,引出兩個家族三代人命運與現世糾葛。故事圍繞促使男女主角儘快生個二胎男寶這件頭等大事,雙方長輩使出渾身解數。在此過程中,每個人物都積極扮演著推手的角色,每個家庭不為人知的隱秘也逐漸袒露。
  這一次的小說涉及老中青三代人,僅是小說主線就寫了十多位人物。內容圍繞著現代人所關注的「二胎」、「代溝」等話題展開。男主角鍾鑫濤是個80後,出生於富商家庭,父母竭盡全力為他打造優裕成長環境,從名校研究生畢業後,只待繼承家業。85後女主角俞思語同樣出生在條件相當不錯的家庭,被爺爺奶奶眾星捧月般呵護長大,性格天真單純,不諳世事。這看似「門當戶對」的婚姻大事,自然在眾人的運籌帷幄、精密部署下,被設定成了「一見鍾情」式的自由戀愛,很快就按部就班地步入婚姻殿堂。俞鍾兩家由此有了正式交集,故事也才剛剛開始。

人類都是小蟲在奮力地生活和爬行

  《大樹小蟲》除了表現瑣碎的生活日常,還包涵了人生中超越生活帶來的痛苦和煩惱本身的韌性。書中可以映射出時代的變化與不變的家庭倫理、社會綱常之間的各種矛盾,充滿笑點、淚點、看點,也是人性之軟弱被不斷戳中的痛點。小說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婚姻,從來都不只屬於他們兩人,生活被來自外界的諸種力量牽制。池莉用量子定理比喻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她覺得量子是最複雜的,可以在多個地點以任何狀態同時出現,難以被看透,「人與人之間複雜的關係就如同量子的糾纏,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
  《大樹小蟲》的扉頁上寫著這樣一段話:「一隻盲目的甲蟲在彎曲的樹枝表面爬動,它沒有注意到自己爬過的軌跡其實是彎曲的,而我幸運地注意到了。」這句話是愛因斯坦對廣義相對論的通俗解釋,也是池莉創作靈感的來源,更是整本書的題眼。「大樹小蟲不是我自己的思想,我是借的愛因斯坦的思想,我覺得我的思想力是不夠的,」她在活動中提到,自己曾被量子力學的觀點所震撼,這本新書正是試圖從一個人文的角度來詮釋它。
  人的一生中所有事都會被身邊的人所影響,人們就在這樣的生活裡,一代一代堅韌地活下去,她覺得這樣的狀態很像愛因斯坦的那段話,「生活就是一棵巨大的樹,我們人類都是小蟲,在奮力地生活,奮力地爬行,但是也許從宏觀上看我們爬行的軌跡真的是彎曲的,人們以為向上的時候實際上可能在向下。」她希望藉助量子理論來映照生活的複雜,以及這一複雜中恆定不變的東西。文學評論家閻晶明點評道,「這本小說特別能夠反映出池莉這麼多年持之以恆的創作堅持,她對生活的理解帶著強烈的煙火氣,既承認生活的美好,也看到生活的苦處。」
  封面新聞記者張杰
  實習生劉可欣

相關焦點

  • 首部小說《張大小姐》噹噹預售,洪晃笑稱「不是身體寫作」
    l 「名門痞女」洪晃首部小說《張大小姐》10月26日在噹噹預售  l 講「上流社會」,主人公為豪門女張燕,但「不是自傳,不是身體寫作」  l 洪晃發微博「高興死了」,譚卓姚晨轉發支持  l 策劃方噹噹有計劃將小說改編成同名影視劇
  • 專訪|洪晃出首部長篇小說《張大小姐》,還在昌平養雞醃鹹菜
    張大小姐的金貴身份已昭昭然,之後洪晃筆力一轉,寫到了半掛坡裡發現的臉被砍掉一半的殘破不堪的屍體,並引出一段張大小姐在紐約時的情事……洪晃不同於中國作家們慣愛表達的中國底層的掙扎,《張大小姐》全文幾乎沒什麼下層人民,紅二代的父親、首長母親、身價「N多億美元」的老公黨小明、設計師前男友、塑料姐妹花朋友孟大主編……小說裡談笑往來無白丁
  • 洪晃的這部小說,寫盡了上層名流社會的生意場和名利場
    前兩年,著名媒體人洪晃出了她的第一本小說《張大小姐》,故事懸疑又時尚,描述了名流社會的生意場與名利場,以及婚姻對於他們各自生活圈層的複雜性和社會效應,而非單純的因為愛情。
  • 洪晃:其實,99%的人都誤解了生活
    這時期的洪晃是專注於寫作的「專欄作家」,是《張大小姐》長篇小說的作者,還是一名沉浸在生活樂趣中的妻子和母親。當我們一行人匆匆趕到下苑村的時候,洪晃正在村頭和當地的畫家朋友聊天。從他們口中得知,在下苑村裡已經有約100名藝術家在此居住、創作和生活,以畫家為主體,還有雕塑家、書法家、詩人等都對這裡十分青睞。
  • 「名門痞女」洪晃,在浮躁的社會中,給人帶來了不一樣的火花
    身為名門之後的洪晃沒有一點名門架子,像極了胡同裡熙華搗蛋的小女孩。但是洪晃在學習方面卻從沒有讓他的父母擔心,詩書琴棋樣樣都會,這讓她的父母對於她的搗蛋行徑也只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洪晃有著極其優越的家世,卻怎麼都沒法擁有一場像普通人一樣甜蜜平常的愛情。洪晃去了美國後,她沒有產生"水土不服",正相反,她在美國仿佛"如魚得水"在這裡能夠和本地同學打成一片。這得益於她的外交官父母,從小就讓她在學習詩書琴畫的同時,還多學習了一門英語。
  • 名門痞女洪晃的上流社會和豪橫情史
    生在名門大院的洪晃,自小性格就是自由散漫,不像母親和外婆那般優雅精緻。 之後洪晃有個養女,給她拿的卻是北京戶口,地址是史家胡同51號。 陳凱歌雖然不如洪晃有錢,但他讓洪晃這個一肚子洋墨水的女人找到了自己在本土文化中的位置,用洪晃自己的話說:給我接了地氣。 1993年,陳凱歌憑藉《霸王別姬》走向了國際,拿獎到手軟,迎來了真正事業上的春天。
  • 「名門痞女」洪晃:上流社會、時尚圈,有多虛偽?
    但只有洪晃自己明白,要想活出自己有多麼困難。 對於母親,洪晃有愛有敬有佩服。但洪晃卻始終不願在母親的影子下過活,不願成為母親那樣的女人。 拿上流社會開涮,活得很通透 洪晃出生在上流社會,在這個環境下一路成長的她直說:上流社會有很多虛偽的東西。 洪晃曾被冠上"名門痞女"的名號。一出生就拿到頂級女主出場劇本的她顯然不是一個人們心中應有的豪門名媛形象。
  • 洪晃:揭秘土豪私下的醜惡嘴臉
    在物慾橫流的社會,金錢就是絕對的王道。它可以讓人出賣自己的肉體,出賣自己的靈魂,可以讓人放棄理想放棄心中的期冀。 那些擁有金錢的人,總是給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覺,他們"多財多"自覺可以用錢買到一切。 億
  • 《悟空傳》是一面鏡子,鏡子裡映射著每一個讀者的初心
    在某種程度上說,電影《悟空傳》跳出了原著,或者說對原著小說改動的比較多,這種改動觸怒了很多原著黨,畢竟像悟空、阿紫、阿月、天蓬等人的形象早已經深入人心,電影被這些人物有些創新本無可厚非,在原著黨眼中這是在毀經典。
  • 陳凱歌前妻近照曝光,59歲洪晃僅比陳紅大8歲,狀態卻像兩代人!
    大家對於陳凱歌很熟悉,但可能對於他的前妻洪晃卻沒有多深的了解。洪晃在1991年就和陳凱歌離婚了,後面又經歷了幾次婚姻,但都以失敗告終。洪晃雖然不是圈內人,但也是風雲版的人物,而今年已經59歲的她,也已經沒有了之前的風範。
  • 從月薪800到大刊主編,巔峰急流勇退,今駐顏有術和女兒像姐妹
    蘇芒的姿態在其他世家出身的女主編看來不夠好看,洪晃就從不掩飾自己對蘇芒的厭惡之情。不僅在微博上幾次Diss,在自己的作品《張大小姐》中也寫了一位做人姿態難看的孟主編來影射蘇芒。蘇芒倒是從來沒有對洪晃明裡暗裡的嘲諷有過什麼回應,這倒並不只是因為蘇芒有涵養,而是她從來就是個清楚得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其他時尚大刊的女主編總體上還是低調的,洪晃的名聲也並非因為她是大刊女主編,而是因為她的家世相比之下太過於顯赫。
  • 馮侖VS洪晃:女權主義是什麼?
    洪晃:你覺得女權主義是什麼?馮侖:通常理解,我過去看到的許多說法,比較強調女性在一切方面跟男性都要無差別,都要一樣。洪晃:女權其實就是平權,不是嗎?中國是國家女權主義,就是在法律方面的平等,其實我們都有。你能當 CEO,我也能當 CEO,咱們就憑本事了,對吧?但是意識方面、文化方面是沒轉過來的。
  • 洪晃:陳凱歌傷害不了我-虎嗅網
    她還自己花錢給喬冠華在上海福壽園塑了一個像。覺得太棒了,完全像一首詩。」那時陳凱歌去拍《孩子王》,安德魯去了外景地,和陳凱歌拍了一張搭著肩膀的照片。他回家之後,和洪晃爆發了一場爭吵,兩個人就結束了。陳凱歌和洪晃好上了。
  • 陳凱歌前妻洪晃:出身名門,80年代月薪7000美元
    洪晃出生的時代裡,裹夾著各種浮躁不安和掙扎、晃蕩,她也像其他人一樣,被時代推著前進,在這樣的環境裡, 父母的婚姻似乎讓洪晃的世界變得有些許不同,在學校裡,她的物什就比其他同學要高級,而父母離婚在當時是較為罕見的事,這種種都讓洪晃覺得自己和他人不同。她也想和其他人一樣,但父親一向教導她,應該走自己的路,不該去在意別人的看法。
  • 「名門痞女」洪晃:出身名門,80年代月薪7000美元
    洪晃出生的時代裡,裹夾著各種浮躁不安和掙扎、晃蕩,她也像其他人一樣,被時代推著前進,在這樣的環境裡,內心也埋下了浮躁不安的種子。父母的婚姻似乎讓洪晃的世界變得有些許不同,在學校裡,她的物什就比其他同學要高級,而父母離婚在當時是較為罕見的事,這種種都讓洪晃覺得自己和他人不同。她也想和其他人一樣,但父親一向教導她,應該走自己的路,不該去在意別人的看法。
  • 馮侖VS洪晃:女權主義是什麼?|共識
    馮侖:通常理解,我過去看到的許多說法,比較強調女性在一切方面跟男性都要無差別,都要一樣。洪晃:女權其實就是平權,不是嗎?中國是國家女權主義,就是在法律方面的平等,其實我們都有。你能當 CEO,我也能當 CEO,咱們就憑本事了,對吧?
  • 「才女」洪晃:我雖然是美國籍,但我始終視自己為普通的中國公民
    一、出身名門,志存高遠 1961年,洪晃出生於北京,父親洪君彥是北大的經濟學教授,母親則是被稱為"近代名媛"的章含之。可以說,洪晃就像是一個星二代一樣,從小便被受關注,從洪晃的一言一行,到生活履歷,時刻都被世人關注著。
  • 獨家:洪晃呼籲政府把除夕夜還給家庭
    但也有絕不循規的叛逆者,譬如在靴子型亞平寧半島度過新年的著名媒體人洪晃,她堅持認為春晚是一種政府行為,「剛開始好,後來一般,最後就失去意義了。」洪晃:非常抱歉,我唯一看春晚的那年是2008年的春節。我媽媽剛去世,和朋友一起去海南。沒事幹。就這麼一年。鳳凰網:能否講講80年代,90年代,新世紀,這三個階段的春晚所代表的時代意義?如果分別用一個詞概括,你會用什麼詞?洪晃:我真的沒感覺。
  • 酒店玻璃外牆反光簡直就像鏡子一樣
    起初,她以為是自己出現了幻覺,後來發現玻璃中的映射人影就是隔壁房間的住客。新郎驗證:像看直播酒店的大堂經理到了隔壁房間,說看不見何女士房內的情況。何女士的丈夫要求親自驗證,當他站到隔壁房間內向自己房間望,「看得清清楚楚」。天黑後,酒店玻璃外牆變「鏡子」。記者發現,在5502房間的落地窗外側就是酒店的玻璃外牆,而玻璃外牆與房間落地窗之間還有近50公分的距離。
  • 洪晃:不穿名牌不戴首飾,連妝都不化,這可能是最低調的有錢人
    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名媛」的章含之就是洪晃的母親,章含之是著名的外交官還曾擔任過主席的外語老師。而洪晃有兩個父親,生父是一位經理學者,在北京大學擔任教授;而繼父是前外交部長喬冠華,曾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 家族這般顯赫又是名門之後的洪晃,按道理應是像她的母親章含之一樣是個名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