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水產價格,聚焦水產行情」,嗨嘍大家好,還是我蝦寶,轉眼又是周末了,大家有沒有想好這個周末要吃些什麼好吃的玩些什麼好玩的來犒勞一下自己呢?反正對蝦寶來說,玩是不可能玩的,越玩越累,也就只能在家裡吃點好吃的開心一下。
吃什麼?還用說?已經到了八月中旬,而每次一提到金秋八月,我們首先聯想到的就是蟹滿黃肥了,八月是一個吃大閘蟹的季節,所以蝦寶這次也跟個風。大閘蟹吃是要吃的,手機玩也是要玩的。而每年一到吃大閘蟹的季節,我們打開手機資訊,一定會出現一張小男孩吃大閘蟹的圖。
就是這張了,圖中的小男孩正在剝蟹,而他面前的桌子上則放了滿滿一大桌的大閘蟹,配文則是,1945年的上海貧困家庭只能靠吃陽澄湖大閘蟹過日子。每年出現這張圖,網友們都紛紛表示恨不得早生個70年去傷害吃大閘蟹,玩笑歸玩笑,上海人愛吃蟹卻是不爭的事實。
上海人愛吃蟹,就像四川人和辣一樣,在很多人的心裡他們被緊緊捆綁在一起。而每到大閘蟹上市的季節,上海人也不負眾望,每年都成為吃蟹第一省。每年桂花長開的季節,很多上海人講著吳儂軟語,在街頭吆喝著結伴去吃蟹。似乎上海給人的感覺就是矜貴優雅的,所以連帶著吃蟹這件事也似乎變得矜貴了起來。
事實上,吃大閘蟹在20世紀的上海也確實是一個金貴的食物,並非如圖中所說,貧苦大眾們吃不起飯,而大閘蟹卻想吃多少吃多少。這張照片是一個叫瓦爾特·阿魯法特的英國人拍攝的,拍攝之後他的配文也僅僅是標註了兩個英文單詞「Eating Crab」,意為吃蟹。在當時,不僅螃蟹金貴,大米也金貴,而一隻螃蟹能夠抵得上五斤大米。當時新中國還沒有改革開放,也沒有出現「雜交水稻」這樣的水稻品種能夠保證每個人都衣食自足。大多數上海民眾都是貧困而清苦的,所以大閘蟹也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吃。這張圖上的配文更是無稽之談,當時甚至出現了很多群眾餓死的情況。
總的來說,在如今人人都能吃飽的年代,能夠時不時的買上一隻大閘蟹嘗嘗鮮已經是大多數人都觸及得到的幸福,對上海人來說更是如此。當然,能夠吃飽喝足,進入小康水平,這樣的生活全靠黨的帶領和以袁隆平老爺爺為首的這些科學家們的努力,蝦寶在這裡認真地向他們道謝!好了,今天我們就到這裡了,希望大家都有一個愉快的周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