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用關鍵詞傳播中國聲音
《中國關鍵詞:「一帶一路」篇》封面 資料圖片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王剛毅從西裝內側口袋取出一本小書,20釐米長,12釐米寬,140多頁,厚度還不到1釐米。這是新世界出版社不久前出版的《中國關鍵詞:「一帶一路」篇》中英對照版,不同於常規圖書的開本設計,這本書讓外國讀者可以方便地把它裝進西裝口袋,隨時翻閱。
除了英文,此書的法、俄、西、阿、德、葡、意、日、韓、越南語、印尼語、土耳其語、哈薩克斯坦語13個語種同時出版。從「絲路基金」到「絲路精神」,從「命運共同體」到「民心相通」,從「中歐班列」到「卡洛特水電站」,「一帶一路」倡議的59個「關鍵詞」都濃縮在這本小小的口袋書中。
作為這本書的策劃者之一,王剛毅希望,《中國關鍵詞:「一帶一路」篇》對「一帶一路」關鍵詞準確、簡短又不失活潑的解讀,可以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助推器,使更多外國普通讀者了解「一帶一路」倡議,也更加理解中國。
小小口袋書,不再「板著臉」
過去,像中國外文局這樣的對外翻譯傳播機構,幾乎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系統完整的黨政文獻翻譯上。這些翻譯給國外智庫的中國問題研究專家提供了便利,但那些渴望了解中國的普通讀者,面對體量龐大、風格嚴肅的官方文獻,往往是望而卻步。
「對於很多國外政要、媒體人、企業家來說,我們過去翻譯的那些『大部頭』,顯得過於厚重和深奧了,傳播效果受到了一定限制。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也需要有一些短小精悍,形式活潑的讀物,作為『大部頭』的補充。」王剛毅介紹,2014年年底,中國外文局、中國翻譯研究院和中國翻譯協會啟動了「中國關鍵詞」多語對外傳播平臺建設,目的就是以國外受眾易於閱讀和理解的方式,闡釋中國理念和中國思想,解讀中國政策和中國發展道路。目前,這個平臺已組織策劃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黨的建設」「經濟發展」「文化發展」「社會治理」「生態環境」「國際形勢和外交」「十三五規劃」等20多個專題,《中國關鍵詞:「一帶一路」篇》是這個平臺的最新成果。
在王剛毅看來,對於「中國關鍵詞」來說,講好中國故事,主要意味著敘事方法的改變,如何把原本「板著臉」的權威話語轉化成鮮活、簡明、生動的故事話語顯得尤為重要。
「如果要系統全面地介紹『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可能幾本書也寫不完。在『中國關鍵詞』中,這個詞條只有不到300字的篇幅,但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產生的背景、核心內涵、重要意義價值等多方面內容都交代清楚了。」王剛毅說,這些關鍵詞的解讀大多在300字左右,一般不超過500字,短小精練、接地氣,容易學、容易記,適應了當下信息社會的節奏。
字字細斟酌,超越「中譯外」
在日前結束的阿布達比國際書展上,《中國關鍵詞:「一帶一路」篇》一經亮相,就受到國際出版商的關注,目前已輸出了韓、俄、土耳其等多個文種的版權,還有多個文種的版權正在洽談之中。
中聯部信息傳播局局長孫海燕認為,《中國關鍵詞:「一帶一路」篇》及時回應了外界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關切,是建設中國國際話語體系的積極探索和成功實踐。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進口管理司副司長趙海雲表示,此書為中國出版以及其他各領域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權威、準確、高質量的理論和信息支撐,為國際社會了解當代中國發展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重要的引導。
而2016年出版的《中國關鍵詞》(第一輯),早在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杭州峰會上,就成為很多外國媒體人的重要參考,至今已籤訂了阿爾巴尼亞語、印地語、日語、德語等十多個語種的版權輸出協議。
各界人士對《中國關鍵詞》的認可,既源於其新穎的表達形式,也離不開準確、權威的內容表述。
「『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這些新概念提出後,國外媒體的翻譯經常是五花八門,有些翻譯還引起了外國讀者的誤解。通過《中國關鍵詞》,這些關鍵詞彙的翻譯有了標準、規範的翻譯。而像『四個全面』『五大發展理念』這樣的概念,用漢語說起來簡潔有力,但直譯成外語未必有同樣的效果,就需要有適應外國讀者閱讀習慣、思維習慣的譯文。」王剛毅說,「中國關鍵詞」的翻譯團隊由長期從事對外翻譯的資深翻譯家、外文定稿人和外籍專家組成,而且打破了中文專家撰稿、外國專家翻譯的傳統工作模式,在中文編寫過程中就從外宣效果角度進行討論和修改,還多次組織中外翻譯專家就翻譯中的特殊問題進行集體研討,保證了中國思想國際表達的水平和質量,提高了講述中國故事的針對性,掌握了準確恰當講述中國故事的主動性。
目前,《中國關鍵詞》中很多詞條的譯文已被聯合國翻譯處、歐盟翻譯總司等機構採用。從這些機構和新聞媒體引用、轉發獲得的反饋看,項目外譯成果的引用率達到60%,用戶反饋及體驗認可滿意度在75%以上。
(本報記者 杜羽)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