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申遺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項目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數量居世界第一。
這意味著國家和地方對太極拳的保護和推廣,都會投入更大支持。對太極拳發源地河南焦作來說,從此多了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國和世界範圍內練習太極拳的人會越來越多。
從2008年,我國將包括太極拳在內的35個項目報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算起,太極拳申遺走過了漫長的12年。有意思的是,幾乎與此同步,我國經歷了一個傳統武術的「祛魅」過程。無論是太極拳,還是傳統武術,社會的普遍認知逐步趨於理性。
在這種背景下,太極拳申遺成功,更大的意義,在於讓我們去思考:如何正確認識太極拳的魅力,進而,更好地保護和推廣好這一寶貴文化遺產?
在我國,太極拳擁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它既是公園大爺大媽們鍛鍊的首選,還走進了很多大中小學,甚至成為必修課。在國外,太極拳持續火熱,與功夫電影風靡全球有很大關係。更「世界性」的原因在於,太極拳契合了後工業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
在當今法治社會,成為一個能打的「高手」,並沒有多大現實意義。但是,通過活動筋骨、適當鍛鍊,一個人可以改善健康、睡眠和心理狀況,卻是不爭的事實。有兩個例證,一是在壓力山大的矽谷網際網路公司,太極拳課程經常火爆到要提前預訂。那些白領們選擇太極拳,而不是搏擊,就是因為太極拳可以有效改善他們長期伏案工作而受傷的頸椎、腰椎。今年年初,方艙醫院的醫護人員帶著患者練習太極拳等運動,有助於提高患者免疫力,優化治療效果。
中國傳統武術門派眾多,但不是所有項目都能申遺,邏輯在於,申報項目不僅要有招式等看得見的要素,還要有文化內涵。太極拳的背後,是一套極具中國特色的哲學思想或者說觀念系統。比如,對宇宙、自然和人體運行規律的陰陽循環、天人合一的認知思想,尊師重道、不可狂、不可滿等價值觀念。這些思想觀念,伴隨著中國人從傳統走到現代,涵養國民精神氣質。某種意義上說,這才是太極拳更迷人的地方。
說到底,太極拳既是一種現代性的生活方式——鼓勵「安全的運動」(不會出現那種猛烈運動可能帶來的身體傷害),追求自省、內斂的心態(以柔克剛);也是一種傳統文化的精華——鼓勵生命內在的價值,追求自我與外在的和諧共生。
由此,在接下來的保護和推廣中,既要傳播好太極拳的一招一式,弘揚「正宗」;也要總結好太極拳的文化內涵,要繼承其傳統文化內涵中好的一面,也要具備更多的「闡釋性」意識,讓太極拳擁有更強的時代精神,從而延續生命力,強化認同度和「吸粉」力。
這對很多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傳播都有很好的啟示作用。我們或許不用那麼強調「瀕危」和「保護」,而應更多看重其內部的創造性和給世界帶來的新的可能性,以一種更開放的視角來「盤活」、呵護好文化遺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