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行 | 由浙入閔記,仙霞古道話滄桑

2020-12-13 澎湃新聞

仙霞古道,又稱「浙閔官道」,北起浙江江山,南至福建浦城,全長120公裡,因縱貫仙霞嶺而得名,過去一直是連接浙、閩兩省的交通要道。

仙霞古道從江郎山下經過

這條古道因戰事而起,卻因商貿而興。它最早由唐末農民起義軍黃巢為了由浙入閩粵而開,至南宋,成為溝通浙閩兩省之間的「七尺官道」。到了明清,原本承擔軍事功能的古道,逐漸發展為一條成熟的商貿運輸線,仙霞古道也迎來了全盛時期。

今天,仙霞古道大部分路段已被寬敞的柏油公路覆蓋,僅餘仙霞關到楓嶺關的山嶺之間,尚有保存完整的古驛道。圍繞著這條隱於浙閔山間的古道,也誕生了一批富有特色的碼頭、集鎮、和村莊。沿途還串起包括江郎山、仙霞嶺、廿八都、浮蓋山等一系列自然與人文景點。重走這條仙霞古道,成為一些驢友心目中的經典徒步路線。

清湖碼頭

清湖鎮位於江山市南部,仙霞古道的起點。清湖碼頭一帶水域寬闊,是錢塘江流域最後一個可通行大型帆船的貨運碼頭。清湖鎮水運經錢塘江可直通京杭大運河,陸路越仙霞古道可達福建,是仙霞古道上一個重要的物資轉運站。

清湖,唐代設鄉,宋稱十五都,明朝中後期的清湖碼頭萬商雲集,百貨星羅,繁盛勝於縣城。

如今的清湖鎮,已看不到昔日繁華的商埠景象。徜徉在須江邊,還能找到過去拴船的石樁。只是江面上早已沒有行船,水位也比較低,老碼頭已經成為附近居民的洗滌之所。

一位岸邊釣魚的老人向我講起清湖過去的繁華。他提到,一直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清湖碼頭每天仍有幾百條船停泊。岸邊人來人往,貨棧碼頭堆滿了南北貨物,「江山船幫」的人將貨物卸下後,由身強力壯的挑夫沿古道往南運送過嶺,去往福建浦城。

碼頭東岸,有一堵民國期間的拱形門庭,門額上刻著「清溪鎖鑰」四個大字。這裡就是清湖著名的「九清浮橋」門亭,過去由縣城入清湖鎮的必經之路。如今浮橋已經不在,只存門庭。從這裡開始是仙霞古道的真正起點。

清湖鎮過去是重要的水陸中轉碼頭

穿過拱形門庭,右側是一座寫有「萬安街」的高聳門樓。這是清湖老街,筆直向南延伸,約一公裡。

老街屬仙霞古道的一部分。走出老街,外面連著公路,古道就此中斷。老街上的房子似乎建築質量不高,大多比較簡陋,無法想像這裡過去曾是比縣城還繁華的古鎮。

當地老人告訴我,清湖經過兩次日軍的劫掠和火燒(1942日寇沿仙霞古道,曾進攻仙霞關)。老街上的古建築,均被付之一炬,清湖鎮元氣大傷。之後,雖勉強維持了一段時期的繁榮,只是碼頭兩岸停靠的船舶數量越來減少。

不過,清湖商業衰落的真正原因,還是隨著江浦公路和浙贛鐵路的相繼修通,仙霞古道逐漸失去作用,外來客商紛紛離境,清湖碼頭的繁華景象也不復再現。

和睦制陶村

村裡制陶人家牆上的彩繪

清湖碼頭往南5公裡,就是和睦瓦窯村。它與清湖碼頭相鄰,過去是仙霞古道上的一個頗有名氣的制陶村落,穿村而過的仙霞古道在和睦段尚存1.5公裡。

制陶是這個村的傳統產業,村裡的人,多半是當年制陶匠的後人。和睦村從清代開始制陶,已有500餘年歷史,整個村落以家庭作坊式為主,鼎盛時期,村裡每家每戶都燒窯制陶。

如今古老的制陶工藝在和睦仍在延續,村裡各家門前能找到不少小土包似的孔窯,一般有兩三米高,五六米寬。有的還在使用,多數已長滿荒草。

這種窯,因外形如饅頭,當地人稱為「饅頭窯」。據村民介紹,該村保存著清朝到現在的土窯近60孔。江山曾經是中國陶瓷的盛產地。早在商周時期,這裡就盛產印紋陶。唐至清,仙霞古道沿線更是窯址林立。

和睦村的制陶工藝,源於一個外鄉師傅。據《清湖鎮志》載,這裡最早只會燒制工藝簡單的建築陶——瓦片,所以也叫「瓦窯村」。直到清鹹豐年間,一個湖北師傅來到這裡,相中當地的優質泥土,便在此地搭棚制坯,生產泥烙壺,罐等,此後,這門手藝逐漸傳遍全村。

如今,土陶製品不再是生活必需品,和睦村早已沒有往日的生產規模。這幾年,村裡引進了彩陶的製作工藝,並且開設了陶藝體驗館,以吸引那些對此感興趣的遊客。

踩著慢輪車,在自家門口做陶的王師傅對我說,「我每天都要碰陶泥,不碰手就會生!」十三歲就開始做陶的他,見證了制陶業在和睦的興衰。

做陶很辛苦,是一門沒什麼大錢可賺的手藝,現在年輕人都不願意學。全村如今還在制陶的人家不到10戶,年紀都在50歲以上。

和睦村仍在制陶的師傅年齡都在50歲以上

清漾毛氏文化村

自清湖鎮由北向南,順著仙霞古道,遠遠就能看到一座奇特的山峰,高聳入雲。走近,發現山峰從一塊巨石裂成三塊,如刀削斧劈。這就是江郎山。

世界自然遺產江郎山

作為浙江首個世界自然遺產,江郎山是江山最熱門的景點,每天景區裡人滿為患。而山腳下的清漾村,知道的人就不多。

坐落於江郎山北麓的清漾村,自始遷祖毛元瓊(號清漾公,其居住地便以其號命名)由衢州遷來此地,已有一千五百年歷史。清漾村全村300多戶村民皆為毛姓,是江南毛氏聚族而居之地。清漾村歷史上曾出過8位尚書,80多位進士。

村子三面環山,清漾祖宅位居村中心。祖宅前有一片蓮池,左邊一條文溪潺潺而流,右有鵝卵石鋪就的仙霞古道穿村而去。東面的小山頭上有明代初年建造的清漾塔,圍繞著祖宅周圍還有幾十幢傳統民居,形成較為完整的歷史古村風貌。

近年來在原址上復建的清漾毛氏祖祠,是本村最為宏大精緻的建築,裡面用圖文並茂的方式詳細展示了清漾毛氏衍脈圖,以及毛氏家族出過的歷代著名人物。在清漾祖祠內,如今最為人津樂道的話題就是兩位毛姓名人之間微妙的親戚關係。

按清漾村毛氏族譜中記載,湖南韶山毛氏乃清漾毛氏後裔,毛澤東是清漾毛氏第五十六世裔孫,這已無爭議。

巧合的是,蔣介石的原配夫人毛福梅(蔣經國之母),來自浙江奉化毛氏,也屬於清漾毛氏支系。考證下來,她是江山清漾毛氏五十六代孫女。也就是說毛澤東和蔣介石之間,原來還有一層隔著十萬八千裡的遠房親戚關係。

清漾毛氏祖祠

保安鄉戴笠故居

江山通往浦城的205國道建設時,基本沿用了仙霞古道的線位走線,現存古道平原地區破壞較嚴重,但山區路段則破壞較輕,其中從保安鄉開始穿越仙霞嶺這一段古道,是仙霞古道保存最無損的一段。

從江郎鄉、經過峽口鎮、來到保安鄉,這裡仙霞古道平地路與山地路的轉換點。穿過保安鄉的戴笠故居,古道正式離開平原,向仙霞山脈深處蜿蜒而去。

江山保安鄉自古名不見經傳,直到民國時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就是軍統局的老大戴笠,戴笠的故居就建在仙霞古道上。

江山可以說是當年國民政府情報界的搖籃之地。軍統中的「一戴三毛」均為江山人,即毛人鳳、毛萬裡、毛森,其中,戴笠是毛人鳳介紹加入國民黨的。

1943年,戴笠在老家親自設計建造了一處房宅。這座外表看上去粉牆黛瓦,與一般江南木結構民宅類似的建築,內裡卻是機關重重,明梯暗道,盡顯房屋主人的身份。

比如上樓的樓梯,被他設計成了一明一暗兩部分。明的在正廳左前方,還有一條隱蔽的暗梯,藏在壁櫃佛龕後。二樓共有七個房間,每個房間至少有兩扇門,三扇窗。書房和會客廳內更是門窗眾多,方便四處觀察。院子裡靠近窗子,植有兩株高大的金錢松,從二樓可以很方便的沿樹幹下撤到地面。作為軍統的當家大哥,戴笠的宅子充分體現了特務工作的職業習慣和絕對的防人之心。

戴笠與仙霞古道幾乎一路捆綁。除了保安鄉的這處故居,幾公裡外的仙霞關上,還有戴笠建造的鄉間別墅「率性齋」遺址。從仙霞關下來後的龍井村,是戴笠家祖上過去開驛站的地方。之後的廿八都鎮,有他建立的「軍統女特工訓練營」。

軍統女特工訓練所裡的戴笠與胡蝶像

穿越「仙霞四關」

從保安鄉穿越仙霞關,到龍井村,再翻越小竿嶺這一段古道,大約十二公裡。這段古驛道因保存完好,而被開發成仙霞關景區。穿越仙霞關的旅程,是整個古道上最重要的精華段,也是最險峻的一段。

做為重要的古代關隘,仙霞關山高路陡,易守難攻,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仙霞關,與劍門關、函谷關、雁門關並稱中國四大古關口。

仙霞關不是一個單一的關,它是由一個「關群」組成。共有四個關,東北和西南各兩關,皆以條石砌成。每一關都建於山勢險要之地,關與關之間只有一條麻石鋪砌的古道相連,是戰略要地。

從仙霞關景區入口沿古道走十多分鐘,就來到頭關。仙霞四關中第一關最為雄偉,全部用條石建成,設有拱形雙重大門,關牆高6米,厚5米,長60米,關隘寬大,可重兵防守。關牆上和長城一樣建有牆洞,可以伏擊來敵。

仙霞關號稱「天設之雄關」,從古至今發生不少戰事。最近的一次,是1942年日軍在衢州分兵南下,欲打通浙閔一線。日方出動七八千人,向仙霞關發起猛烈的進攻。國民黨一零五師,在這裡浴血奮戰。結果日軍付出傷亡上千人的代價,也沒能前進一步,只得率部隊回撤,仙霞關完成它鎮守東南的使命。

來仙霞關景區的遊客,很多也止步一關,他們在關牆上拍完照,然後原路返回。因為接下來從第一關到第二關的路最為難走,有1195級臺階,都是上坡路。

仙霞三關

穿過頭關之後,開始了「之」字形,曲折盤繞的拾級而上過程。現存的古道都是麻石壘砌的,石砌路一般為兩米多寬,是標準的官道模樣,但坡度陡峭,一路向上確實頗為吃力,只能走五步或十步,就停下來歇息一下。

一關和二關之間的半山腰處,立有黃巢石雕像及他那首著名起義詩石刻:「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盡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史書都將仙霞古道的開通歸功於唐末的黃巢。公元878年,黃巢起義軍為了躲避唐朝政府軍主力,從江山的仙霞嶺一路「鑿山伐道」到達福建建甌,開闢了一條連通兩省的山路。

至南宋,這段古道,被鋪上石塊,成為寬2米至3米的「七尺官道」,在當時算規格很高,稱之為「仙霞路」。到了明代,浙閩地區物資貿易往來頻繁,人們在沿途設置驛站,形成了一條全長120公裡的商貿運輸之路。

仙霞四關

可以說,仙霞古道是一條集官道、商路、軍事要道為一身的千年古道。

黃巢像附近,還有一排長長的碑廊,其中陳列了歷代文人名士途經仙霞古道時留下的詩文,這些詩無一例外地都談到了仙霞路之難行。「千盤難度鳥,萬嶺欲藏天。」這是清代詩人袁枚筆下的仙霞古道。另一塊碑文,清代詩人查慎行的《度仙霞關》中的兩句:「人從井底盤旋上,天向關門豁達開」,描寫的就是從仙霞一關向二關的攀登過程。

仙霞嶺海拔為1413米,是仙霞山脈的主峰。仙霞二關就健在仙霞嶺的最高處。

仙霞嶺上的景色

出詩詞碑廊,一路向上,拐過幾個彎之後,終於望見仙霞二關。關前有一段路,異常陡峻,坡度約70度,上嶺需用力蹬道。仙霞二關的形制與一關差不多,只是規格上略小,但勝在位置險要。穿過仙霞二關,便等於登上仙霞之巔。站在關前舉目四望,但見遠山近嶺,層巒疊翠,山腰處雲霧繚繞,更添莽莽蒼蒼之感。出二關,仙霞古道在茶園竹海中穿梭蜿蜒,一路林木森森、修竹蔽日。穿過一座茶亭之後,三關就在眼前。仙霞三關山勢平緩、開闊,好似山上盆地,是歷代的屯兵之處。從第三關開始,古道就順山勢盤繞而下,一直到仙霞四關,都是或陡或緩的下坡路。雖沒有什麼強度可言,不過腳下這條麻石堆砌的石坷垃路,其實並不怎麼好走,走久了會覺得石頭硌腳。從四關再一路下行兩公裡左右,來到「龍井村」。龍井村是過去仙霞嶺上的一處驛站。這裡離G205國道不遠,可以到公路攔車回江山或者去下一站廿八都。不過古道在這裡仍沒有結束。從龍井村到小竿嶺,還有五公裡左右的麻石道保存完整,只是平常走的人比較少,想要走完全程的話,可以翻越小竿嶺之後再拐出來到公路,那裡離廿八都就已經很近了。

仙霞嶺下來,經過龍井村廿八都

今天的人們徒步仙霞古道,廿八都仍是必須打卡的一處。廿八都靠近浙閩贛交界,當地人叫「念八都」。北宋時在浙江南部設都四十四個,比如清湖鎮過去叫「十五都」,而這裡排行二十八,「廿八都」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大山重圍的廿八都,做為古道上的重要節點,無論從保安鄉翻過仙霞關,還是從浦城越過楓嶺關,這裡都是理想的歇腳地。過去挑夫、生意人、到了廿八都都會歇息一晚,鼎盛時期,商行店鋪、飯館客棧布滿了整條鵝卵石鋪就的老街。這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古鎮,三省邊界的地理位置,歷代的屯兵調防、南來北往的商貿活動,外來人口不斷湧入,帶來各地方言、習俗以及建築、文化,形成了廿八都獨具的混搭風格。吃飯時,餐館老闆告訴我,他家是從浦城遷過來的,鎮上有一百多個姓氏,哪裡來的都有,說十幾種方言。儘管來處不同,家族不同,方言不同,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依然和睦相處了數百年。貫穿廿八都南北的老街,其實就是過去的仙霞古道,北為洵裡街,南為楓溪街,長約1.5公裡。廿八都鎮的建築大多依古道兩側而建,由於日本人沒有通過仙霞關進來這裡,鎮上的明清古建築群至今保存較好。這裡的建築風格多樣化,你能找到徽式、浙式、贛式、閩式甚至西洋式等各種風格雜糅的民宅、廟堂、宗祠等。尤其是各家雕刻精湛,造型別致的門樓堪稱一絕。

廿八都的特產「銅鑼糕」楓嶺關,空海之路仙霞古道歷史記載有9大雄關,現保存完好的除了有仙霞關、還有浙閔邊界處的楓嶺關。楓嶺關是浙江五大名關之一,位於距離廿八都古鎮不遠的的浮蓋山景區。浮蓋山屬於仙霞嶺餘脈,為浙閩兩省界山。浮蓋山上奇峰聳立,怪石嶙峋,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翻越仙霞嶺入閩時曾上浮蓋山,在山寺中留宿兩夜,寫下《遊浮蓋山記》。

空海大師當年從福建走古道,經楓嶺關去往長安從205國道進入浮蓋山景區後,沿著水泥路邊的古道走二十分鐘左右,經過一個叫楓嶺頭的村子,即可來到關前。浮蓋山不是什麼熱門景點,所以遊客不多。楓嶺關是閩浙兩省交界處的界關,關門1米多寬、3米多高,看上去就像一個小小的橋洞。跨過這處關口,便是福建地界,楓嶺關也因此被稱為「閩浙咽喉」。在楓嶺關關牆左側,立著一塊「空海之路」的石刻。右側還有一處新建的亭閣,裡面供奉一尊日本高僧空海法師塑像及有關文字碑。公元804年,唐貞元年間,日本高僧空海法師隨日本國第十七批遣唐史賀能來長安求學取經。然而船隊出發後遇颱風,海上漂泊十幾天後在福建霞浦登陸。日本學者經過考察確認,當年空海一行是由福建走仙霞古道,經楓嶺關,然後再北上長安的。空海大師返回日本後,開創了佛教真言系。楓嶺關旁的空海閣及空海法師銅像,便是日本真言宗信眾,為紀念空海走過仙霞古道,而捐資修建的。穿過楓嶺關,沿著下山的古道往南走,山谷底處就是浦城縣的深坑村。楓嶺關下的深坑村,曾經也是一處熱鬧的驛站,有「江浙入閩第一村」之稱。如今福建省境內的仙霞古道,只剩下楓嶺關通往深坑村這一段相對完整。據說這一段古道之前已經荒蕪許久,局部路段被掩埋,後來深坑村村民又將古道清理修復了出來。從古道一直下到山腳大約半小時左右,然後又與公路匯合,路邊的電子屏幕顯示「歡迎來到福建」的字樣。終點:浦城南浦碼頭翻過楓嶺關之後,我來到了仙霞古道的最後一站,福建浦城。浦城,是一座有1800多年歷史的古老縣城,是福建最北的縣,也是歷史上從福建省出入中原大地的「北大門」。本來以為浦城縣和江山縣挨著,文化和風俗應該差不多,到了浦城才發現我想錯了。這裡無論建築,語言,文化,都已經是福建的風格。街上的小吃店裡賣的肉燕、鍋邊糊,牛肉羹之類,均為福建美食。浦城的南浦碼頭是仙霞古道的終點(但也有學者認為終點應向南延伸至浦城觀前碼頭),也是閔江上遊最後一個碼頭。從北方來的貨物,到這裡改走水道,沿著閩江運往閩南各地。

南浦溪上現在還有一座由十幾條木船連接起來的浮橋,仍在使用試想一下,古人要從福州去往京城,只需順閩江水系一路漂到浦城,在這裡上岸,在古道走兩三天,然後在清湖碼頭繼續坐船,沿錢塘江下到杭州,再沿京杭大運河就可一路抵達京城。從福州到北京的漫長旅程裡,只有仙霞嶺一段需要陸行,其餘旅程均可行船,可以說,這是一條相當便捷的道路。堆積在南浦碼頭的貨物要翻山越嶺,到達江山,靠的就是數量龐大,被稱之為「挑浦城擔」的挑夫隊伍。他們頭戴鬥笠,腳穿草鞋,肩挑著特製的硬木扁擔,扛著七八十公斤的貨物。從浦城到清湖鎮,普通人走兩到三天,挑夫則需要走四到五天。慢慢的,許多來自江山的挑夫便在仙霞古道的終點安營紮寨,南浦碼頭沿岸這一排房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條長達六百米的「江山街」。挑夫這個職業已消失,而江山街還在。住在這一帶的人,祖先中很多是當年在古道上負重行走的挑夫。江山街的盡頭,是福州商人蓋的「三山會館」。過去的媽祖廟,近年來經過整修,變成浦城縣博物館。三山會館對面,就是原來的南浦碼頭。南浦碼頭和清湖一樣,過去是重要的水路轉運碼頭,每日往來舟船川流不息。如今,老碼頭早已船運偃息,變身為成江濱公園。夏日傍晚,很多浦城市民吃好晚飯後來到江邊散步乘涼。

福州商人建造的「三山會館」,現在是浦城博物館和江山街上的一位老人聊天,他說起自己父親過去就是仙霞路上「挑擔的」,本人年輕時也在古道上挑過短途。後來,貨物逐漸都改為火車和汽車運輸,古道逐漸廢棄,挑夫們也就另謀生計去了。如今留在這裡的外鄉人,大多說著浦城話,他們的後人,也成了真正的浦城人。

相關焦點

  • 仙霞古道,歷代兵關。
    仙霞關一遊雖回 【七絕.憶仙霞關】 古韻仙霞古道四重關,竹海清溪伴綠山。歷代春秋多戰事,孤兒寡母父難還。 2020.8.30.
  • 纏繞浙閩山間的千年古道,真正的好山好水,遺世獨立!
    ◆◆◆◆◆浙江西部的崇山峻岭中,一條古道跨越千年歲月,承載著太多的歷史,崎嶇而來堪比蜀道。其艱險,就連清代詩人袁枚也發出這樣的感嘆:「千盤鳥難度,萬嶺欲藏天。」↓被稱為「浙閩咽喉」,這裡曾是浙江與福建之間的交通要道。
  • 仙霞古道和「書院之城」的功勞
    仙霞古道起初並不叫仙霞古道,它的原稱是江浦驛道。北起浙江江山市,南至福建浦城,史料記載全長120.5公裡,漢代時期黃巢起義軍沿江浦驛道進入福建,從那時起,江浦驛道就成為了新的軍事要塞。仙霞古道四面環山,北面有原始仙霞關,後又在仙霞古道上設立了三重關門,仙霞關作為第一關,史稱「仙霞古道雄關」。李白形容蜀道「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之險峻;那仙霞古道就是「千盤難度鳥,萬嶺欲藏天」之巍峨。
  • 「浙」十大山間古道 你走過幾條?
    【徒步路線】:古道飯店—江南第一關—黃茅培—下雪堂—上雪堂—藍天凹—永來村—浙基田  2、吳越古道  【方位】:臨安昌化→萬家集鎮雲山村大塔  【風光典故】:吳越古道全長約12公裡,順吳越古道石板路臺階而上,一路溪流陪伴,瀑布奏鳴,曲徑通幽,跌宕起伏,天地人合一,似在畫中遊。
  • 仙霞滄桑兩千年,福建江浦古驛道徒步|MAX遊記
    福建江浦古驛道徒步 仙霞滄桑兩千年阮任藝>撰文 攝影 仙霞山脈橫亙在浙西閩北,延綿一百多公裡,平均海拔仙霞山脈西接武夷山脈,東邊餘脈連接浙東天台山、大盤山,這道鐵壁銅牆將福建北部圍了個嚴嚴實實,成為錢塘江水系和閩江水系的分水嶺。這個地理特點,使仙霞古道這條穿越山脈的道路成了福建與中原往來的最便捷的通道。
  • 古道行 | 茶亭、古樟與油紙傘,婺源徽饒古道見聞
    作為徽商入贛的經商要道,徽饒古道當年的地位與通往杭州的徽杭古道不相上下。徽饒古驛道浙嶺段我用兩天的時間,根據「徽饒古道」的路線,從婺源的東北部,完整地穿越到西部,基本走完徽饒古道在婺源境內的所有路段,一共約70公裡。古道串起的村落,不乏風景秀美之地。
  • 夏日行古道 | 茶亭、古樟與油紙傘,重拾婺源徽饒古道見聞
    婺源境內分布著不少數百年歷史的古道。這些古道在山谷之間縱橫交錯,曾是徽州人經商外出的必經之路。古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徽饒古道」。它建成於唐代,全長百餘公裡,當初均採用長約4尺的青石板鋪砌而成,由徽州府城(歙縣)經過婺源,進而向南,通往江西饒州府(今鄱陽湖)。
  • 瞿湖古道行
    瞿湖古道行 2013/05/30 05:17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瀏覽:4770
  • 績溪遙遙巖古道:改名「徽杭古道」後,讓徽州人似乎丟了方位感
    其中「中線」遙遙巖古道因穿越峭壁懸崖而成天險,有皖浙天路之稱。遙遙巖古道開鑿於宋代,現存約兩公裡,為徽州古道中最為驚險峻美的一段,也是目前唯一商業開發的徽州古道。即使如今公路四通八達,除了遙遙巖古道外,也僅有一條從桐坑源翻越千米高山的水泥公路到達這裡。不管步行還是駕車,到了峽谷盡頭的逍遙村都會有一種「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感。
  • 這124條徽州古道,你都走過哪些呢?原來,徽州古道還蘊含著這樣神秘...
    近年來不少徽州古道已經成為徒步旅遊愛好者的首選地,這種既與大自然相融合,又可探尋古徽州文化的「邊遊覽,邊鍛鍊,邊體驗」的「驢行」方式,成為很多人「綠色生活」的一部分。一條條徽州古道逐漸成為了踏尋徽州商人足跡,探索徽州文化,體驗古道風採的經典線路。在這些古道上,他們感受古道的原始古樸,享受古道的靜謐幽深,親歷古道的歷史滄桑,盡情享受徽州古道所帶來的快樂。
  • 「足跡」訪古尋幽仙霞古道
    相傳此條古道始於唐末,約700裡長,小石塊鋪成,在竹林中穿行,寬約2米,是當時的高速公路,它是東南咽喉,由中原進入福建的必經之地。這是位於浙江江山市的仙霞古道景區大門,門票45元。這個大概就是古道原來的的收費站吧。由此在竹林間向前。幽靜的竹林,只有我們一行。仙霞關,與四川廣元的劍門關、河南靈寶的函谷關、山西代縣的雁門關合稱中國四大古關口。
  • 讓我們趁著陽春,去尋覓那些浙江文藝範與歷史感並存的古道
    江山仙霞古道【強度係數】★★★★☆【精彩係數】★★★☆☆它從漢唐遺風中款款而來,既是古道,也是史書。從江山市的仙霞關至楓嶺關,道道險關扼守著這條從唐朝到近代浙、閩間唯一的商旅要道。古道的起點仙霞關是「浙江諸山之祖」,仙霞嶺海拔1413米,是浙江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保存最完整的唐末黃巢起義遺址,素稱"東南鎖鑰,入閩咽喉"之稱。仙霞古道上現存四道關門,五公裡麻石壘砌的古道。
  • 溫州龍頭嶺古道,鄉愁依舊!
    入村直行,在村委會辦公樓旁,「千年甌窯坦頭遺址」照壁前,左拐,左行幾十米,有兩棵古木挺拔於道旁,過古木,左轉沿道行50米許,右邊有公路涵洞入涵洞,去往龍頭村。古道平緩開闊,已被水泥硬化。上行不久道上有古木挺拔,繞行於茶園山坳間。上行一裡許,有古亭掩藏於大樹後,近前為老亭翻修,但兩石柱滄桑依舊,牆壁鑲嵌有古碑、新記,古亭原修於民國14年,可謂歷史久遠。
  • 江南秘境之徽開古道《中國古道》策劃
    徽開古道,古道名。歷史上,徽開古道在物資交流、人員交往、信息傳遞等方面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徽州通往浙江的重要古道之一,徽開古道是由徽州府城至浙江省開化縣的道路。這也是徽開古道的起點入口。五裡亭歷史上,徽開古道在物資交流、人員交往、信息傳遞等方面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徽州通往浙江的重要古道之一,人性化的設施也是必不可少的。為方便行人歇腳,徽開古道上曾經設置一些茶亭,五裡亭就是其中之一。由於歲月侵蝕、年久失修,五裡亭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塌毀。如今古道上的五裡亭,留下的只是殘垣斷壁。
  • 最美仙霞關被覆蓋穿越
    小編今天為你精選5條國家森林步道秦嶺、太行山、大興安嶺、羅霄山、武夷山其中武夷山國家森林步道包含了浙江仙霞國家森林公園、廿八都古鎮、仙霞古道等經過浙江境內的仙霞國家森林公園,既有唯美仙霞關古道徒步路線,也有廿八都古鎮、浮蓋山景區和世界自然遺產江郎山可供遊覽。
  • 徒步浙江絕美12條古道 腳踏風景領略深秋色彩
    吳越古道和千頃關,為1100前吳越國建築,依山勢而建,是當地古建築中獨一無二的偉大工程。城牆由大小石塊壘成,屬軍事性建築,同時是唐末五代十國南唐與吳越國的國界線。  沿古道石板路拾階而上,至今仍存留著一些歷史遺蹟。千傾關由兩塊巨大而光滑的花崗巖構成,是一座「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然石門,也是1100多年前吳越國首都臨安的重要關口。
  • 自駕全新奧迪A4L徵服徽杭古道 - 人間仙境皖浙天路
    - 皖浙天路自古有「無徽不成市,無績不成街」這一說法,而「徽杭古道」作為一代代古時徽商販運鹽、茶、山貨的重要通道,是繼「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之後第三條著名的飽經風霜的經商之路。徽杭古道是一條初級戶外徒步路線,一路都有指引,一般4-5小時走完全程,每隔1-1.5公裡就有客棧,即使是戶外新手也不用擔心迷路。返回杭州的途中因貪婪古徽州的美色,意猶未盡之下竟意外闖進了另一片世外桃源—皖浙天路,這對於痴迷於跑山的我來說,無異於上帝為我打開了另一扇門,拋開導航努力叫我調頭的勸說,一頭扎進這片野生盤山公路。
  • 泰順古道有多美|玉塔嶺古道篇
    該古道在彭溪鎮外垟村和鄉村公路相交,相交處有一石板橋,名泰陽橋,為連結泰順和平陽之意。石板橋通體黝黑,十分古老,據當地村民說,該石板橋和平陽大道同時建造,走過這條石板橋就意味著離開泰順了。石板橋即是玉塔嶺古道的起點,至彭溪的飛虹大橋約3千米。該路段臺階寬敞整潔,保持了原始古道的風貌,兩側植被茂盛,風景優美。翻過一座山就到了位處浙閩交通要津的飛虹大橋。
  • 自貢大安涼高山,鹽運古道重要驛站,青石訴說滄桑歷史
    自貢大安區涼高山老街的鹽運古道。千百年來,自貢井鹽東運,主要有的兩條路,一條是走釜溪河水路,另一條是走自流井-大山鋪-何市-牛佛渡旱路。自貢大安區涼高山老街的鹽運古道。由於釜溪河的通行條件所限,這條滄桑的旱路,就成了鹽運進入中原地區的主要通道。
  • 大自然的滄桑,南正尖的聖潔 - 溫州古道
    離永嘉縣城七十二公裡的原張溪鄉南正村,有著多條古道,最著名的應該是"永黃古道",古道痕跡尚存,滄桑依舊,只不過已是草木深深……。瀑布頂端,樹齡三百餘年的四顆楓香樹和一顆斷頭的滄桑柳杉兀立村口,寓意"五子登科",楓香樹旌天蔽日,默默地護佑著南正村村民安居樂業、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