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都會遇到一些難題,有的是難過心理關。有的是無法適應集體環境,還有的孩子是因為有一些缺陷(如語言障礙,智力問題,行為能力問題等),更多的孩子是因為人際關係受挫,產生對幼兒園的恐懼感。
有分析說明,對於一個孩子的發展來說,35%的能力來源於學校知識的學習。而剩下的65%的能力來源於其他的基礎能力,包括溝通交際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自我認知能力等。
孩子社交能力不足會怎樣?
從幼兒園開始,就能看出一個孩子的社交能力,有的孩子彬彬有禮,見到同學或老師,會非常有禮貌的問候,並配合得體的肢體動作。
也有的孩子打招呼的方式不一樣,見面就顯得很羞澀內向,即使是入園後,也很少同學一起玩,看著別的小朋友呼朋引伴,他們卻孤零零一個人;有些小朋友還喜歡打架,這樣的孩子因為沒有玩伴,久而久之,就會孤僻內向,沉默寡言,或喜歡打架,或軟弱怕事,對孩子今後的成長極為不利。
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不僅有利於孩子健康的身心發育,而且對孩子成人後進入社會有很好的幫助。那麼,孩子的社交能力培養,要怎麼做才能引導得法,才能如魚得水呢?
1、社交好習慣從打招呼開始
很多父母感慨,自己的孩子不愛打招呼,第一句話不知道怎麼開口,有時候顯得很沒有禮貌,其實這個問題在孩子剛開始學會說話時,就可以進行引導,聰明的父母會用各種角色遊戲,教孩子如何打招呼,
比如:早起和晚睡的時候,應該問候什麼,餐桌上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如何回答長輩的問題,養成說謝謝的習慣,多掌握幾種道歉的用語,外出遇到陌生人如何打招呼,對陌生人的誇讚如何回應等等,掌握以上這幾個常見場合的禮貌用語,就足以應付大部分社交場合了。
養成禮貌用語習慣需要鼓勵和讚賞,在公共場合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誇獎,在家裡更要給予獎勵。這樣才會讓孩子感到自豪,並形成內心認同的行為觀念。
2、打破隔閡 學會自我介紹
自我介紹其實是自我表達的最基本能力,無論是幼兒還是成人,都需要自如的掌握這種表達能力,自我介紹其實並不簡單,如何讓對方加深初次見面的印象,如何讓第一次交流得到對方的認同和接納,都需要各種技巧。
小孩子的自我介紹,建議可以簡單一些,姓名、年齡之外,可以把自己的愛好說出來,一方面可以迅速跟其他相同興趣愛好的小朋友達成同盟,形成新的社交圈子,另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因為大部分孩子談到自己的喜好時往往能侃侃而談。
3、 多交朋友融入環境
能否適應陌生環境,考驗著孩子社交能力,陌生環境包括陌生人,陌生事物等多方面,未來孩子的學習生活,自理自立的發展,都需要有較強的社交能力,才能適應生存。
有的孩子在一個陌生環境,會比較害怕,比如剛進幼兒園,心裡會有膽怯,沒有安全感的表現。一到了陌生環境就惴惴不安,需要很長時間的適應。此時家長和老師要給予適當的引導和鼓勵,孩子們會迅速交朋結友,自己開始玩起來。
此外,家長可以帶孩子走親訪友,戶外旅遊,讓孩子感受到陽光和快樂,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有很好的幫助。
4、正確處理人際關係
有人的地方就有人際關係,人際關係一定會有矛盾發生,如何面對衝突,如何解決矛盾,從小就要孩子經歷,學會自己解決,解決不掉也要知道如何求助,這是自我保護的基本能力。
幼兒園裡,孩子們一起玩耍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為了一些小事爭吵和打架,有些家長心胸狹窄,嚴重護短,不利於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極端情況下甚至讓孩子心理扭曲,稍不如意就開始撒潑耍橫,蠻不講理,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以為無論什麼事,無論什麼人,無論什麼時候都必須讓著他/她,這種人長大後極易因小事就與人衝突,與其事事幫助孩子,永遠不利於孩子自我成長。
結語
當下的父母越來越重視孩子的社交能力培養。良好的社交能力,本身也是語言和情商的高級表現,所以從幼兒時期的語言發育做起,關注不同年齡階段的語言發展,警惕語言障礙的發生,才是關鍵。
同時還要教孩子學會欣賞他人,尊重他人,寬容他人,善待他人,保持陽光心態,多看到和學習別人的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