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伴退休以後,為了消除生活中的寂寞,曾多次外出旅行,遊覽各地風景名勝,著實瀟灑了幾回。後來年齡大了,身體條件不宜再出遠門,就常在北京的街頭巷尾遛彎閒逛。偶爾看到一塊不起眼的牌子,寫著某某故居,這讓我們很好奇,於是就想進去看看。
從最初參觀魯迅故居開始,我們發現,在咱們北京許多胡同街區、深宅大院,歷史上曾居住過不少名人,留下了眾多歷史遺存和人文景觀。這讓我們的生活又多了一項豐富多彩的內容——京城「名人故居」遊。
生活細節見品格
幾年來,我們先後參訪過30多處歷史名人的故居。作家茅盾先生的故居在北京東城區後圓恩寺胡同13號,這是一處清末建築,二進小院,佔地800平米,「小房間很多,橫豎邁不開十幾步」。1974年12月12日茅盾從東四頭條文化部宿舍遷入此處,直到1981年3月27日逝世,在此居住了6年多。臥室中,茅盾生前的擺設非常簡樸,隔著玻璃窗向室內觀望,我驚奇地發現床頭上掛著一排各種顏色,且長短不一的繩子,不解其意。詢問後得知,原來那是先生平時悉心收攢的各種包裝繩兒,以備隨時綑紮報刊和書籍使用的。在書房裡,桌上各種文具鋼筆、鉛筆、大頭針、便籤等都極有次序,擺放整整齊齊。據說,他寫作後哪怕是一支筆也要立即放回原位,絕不會等一天工作結束再去收拾。先生的文字手稿乾淨整潔如同最後的定稿。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小事,是茅盾先生嚴肅的工作態度和嚴謹的生活作風的真實寫照。
宋慶齡故居在什剎海後海北沿46號,她的臥室中,有一床小紅被子,展品介紹的非常簡單,只說明這是她的嫁妝,參觀的人們一般都不太加以注意。我向工作人員了解得知,這確是她母親送給她的,年輕時她不顧家人反對,毅然與孫中山先生結合,從而對父母親始終懷有一種愧疚,於是就把這件小紅被子當做珍品保留在身邊,以表達自己的懷念。後來她成為國家名譽主席,生活待遇很高了,但這件退色陳舊的小紅被子依然不捨得扔掉。這讓我們感受到一代偉人內心深處,與常人一樣懷有的那種親情與溫馨。
各有千秋
每一座故居都是一種人生,他們的家最能體現其氣質和品位。位於燈市口豐富胡同19號的「丹柿小院」是老舍故居。據說當初老舍先生看上這處房子,一個重要原因是距離王府井老字號和隆福寺小吃店都很近,說明先生骨子裡對老北京的熱愛。院子裡從山西移來的柿子樹,影壁上夫人胡絜清手書的福字,屋內桌子上擺放的主人收集的一些小玩物等,都折射出這座民宅的平凡樸實和他們的生活情趣。老舍在這座小院過著和普通民眾一樣的日子,感觸著周圍百姓的喜樂憂愁,這為他後來的作品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源泉。
相比之下,大文學家、歷史學家、大詩人郭沫若的故居則氣派得多。這是東臨什剎海,北望恭王府,南依北海公園的一座優美的古典園林。院落寬敞大氣,房子古色古香,每到秋天,銀杏葉鋪滿草坪,各種樹木鬱鬱蔥蔥,朱門綠瓦、雕梁畫柱掩映其中,就好像一幅氣勢磅礴、色彩濃烈的油畫。
歷史的述說
位於虎坊橋的紀曉嵐故居保護非常完好。這是清末一所磚木結構的四合院,兩樣舊物紫藤花和海棠尚在,相傳後者為紀曉嵐親手栽種。樹旁有一塊海棠碑記,記錄著主人當年的一段戀愛史,為故居平添了幾分浪漫情趣。故居的四方書庫、閱微草堂舊址、紀曉嵐畫像以及最出名的大菸袋,仿佛又把人們帶回了乾隆年間。
兩廣大街的魏染胡同有座京報館,102年前有「鐵肩辣筆」美譽的我國著名報人邵飄萍曾在這裡居住,使這裡既是邵飄萍故居,又成為京報館舊址。如今這所老宅已然殘破不堪,看不到從前的格局,只能從古舊的窗欞,斑駁的石柱,木質的樓梯去揣摩那過往的歲月。前些天聽說居民已然騰退一空,即將修繕,我不顧年老體衰,趕緊跑去參觀。上樓時,發現破舊樓梯的每一踏步,都磨出了深深的凹槽,充分顯出小樓的滄桑與厚重,感慨之中我在破舊的大門前留了影。
在花市斜街東口廣東義園舊址,住宅樓群中隱藏著一座袁崇煥紀念館,如不加注意很難發現。這是在明末著名將領袁崇煥的墓地和祠堂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至今墳墓還在。館內藏有袁崇煥的手跡《聽雨》以及康有為手書的「明袁督師廟記」等珍貴文物。
我是細心人,每次參訪後都會把故居名稱、地址、門牌、現狀等一一列表記錄。這些故居大多已被定為國家、市、區級文保單位,正式對外開放,但也有的尚未修繕,也無牌匾,或由名人後代居住,或為居民雜院。不管怎說,故居每一個院落,每一間房,每一顆樹,甚至每一件家具的背後都有著許多生動的故事。參訪讓我了解到這些名人當年是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如何交友,有什麼興趣愛好,看到了他們的人生態度,找到了向他們學習的閃光點。這既是對前輩們的追憶緬懷,更是對自己的提高。
總編輯 / 楊鳴旭
主編 / 孫展
新媒體營運 / 李海龍
光明日報 ·《新天地》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