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男子自掏腰包推廣福州話 花14年整理方言字典

2020-12-18 騰訊大閩網

石承水(左)和王可銓經常在一起研究福州話

海峽都市報(微博)訊 兩個月來的周日上午,79歲的王可銓和60歲的石承水都在福州烏山上的閩都鄉學講習所開辦福州話公益學習班,場場爆滿。他們熱衷於研究並推廣福州話,常年自掏腰包舉辦各類公益活動。這回,兩人還聯繫了專業播音員製作福州話光碟,配合自編的教材,免費向學員們發放。

王可銓是位老福州,小時上過幾年私塾,讀著《三字經》、《弟子規》長大,對傳統文化非常熱愛。退休後,他發現身邊有許多外地人想學福州話,卻沒有合適的教材;許多福州家庭不讓孩子學福州話。他心裡有些著急,萌生了編寫福州話字典的想法。

啃厚厚的資料,去花鳥市場淘舊文本,靈感來時半夜起床注音,花了14年時間,王可銓終於整理出收錄8000多個字、10000多個音的《福州方言字典》。他自費印刷成書,這本字典兼具字音、字畫和部首檢字法,借用現代漢語拼音以及國際音標給福州話注音,受到多位民俗專家的肯定。2011年,該字典被福州檔案館永久收藏。

多年前,王可銓認識了福州話愛好者石承水,兩人一見如故。與王可銓沉穩嚴謹的教學方式不同,石承水推廣福州話的方式輕鬆活潑。冬至節,石承水組織孩子們「搓細」(時),一邊念著「搓細七搓搓」的童謠;元宵節,他帶著孩子們唱《元宵看燈》的童謠猜燈謎;情人節,他將徐志摩的名作《再別康橋》翻譯成福州話,讓青年男女們感受到福州話小清新的一面。

這回他們的福州話公益班,每場都有上百位市民前來聽課。王可銓說,兩人收入一般,如果能有其他的經濟支援,他們希望能進一步完善教材,進入更多的社區去推廣活動,為傳承本土文化盡一份力。

(海峽都市報(微博))

相關焦點

  • 老哥倆自掏腰包 推廣福州話
    N海都記者 呂蘊嵐 文/圖 海都訊 兩個月來的周日上午,79歲的王可銓和60歲的石承水都在福州烏山上的閩都鄉學講習所開辦福州話公益學習班,場場爆滿。他們熱衷於研究並推廣福州話,常年自掏腰包舉辦各類公益活動。這回,兩人還聯繫了專業播音員製作福州話光碟,配合自編的教材,免費向學員們發放。
  • 耗時14年老人編福州話字典
    N欄目主持 呂蘊嵐 關銘榮 昨天,咱們寫了51歲臺江依伯施文鈴編寫《福州話字典》的故事,他的字典很有意思,像《新華字典》一樣可字查音,音查字,還做出了電子版,在福州市民中引起熱烈反響。76歲的依伯王可銓聯繫主持人說,他也住在福州臺江,花了14年時間編寫了一本《福州方言字典》,去年印刷成書,被福州市檔案館永久收藏。
  • 會發音的福州方言字典 學福州話哪裡不會點哪裡
    林圜(右)與張敬武研製出來的福州方言有聲字典福州新聞網3月29日訊 福州方言字典可以發音了昨日記者獲悉,一種會發音的福州方言字典《戚林八音新編》面世,實現福州方言字典編寫歷史性的突破。前不久福州方言八音剛入選福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會發音的福州方言字典 學福州話哪裡不會點哪裡[1]- 中國在線
    福州方言字典可以發音了。昨日記者獲悉,一種會發音的福州方言字典《戚林八音新編》面世,實現福州方言字典編寫歷史性的突破。前不久福州方言八音剛入選福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點擊有聲字典可跟著學福州話近日,在福建師大倉山校區體育館內,這一有聲方言字典的合作者——林圜和張敬武在電腦上為福州晚報記者操作演示了這部《戚林八音新編》有聲方言字典。
  • 會發音的福州方言字典面世 學福州話哪裡不會點哪裡
    原標題:會發音的福州方言字典面世 學福州話哪裡不會點哪裡 一人發音錄音 一人編寫程序 今年62歲的林圜是福州方言研究會秘書長、「福州話講堂」主持人。他是福建師大體育館職工。41歲的張敬武在公安系統從事電腦信息工作,是福州方言的愛好者。「我從小跟父親學習祖傳的八音和哨語,我還珍藏有祖傳的福州方言音韻書。」林圜說。
  • 福州方言八音
    福州方言八音是福州方言的注音系統,即古代福州話的拼音。2019年3月,福州方言八音被列入福建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 福州方言八音為哪「八音」?在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施文鈴看來,福州話的韻律如詩歌般動聽。
  • 明年起閩南語話可以考級 各地採取措施保護方言
    網友:閩南話推廣很迫切  對於閩南話考級,很多網友給予了強烈關注,提前參加各個自媒體發起的「模擬考」。但也有部分網友表示,雖然身為閩南人,卻會聽不會說,感覺很難及格。網友「來自海滄的Skrillex」更是詢問會否開發線上測試。
  • 能說會道的虎糾話字典
    N欄目主持 陳鍾蘭 繼85歲的福州老人林久洛編了本《學福州話入門字典》後,又有一本升級版的福州話字典現身了。這本升級版的福州話字典很有意思,它像《新華字典》一樣可字查音、音查字,而且還有電子版,只要在搜索功能裡輸入想查的字,幾秒後就會跳出讀音,真可謂「能說會道」了。
  • 福州話APP正式上線
    本報訊 (張穎) 日前,由閩江學院福州民俗研究所、方言研究所開發的福州話APP安卓版正式上線。據悉,這款APP主要實現了日常用語900句、在線字典、趣味學習和文化資訊等功能,項目通過將「網際網路+」同文化傳承相結合,實現了福州話字典的有聲化、移動化。
  • 陳玉新:八年苦著「方言書」 堅守傳統「寧德話」
    近日,一本《普通話|寧德話·兩用字典》轟動了整個寧德市,編著者陳玉新40年收集、8年編著,尋訪上千名老寧德人,將8000多字的寧德方言收入這420頁的字典裡。陳玉新說:「我當時就想,福州話和寧德話都屬於閩方言,有極大相似之處,福州方言與普通話有契合之處,那寧德方言一定也有。」就憑著一時的興起,陳玉新卻用了40年執著完成了這項看似不可能的任務。「我覺得這件事情必須有人去做,自己雖然功力欠缺,但總得試試。」
  • 八種方言唱響《我在福州過大年》
    《我在福州過大年》演出照片。 受訪者供圖福州新聞網1月15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顧偉)湖北話、浙江話、四川話、西藏話加上客家話、閩南話、莆田話、福州話……14日,一首匯聚八種方言的歌曲《我在福州過大年》,在福州語歌曲展示微信平臺「愛上福州歌」上線。
  • 詞典學 | 甘於恩、劉倩:方言正音字典的定位與體例問題——評《廣州話正音字典》
    2002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詹伯慧主編,周無忌、李如龍、單周堯、陳海烈合編的《廣州話正音字典》(以下簡稱《正音字典》)。編寫方言正音字典,這在漢語方言學界和辭書學界,皆屬首創之舉。所以,正音工作,要以語言事實作為工作的基點,在遇到像「糾」這樣的字時,就應該把正俗兩讀都列出來,最終讓廣大的語言使用者們,來對其進行取捨。《正音字典》在釋義方面不求義項完備,每個常用字字目只酌情收錄其常用義項,因之本字典的性質是一部方言正音字典,而非詞典,所以這樣的處理也是適宜的。
  • 孫楠秀大連話版《你快回來》 閻維文學福州方言
    在本周就有一位「福州話推廣小大使」帶著家鄉的方言童謠來到《歌聲的翅膀》的舞臺,在引得孫楠祭出了大連話版《你快回來》的「綜藝首秀」之餘,還讓閻維文「眉飛色舞」地學起了「福普」!­  林欣鍇­  孫楠唱歌­  閻維文­  在本周,《歌聲的翅膀》舞臺上將迎來一位可愛的「福州話推廣小大使」,這位名叫林欣楷的小朋友不僅對家鄉福州的美食如數家珍,對福州方言也是情有獨鍾。
  • 福州話音韻面臨失傳境地 年輕人說方言不夠地道
    陳稚瑤說,語料能反映每個時代人們的狀態,上世紀八十年代所留下的語料能反映當時人的一種狀態,如果她調查的語料留下來,也能反映21世紀初福州年輕人的一種狀態。    權威專家編纂福州話字典    福州民俗文化專家方炳桂認為,隨著時代的變遷,福州方言雖然有變化,但變化並不是太大。他認為,目前關注福州方言的重點是如何保護和繼承。
  • 福州市推出福州話拼音教材 已進入小學試點(圖)
    據介紹,這是福州市第一次推出通俗易懂的福州話拼音教材,將來有可能在全市各校進行推廣。  則徐小學兩個班  率先試點教學  25日下午3時30分,四年級一班和二班的同學們開始準備下一節課,這一堂課有些特別——學習福州話。
  • 福州方言土語集萃
    其中,漢語由於漢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分化和統一,因而使漢語逐漸產生了方言,根據方言的特點,比較一致的認為現代漢語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吳方言、粵方言、閩方言、贛方言。 閩方言又稱閩語,俗稱「福佬話」,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最複雜、內部分歧最大的一個方言。
  • 20世紀上半葉最有名的漢英字典,收錄了12種方言的讀音
    他晚年曾說:「從1867年算起,我主要有兩大抱負:1、幫助人們更容易、更正確地掌握漢語(包括書面語和口語),並為此做出貢獻;2、激發人們對中國文學、歷史、宗教、藝術、哲學、習慣和風俗的更廣泛和更深刻的興趣。如果要說我為實現第一個抱負取得過什麼成績的話,那就是我所編撰的《華英字典》和《古今姓氏族譜》」。從這番話中,我們不難看出《華英字典》在作者本人心目中的地位。
  • 福州方言APP升級了!為農大退休教授開發
    福州新聞網8月28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翁宇民)開發了「福州音韻」(現改為「福州話音韻」)安卓版手機應用的福建農林大學退休教授林雁怡,今年將應用升級了。為了方便更多人了解與學習福州話,林教授昨日聯繫本報記者,希望通過本報向讀者提供這一免費應用新版本的下載。  去年7月,本報曾報導《退休化工教授編寫「福州音韻」APP傳遍東南亞》。
  • 半世紀前的上海方言文字:他們曾這麼寫上海話
    提及晚清時期的吳語區方言文字,人們首先想到的是1892年開始刊載的吳語小說《海上花列傳》,但《海上花列傳》雖以上海的十裡洋場為背景,其所用漢字記錄的卻是蘇州土白。真正以漢字或其他形式來記述上海方言則要比這早30餘年,那是上海文化史上不容忽視的一段。
  • 鎮江方言發音人30多年整理20萬字《鎮江方言大全》
    許金龍,兩次作為鎮江方言發音人,參與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的採錄工作。他對鎮江方言情有獨鍾,每周六堅持在西津渡用鎮江話向外地遊客介紹鎮江。日前,他將自己花了30多年整理的20萬字的《鎮江方言大全》贈送給市圖書館和市檔案館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