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在盧溝橋發生「七七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全面抗戰的起點。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7月下旬,連日大雨,永定河大水,衝倒盧溝橋石欄,橋面過水,盧溝橋右岸1.5千米處決口。
1961年盧溝橋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7年盧溝橋橋面加寬了400餘米的步道,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梁,望柱被更換了91根,柱頭的獅子也重新雕刻。同年8月,中央「文革領導小組」命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市政府)解決盧溝橋交通不暢問題。
1971年,為保護盧溝橋減少其運輸量而建立的盧溝新橋完工,但盧溝橋仍然繼續承擔交通運輸任務。
1985年,盧溝橋正式退役。
1986年,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成立,目的在於恢復盧溝橋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後鋪設的柏油和1967年加寬的步道,恢復了古橋的原貌,同時將機動車的通行移至緊鄰的盧溝新橋與之後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1988年9月3日,一個霹雷將盧溝橋北側東起第68根欄杆望柱擊壞,望柱上的石獅也同時壞損。
1991年,盧溝橋實現封閉管理。
1997年6月,對部分被雷擊壞的石獅和望柱進行了修繕補救。
2017年7月17日,盧溝橋石獅子建數字檔案,全景呈現盧溝橋。
八路軍在平型關戰役中繳獲的步槍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在平型關大捷中殲滅日軍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繳獲一批輜重和武器,取得全國抗戰以來中國軍隊主動尋殲日軍的第一次勝利。其中繳獲的步槍以三八式步槍最為著名。
三八式步槍配有單刃刺刀,刀長500毫米,可裝在槍上用於拼刺,也可握持刀柄進行劈殺。三八式步槍的槍身較長,三八式馬槍是三八式步槍中短槍管的型號。在日本,它也被稱為三十八年式騎銃(卡賓槍)。它不僅用於騎兵,也同樣用於工兵,後勤部隊和其他非前線部隊。三八式馬槍是同時投入軍隊使用的,它的槍管縮短為487毫米,槍全長966毫米,重量3.3公斤。
從三八式步槍發展出的其他變種有四四式馬槍(三十八年式騎槍的改進型,於1911年(明治44年)定型),九七式狙擊步槍(1937年(日本神武紀元2597年)定型),TERA傘兵步槍以及最終發展出五式步槍。
三八式步槍曾大量裝備中國軍隊,尤其是抗日戰爭結束,侵華日軍投降後,繳獲的三八式步槍在中國國共內戰期間廣泛使用。韓戰初期三八式步槍是中國志願軍重要步兵武器之一
臺兒莊大戰期間繳獲的日軍手搖報警器
手搖式防空警報器,主要是防空的時候,對地面觀察哨用來報警的
這個報警器是通過人工轉動搖柄,經齒輪箱的傳動逐級加速,再經過傳動塊帶動鳴輪高速運轉。鳴輪在進行高速運轉過程中,對吸收的空氣產生高速高壓向定輪的固定窗口同時擠出而產生的共鳴,從而起到報警的作用
1938年五月至六月間,在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關頭,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這篇軍事哲學著作。他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分析戰爭的形勢和特點,科學預見戰爭的前景和進程,明確指出勝利的道路和方法,回答了困擾人們思想的種種問題,對制定全國抗戰的戰略方針,鼓舞全國人民的必勝信心,產生了重大影響。在《論持久戰》發表80周年之際,結合今天的現實問題,學習和汲取其中穿越歷史時空的哲學智慧,對於我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賀綠汀(1903—1999),湖南邵東人。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後,賀綠汀隨上海文化屆救亡演劇隊到達山西臨汾八路軍辦事處,精心創作了《遊擊隊歌》。《遊擊隊歌》激昂奔放,在神州大地已傳唱了半個多世紀.每當人們挺起胸脯放聲高唱這首著名歌曲時,就會回想起當年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高山叢林中跟日本鬼子浴血奮戰的動人情景.《遊擊隊歌》是由中國著名音樂家賀綠汀創作的.這首歌曲傳開後,賀綠汀把創作時的原稿長期保存在自己身邊.196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40周年之際,當賀綠汀看到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籌備處發出的《徵集有關革命文物的通告》後,他把這張原稿作為紀念黨的生日的最好禮物,鄭重其事地損獻給了革命歷史博物館.原稿是薄薄的兩頁紙,長38釐米,寬27釐米,用鋼筆書寫.紙質已泛黃,這是長期保存留下的印跡.
八路軍在黃土嶺戰鬥中用的82迫擊炮
82毫米迫擊炮,是由南京金陵兵工廠以法國布朗德的1930年式81毫米迫擊炮為基準和參照,於民國20年(1931年)研製而成,當時將其命名為民國20年式82毫米迫擊炮,簡稱82毫米迫擊炮。82毫米迫擊炮初速為每秒196米,射速可高達每分鐘20發,最大射程2850米。全炮總重量為69公斤,可以拆卸成三個部分,最重的部分只有30公斤。
1939年11月初,八路軍晉察冀軍區部隊和第一二〇師一部先後在河北淶源雁宿崖和黃土嶺地區痛殲日軍主力,擊斃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阿部規秀是抗日戰爭以來八路軍擊斃的職務最高的日軍指揮官。
左權用過的望遠鏡
左權(1905—1942年),湖南醴陵人,抗戰爆發後任八路軍副參謀長,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遼縣(今左權縣)與日軍作戰時犧牲。
這架望遠鏡原本是八路軍繳獲的日軍戰利品,左權曾在戰鬥中使用。1939年,左權將望遠鏡送給八路軍後勤部工程師曼丘。曼丘,原名帥士義,抗戰時期任八路軍後勤部工程師、科長等職,負責水利、軍工廠等基建設計與施工。左權殉國後,曼丘更加珍惜這架望遠鏡。1982年,曼丘把此望遠鏡回贈給左權之女左太北。2000年12月左太北將其捐贈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現收藏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楊靖宇在哈爾濱做地下工作時穿的大衫
楊靖宇(1905—1940),河南確山人,中國共產黨黨員,東北抗日聯軍的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1939年,楊靖宇率部轉戰濛江(今靖宇縣)一帶。1940年2月,他孤身一人,在三道崴子與日偽軍交戰時身中數彈,壯烈犧牲。
圖片上的這件遺物是楊靖宇1931—1933年在哈爾濱進行抗日活動時穿的大衫。收藏這件文物的人是滿洲省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姜椿芳的母親(以下稱薑母)。
1952年,滿洲省委組織部長何成湘去姜家,薑母才知道楊靖宇已於1940年壯烈犧牲。薑母十分悲痛,流著淚將一直珍藏於家中的楊靖宇的這兩件遺物取出來,鄭重地交給何成湘,請他把這兩件烈士的遺物轉交給東北烈士紀念館,作為教育後人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