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GIF 0.6M
今天刷微博的時候
小編看到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話題
沒錯
陽澄湖大閘蟹今天正式開捕了
按說這也沒多大意思
怎麼會上熱搜呢?
每年到這個時候不是都開捕嗎!
但是在神奇朋友圈裡
陽澄湖大閘蟹
早已經上市了
很多人還拍了
美美的吃大閘蟹照片
好奇君在這裡也給大家
提個醒
想吃陽澄湖大閘蟹
最好看看開捕的日期
避免花冤枉錢
01
吃大閘蟹度日的照片
出自一位美國人之手?
每年到了這種季節
網上都會流傳這樣一張老照片
還有每年都不帶變的標題
「1945年的上海貧困家庭,
靠吃陽澄湖大閘蟹度日「
惹得不少網友大發感慨
「沒有像樣的桌子
鋁鍋、煤球爐
邊上還有一個破竹筐……
可人家卻有一桌子
對,是一桌子天然無毒大閘蟹
看樣子,只只不止3兩!」
點擊播放 GIF 0.4M
這張照片最早出現的版本是
《1945年上海—戶窮人家吃的大閘蟹》
此後「大力出奇蹟」
經過網友們的演繹
「—斤—只的大閘蟹」
「勉強度日」
成為了博取眼球的「關鍵詞」
每當這張老照片出現時
伴隨的都是
網友「情何以堪」
「好想穿越過去」的感慨
先說這張老照片
它出自美國攝影師
沃特·阿魯法特(Walter Arrufat)之手
沃特1920年出生於美國紐約
是婚禮和人物肖像攝影師
2007年辭世
二戰期間他在美國海軍服役
並跟隨海軍驅逐艦聯絡船
於1945年10月12日
至1946年2月5日在上海生活
這期間他用自己的相機
在上海街頭捕捉到
不少生動的普通人面孔
並將全部96張黑白照片匯成影集
《上海1945》
影集中的第八張照片
記錄的正是這個吃螃蟹的小男孩
可惜圖說中
只有簡簡單單的「Eating Crab」
(翻譯過來就是「吃螃蟹」)
並沒有對圖片中的場景
和小男孩的身份加以描述
事實上真能穿越到1945年
想實現「大閘蟹自由」
並不容易
「窮人吃陽澄湖大閘蟹度日」
這樣的夢
也只是後人的妄加猜測罷了!
02
1945年的大閘蟹
這麼便宜嗎?
從古至今
大閘蟹並不是普通人家的食物
《金瓶梅》裡記載了一種
比較特別的螃蟹做法——釀螃蟹
四十個大螃蟹
都先剔剝淨
再把蟹肉釀進去
外面用花椒姜蒜末團粉裹著
再用香油、醬油、醋醃過油炸
香噴噴,酥脆好食
《紅樓夢》中
劉姥姥也說到
「這樣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
十斤五錢,五五二兩五
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
一共倒有二十多兩銀子。
阿彌陀佛!
這一頓的錢夠我們莊家人過一年了。」
不管是西門大官人
還是《紅樓夢》中的賈府
都非富即貴
可見在古代
能吃螃蟹的都是不差錢的
到了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上海
因為抗戰勝利後進行幣制改革
法幣和金圓券多種並存
導致通貨膨脹物價飛漲
以1946年為例
當時的米價已暴漲至750元/kg
據當年11月29日的《申報》記載
當時陽澄湖螃蟹豐收
頂大的大閘蟹1萬元
可以買到6隻
1隻大閘蟹能買5斤大米
而當時工廠工人的收入
每日工資7000餘元(法幣)
每月20萬元左右
其中造船、印刷、麵粉工人工資較高
每月工資在24萬元以上
火柴、榨油、絲織工人工資較低
每月工資不到17萬元
這麼一算
照片上的那一堆大閘蟹
起碼是普通工人幾天的工資了
當時大家都窮成這樣
這個小男孩怎麼能吃到這麼多螃蟹呢?
好奇君猜
最大可能是自己抓來的
或者是死蟹被賤賣了
不然能換多少大米啊!
再往後說
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大閘蟹又是怎樣的存在呢?
好奇君的同事
正好是蘇北東臺人
淮安、東臺、高郵、揚州
泰州、興化……
都屬於裡下河地區
湖蕩相連,水網縱橫
是大閘蟹主產區
點擊播放 GIF 0.5M
直到現在很多人
都堅定地認為
自己產區的大閘蟹
不比陽澄湖的差
這位同事的媽媽看了照片說
她記憶中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蘇北農村
大閘蟹還是很貴的
但吃得人不算多
點擊播放 GIF 0.5M
那時候沒有養殖一說
都是純野生的
螃蟹、泥鰍、黃鱔、甲魚
雖然湖蕩裡很多
但能不能抓到是另一回事
費時費力
種田做工都來不及
誰有空去?
菜場裡就沒有專門賣螃蟹的
都是哪家種田的空餘
或者那些不讀書的男孩子去弄
量也不多,幾毛錢一斤很貴了
吃不起
和現在有人拎著賣
現釣的本塘甲魚一個道理
點擊播放 GIF 0.3M
至於抓來自己吃
大閘蟹又屬於味道鮮美
但當不得正經的存在
能吃飽的糧食才最重要!
大閘蟹真還不如豆腐渣
那時候我家
只有過年時
才敢把豆腐渣捏成團
蒸著當饅頭吃
隨著大閘蟹現代養殖的興起
吃大閘蟹才真正
走入尋常百姓的餐桌
雖然這幾天剛上市是有點貴
你想吃便宜的大閘蟹
只需要再等等
到了10月底大規模上市
價格自然也就下來了
那時候菜市場裡的大閘蟹
又大又肥又便宜
多香~
點擊播放 GIF 1.5M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