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能力強的孩子到哪裡都如魚得水,父母提前做好4點即可

2020-12-16 陽光語言矯正

很多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都會遇到一些難題,有的是難過心理關。有的是無法適應集體環境,還有的孩子是因為有一些缺陷(如語言障礙,智力問題,行為能力問題等),更多的孩子是因為人際關係受挫,產生對幼兒園的恐懼感。

有分析說明,對於一個孩子的發展來說,35%的能力來源於學校知識的學習。而剩下的65%的能力來源於其他的基礎能力,包括溝通交際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自我認知能力等。

孩子社交能力不足會怎樣?

從幼兒園開始,就能看出一個孩子的社交能力,有的孩子彬彬有禮,見到同學或老師,會非常有禮貌的問候,並配合得體的肢體動作。

也有的孩子打招呼的方式不一樣,見面就顯得很羞澀內向,即使是入園後,也很少同學一起玩,看著別的小朋友呼朋引伴,他們卻孤零零一個人;有些小朋友還喜歡打架,這樣的孩子因為沒有玩伴,久而久之,就會孤僻內向,沉默寡言,或喜歡打架,或軟弱怕事,對孩子今後的成長極為不利。

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不僅有利於孩子健康的身心發育,而且對孩子成人後進入社會有很好的幫助。那麼,孩子的社交能力培養,要怎麼做才能引導得法,才能如魚得水呢?

1、社交好習慣從打招呼開始

很多父母感慨,自己的孩子不愛打招呼,第一句話不知道怎麼開口,有時候顯得很沒有禮貌,其實這個問題在孩子剛開始學會說話時,就可以進行引導,聰明的父母會用各種角色遊戲,教孩子如何打招呼,

比如:早起和晚睡的時候,應該問候什麼,餐桌上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如何回答長輩的問題,養成說謝謝的習慣,多掌握幾種道歉的用語,外出遇到陌生人如何打招呼,對陌生人的誇讚如何回應等等,掌握以上這幾個常見場合的禮貌用語,就足以應付大部分社交場合了。

養成禮貌用語習慣需要鼓勵和讚賞,在公共場合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誇獎,在家裡更要給予獎勵。這樣才會讓孩子感到自豪,並形成內心認同的行為觀念。

2、打破隔閡 學會自我介紹

自我介紹其實是自我表達的最基本能力,無論是幼兒還是成人,都需要自如的掌握這種表達能力,自我介紹其實並不簡單,如何讓對方加深初次見面的印象,如何讓第一次交流得到對方的認同和接納,都需要各種技巧。

小孩子的自我介紹,建議可以簡單一些,姓名、年齡之外,可以把自己的愛好說出來,一方面可以迅速跟其他相同興趣愛好的小朋友達成同盟,形成新的社交圈子,另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因為大部分孩子談到自己的喜好時往往能侃侃而談。

3、 多交朋友融入環境

能否適應陌生環境,考驗著孩子社交能力,陌生環境包括陌生人,陌生事物等多方面,未來孩子的學習生活,自理自立的發展,都需要有較強的社交能力,才能適應生存。

有的孩子在一個陌生環境,會比較害怕,比如剛進幼兒園,心裡會有膽怯,沒有安全感的表現。一到了陌生環境就惴惴不安,需要很長時間的適應。此時家長和老師要給予適當的引導和鼓勵,孩子們會迅速交朋結友,自己開始玩起來。

此外,家長可以帶孩子走親訪友,戶外旅遊,讓孩子感受到陽光和快樂,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有很好的幫助。

4、正確處理人際關係

有人的地方就有人際關係,人際關係一定會有矛盾發生,如何面對衝突,如何解決矛盾,從小就要孩子經歷,學會自己解決,解決不掉也要知道如何求助,這是自我保護的基本能力。

幼兒園裡,孩子們一起玩耍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為了一些小事爭吵和打架,有些家長心胸狹窄,嚴重護短,不利於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極端情況下甚至讓孩子心理扭曲,稍不如意就開始撒潑耍橫,蠻不講理,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以為無論什麼事,無論什麼人,無論什麼時候都必須讓著他/她,這種人長大後極易因小事就與人衝突,與其事事幫助孩子,永遠不利於孩子自我成長。

結語

當下的父母越來越重視孩子的社交能力培養。良好的社交能力,本身也是語言和情商的高級表現,所以從幼兒時期的語言發育做起,關注不同年齡階段的語言發展,警惕語言障礙的發生,才是關鍵。

同時還要教孩子學會欣賞他人,尊重他人,寬容他人,善待他人,保持陽光心態,多看到和學習別人的長處。

相關焦點

  •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做好3個方面,社交小達人輕鬆上線
    孩子也需要有自己的朋友,然後一起去玩鬧和成長。社交對於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是善於社交的話,孩子不僅性格開朗,而且生活也會多姿多彩。可是社交能力欠缺的話,孩子的性格明顯有些落寞,生活也相對單調。 悅悅的動手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好,唯獨社交能力有些薄弱。
  • 跟博雅公關總裁學社交,讓孩子走到哪裡都如魚得水
    學習知識不是學校和家長關注的重點,進度非常慢, 體育運動、朋友圈的建立及社交活動才是重中之重。」如何讓孩子自帶光環,一開口交流就有閃光點,走到哪裡都受歡迎,其實孩子從小在社交活動上我們需要有意識的培養。博雅公關公司全球總裁羅伯特利夫在《關鍵洞察力》裡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問題,都需要三個要素,自我、他人、情境。
  •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父母不要忽略了生活中的這三點!
    孩子的社交能力是從學校裡學得比較多呢,還是從父母那裡學到的比較多呢?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我們經常在講父母的教育要與學校結合起來,以學校的教育為指導。但是,我想說孩子的社交能力絕不是以學校為主導的,主導的人應該是父母。
  • 孩子總在邊上,羨慕地看別人玩?社交能力強的孩子,常有這些本領
    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需要人際交往。人際交往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每個人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不分年齡,上到社會職場,下到幼兒,無不依存人際關係網,只是小朋友的人際關係會相對更加簡單,不具社會性,就是身邊玩伴而已,但也非常重要。
  • 孩子哭鬧好幾天,媽媽應該提前做好3點準備
    有時候孩子所表現出的思想牴觸一部分反映出來的是父母的情緒。很多在把孩子送去幼兒園之前的媽媽都會陷入一種焦慮「他突然到一個新的環境會不會不適應啊」、「他吃飯那麼慢在幼兒園沒人餵吃不好怎麼辦?」、「他突然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小朋友不喜歡他怎麼辦啊?」。
  • 培養孩子社交能力,構建良好人際關係,離不開父母的以下行為
    想起來之前讀過《小王子》,其中有句話特別深刻,「人類最深的情感,從最大的喜悅到最深的痛苦,都源自於關係。」我們都知道,人不可能完全和別人不打交道,只是喜歡與不喜歡,想與不想而已,但一個人的社交能力的好壞關乎著很多細數不清的關係,好比任何一個成功的商人都是一個成功的交流家。
  • 父母做好三件事,培養孩子社交能力
    父母做好三件事,培養孩子社交能力單位新來的畢業生,都是95後,從他們身上,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每天到飯點,成群結隊去吃飯的都是老員工,新員工基本都喜歡宅在辦公室裡叫外賣;平時有啥事需要溝通時,我們都是直接打電話,或者去對方辦公室聊一聊,可是他們卻喜歡發微信。不知道這算不算95後「宅」的一個表現,但是不管怎樣,我認為既然踏入工作環境,如果太宅會影響工作的。
  • 李玫瑾:孩子「害羞」見人就躲,家長做好這4點,幫你養成外向娃
    李玫瑾:孩子「害羞」見人就躲,家長做好這4點,幫你養成外向娃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膽小的孩子就一點,缺練。孩子無疑能讓家庭變得更加歡樂,他們的活潑好動雖然有時候讓爹媽很無奈,但是終究還是個快樂源泉,不過也有一些孩子很安靜,走到哪裡話都特別少,見人害羞躲閃。李玫瑾教授說:我主張孩子4歲上下就要開始體育項目了,就是最開始可以帶他跑,跑呢就是它主要練呼吸的,而且連肺活量也練心肌。
  • 孩子上幼兒園像生離死別?父母提前做好這些工作,萌娃入園不再愁
    一、孩子不願意入園的原因1、不願意和父母親人分開孩子在上幼兒園以前,每天都和父母或者家中長輩在一起,對父母和家人產生了很大的依賴心理,和父母長輩在一起非常的有安全感,不願意和父母分開,當被強制分開的時候,就會哭鬧錶達不滿,所以非常的不願意去幼兒園。
  • 孩子上幼兒園最佳年齡不是3歲,也不是4歲,很多父母都搞錯了
    事實上,我們一般認為3歲或4歲的孩子就應該去幼兒園了學習了。但是,每個孩子在幼兒園的適應能力不同,因此也需要根據自己家裡孩子的具體情況,再來決定孩子是否該去幼兒園。如果你家的寶寶適應能力強,也很合群的話,那麼此時父母就可以提前為孩子的入園做好準備,讓孩子更好地適應新生活。對於父母來說,以下3點必須確保讓孩子在進入園中之前學會。上幼兒園的最佳時間,不在3歲也不在4歲,而是取決於孩子這3點能力!
  • 孩子上學有「分離焦慮」?做好這4點,孩子不哭不鬧愛上學
    但有的孩子就不一樣,孩子每天都開開心心的去學校,高高興興地回家。為什麼有的孩子上學這麼困難,有的孩子上學就這麼輕鬆呢?前段時間去哥哥家轉了一圈,嫂子告訴我,我的小外甥特別勇敢。因為前段時間是開學季,外甥嘟嘟也到了上學的年紀,他們就商量著把孩子送到幼兒園,本以為孩子會大哭大鬧,沒想到開學第一天他就很開心的上了校車。
  •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禮貌孩子誰都喜歡,父母要在生活中引導
    童童的媽媽也不知道怎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以前都是一個人在家裡,周圍的適齡兒童有點少,童童身邊的大人比孩子還多,加上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導致童童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不懂得如何去和其它小朋友交流。關於孩子的社交能力,很多家長也很頭痛,孩子一個人習慣了,不知道怎麼去跟別的小朋友相處。
  • 李玫瑾:孩子「人緣好」,困難時有人幫他!社交能力從3歲起培養
    不管學習好的、學習差的,不管聽話懂事的,還是調皮搗蛋的,都能和他玩到一起。這些孩子的表現,俗話說就是「人緣好」,專業一點說就是「社交能力強、情商高」。李玫瑾教授說過:好人緣,在危難的時候就會有人幫他。社交能力要從這4個方面培養1、愛分享李玫瑾教授說:孩子到一個新環境中,你要幫助他交朋友。怎麼交呢?分享!你給他帶點好吃的,拿去給大家分享,這樣當你的孩子不孤獨的時候,就是有人欺負他,別人也會替他出頭。
  • 孩子從3歲開始,父母把這4件事做好,勝過給娃報10個興趣班
    直到我為人母以後,才了解到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3-6歲對於人生來講是多麼重要的階段,所以從3歲開始,父母就要多花些功夫對孩子進行教育! 孩子從3歲開始,父母把這4件事做好,勝過給娃報10個興趣班 在2019年馬雲在「重回課堂」的現場有一段話,相信對於很多父母來講都受益匪淺。
  • 想用「傳教士」的邏輯來教育孩子,學會以下4點即可
    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很多人工作都不穩定,美國勞工部本公布的今年7月美國的失業率高達10.2%,創下歷史新高。在國內的情況相對好點,經過之前一段時間的休整,相信很多人都有機會靜下心來想想自己的人生規劃。像在農業社會,很多人生孩子,養孩子就是為了榨取他們身上的勞動力,畢竟以前養孩子的成本很低,只要等他們到了4-5歲,就可以讓他們開始幹活,幫忙耕地,放牛,撿牛糞等。等到了工業時代,就可以讓孩子到工廠裡面當學徒,幹活,等他們有賺錢的能力後,就可以把獲得的報酬給到父母。
  • 孩子自尊心太強,說幾句就難過得受不了,父母該怎麼辦?
    文|淘媽不久前小雅的媽媽和淘媽傾訴:女兒剛上二年級,從小乖巧善於社交,但是女兒卻突然和同學打架了,老師說她家的小雅自尊心太強,希望家長能正確地引導。回家後媽媽這樣和小雅說「為什麼要和同學打架呢?自尊心太強的孩子,關注點往往不在自己的內在成長上,而是在乎別人的稱讚和表揚,這也是不自信的一種表現,強烈的自尊心往往還隱藏著一定的攻擊性。孩子自尊心的特質,很多時候和長期的家庭教育有關,孩子出生就像一張白紙,父母會通過言傳身教影響到孩子,那麼在日常生活中,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防患於未然呢?
  • 歡迎來到一年級:關於幼升小,有遠見的父母大多會提前做好這3點
    我經過親身體驗後,孩子的成績和在小學的適應情況都不錯,分享給大家。父母要提前做好這3點:學會管理時間、培養專注力、提前了解小學生活。生活上:學會管理時間1、進入小學後,孩子的作息時間會變得和幼兒園大不相同。幼兒園與小學離家的距離也可能不同。
  • 孩子社交能力弱,卻能和父母進行優質溝通?多半是阿斯伯格症候群
    而這種社交能力比較薄弱,但卻能和父母或者親近的人進行優質溝通,總是試圖掩蓋自己內心想法的孩子,很有可能就是患上了阿斯伯格綜合症。阿斯伯格綜合症:簡單一點來說是屬於自閉症的一種障礙,這類患有阿斯伯格的孩子智商一般都會很高,而各項的能力也都發展得比較完善,但就是存在很明顯的一個特徵,就是社交能力比較的薄弱。
  • 專注力強的孩子才是學習的料!兩個小方法,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李玫瑾教授說,很多家長來找我的時候,都是在十五六歲、十三四歲上,我經常告訴你們晚了。孩子的問題表現在青春期,實際上形成的不在青春期。要從早做起,從之前做起。人教育的關鍵期在6歲之下。專注力也是一樣,要儘早培養,到上學的時候,孩子才能如魚得水,家長就會輕鬆很多。
  • 這三個星座適應力強,無論在哪,都如魚得水
    他們無論在哪裡都能夠如魚得水,他們的智商和情商都非常高,能夠完美地處理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得到他們想要的目標一定會到達,他們的適應性極強,連葉子姐姐都佩服不已! 這個世界是適者生存的,我們或許處在自己並不喜歡的行業,或許處在身不由己的領域,或許做著一些別人無法理解的工作,但是只要自己努力的證明實力,終有一天,會贏得所有人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