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偉大精神鑄就偉大夢想。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綱領文件,也是進一步高揚愛國主義旗幟,厚植家國情懷,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全面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行動指南。凝魂聚力創造新時代業績,固本培元鑄就新時代精神。其中,涵養積極進取開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國民心態,推動愛國之情轉化為實際行動,則是弘揚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的行動旨歸。
涵養積極進取的國民心態,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
愛國是心之所系,也是情之所歸。弘揚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首先是要涵養積極進取的國民心態。積極心態是積極、正向、穩定的心理傾向。它是一種肯定性思維和可能性思維,即面對困難、挫折和挑戰,從正面和可能成功的一面去思考問題,勇於直面困難,敢於迎接挑戰,積極採取行動,努力解決問題,對事物的發展變化充滿希望與信心,因而有較強的抗壓和抗挫能力。中國人普遍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國家認同感,關注國家發展,尤其關注與國計民生相關的重大事件,高度讚揚和積極肯定我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對未來發展充滿期待和信心。積極的國民心態,就是既認識到中國發展的現實國情和外部環境,能正確認識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也相信在全體中國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國能夠克服一切困難、應對一切挑戰。
進取心是指不滿足於現狀,不斷追求新目標的心理狀態。國家發展、社會進步,一個重要的推動力量就是進取心。具有進取心的個體,會為自己設定更高的目標,不貪圖安逸、滿足現狀、因循守舊、故步自封,始終保持蓬勃朝氣。馬克思主義認為,作為社會意識的國民心態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物質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而生產力是其中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要素,要堅持把發展作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夯實涵養理性平和國民心態的物質基礎。我們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既不落後於時代,也不脫離實際、超越階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經濟發展增添活力和動力。
涵養積極進取的國民心態,要引導人們正確把握中國與世界的發展大勢,既有風險憂患意識,又有歷史機遇意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我們要順應歷史為我們指明的方向,將個人夢與中國夢緊密結合,在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創造自己的精彩人生,夯實中國發展的物質基礎,通過推動中國發展給世界創造更多機遇。
涵養開放包容的國民心態,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
愛國是悅納不同,也是開放包容。弘揚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就是要涵養開放包容的國民心態。開放的心態是既接納自己,又接納外界事物。接納自己,就是承認自己認識和能力的局限性;接納外界事物,就是指有意願去接觸、了解、學習外界新鮮事物,不斷拓展自己認識和能力的邊界。開放,相對於封閉而存在。開放心態既是堅定中華民族文明自信的矢志不渝,也是兼收並蓄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海納百川。開放的心態使我們尊重差異、悅納不同,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在認同本國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和借鑑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相互聯繫和依存的程度空前緊密。在與世界的交流互動中,中國人的國際視野不斷拓寬,國際胸懷更加寬廣,逐漸塑造出更成熟、更自信的國民心態。
包容,即面對不同和差異時寬容、接納、不排斥,表現為博採眾長的格局和包容多樣的胸懷。它反映一個國家的世界眼光與戰略思維,也體現為國民的博大胸襟和非凡氣度。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不同文明凝聚著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和智慧,要尊重和保護世界文明差異性、多樣性和豐富性。在不同文化背景組成的世界裡,文明之間要對話,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同時,包容是有原則的、有底線的。既要把握各種文明交流互鑑的大勢,又要重視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現實。我們應該增強文明自信,在先輩們鑄就的光輝成就的基礎上,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鑑,讓多元文明共生並進,共同繪就人類文明美好畫卷。
涵養開放包容的國民心態,要引導人們正確認識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與擴大對外開放結合進來。既增強中華民族的文明自信心和認同感,又以一種平等包容的態度尊重不同文明,欣賞不同文明的獨特價值,使各國文明在交流互鑑中取長補短,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涵養理性平和的國民心態,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
愛國是熾熱情感,也是理性平和。弘揚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特別是要涵養理性平和的國民心態。理性的心態即以客觀、冷靜、理智、科學的心態來處理問題,而不盲目、輕信、衝動和意氣用事。需要注意的是,情感是理性的基礎,強調理性並不是否認情感的作用。愛國主義的情感和理性應該是相輔相成的,沒有強烈的愛國情感就不會形成堅定的愛國信念。但愛國不僅是簡單的情感表達,還應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透過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堅決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的理性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只有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愛國主義才是鮮活的、真實的。愛國要有實際行動,更要看實際效果。愛國的目的,是要讓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好。立足中國,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放眼世界,法律是人類消弭紛爭的共同語言。牢牢樹立規則意識和法治意識,做最有利於祖國和人民的愛國行為,而不是一成不變或不計後果地釋放自己的愛國熱情,熾熱的愛國情感才不會演變成盲目的衝動和偏激的行為。
平和是一種穩定、健康的情緒狀態,表現為人們能夠客觀、冷靜、理智和科學地認識自己、他人和社會,並毫無偏見地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平和的心態使人不易於為情緒所困擾,與急躁、焦慮、抑鬱等負性情緒相對應。有些人認為,負性情緒一旦出現,就要想辦法立即讓其消失。但事實是,一個人的負性情緒存在有其合理性。正確的做法是對負性情緒有正確的認識和正確的處理,學會合理地表達自己的負性情緒。當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們可能出現悲觀、焦慮、浮躁等負性情緒,這些情緒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疏導,很可能導致偏狹和片面地看待問題,從而產生社會負能量。平和的心態就要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這樣才能更好地認識處理國家內部問題、應對外部挑戰。
涵養理性平和的國民心態,要引導人們理性表達愛國情感,反對極端行為。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崇尚以和為貴。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我們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將自己的愛國之情轉化為實際行動,夯實中國發展的物質基礎,增強中華民族的文明自信,匯聚起實現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作者:陳臣 天津商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商業大學基地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