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是臨,摹是摹,臨摹是臨摹!傻傻分不清,書法難進步!

2020-12-09 書法網

文 | 一痴 書法網總編輯

對於所有學習書法或者想要提高書法水平的人而言,對前人經典法帖的臨摹是不二法門,臨摹是書法學習與其他藝術學習最大的不同所在。關於臨摹,從概念到方法等等,從古到今已經形成一套非常完整而豐富的體系,本文所要釐清的僅僅是涉及臨摹中的「臨」與「摹」與「臨摹」這三者的具體概念和具體做法以及古今的不同之處,另外本文還將盡力的去勾勒闡釋出這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各自所承擔的作用等等,本文可以作為了解書法臨摹的基本概念來閱讀。

臨是臨,摹是摹,不要傻傻分不清!

現代學習書法的人很多是將「臨摹」當作一個詞來看讀,如此也便產生了很多的書家和書法初學者將「臨摹」當作一個動作來完成。實則古人學習書法,臨是臨,摹是摹,臨與摹是兩件事,宋代的黃伯思說:「世人多不曉臨、摹之別。臨,謂以紙在古帖旁,觀其形勢而學之……摹,謂之薄紙覆古帖上,隨其細大而拓之。」這話雖說是古文,但是也曉白明了:「臨」就是把範本放到邊上,照著樣子寫。「摹」就是把透明的紙覆蓋在範本上,一筆一畫地照著寫。當然我要引用宋人的這段話的意思是告訴大家,關於「臨」與「摹」的關係傻傻分不清,不是現在才有的,宋代的人同樣也有這樣的毛病。

雙鉤廓填示意圖

在古代,印刷還不發達,人們學習書法時要想得到好的臨摹範本,一般會使用有一定透明度的紙張覆蓋到法帖的真跡或者拓片上,用細毛筆把字的邊緣用細線勾出,然後再用毛筆把筆畫填墨完型,這樣便可以獲得一件和原作一樣的複製品。這裡的勾線工序稱之為「雙鉤」,把筆畫填實的工序稱之為「廓填」。要做到很好的「雙鉤」與」廓填」,對於紙張的透明度有一定的要求,而在古代,紙張的製作工藝還不是很發達,紙張的透明度和現代的紙張是不能比的,但是古人有古人的智慧,他們會用一層薄薄的蠟來塗到紙上,然後在牆上挖一個小洞,在一邊點上燈,在另一邊把字帖和塗上蠟的紙疊在一起,這個時候燈光會將塗蠟的紙照的更加的透明,從而可以將字帖的字跡更加清楚的顯現在紙面上來進行勾描和填墨。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很多古代的傳世法帖,如王羲之的《喪亂帖》《頻有哀禍帖》等都是屬於唐摹本,就是在唐代的時候,書家麼通過對王羲之的原帖進行雙鉤填墨而得於留存到現在。我們通過現代的高清掃描透視,還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些法帖中的範字有著極細的毛筆勾線的輪廓線及筆畫中填充的墨跡筆觸。到了近當代,為了「摹」寫的方便,人們把法帖範字用紅色印刷在紙上,初學者只要用毛筆照著這紅色的範字直接描寫就可以了,這樣的描寫,我們稱之為「描紅」。無論是古代的「雙鉤廓填」還是近當代的「描紅練習」其實都是屬於「摹」的學習範疇。

《喪亂帖》中的「羲」字高清圖,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雙鉤廓填的細節

《喪亂帖》中的「頓」字高清圖,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雙鉤廓填的細節

「臨」帖是比「摹」帖更為常見也是更為主要的書法學習方法,臨帖是指一邊看著字帖一邊書寫,一般也稱為對臨,意思便是對照字帖書寫。但是這樣邊看邊寫,肯定是存在一心要兩用的情況,作為初學者,開始的時候都是看一筆寫一筆,這樣的臨寫速度會比較的緩慢,因為對所臨法帖的字形態貌、點畫寫法,偏旁結構等都不是很熟悉,所以一般要先看清楚才好落筆臨寫。有一句俗話說得好「眼在前面飛,手在後面追」。等到手能追上眼,臨帖的水準也就上升到一個高度了,所以說臨帖時主要訓練的是手和眼的配合程度,如何才能實現手與眼能儘快的協調同步呢?這主要取決於臨寫者對所臨法帖的熟悉程度的高和低,所謂熟悉程度高,其實講的是臨寫者對於法帖範字的記憶度高,先是可以做到看一眼寫完一個字,再到後面一眼看幾個字然後能記住筆法、結構、字距等關鍵的臨寫要素,最終能做到將所臨的帖合上之後能夠憑記憶而將帖的內容全部的寫出來,達到這個程度,在書法的學習上稱之為背臨。背臨可以從最少一個字、兩個字到一行一段的片段來循序漸進地去訓練,等到可以實現通篇法帖都能做到背臨的程度,便可以有意識地進行集字背臨創作了,方法便是:選定一首詩或者句子,先試著將這首詩或者句子中出現在所臨寫法帖中的範字背臨寫出來,如果詩裡或句子中出現法帖中沒有臨過的範字,那麼可以通過查找該法帖書家其他法帖中寫過的範字來臨寫,這樣最終完成一件完全是基於所臨法帖風格的集字作品。

集《蘭亭序》中字的對聯

臨與摹,各有各作用,不可厚此薄彼!

現代人學書法多重視「臨」寫而輕視「摹」寫,甚至很多人以為「摹」寫太低級了,太小兒科了,沒有太大的必要,尤其是很多成年人學書法,更是從來不做「摹」寫的功課。實則「臨」與「摹」是各有各的作用,「臨」當然難度是更大,更加考驗和鍛鍊臨寫者的手與眼的配合到位的能力,但是「摹」對於找準字形、結構位置等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與優勢,而且對於揣摩原帖的筆意也大有好處,尤其是臨寫很長一段時間後,感覺很難進步,這個時候如果能重新的「摹」寫一遍,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臨帖與摹帖的方式方法不同,其目的和結果也是不一樣的,摹帖更重在形,臨帖側重在神,所以臨帖時更要求臨寫者要盡力的去理解和轉化原帖書家的筆法、字法、章法、墨法等,最終的目的是要落實到自己的筆下寫出來,臨寫法帖相對來說多多少少會帶有臨寫者的個性風格,這個是無法避免的,至於如錢謙益對王鐸臨帖的評價:「秘閣諸帖,部類繁多,編次參差,蹙衄起伏。趣舉一字,矢口立應,復而視之,點畫戈波,錯見側出,如燈取影,不失毫髮……」(《牧齋有學集》)這句話的大意是說:隨便說出《淳化閣帖》中任何一個字,王鐸都能馬上寫出來,絲毫不差!這個對於有一定的書法臨摹體驗的人來講,估計都會認為這只是一種美譽之詞,因為不可能做得到!實際王鐸的很多臨摹閣帖的墨跡作品留存到現在還不少,我們都能看到,水平當然是很高,但是沒有一件乃至一個字可以真正做到與《閣帖》上的法帖和範字「對燈取影」的程度。

王鐸臨《聖教序》墨跡圖

其實不惟王鐸做不到,唐代的褚遂良、虞世南、歐陽詢等也都做不到,我們現在還能看到他們臨寫的《蘭亭序》,這便是我們常說的褚摹本,定武本等等,這些版本是人各一面,基本上都與各自書家本身的書法風格有著密切的關係。再到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趙孟等,他們是書法史號稱古代法帖臨寫的頂尖高手,我們來看到他們留存下來的臨摹作品也會得出同樣的判斷。如果不懷「厚古薄今」偏見的話,我個人以為現代人的臨帖,如果從形象的程度來講,要超過古代任何一個時代,這是因為現代書法的學習與訓練的方法及手段和古代人是有很大的不同,這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現代人學習書法將「臨」與「摹」合二為一了,這便是下面要來重點講述的——臨摹是臨摹。

褚遂良臨《蘭亭序》局部
虞世南臨《蘭亭序》局部

現代書法學習將「臨」與「摹」合二為一,臨摹從此是臨摹!

臨摹是臨摹。這句話的意思是將「臨」和「摹」融合在一起的學習方法,這種方法一般常見於很多「書法藝考」及大學書法專業的學生,實際現在很多的社會性質的書法培訓機構也開始採取這樣的教學方法,「臨摹」合一的學習方法是當代書法教學,尤其是「學院派」書法教學所開創出的一種教育成果,從根源上來看,是從現代的美術教學方法中獲得啟示然後進行借鑑、轉化而來。

我曾經應邀到北京一家在業內很是知名,專門做書法高考培訓的工作室去參觀,人不多,二十來個人,一人一桌,桌面的文房字帖擺放和一般的書法培訓班沒有什麼兩樣,但是我走到其中一個學生的桌面前發現,在他的桌面上還放著一個三角板。見他在臨摹的時候,不時地將這塊三角板在法帖範字上來回的比劃和量測,我便在他邊上足足看了好幾分鐘,原來這位學生是用這塊三角板來校準和測量他所要臨摹的法帖範字的筆畫長度、角度、位置、包括上下字之間的距離等。這個時候,負責教學的老師走到我跟前,對著我笑道:這可是我們的「九陰真經」,到我們這裡來培訓的很多是沒有任何書法訓練基礎的書法小白,一般來說,要在一到兩個月的時間要將一個從沒有臨寫過帖的孩子訓練到能夠臨寫出與原帖八九不離十的水準來,靠的便是這種精準測量臨摹法,通過這些年的教學,我們發現,其實沒有書法臨摹基礎的學生通過這種方式的效果好過很多有點基礎的學生,這是因為有一定臨摹基礎的學生反而有很多的個人習慣,而這些習慣可能是不大對的,這就要花費一些時間和精力來重新調整修正這些不好的或者是不對的習慣,在這個意義上來講,正是應了那句話「白紙上更好畫畫」。這位老師接著給我介紹說:學生們還可以用這塊三角板或者直尺來畫範字的外形輪廓及結構中軸線,到後面的行書草書臨摹時,還可用來畫出篇幅章法中的單行軸線等,最終通過這些畫出來的外形輪廓線、中軸線、章法輔助線等來對自己的臨摹習作進行圖像校對,通過一段時間的這樣訓練後,眼睛觀察精準性,會得到很大的提高,這個時候 點畫書寫的動作訓練也能跟上……

一個之前沒有書法臨摹基礎的書法藝考生兩個月後的臨寫米芾習作

我個人以為,這種藉助三角板或者直尺等輔助工具來測量校準摹寫方式,從本質上來講是實現了書法學習中的摹寫的要求,而且更加科學精確化。由此,現代書法教學與訓練開創性地實現了「臨」與」摹」合二為一,臨摹從此是臨摹了!

相關焦點

  • 鋼筆書法的臨與摹
    學習書法臨摹是最有效途徑,也是唯一途徑。臨和摹實際上並不是一回事兒。初學書法,傳統的做法就是摹在前,臨在後,就是要先摹後臨,才是初學書法的正常程序。學習書法無論毛筆和硬筆書法都需要通過臨摹來掌握書法這門藝術。
  • 臨摹就是對著字帖抄嗎?沒那麼簡單,「臨」和「摹」還是有區別的
    臨摹,是學習書法的一個重要手段,不管是初學書法,還是功力深厚的書法名家,都注重平日的臨摹訓練。在說到臨摹的時候,很多人都把他當做一個概念來處理,都簡單的理解成了對著字帖抄寫。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沒這麼簡單,「臨」和「摹」是有區別的。
  • 臨帖要「臨」不要「摹」,臨出來的是書法,摹出來的是寫字
    臨摹是學習書畫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也是學習書法最有效的方法。無論是自學,還是跟隨老師學習,都不可能離開臨帖。說到臨帖,人們一直以來的理解是這樣的,對照書畫或者碑帖,用原作裡的方法寫出原作的形和意。這樣的理解只對了一半,不要蒙圈,這只是「臨摹」這個詞中「臨」的含義。
  • 書法臨摹,很多人不知「摹」
    臨與摹有別:摹是以薄紙蒙在範本或影本上照著書寫,通常稱為「寫仿影」;臨是置選帖、範本在一旁,看著字的點畫、結體和氣勢,仿照書寫。宋代黃伯思《東觀餘論·論臨摹二法》云:「世人多不曉臨摹之別。臨,謂以紙在古帖旁,觀其形勢而學之,若臨淵之臨,故謂之臨。摹,謂以薄紙復古帖上,隨其細大而榻之。
  • 書法中的「臨摹」(上)臨和摹的認識
    書法學習中,臨摹是所有書家基本上都繞不開的坎。或者說也是體會書之法度的唯一方法。「臨摹」一詞在宋代黃伯思《東觀餘論》中有具體敘述:「臨,謂以紙在古帖旁。觀其形勢而學之,若臨淵之臨,故謂之臨。摹謂以薄紙覆古帖上,隨其細大而榻之,若摹畫之摹,故謂之摹。」簡而言之,臨和摹是兩件事情,「臨」是把字帖放在旁邊,照樣子寫。「摹」是用薄紙覆其字帖上,一筆一畫寫。今人所說「臨摹」大多是指前者,而摹寫使用的人反而很少了,大多用在兒童學字上反而運用比較廣泛。
  • 初學書法,「臨」和「摹」的區別要先搞明白
    初學書法的朋友,在進行書法學習的時候,最常用的方法是:買枝筆,弄點紙,在找本唐代楷書法帖,或者歐陽詢,或者顏真卿,學習柳公權的都少,其他的更不用說了。這麼做當然你沒有錯,可關鍵是準備好了之後怎麼練的問題。怎麼練?當然是一遍又一遍地臨摹了,學習書法的都知道臨摹的重要性。
  • 學習書法,「臨」和「摹」大家都知道,其中的區別你了解嗎?
    學習書法當然離不開臨摹,臨摹的重要性,不用多說大家也都知道。可是,小編發現,很多朋友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單純的以為把字帖放在一旁,然後對照原帖進行臨寫就是臨摹的全部。其實在書法中,「臨」和「摹」並不是一個概念那麼簡單,是兩個不同的學習方法,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 篆刻課程(3):臨、摹
    這是這套課程的第三課,主要解決臨、摹的問題。一、初學者遇到的難題篆、刻是兩回事,前面已經提過,所以學習篆刻,須從書、刻兩方面入手,先學書而後習刻,書較刻尤難,刻雖較易,但也與學書一樣,須經過一番學習過程,首先是臨,其次是摹,臨摹到家,然後才可談創作。
  • 印稿的「臨」「摹」方法大全
    臨摹,是學習篆刻的入門步驟與基本方法。漢印的臨摹,是繼承和借鑑優秀篆刻藝術傳統的第一步。通過臨摹,可以較深入地認識與理解漢印的基本特點與規律,同時在不斷的臨與摹的實踐中,逐步掌握其表現技巧。因為幕印比臨刻要省時間,通過不斷的大量的摹寫,反覆實踐認識,才能達到認識與掌握的目的。摹寫,由於具體環節、方法與要求不一,又可分問摹描、摹寫和臨寫。
  • 書法的臨與摹,境界大不同
    對於書法臨摹,很多人知「臨」不知「摹」,也不曉臨、摹之別...而古人非常重視「摹書」,姜夔云:「唯初學者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於成就」,現在人亦是如此!老師認為這種勾勒方法更科學,在鍛鍊觀察能力的同時,也有利於加強對筆畫起止位置的記憶!摹書中最關鍵的2個詞:雙勾、單勾。
  • 「臨」和「摹」原本的含你知道嗎?
    「臨」和「摹」,原本是2個含意:「臨」是「衝著寫」,「摹」是描」。這二種方式 ,對入門全是切實可行的。對後面一種,大伙兒通常不高度重視,實際上,你假如確實試一下,便會發覺實際效果或許比前面一種更為顯著。
  • 《九成宮醴泉銘》的臨摹方法——摹帖、臨帖
    「尚法」是唐代書法的重要特徵,而《九成宮》正因其嚴謹的法度,被譽為「楷書之極則」,成為歷代學書者取法的楷模。所謂書法的「法」,其實是指寫字的方法、規則,是具有一定規律性的。當然這些方法和規則,都是藝術技巧,而不是目的。
  • 從王鐸《臨禇摹蘭亭》看他「如燈取影,不失毫髮」的臨帖功夫
    臨帖是書法學習者的必由之路,王鐸幾乎終身都在踐行著。他是在其極力主張仿古、 崇古、 復古的同時, 開拓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新天地來。今天賞析的是王鐸《臨禇摹蘭亭》,我把《禇摹蘭亭》一併放上,細細欣賞這篇臨作,看看是在他臨習的哪一階段?
  • 硬筆書法的臨摹方法
    無論學什麼都少不了要模仿,從模仿階段開始,漸漸進入創造階段。模仿是學習的一種有效的手段,是通向創造的一條途徑。學習硬筆書法少不了要臨摹字帖,而臨摹字帖就是一種模仿。如果恥於模仿,恥於臨摹,就無法學到他人的好經驗好方法,當然難以不斷提高和進步。
  • 書法的基本學習方法:讀帖、摹帖、臨帖!
    書法的學習,最先是先確定入門字體開始,接下來就是在這字體裡,選擇一本作為自己學習的範帖,範帖選擇好後,一般是採用臨摹來學習。 但在實踐中,初學者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歸納起來,最突出的是:怎麼寫也寫不像,或者是臨過的字會寫,沒有臨過的字不會寫。
  • 書法的基本學習方法:讀帖、摹帖、臨帖
    書法的學習,最先是先確定入門字體開始,接下來就是在這字體裡,選擇一本作為自己學習的範帖,範帖選擇好後,一般是採用臨摹
  • 「摹帖」、「臨帖」、「讀帖」,書法學習如何高效應用它們?
    書法的學習,大抵是先確定入門字體開始,接下來就是在這字體裡頭選擇一本作為自己取法的範帖,範帖選擇好後,一般是採用臨摹學習法來學習,今天就對臨、摹和讀帖學習法做一個簡單的描述。書法有雲宋代黃伯思在他的著作《東觀餘論·論臨摹二法》中就有說過:「世人多不曉臨摹之別,臨,謂以紙在古帖旁,觀其形勢而學之,若臨淵之臨,故謂之臨。摹,謂以薄紙復古帖上,隨其細大而搨之。若摹畫之摹,故謂之摹。臨與摹,二者迥殊,不可亂也。」
  • 學習書法時,經常提到要學會臨摹!一文帶你看懂,什麼是臨摹?
    ,是學習書法的重要方法之一。可是具體應該怎麼做,對於一個剛剛開始學習書法的人來說是比較陌生的,所以我們有必要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臨摹。什麼是臨摹臨摹包含臨和摹兩種意思,首先我們談談臨的概念。臨,有對臨、背臨兩種方式。
  • 書法 | 邵佩英:我對篆書「準確臨摹」的理解
    有些老師會反覆強調臨帖要精準,絲毫不差。但臨摹到哪種程度叫「準確的臨摹」呢?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有人說,準確的臨摹就是如同原帖(碑)一模一樣的,其實是做不到的。臨與摹原本是分開說的,臨是臨寫,摹是摹拓。
  • 書法臨摹的基本方法以及要注意的問題
    初學書法者如果要把握古人書法的法度,了解前人書法的技巧,把握住我國書法的精華,就有必要從臨摹優秀範本入手。臨摹既是學習書法必經的階梯,也是了解書法藝術必備的鑰匙。前賢對此頗多論說,例如清朝書家周星蓮在其《臨池管見》中云:「初學書法,不過臨摹。」明朝董其昌側重:「學書不從臨古人,必墮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