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文化要素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2020-12-16 中國社會科學網
馬克思的文化要素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2020年06月04日 16:4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陳燕勇 羅元

字號

內容摘要:回顧和重溫馬克思的文化要素思想,對掌握和利用馬克思文化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堅定文化自信和推進國家現代化建設中的問題解決具有重要啟示。

關鍵詞:

作者簡介:

  關注和研究文化要素是馬克思文化理論的重要構成和實踐傳統。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必須學習馬克思,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於文化建設的重要思想,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先進文化的需要,不斷增強全黨全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回顧和重溫馬克思的文化要素思想,對掌握和利用馬克思文化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堅定文化自信和推進國家現代化建設中的問題解決具有重要啟示。

  馬克思文化要素思想的集中體現

  一是提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文化要素的構成。文化由哪些要素構成?馬克思從人類社會實踐角度出發,在批判蒲魯東的唯心主義歷史觀時指出:「經濟學家蒲魯東先生非常明白,人們是在一定的生產關係中製造呢絨、麻布和絲織品的。但是他不明白,這些一定的社會關係同麻布、亞麻等一樣,也是人們生產出來的。社會關係和生產力密切相聯。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係……人們按照自己的物質生產率建立相應的社會關係,正是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會關係創造了相應的原理、觀念和範疇。」在這裡,馬克思就指出了人類文化是由三大基本要素構成:第一個要素是物質文化,如呢絨、麻布和絲織品等物質資料的生產和製造;第二個要素是制度文化,如社會關係和生活關係;第三個要素是精神文化,如原理、觀念和思想等。

  二是指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文化要素的核心。文化要素三大構成中核心要素是什麼呢?馬克思沒有明確指出答案,因為三者各自地位和功能都無法取代,但明確指出三個基本要素本身的核心。馬克思認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統治階級階級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就是「佔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和「佔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實質就是物質文化要素的核心和精神文化要素的核心。此外,馬克思認為,要使佔統治地位的思想成為一種「普遍的東西」,就「必須使這種思想統治具有某種秩序。這裡的「某種秩序」,實則是對制度文化的核心及其作用的肯定。這三種文化基本要素核心是共同推動人類文化發展和進步的關鍵。

  三是指明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文化要素的合力。在馬克思看來,文化三個基本要素及其核心不是各自為政,而是相互作用,形成一種結構向心力即「合力」。這是文化要素及其核心實現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原理所在。馬克思認為,社會總是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文化構成的具體社會,這些構成要素同時也就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相應的『力』。但合力的形成不是文化要素,即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相互影響、滲透、牽制、融匯和補充等物化反應的結果。

  四是揭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文化要素的優化。文化非靜態的內部各要素結構的優化會推動人類文化發展的進步。馬克思對此有清晰的認識,他指出:「一般社會知識,已經在多麼大的程度上變成了直接的生產力,從而社會生活過程的條件本身在多麼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並按照這種智力得到改造。」由此可見,馬克思始終相信生產力和物質文化要素的優化,必能帶動精神文化要素的優化。而精神文化的優化又成制度文化優化的先導,制度文化的優化給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優化給予巨大推動作用。

  五是釐清文化要素結構與功能關係。無論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結構決定系統功能發揮。這一點馬克思非常清楚,他指出,「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槓桿。」同時提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從馬克思對文化要素結構與功能的關係的闡述可以看出,沒有文化要素結構的升級,人類社會各種更高級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和實現,這也為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文化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

  馬克思文化要素思想的當代啟示

  一是始終堅持馬克思文化思想的指導。毛澤東同志說,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後,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為主動。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中的文化豐富與繁榮,前提在於掌握和堅持馬克思文化發展規律。如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華文化變得更富有朝氣和生命力。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始終堅定馬克思文化要素的思想、觀點和立場,分析其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產生的影響,及其在解決社會主要矛盾中的指導作用。

  二是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文化是世界諸多文化中始終沒有出現過中止、斷層的人類文化,並深深紮根於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馬克思在文化論述中對中國文化給予高度肯定,並預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出現。這也在今日的中國不斷得到驗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社會美好前景不斷在中國展現出來。這意味著,在全人類已成為命運共同體的今天,我們要堅定和推進文化自信,對中華文化要做好傳承和發展,努力實現中華文化偉大復興。

  三是進一步抓住文化自信的核心。馬克思文化要素思想科學揭示人類文化要素的構成及其本身核心和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力所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共同構成當代中國文化的三個基本要素。三者匯聚成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主流。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的文化自信,是對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有機整體的自信。而根據馬克思的文化思想,堅定文化自信,必須正確認識和辨證把握三個文化要素間的關係。不僅不能割裂三個要素間的內在關聯,而且要在文化強國實踐過程中,不斷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

  四是進一步推進國家現代化建設。馬克思在揭示文化推動社會變革與發展規律的同時指出,要正確對待文化的歷史性和現代性關係問題,指明文化發展的現代化必然性。近代以來,無數志士仁人為實現國家現代化而不斷奮鬥,這更是中國共產黨肩負的時代使命。黨章規定,推進現代化建設是黨的三大歷史任務之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九大開啟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新徵程,指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關聯的。因此,堅持馬克思文化思想指引,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必須實現文化現代性發展與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統一。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規劃2018年教育學青年課題「少數民族地區的中華文化要素的提取與德育實踐研究」(CEA18026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廣西師範大學)

相關焦點

  • 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馬克思認為,社會歷史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在於現實的人及其活動。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強調哲學與現實結合,認為正義應當為實踐服務;它根植於現實生活的深厚土壤,呼籲改變社會底層民眾的貧苦生活狀況,從而呈現出現實性的特徵。然而,馬克思的分配正義思想不僅呈現出現實性特徵,還帶有理想性的特徵。
  • 晚年馬克思交往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三、交往思想當代意義的整體審視  在經濟全球化、政治一體化的今天,普遍交往、世界交往早已成為經驗事實。我們或可把它概括為:肇始於經濟領域的、各國家、民族的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互動中運行的過程和趨勢。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馬克思是有「全球化」思想的。我們今天遇到的全球化問題,並非什麼新鮮事物,馬克思早就對此進行了研究。
  • 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內容提要】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內涵極其豐富,是一個由人與自然關係思想形成的認識論前提、人與自然關係的辯證統一性、人與自然關係的對立衝突及其和解路徑等多方面內容構成的有機整體。全面深入地把握和認識馬克思恩格斯人與自然關係思想的豐富內涵及其當代價值,對於我們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積極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具有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
  • 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及其在當代中國的運用發展
    從現實對策方面看,主要成果集中在當代中國民生建設的立場、原則以及路徑等方面。已有民生問題研究的成果是豐碩的,但是基於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論述,特別是從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出發深度認識社會主要矛盾的民生旨歸,立足於社會主要矛盾的民生蘊義、民生價值、民生目標與民生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尚需深化。
  • 深入討論「馬克思的貨幣哲學思想及其當代意義」
    來自哲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界的70餘名專家學者,對馬克思的貨幣哲學思想及其當代意義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討論。  在人類思想史上,馬克思是第一位深刻揭示貨幣本質的思想家。馬克思對貨幣的哲學解讀主要有三個視角:一是從社會關係的角度,揭示貨幣存在的社會本質。
  • 馬克思消費思想當代價值透析
    【摘要】馬克思消費思想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之一,蘊含著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機制和價值目標。針對我國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消費兩難問題,也可以通過對馬克思消費思想的審視與思考,為合理界定消費在我國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提供理論指導,並明晰消費與人們生活幸福的關係,助推中國夢實現。
  • 論馬克思與弗洛姆異化思想的價值
    【內容摘要】馬克思的異化思想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局限性及其克服給予了深刻的唯物主義的理解。弗洛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思想家,他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深刻的研究,批判並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性異化等問題,並基於此提出拯救人類社會的途徑。本文主要分析了弗洛姆和馬克思異化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價值。
  • 馬克思現代性思想的當代啟示
    在現代性問題的討論中,馬克思的現代性思想也受到了高度關注,成為研究的一大視點和重點。一方面,馬克思這一思想的理論價值在對現代性的回應和討論中得到了充分的闡釋和彰顯;另一方面,通過對馬克思現代性思想的深入理解,又深化了對現代性的認識和把握。
  • 馬克思的理論創新道路及其當代效應
    在當代西方,法蘭克福學派、「英國馬克思主義」以及20世紀後期的西方主流社會理論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繼承或者借鑑馬克思的理論創新道路,將之與資本主義發展新階段的實際、具體民族國家的思想文化傳統有效結合,使之獲得生機勃勃的當代轉化,產生出豐碩而影響深遠的創新成果。對馬克思的理論創新道路及其當代西方效應進行深入分析,有助於我們探索建立符合新時代中國國情的理論創新道路。
  • 論馬克思道德觀的辯證批判性特質及其當代價值
    論馬克思道德觀的辯證批判性特質及其當代價值  ——基於「利益」與「道德」關係的視角  作者:中國礦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曹洪軍馬克思道德觀鮮明的辯證批判性特質,不但對整個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而且對指導我們科學認識和解決當代中國的道德問題、理性定位社會主義道德的功能與作用、正確選擇社會主義道德發展的前進方向具有鮮活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道德觀;辯證批判性;利益;道德  鮮明的階級性、科學的批判性和強烈的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區別於其他道德理論的顯著特徵。
  • 馬克思分工思想及其新時代意蘊
    馬克思對社會分工的起源、本質和應然狀態的描述構成了其分工思想。首先,馬克思肯定了社會分工的歷史必然性,批判繼承了亞當·斯密的社會分工理論,認為社會分工建立在自然分工的基礎上。
  • 南哲思享|張亮:馬克思的理論創新道路及其當代效應
    在當代西方,法蘭克福學派、「英國馬克思主義」以及20世紀後期的西方主流社會理論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繼承或者借鑑馬克思的理論創新道路,將之與資本主義發展新階段的實際、具體民族國家的思想文化傳統有效結合,使之獲得生機勃勃的當代轉化,產生出豐碩而影響深遠的創新成果。對馬克思的理論創新道路及其當代西方效應進行深入分析,有助於我們探索建立符合果。
  • 恩格斯的法哲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恩格斯法哲學思想內容豐富,論述深刻,是馬克思主義法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馬克思主義法哲學思想體系中有著獨特的理論價值與意義。在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之際,深入闡發恩格斯的法哲學思想,對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中國法治現代化,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 「薦書」《馬克思的國家觀及其當代價值》
    內容簡介本書系統地研究和闡釋了馬克思國家觀創立的理論資源、國家批判的三個重要命題以及國家學的若干元問題,彰顯了馬克思國家觀的科學性、創新性及其當代意義,為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及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有益的理論資源。
  • 論馬克思現代性思想的方法論特徵
    在這一總體內部,並不是諸種要素的鬆散堆積或絕然分割,而是包含著豐富的內在聯繫和相互作用。因此,現代制度表現為一種「社會有機體」:在這一有機體中,包含著政治、經濟和文化諸種要素之間的普遍聯繫與相互作用。馬克思明確指出過現代社會的這種有機體性質:「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並且經常處於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
  • 公丕祥:恩格斯的法哲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恩格斯法哲學思想內容豐富,論述深刻,是馬克思主義法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馬克思主義法哲學思想體系中有著獨特的理論價值與意義。在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之際,深入闡發恩格斯的法哲學思想,對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中國法治現代化,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 馬克思恩格斯對"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分析批判及其當代啟示
    馬克思、恩格斯不僅分析批判「真正的社會主義」的理論支柱,揭示其德國「哲學」前提;同時還剖析其小資產階級的階級實質,進而指出其癥結及本質所在。馬克思、恩格斯分析批判「真正的社會主義」的理論進路對於當今國內外關於什麼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相關討論有著重要的理論啟示與現實價值。
  • 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當代西方的理論效應及其當代價值
    阿爾都塞則始終反對對馬克思哲學的目的論和知識論的解釋,他在《保衛馬克思》一書中,在批評青年馬克思思想爭論中流行的「未來完成式」的哲學史研究方法論時就暗含目的論的解釋,不能真正把握青年馬克思思想的性質,必須代之以「理論總問題」研究方法。
  • 馬克思的婦女解放觀及其當代意義
    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傅立葉把婦女的解放提升到人性解放的高度,強調「婦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標準」。  以「女性主義」概念取代馬克思的「婦女解放」概念,絕非單純的概念變化,而是包含著一個世紀以來婦女解放運動及其理論內容和形式的轉變。但這並不意味著馬克思的婦女解放的觀念過時了,相反,馬克思的婦女解放觀對於克服當代女性主義的缺點,推動婦女解放運動的健康發展,是極其有益的。
  •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豐子義:馬克思的文明理論及其當代意義
    豐老師認為,探討馬克思的文明理論及其當代意義,不僅是理論的需要,也是現實的需要。對此,豐老師認為,這些觀點都不是對世界亂象客觀、準確的診斷,因此都是行不通的,要真正促進文明的健康發展,關鍵還是在於重視馬克思的思想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