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老宅子,那些老故事——走進北京名人故居

2020-12-17 騰訊網

我和老伴退休以後,為了消除生活中的寂寞,曾多次外出旅行,遊覽各地風景名勝,著實瀟灑了幾回。後來年齡大了,身體條件不宜再出遠門,就常在北京的街頭巷尾遛彎閒逛。偶爾看到一塊不起眼的牌子,寫著某某故居,這讓我們很好奇,於是就想進去看看。

從最初參觀魯迅故居開始,我們發現,在咱們北京許多胡同街區、深宅大院,歷史上曾居住過不少名人,留下了眾多歷史遺存和人文景觀。這讓我們的生活又多了一項豐富多彩的內容——京城「名人故居」遊。

生活細節見品格

幾年來,我們先後參訪過30多處歷史名人的故居。作家茅盾先生的故居在北京東城區後圓恩寺胡同13號,這是一處清末建築,二進小院,佔地800平米,「小房間很多,橫豎邁不開十幾步」。1974年12月12日茅盾從東四頭條文化部宿舍遷入此處,直到1981年3月27日逝世,在此居住了6年多。臥室中,茅盾生前的擺設非常簡樸,隔著玻璃窗向室內觀望,我驚奇地發現床頭上掛著一排各種顏色,且長短不一的繩子,不解其意。詢問後得知,原來那是先生平時悉心收攢的各種包裝繩兒,以備隨時綑紮報刊和書籍使用的。在書房裡,桌上各種文具鋼筆、鉛筆、大頭針、便籤等都極有次序,擺放整整齊齊。據說,他寫作後哪怕是一支筆也要立即放回原位,絕不會等一天工作結束再去收拾。先生的文字手稿乾淨整潔如同最後的定稿。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小事,是茅盾先生嚴肅的工作態度和嚴謹的生活作風的真實寫照。

宋慶齡故居在什剎海後海北沿46號,她的臥室中,有一床小紅被子,展品介紹的非常簡單,只說明這是她的嫁妝,參觀的人們一般都不太加以注意。我向工作人員了解得知,這確是她母親送給她的,年輕時她不顧家人反對,毅然與孫中山先生結合,從而對父母親始終懷有一種愧疚,於是就把這件小紅被子當做珍品保留在身邊,以表達自己的懷念。後來她成為國家名譽主席,生活待遇很高了,但這件退色陳舊的小紅被子依然不捨得扔掉。這讓我們感受到一代偉人內心深處,與常人一樣懷有的那種親情與溫馨。

各有千秋

每一座故居都是一種人生,他們的家最能體現其氣質和品位。位於燈市口豐富胡同19號的「丹柿小院」是老舍故居。據說當初老舍先生看上這處房子,一個重要原因是距離王府井老字號和隆福寺小吃店都很近,說明先生骨子裡對老北京的熱愛。院子裡從山西移來的柿子樹,影壁上夫人胡絜清手書的福字,屋內桌子上擺放的主人收集的一些小玩物等,都折射出這座民宅的平凡樸實和他們的生活情趣。老舍在這座小院過著和普通民眾一樣的日子,感觸著周圍百姓的喜樂憂愁,這為他後來的作品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源泉。

相比之下,大文學家、歷史學家、大詩人郭沫若的故居則氣派得多。這是東臨什剎海,北望恭王府,南依北海公園的一座優美的古典園林。院落寬敞大氣,房子古色古香,每到秋天,銀杏葉鋪滿草坪,各種樹木鬱鬱蔥蔥,朱門綠瓦、雕梁畫柱掩映其中,就好像一幅氣勢磅礴、色彩濃烈的油畫。

歷史的述說

位於虎坊橋的紀曉嵐故居保護非常完好。這是清末一所磚木結構的四合院,兩樣舊物紫藤花和海棠尚在,相傳後者為紀曉嵐親手栽種。樹旁有一塊海棠碑記,記錄著主人當年的一段戀愛史,為故居平添了幾分浪漫情趣。故居的四方書庫、閱微草堂舊址、紀曉嵐畫像以及最出名的大菸袋,仿佛又把人們帶回了乾隆年間。

兩廣大街的魏染胡同有座京報館,102年前有「鐵肩辣筆」美譽的我國著名報人邵飄萍曾在這裡居住,使這裡既是邵飄萍故居,又成為京報館舊址。如今這所老宅已然殘破不堪,看不到從前的格局,只能從古舊的窗欞,斑駁的石柱,木質的樓梯去揣摩那過往的歲月。前些天聽說居民已然騰退一空,即將修繕,我不顧年老體衰,趕緊跑去參觀。上樓時,發現破舊樓梯的每一踏步,都磨出了深深的凹槽,充分顯出小樓的滄桑與厚重,感慨之中我在破舊的大門前留了影。

在花市斜街東口廣東義園舊址,住宅樓群中隱藏著一座袁崇煥紀念館,如不加注意很難發現。這是在明末著名將領袁崇煥的墓地和祠堂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至今墳墓還在。館內藏有袁崇煥的手跡《聽雨》以及康有為手書的「明袁督師廟記」等珍貴文物。

我是細心人,每次參訪後都會把故居名稱、地址、門牌、現狀等一一列表記錄。這些故居大多已被定為國家、市、區級文保單位,正式對外開放,但也有的尚未修繕,也無牌匾,或由名人後代居住,或為居民雜院。不管怎說,故居每一個院落,每一間房,每一顆樹,甚至每一件家具的背後都有著許多生動的故事。參訪讓我了解到這些名人當年是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如何交友,有什麼興趣愛好,看到了他們的人生態度,找到了向他們學習的閃光點。這既是對前輩們的追憶緬懷,更是對自己的提高。

總編輯 / 楊鳴旭

主編 / 孫展

新媒體營運 / 李海龍

光明日報 ·《新天地》雜誌

相關焦點

  • 老北京文化:北京名人故居雜談
    北京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作為一座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北京有大量的名人故居。據有關資料記載,現存的一百多處名人故居中,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5處它們均地處西城區,即宋慶齡故居、郭沫若故居、魯迅故居、李大釗故居和梅蘭芳故居。
  • 北京市內的名人故居
    北京市內的名人故居     開放時間:每日9點-16點    地址:阜成門內大街    老舍故居    在東城區豐富胡同19號座落著中國文學大師老傷口先生的故居。    老舍,這位中國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在他的悲劇性死之前16年間一直居住在這裡。    1997年該居所曾加以修繕。
  • 北京名人故居:舊時處,今何在?—新聞—科學網
    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裡,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師李秋生帶著學生們走過了北京100多處名人故居進行拍攝、採訪。 故居所在的跨車胡同,曾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小胡同,相傳因胡同中曾經有個造車的廠子而得名。如今,這裡可能是北京最短的街巷,約40米長的胡同裡只留下了齊白石故居一個門牌。在四周摩天大樓的包圍下,這處院落如同孤島一般,成了北京城裡一處特別的存在。齊白石在這裡生活多年,他晚年創作的絕大部分傳世之作都完成於此。這裡也留下了許多故事。
  • 北京名人故居一覽
    、畫家、京劇名角……都曾在這裡留下他們生活的印記,這些足跡不僅記錄了歷史,也見證著這座城市的變遷~今天小編帶大家到北京城裡這些名人故居去轉轉~走過售票處,一個四方院映入眼帘,正中間便是魯迅紀念館,這位文學巨匠的一生正可以在這座大房子裡略讀一遍,其中有我們熟知的他的「棄醫從文」,以及我們並不熟悉的他的文學之外的才華、他和家人的故事,甚至是在彌留之際的真實細節。那些曾在書本裡出現的熟悉的文章,在紀念館裡都能見到真跡書稿。我們所熟知的閏土,他的原型是什麼樣子,魯迅小時候看的小人書,都能勾起我們讀書時的記憶。
  • 訪名人故居 講名人故事
    日前,「梁溪名人視頻故事會大賽」在秦邦憲故居完成評審。由梁溪區教育局、無錫市檔案史志館、無錫博物院、無錫日報報業集團的代表組成評委組對前期報送的172件作品進行了嚴格篩選。最終,41件佳作脫穎而出,兼具思想性和藝術性。這也是無錫市首屆文化場館月的活動之一,通過青少年的走訪與講述,無錫文化遺產得到了更好地表達與傳播。名城出名人。
  • 名人故居的文化意味
    僅就幾個簡單的統計和報導,就可以看到舊城保護,也包含名人故居保護正面臨著怎樣的挑戰。2016年《鳳凰周刊》的一篇《近百處歷史民居被拆:京城名人故居生存困局》的文章講述了北京名人故居的保護情況,「在一次次的舊城改造過程中,作為北京文化坐標的為數眾多的名人故居也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北京市政協2005年曾調研4個舊城區的308處名人故居,並通過了《北京名人故居保護與利用工作的建議案》。
  • 邊遊邊讀認識北京名人故居
    北京,一座古都,凝聚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軌跡,記載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它經歷過怎樣的歷史洗禮?穿越歷史的時空隧道,踏著前人走過的路,行走、駐足,凝望內心深處,才能感受到北京一草一木、一湖一石、門樓胡同的故事,深度閱讀它們的變遷。4月13日,一大早便有上百名讀者匯聚在匯通祠北門(郭守敬紀念館),其中有十幾歲的孩子,也有六七十歲的爺爺奶奶,他們都身著綠色的小馬甲,每人拿著一本書,格外引人注目。
  • 北京十大名人故居
    充滿書卷氣息的紀曉嵐故居名人故居歷來是世人目光聚焦之地,一代國母宋慶齡、思想巨匠魯迅、革命先驅李大釗、學界泰鬥蔡元培、文學大師茅盾……他們的精神在一代又一代的國人心中傳承。歷史:1953年,徐悲鴻逝世當天,其妻廖靜文將故居捐給國家。「徐悲鴻紀念館」是中國第一座美術家個人紀念館。北京地鐵修建時,徐悲鴻紀念館被迫拆除,新館於1973年重建。地址: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北大街53號9. 蔡元培故居體驗:說到北京大學校長,人們自然想到蔡元培,大有「除卻巫山不是雲」的韻味。蔡元培故居還「醞釀」了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
  • 上海老街道名人故居扎堆,魯迅在這裡逝世,卻少人知
    在上海市虹口區有一條名叫山陰路的街道,在這條全長只有651米看似普通的街道裡,卻藏著魯迅、瞿秋白、國旗設計者曾聯松這些名人故居,可謂臥虎藏龍。走在山陰路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陸新村9號的魯迅故居,魯迅先生於1933年開始在此居住,直到1936年去世。
  • 在沿星羅棋布的胡同,找尋北京的名人故居
    政治家、文學家、畫家、京劇名角……都曾在這裡留下他們生活的印記這些足跡不僅記錄了歷史也見證著這座城市的變遷今天文旅君就帶大家到京城裡的名人故居去逛一逛」,館內以編年順序陳列魯迅的生平、經歷、思想發展,並以魯迅與兒童、魯迅與青年、魯迅與美術和魯迅與國際交往為專題,介紹魯迅光輝的一生,其中特別突出魯迅在北京時期的主要活動。
  • 北京最低調的名人故居,位於恭王府旁,許多遊客過門而不入
    導讀:先是恭王府的馬廄,後為一位文化巨人的故居,總其一生褒貶不一春日是暖意的季節,本可以大肆的外出遊玩,但現在這個節骨眼上不太適宜喧囂。但是春天來到,早已按捺不住那顆早已躁動的心,不妨找一個靜謐之處來紓解自己的內心。
  • 做一天文藝青年 駕星途LX探訪北京名人故居
    而在他們去世以後,那些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和居住過的地方則成為了後人了解他們的最好去處。,來了一場北京名人故居一日遊當了一天的文藝小青年。本著時間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宇豪精心策劃了這次出行,並挑選了具有代表性的名人故居作為今天的打卡點。其中包含革命家、文學家魯迅先生故居,歷史家、文學家郭沫若先生故居,以及畫家齊白石老先生的故居。由於本次景點分布的比較分散,所以他們還是選擇了駕車前往。
  • 聊一聊,杭州的那些名人故居。
    作為六大古都之一的杭州,出過很多名人。這些名人在當時都購置了豪宅,後來,成了我們平頭百姓可以參觀的名人故居。 改天你來杭州,你可以按著這篇文章逐個的去參觀一番。
  • 北京剛公布16處名人故居 大部分已成大雜院
    ■16處名人故居大多數無法參觀   記者探訪發現,16處名人故居中,有的成了大雜院,有的被圈在了圍擋中,有的則成為了小學的一部分。被佔用的故居有的不僅不對公眾開放,而且工作人員的態度還十分蠻橫,而那些被用作民宅的故居裡也有許多貼出了謝絕參觀的紙條。記者敲開一處故居的大門後,裡面一個住戶語氣強硬地說,「這是私人住宅,不能參觀!」
  • 有些名人故居,挺荒唐的
    但是他的故居卻小橋流水、亭臺樓榭,環境優美還坐落在市中心,跟書上描述的生活環境大相逕庭。實際上,奪走幾處故居,就會發現這些故居的擺設還真是套路相似。不是記性不好,而是沒有太多的記憶點,因為大多數的故居都是後來修建的或者在原有的基礎上修繕的,因為真正的東西都沒有保存下來,建成的都是現在人根據自己的想法去還原的,換句話說,當年他們根本不是住在如今看到的房子裡。事實上,很多故居由於年久失修、城市改造以及歷史上的戰亂,幾乎沒有幾個真正熬到如今的和平年代。
  • 北京有哪些名人故居?
    北京有哪些名人故居? 來到北京,閒暇時間去探訪這些有趣的靈魂曾居住的地方,既可以探尋隱藏在這喧囂城市深處的歷史,還可以與他們來段穿越時空的「親密接觸」。推薦7個北京的名人故居,感受老北京的故居文化。 宋慶齡故居
  • 北京16家名人故居將首次對外開放 含毛澤東故居
    北京16家名人故居將首次對外開放 含毛澤東故居   (記者郭超)16家以前不具備開放條件的名人故居,即日起與12家已開放的名人故居打包形成一條高端旅遊線路向公眾推出。
  • 走呀走,一起走進安徽名人故居(下)
    既有豪放、有作為的政治家,也有抒情、有學問的文學家,如今,最能體現文人墨客、民族英雄風採的,莫過於名人故居上期小皖子帶大家看了從古到今的,安徽歷史名人故居今天小皖子帶大家繼續走進近代的名人故居,感受名人風範。
  • 去處‖徐匯五原路上不可錯過的名人故居和那些情調小店-三毛...
    原標題: 去處‖徐匯五原路上不可錯過的名人故居和那些情調小店五原路上最不缺的就是洋房,每走幾步就能發現不同的建築風格,只要用心就會發現這裡藏著的許多故事。五原路288弄3號,一幢英式小洋樓,這裡是「三毛之父」張樂平先生的故居,目前對大眾免費開放。
  • 上海老城廂歷史建築面臨險境 名人故居一片狼藉
    陸伯鴻一向熱心於慈善活動,先後開辦了7所慈善機構:新普育堂(20世紀上半葉上海最大的收容社會弱者的設施)、上海普慈療養院、楊樹浦聖心醫院、中國公立醫院、南市時疫醫院、楊樹浦診療所、北京中央醫院。陸伯鴻雖然早已是名聞上海的巨富,但他經常到新普育堂,系起圍裙,照料那些病人,而且還讓他的幾個兒子站在一旁,讓他們學會怎樣善待窮人。他還創辦了5所中小學。他還是有國際影響的天主教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