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簡」是我們很熟悉的一句話,但是,從最近的反饋來看,了解「大道至簡」真正涵義的網友,似乎並不多。
「大道至簡」的「大道」,並不是呂祖呂洞賓所講的「大道視天地亦泡影」的「大道」,呂祖所言的「大道」是不可能「簡」的,這個「大道」是指形成「重疊結構世界」的、更大範圍的「隱性世界」。
一直閱讀「心智玩家」專欄的網友一定了解,「重疊結構世界」以及陷落在其中的「重疊結構人體」都是極其複雜的,形成TA們的「大道」,更為複雜。
那麼,我們一直在講的「大道至簡」的「大道」,又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會「至簡」呢?
「大道至簡」的「大道」,指的是:「中華原生修行文化」。因為「中華原生修行文化」是人類所有已知修行文化中的巔峰。
在由黃帝開創,由老子、孔子傳承的「中華原生修行文化」中,「人類社會」的本身,就是讓人用來修行的,所以,在人類社會中不用出家,不用出世,不用迴避任何人類社會中的競爭關係,也不分任何社會階層、民族,所有的人都可以在人類社會複雜的環境中修行。人生,即在修行,修行,即是人生。
而且,這樣修行的最終結果,在已知修行方式中,是最高的境界——組成「重疊結構人體」的三層人體,統統將回歸「隱性世界」,用道家的說法就是「一氣化三清」。
因此,「中華原生修行文化」是真正的「大道」。
而「中華原生修行文化」的修行原理,又是極其簡便的,人只需體驗到自身的「感知的主體」以及其內在的「勁」,然後運用這種「勁」,把「感知的主體」往回收,一直收到底。
對於練習者來講,完全不用管在練習過程中,感知到的所有一切,甚至都不用去感知,就是把「感知的主體」一收到底。在這個過程中,練習者在生活、工作中該做什麼,自然都會做好。
這就是老子講的「無為」,孔子講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王陽明講的「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感知的主體往回收以後,練習者的整個「心智系統」、「感知模式」都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
而且,發現、強化「感知的主體」運「勁」的方法也很簡便,就是學會在「意識空間」裡還原「意識影像」,並感知「意識影像」。
就從這種感知「意識影像」開始,人的思維模式就發生了轉變,思維能力會得到極大的提升。
在這種良性的反饋中,人會感受到「感知的主體」的「勁」。感受到這種「勁」,「感知的主體」就能開始往回收。
整個發現、體驗「感知的主體」的「勁」的練習過程,就是甲骨文「禮」字所包括的內涵,老子又用五個「密文」,對這個「禮」字進行了註解。請看下圖:
上圖,就是《帛書·老子》首句中的「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的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