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終極解惑〡從完美變強迫,為什麼強迫的那個人會是你?
註:本文摘選《戰勝強迫症》一書
追求完美沒有錯,但是,如果過度追求,就是一種強迫的表現了,就會帶來無盡的煩惱。那麼,從完美變強迫,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造成強迫症的原因是什麼。雖然,造成強迫症的原因會有很多,但往往還是與強迫症患者舊有的心理模式密不可分,容易敏感、多慮、多疑、急躁、完美主義等心理特質,是大多數強迫症患者的普遍表現。
在輔導中,常常有學員問我:「我得了強迫症,是不是說明我心眼小、心胸狹窄、愛計較?」
當我們陷入內心的痛苦時,我們總希望家人或身邊的人能理解自己的痛苦,給予自己很好的支持和幫助。但有時候得到的回應是「你太愛計較了,你心眼太小了,你太愛鑽牛角尖了……」
這實在是一種狹義的認識。我們如何去界定這種「心眼小」呢?有很多強迫症患者在生活中被公認是一個大方、好施的人,為人謙和、替人著想,相反,被認為是心胸狹窄、自私自利的人,反倒「好好的」,這又如何判定呢?
「心眼小或心胸狹窄」,只是一種牽強的描述。一個人炒股賠了很多錢,可以做到無所謂,但卻因一句話雷霆大發、徹夜難眠。類似的情況,一個人毫不在乎別人怎麼看、怎麼說自己,但卻因丟了幾十元錢無限自責,徹夜難眠。面對歹徒可以鎮定果敢的人,看到老鼠反倒嚇得心驚肉跳,這是不是膽小呢?
所以說,用心眼大小或心胸狹窄來衡量一個人的心理健康,衡量強迫症,實在是太片面了。無論是心眼大的人還是心眼小的人都有他的執著,內心都有敏感、脆弱的角落,所以,人的心理局限不應被看成是「心眼小、心胸狹窄」。這種對強迫症的片面認識,只會加重強迫症患者的心理的強迫。
還有的強迫症患者,認為是環境問題導致了他的強迫。的確,環境問題對人的心理會造成很大程度的影響,但絕大多數爆發的強迫症,並非都是環境問題引發的,其主要原因還是患者自身的不健康心理因素造成的。很多被患者視為重要的環境問題,在他人而言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問題,那麼,所謂的環境問題就很可能是患者自身問題的一種表象,一個投射的點,也許沒有這個問題,還會遇到另一個問題。
我輔導過很多強迫症學員,也有一部分學員抱怨當下所處環境的煩惱和痛苦,除一些極端的環境外,多數所謂的環境問題都非現實、客觀性的問題,即使改變了環境,但煩惱、痛苦又會「轉移」在另一種問題上。
小齊是一名非常優秀的高中生,但是強迫已讓他無法正常生活和學習了。開始是三番五次的調座位,原因是總控制不住自己的餘光會注意旁邊的女同學。但當旁邊不再有女同學時,新的問題又來了,他又開始控制不住地去注意後面同學發出的說話聲。
他覺得這個班級和他「不般配」,所以很痛苦。他如願以償,換到了新的班級裡,但是短暫的平靜沒過幾天又被無情地打破了。他沒辦法上課了,這一次他的問題是,總是控制不住自己去注意女老師的胸。低頭不看老師講課,會想「老師是不是發現他的『壞』心思了」;看老師,又會控制不住自己去注意老師的胸。結果是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各種強迫,讓他痛苦不堪。
有太多強迫症患者認為改變了環境,就可以消除或是改善他的強迫。遺憾的是,他們還是會產生這樣或是那樣的強迫。也許還是老問題,也許已經變成了新的問題,然而,不管是老問題還是新問題,強迫的本質沒變,模式沒變。
看似環境問題造成的強迫,往往都只是一種問題的表象,都只是我們這種強迫心理的一種投射,一種 「包裝」。所以,改變這種不健康的心理模式才是強迫症康復的重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