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承水(左)和王可銓經常在一起研究福州話
海峽都市報(微博)訊 兩個月來的周日上午,79歲的王可銓和60歲的石承水都在福州烏山上的閩都鄉學講習所開辦福州話公益學習班,場場爆滿。他們熱衷於研究並推廣福州話,常年自掏腰包舉辦各類公益活動。這回,兩人還聯繫了專業播音員製作福州話光碟,配合自編的教材,免費向學員們發放。
王可銓是位老福州,小時上過幾年私塾,讀著《三字經》、《弟子規》長大,對傳統文化非常熱愛。退休後,他發現身邊有許多外地人想學福州話,卻沒有合適的教材;許多福州家庭不讓孩子學福州話。他心裡有些著急,萌生了編寫福州話字典的想法。
啃厚厚的資料,去花鳥市場淘舊文本,靈感來時半夜起床注音,花了14年時間,王可銓終於整理出收錄8000多個字、10000多個音的《福州方言字典》。他自費印刷成書,這本字典兼具字音、字畫和部首檢字法,借用現代漢語拼音以及國際音標給福州話注音,受到多位民俗專家的肯定。2011年,該字典被福州檔案館永久收藏。
多年前,王可銓認識了福州話愛好者石承水,兩人一見如故。與王可銓沉穩嚴謹的教學方式不同,石承水推廣福州話的方式輕鬆活潑。冬至節,石承水組織孩子們「搓細」(時),一邊念著「搓細七搓搓」的童謠;元宵節,他帶著孩子們唱《元宵看燈》的童謠猜燈謎;情人節,他將徐志摩的名作《再別康橋》翻譯成福州話,讓青年男女們感受到福州話小清新的一面。
這回他們的福州話公益班,每場都有上百位市民前來聽課。王可銓說,兩人收入一般,如果能有其他的經濟支援,他們希望能進一步完善教材,進入更多的社區去推廣活動,為傳承本土文化盡一份力。
(海峽都市報(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