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上海紅色文創大賽部分獲獎作品。資料圖片
上海紅色文創大賽頒獎
本報上海7月16日電(記者曹玲娟)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為把上海紅色文化挖掘好、紅色傳統發揚好、紅色基因傳承好,在建黨99周年之際,第一屆上海紅色文化創意大賽近日在滬頒獎。以石庫門建築門框外形為原型的初心鎖等3件作品獲大賽一等獎。
隨著「文創熱」不斷升溫,依託上海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的紅色文創產品受到廣泛關注,並呈現出潮流化、年輕化特色。此次獲獎作品中,還有桌遊、八音盒、魔方、手機殼、萬花筒等,兼具創意性和觀賞性,吸引不少年輕人的目光。
大賽於去年10月啟動,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聯合主辦,共收到參賽作品656件,最終評選出一等獎3名、二等獎5名、三等獎10名、入圍獎20名。
優勝作品如何才能獲得更多人的認同和喜愛?主辦方舉辦獲獎作品成果展,策劃推出「追夢者」紅色文創網上直播,拓展紅色文創消費場景,與電商平臺開展合作,開通在線購買獲獎作品等,努力讓紅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第二屆上海紅色文化創意大賽同步啟動。據悉,第二屆大賽新加入了紅色文化旅遊線路設計,組委會還將為參賽者提供紅色主題培訓活動,廣泛挖掘和培育文創人才、文創項目、文創企業,促進紅色文化的傳承弘揚。
初心鎖設計者之一王欽慶——
崢嶸歲月觸手可及
在上海的石庫門建築裡,曾召開過中共一大、二大、四大三次黨代會,孕育了城市的紅色基因。這次比賽設計的主題是「不忘初心」,我和搭檔朱益健想到用黨的誕生地——石庫門建築來詮釋。
說起石庫門,還真有些親切。中共一大會址位於上海興業路76號,我小時候常從這座飽經滄桑的石庫門建築前經過,一磚一木都深深印在了腦海裡。最難找的是中共四大會址,原建築已毀,只能根據模型來尋找類似的石庫門。最終,我們找到了比較相近的兩座建築,參照建築門框設計了密碼鎖的外形,並將初始開鎖密碼設定為黨代會召開的時間。鎖不住的是歲月,鎖住的是記憶。初心鎖濃縮著黨的3次大會歷史,凝聚著共產黨人勇往直前的精神。我們希望當大家看到這些鎖時,能回想起那段崢嶸歲月。
現在我已經退休。朱益健是70後,在一家禮品公司做設計。頒獎那天,我發現大多數設計師都比較年輕,我們設計的作品能獲得年輕人喜愛,意外之餘,也覺得很驚喜。
近年來,文創設計更加注重開拓想像力,增加歷史文化內涵,希望文創產品在積極創新的同時,始終關注實用性,延續匠心、保持初心。
(本報記者陳圓圓採訪整理)
「新青年」系列文創產品設計者黎鈺——
先輩精神融入日常
我是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的學生,這次設計的「新青年」系列文創產品,靈感來源於1915年在上海創立的《新青年》雜誌(創刊時稱《青年雜誌》)。
我希望那個時代的精神和文化能夠真正走進今天的生活,成為日常的陪伴,所以選擇將紅色元素與帽子、筆記本、帆布袋等常用物品結合,並加入圖案設計、豐富色彩搭配,兼顧實用性和創意美觀。我找了《新青年》雜誌的許多資料圖片,反覆觀察研究,最後我決定將封面字體作為主要的設計元素,並加以調整優化。
我出生在廣州,小時候,家人就帶我參觀中山紀念堂、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來到上海之後,我也常去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等地方,紅色文化一直感染著我。這次學校號召大家參加上海紅色文化創意大賽,我就報了名。儘管時代在變化,但《新青年》雜誌所傳遞的那種積極向上、革故鼎新、開拓進取的精神始終值得我們學習,年輕人應該將這些優良傳統發揚光大。
弘揚紅色文化需要新穎、生動的方式,讓它深入人心需要長期投入和堅持。作為一名設計專業的學生,以後我想繼續用自己的所學和專長,傳承先輩們留下的精神和回憶。
(本報記者曹雪盟採訪整理)
多功能上海旅遊護照設計者徐曉夢——
青春視角吸引參與
我的職業是網際網路設計師,生活中也愛寫寫畫畫,平常看到好看的建築就會畫下來。逛文創店的時候,總能看到很多標誌建築物的衍生產品,但紅色景點相關的文創設計卻不多見。何不將紅色景點文創化,吸引更多年輕人呢?
經過思考,我決定做一份紅色旅遊護照,為紅色建築繪製扁平化造型,突出細節特點,再加上歷史故事、地理信息,讓遊客能夠在DIY遊覽打卡的過程中,更宏觀地感受紅色景點的風貌和意義。
這本護照中有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等4個紅色景點,都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每一頁既能玩刮刮卡,也能寫旅行日誌,還能當明信片饋贈親友。刮開塗層,原本黑白的建築變成金色,這種可以二次創作的參與感,很吸引年輕人。
繪製前為了拍照採風,我去了許多紅色景點參觀,也帶著我的女兒一起看。等她再大一點,我還想帶著她認真讀讀那些地方的紅色故事。
小時候我看方志敏的《可愛的中國》,覺得特別感動,我們的歷史裡有那麼多不能忘卻的記憶。與我小時候相比,現在講述紅色文化的方式更加豐富多樣,各種紅色文創產品與年輕人的興趣點結合,有趣也有溫度。
(本報記者劉靜文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17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