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4日 16:4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陳燕勇 羅元
字號內容摘要:回顧和重溫馬克思的文化要素思想,對掌握和利用馬克思文化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堅定文化自信和推進國家現代化建設中的問題解決具有重要啟示。
關鍵詞:
作者簡介:
關注和研究文化要素是馬克思文化理論的重要構成和實踐傳統。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必須學習馬克思,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於文化建設的重要思想,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先進文化的需要,不斷增強全黨全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回顧和重溫馬克思的文化要素思想,對掌握和利用馬克思文化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堅定文化自信和推進國家現代化建設中的問題解決具有重要啟示。
馬克思文化要素思想的集中體現
一是提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文化要素的構成。文化由哪些要素構成?馬克思從人類社會實踐角度出發,在批判蒲魯東的唯心主義歷史觀時指出:「經濟學家蒲魯東先生非常明白,人們是在一定的生產關係中製造呢絨、麻布和絲織品的。但是他不明白,這些一定的社會關係同麻布、亞麻等一樣,也是人們生產出來的。社會關係和生產力密切相聯。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係……人們按照自己的物質生產率建立相應的社會關係,正是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會關係創造了相應的原理、觀念和範疇。」在這裡,馬克思就指出了人類文化是由三大基本要素構成:第一個要素是物質文化,如呢絨、麻布和絲織品等物質資料的生產和製造;第二個要素是制度文化,如社會關係和生活關係;第三個要素是精神文化,如原理、觀念和思想等。
二是指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文化要素的核心。文化要素三大構成中核心要素是什麼呢?馬克思沒有明確指出答案,因為三者各自地位和功能都無法取代,但明確指出三個基本要素本身的核心。馬克思認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統治階級階級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就是「佔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和「佔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實質就是物質文化要素的核心和精神文化要素的核心。此外,馬克思認為,要使佔統治地位的思想成為一種「普遍的東西」,就「必須使這種思想統治具有某種秩序。這裡的「某種秩序」,實則是對制度文化的核心及其作用的肯定。這三種文化基本要素核心是共同推動人類文化發展和進步的關鍵。
三是指明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文化要素的合力。在馬克思看來,文化三個基本要素及其核心不是各自為政,而是相互作用,形成一種結構向心力即「合力」。這是文化要素及其核心實現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原理所在。馬克思認為,社會總是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文化構成的具體社會,這些構成要素同時也就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相應的『力』。但合力的形成不是文化要素,即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相互影響、滲透、牽制、融匯和補充等物化反應的結果。
四是揭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文化要素的優化。文化非靜態的內部各要素結構的優化會推動人類文化發展的進步。馬克思對此有清晰的認識,他指出:「一般社會知識,已經在多麼大的程度上變成了直接的生產力,從而社會生活過程的條件本身在多麼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並按照這種智力得到改造。」由此可見,馬克思始終相信生產力和物質文化要素的優化,必能帶動精神文化要素的優化。而精神文化的優化又成制度文化優化的先導,制度文化的優化給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優化給予巨大推動作用。
五是釐清文化要素結構與功能關係。無論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結構決定系統功能發揮。這一點馬克思非常清楚,他指出,「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槓桿。」同時提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從馬克思對文化要素結構與功能的關係的闡述可以看出,沒有文化要素結構的升級,人類社會各種更高級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和實現,這也為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文化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
馬克思文化要素思想的當代啟示
一是始終堅持馬克思文化思想的指導。毛澤東同志說,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後,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為主動。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中的文化豐富與繁榮,前提在於掌握和堅持馬克思文化發展規律。如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華文化變得更富有朝氣和生命力。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始終堅定馬克思文化要素的思想、觀點和立場,分析其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產生的影響,及其在解決社會主要矛盾中的指導作用。
二是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文化是世界諸多文化中始終沒有出現過中止、斷層的人類文化,並深深紮根於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馬克思在文化論述中對中國文化給予高度肯定,並預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出現。這也在今日的中國不斷得到驗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社會美好前景不斷在中國展現出來。這意味著,在全人類已成為命運共同體的今天,我們要堅定和推進文化自信,對中華文化要做好傳承和發展,努力實現中華文化偉大復興。
三是進一步抓住文化自信的核心。馬克思文化要素思想科學揭示人類文化要素的構成及其本身核心和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力所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共同構成當代中國文化的三個基本要素。三者匯聚成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主流。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的文化自信,是對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有機整體的自信。而根據馬克思的文化思想,堅定文化自信,必須正確認識和辨證把握三個文化要素間的關係。不僅不能割裂三個要素間的內在關聯,而且要在文化強國實踐過程中,不斷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
四是進一步推進國家現代化建設。馬克思在揭示文化推動社會變革與發展規律的同時指出,要正確對待文化的歷史性和現代性關係問題,指明文化發展的現代化必然性。近代以來,無數志士仁人為實現國家現代化而不斷奮鬥,這更是中國共產黨肩負的時代使命。黨章規定,推進現代化建設是黨的三大歷史任務之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九大開啟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新徵程,指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關聯的。因此,堅持馬克思文化思想指引,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必須實現文化現代性發展與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統一。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規劃2018年教育學青年課題「少數民族地區的中華文化要素的提取與德育實踐研究」(CEA18026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廣西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