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美國政治社會分裂的根源探析

2020-12-18 人民論壇網

【摘要】當今美國處於一種政治與社會分裂的狀態,其根源在於美國存在著兩種經濟成分:面向世界的國際經濟和面向國內的民族經濟。這兩種經濟造就了目前美國國內政治爭執的不同社會基礎。如同美國內戰前兩種經濟成分(工業經濟與種植園經濟)一樣,國際經濟代表著先進的文明,民族經濟代表著落伍的文明,兩者之間的競爭與衝突體現的是先進文明與落後文明的衝突。當下,如果美國不通過調整社會制度,而只想通過向外轉嫁危機或找「替罪羊」的方式來解決這兩種經濟內在的矛盾,只會進一步積累矛盾,最終導致內戰,因為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歷史進步的必然要求。美國內戰前數十年兩種經濟的政治鬥爭史就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從這一角度來看,中國目前堅持經濟全球化,頂住美國的逆全球化的壓力,不僅對中國的發展、世界的進步,而且對美國社會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美國政治 經濟全球化 逆全球化 美國內戰

【中圖分類號】D7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22.004

當今美國處於一種政治與社會分裂的狀態,這種分裂源自於美國社會目前存在著兩種經濟成分:面向世界的國際經濟,面向國內的民族經濟。前者利用全球的資源配置進行生產,與全球生產鏈存在著密切的依存關係,對外來的移民具有相對的寬容態度。而後者更多地依賴於國內的市場和資源,承受著外來的競爭。代表前者的政治勢力要求政府延續自由開放的政策,延續全球化的路線;代表後者的政治勢力要求政府實施民族主義的政策,通過政府的政策扭轉全球化對其負面影響。夾在這兩種經濟之間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傳統的白人工人的就業與地位問題。這一問題是兩派進行社會政治動員的重要砝碼。

熟知美國歷史的人都會感到,美國當下的兩種經濟的爭鬥與美國歷史上曾經出現的政治分裂有著驚人的相似。美國內戰前也存在著兩種經濟成分:工業經濟與種植園經濟。前者希望通過政府的政策扶持工業經濟的發展,充分利用開拓的邊疆來發展工業經濟;而後者維持種植園經濟的地位,在開拓的邊疆拓展種植園經濟。因此,雙方存在著經濟資源的政治競爭。這其中涉及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奴隸勞動的廢存問題。這兩種經濟產生的政治紛爭自美國獨立之後延續了數十年,直到內戰才確定了工業經濟的絕對主導地位,因為它代表著「先進的文明」。

然而,當今美國也面臨著「先進的文明」與「傳統的文明」之爭,特別是川普上臺之後,兩種文明的衝突加劇了,由此產生的黨爭與社會內鬥正在分裂美國政壇、撕裂美國社會,所以,美國媒體曾封川普是「美利堅分裂國」(Divided States of America)總統。[1]美國政治的這種狀況,如同美國獨立後由於兩種經濟存在而產生的政治紛爭一樣,恐怕要持續多年,而且期間要經歷不斷的反覆,最終在不可調和的條件下以一種政治決戰(新型內戰)的形式一決高下。川普執政,如同美國內戰前夕支持蓄奴的政治勢力在政治上獲得暫時勝利一樣,只不過是兩種政治勢力在政治爭鬥中力量彼此消長的一個片段,最終的結果仍然是「先進的文明」戰勝「落伍的文明」。

內戰前的美國政治

當今的美國與內戰前的美國有一定的相似性。正是這種相似性,使美國的一些學者認為,美國正在走向新型的內戰邊緣。[2]因此,有必要回顧美國內戰前的政治及其經濟基礎。

內戰前美國存在兩種經濟:南方的種植園經濟與北方的工業經濟。這兩種經濟的勞動力使用方式是:前者,奴隸勞動;後者,市場化的僱傭勞動。兩種經濟存在著經濟資源的競爭。圍繞著這兩種經濟,獨立後的美國社會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利益訴求,以及相應的意識形態說教。由此派生的政治紛爭在美國社會中展開,而且不斷發酵,持續數十年,直到最後以內戰的形式加以解決。直到今天,這兩種經濟留存的社會矛盾在美國社會仍可覓其痕跡。

獨立後新興美國存在的兩種經濟大體都是英屬殖民地的遺留物。種植園經濟是英帝國在北美造就的國際分工的產物,是英國貴族地主和富商組成的公司經過英國國王特許得到大量土地而形成的經濟,為宗主國供應工業經濟原料。雖然由於英國的農業保護(這種保護大體到19世紀40年代,英國的穀物法確立之後才解除),種植園經濟有過發展波折,但隨著歐洲與北美工業化的發展,其所供應的工業經濟原料被廣泛需要。為了保證美國種植園經濟的競爭力,種植園主希望維持奴隸勞動,在擴大的邊疆拓展種植園經濟,同時希望國家「尊重」南方蓄奴州的利益與選擇。特別是在歐洲、北美工業的高潮期,這種希望非常強烈。代表種植園經濟的政治勢力——民主黨內的一部分勢力,竭力維持種植園經濟在美國經濟中的地位,避免受不發展的北方工業經濟的排斥。

獨立前稚嫩的工業經濟來自英國技術移民、商人和金融家,他們承繼新興的現代工業文明。獨立後,這一經濟獲得了發展新動力,它既是發展工業文明的需要,也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必須。這在獨立後積極鼓吹發展工業文明的聯邦黨人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的《關於製造業的報告》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在這份報告裡,他力主實行保護關稅政策和強調「製造業優先」,系統闡述了保護和發展製造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認為一個國家只有擁有自己的工業基礎才能維護國家的獨立、保持國家的強大,認為製造業的發展,有利於生產更多的機器供各行業使用,提高整個國家的機械化水平,從而促進社會分工;有利於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吸引更多的移民加入美國,加速美國國土開發;有利於提供更多的開創各種事業的機會,使個人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有利於自我消化大批農業原料和生活必需品,保證農產品銷路和價格穩定,刺激農業發展;等等。由於當時美國的工業基礎薄弱、技術落後、生產成本高,其商品根本無法同英國、法國等國的廉價商品進行自由競爭,所以他主張實行高額保護關稅制度,以使新建立起來的工業得以生存、發展和壯大。

為了在一個相對落後的美國扶持新興的工業經濟,代表美國北方工業經濟的聯邦黨人積極主張建立一個強大的政府。聯邦黨人要求國家通過財政扶持和關稅壁壘促進工業經濟的發展,甚至開拓海外市場。所以,美國獨立不久後,聯邦黨人與民主共和黨人圍繞政府的形式與政策發生激烈的黨爭。漢密爾頓代表的聯邦黨人要求政府發行國債,解決革命時代留下的債務問題;同時建立國家銀行,設立獎勵和關稅以鼓勵國內製造業。而民主共和黨人認為,這會導致聯邦權力的集中,擔心這種政府未來的發展會威脅他們最初建立政府所要保護的「獨特的自由」。[3]雖然,後來民主共和黨人也一定程度支持一個強政府,但他們的初衷是利用強政府來開拓邊疆和海外市場,而不是利用國家資源與權力來扶持工業經濟的發展。

儘管後來美國的主要政黨內部出現分化,但圍繞著兩種經濟的政治鬥爭從未平息。1825年,民主共和黨分裂,一派形成民主黨。支持種植園經濟的民主黨人從18世紀20年代開始強烈反對「貴族的」精英統治和銀行,並且將他們的民意基礎訴諸「人民」;至30年代他們反對國家和中央銀行,反對那些以犧牲納稅人來促進工業發展的現代化政策,主張在新土地上擴張種植園經濟。因此,每次這些民主黨勢力執政(或在政壇上佔主導地位)時,都會通過政治權力維護或發展種植園經濟的利益。美國內戰的直接導火索就是這些民主黨人藉助政治優勢,破壞過去達成的「密蘇裡妥協」,擴大種植園經濟。1854年參議院裡的民主黨領導人——來自伊利諾州的史蒂芬·道格拉斯(Stephen Douglas),強行通過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Kansas-Nebraska Act),造成南北矛盾激化。

民主共和黨分裂形成的另一派別組成國家共和黨(後在1834年改稱輝格黨),它和一些北方民主黨人則是工業經濟的支持者。正是在通過擴大種植園經濟的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的1854年,為了對抗民主黨勢力,輝格黨與北部民主黨以及其他反對奴隸制的小政黨聯合組建共和黨。共和黨成立短短6年就獲得了執政機會。這種政治上的成功正是美國工業革命成功與發展的體現。1860年,北方工業生產居世界第4位,總產值達18.8億美元。主張廢除奴隸制的共和黨人林肯在這一年當選總統,導致南方勢力極大不滿,南方7個蓄奴州紛紛獨立,退出聯邦,並於1861年2月組成「美利堅諸州聯盟」,分裂國家。同年,南方邦聯軍先發制人,攻佔薩姆特要塞,挑起內戰。

美國內戰前的蓄奴制問題,從表面上看是一種道德問題,背後其實是兩種經濟體制的問題。由於蓄奴州的存在,獨立後的美國實際並不是所宣稱的自由、民主的共和國,而是一種「種族專制共和國」,「美國一誕生就具有一種性格的分裂症:一方面是對《獨立宣言》中體現的人類平等和自然權利的原則承諾;另一方面是對體現在《美國憲法》中的蓄奴制度予以保衛的現實承諾」。[4]然而,沒有強大的現代工業文明衝擊,「種族專制」和「性格分裂」是無法在道德的批判下自行消滅的。美國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是使這種人類的惡劣制度走向毀滅的物質基礎。美國種植園經濟的發展影響著新興工業文明的發展,形成了與它的資源競爭。隨著美國向西擴充邊疆,美國兩種經濟的鬥爭不斷擴大。北方要求在西部地區發展資本主義,限制甚至禁止奴隸制度的擴大;南方則力圖在西部甚至全國擴展奴隸制度。由於奴隸勞動合法,投資進入新擴展邊疆的蓄奴州能獲得較高的利潤回報。由此,種植園經濟與北方經濟聚焦於爭奪勞動力。據統計,蓄奴州在1860年已有黑人奴隸400萬人。這對北方經濟是一種勞動力和資本的競爭,嚴重窒息了北方工商業的發展。到19世紀50年代雙方矛盾在局部地區已釀成武裝衝突。在奴隸主的進逼面前,北方人民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廢奴運動」,南方黑奴也不斷展開暴動。最終以先進的工業文明戰勝傳統的文明而告終。

回顧美國內戰前這段歷史,可以使人聯想美國當下的政治經濟:兩種經濟成分、政黨內部出現分裂、白人藍領工人的權利。兩者有相似性,這種相似性可以讓人以史為鑑,思考美國當下的政治。

當下美國分裂的政治

由於經濟全球化在過去幾十年高速發展,當下的美國同樣存在兩種經濟的競爭:面對世界的國際經濟和面向國內的民族經濟。前者更多地利用非美國的生產要素,與全球生產鏈存在密切的依存關係,因而具有更高的效率;而後者主要利用美國國內的生產要素,與海外進口的產品存在較大的競爭性。與美國內戰前類似,這兩種經濟之間也存在著市場與資源的競爭。

雖然美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始作俑者,但美國經濟並沒有完全實現全球化。從全球化指數來看,美國的全球化指數在世界上並不是最高的,2015年的全球化指數隻排名第90位。[5]這樣看來,其實美國內部仍存在著大量的民族經濟成分。處在全球化大潮下,這種經濟成分必然面臨來自海外生產的競爭。美國傳統的一部分製造業生產,由於海外生產要素的價格低廉或其他優勢被轉移出去,這些海外生產的產品相當一部分回流到美國,成為美國本地生產強有力的競爭者;而且由於海外生產的較高效率,得到金融資本的積極支持。因此,目前,美國民族經濟與國際經濟實質是在利用國內生產(要素)與國際生產(要素)進行競爭。民族經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處境艱難。

經濟全球化還給美國帶來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即傳統的工人就業問題。面向世界的國際經濟成分,由於充分利用海外生產要素,其相當的生產過程在美國境外進行,這對傳統的美國工人的就業形成了巨大威脅;民族經濟成分受海外進口衝擊,導致其生產工人就業也不穩定。另外,由於美國過去的移民政策,大量的外來(合法與不合法的)移民湧入美國,對低技能的傳統產業工人,甚至是低技能的服務業產業工人就業也產生了衝擊。

從2016年的大選結果來看,這兩種經濟的分布區域為:面向全球的經濟成分主要集中在沿太平洋的西海岸諸州如加州和具有國際主義傳統的東北部州如紐約州;中部的各州主要是面向國內的經濟成分,被稱為「鐵鏽州」。

有鑑於此,目前美國社會形成了兩種主要且對立的社會勢力:一是得益於經濟全球化的資本及其相應的高技術工人(包括知識階層);二是傳統的立足於國內生產與服務的資本及其相應的工人。與美國內戰前的兩種經濟一樣,這兩種經濟也有著不同的政治訴求和意識形態說教。面向世界的經濟成分要求國家進一步開放,消除壁壘,放鬆對商品、資本和人員流動的限制,這實質是在要求降低國家的作用,要求一個小政府的管理。而面向國內的經濟成分則要求加強國家的作用,通過國家堡壘作用,扭轉經濟全球化對經濟的衝擊,切割國際經濟的要素流動對美國的不利影響,保護美國的生產與就業。這實質是美國內戰前從聯邦黨/輝格黨到共和黨的傳統。前者的意識形態是對古典自由主義的復活,因而被稱為新自由主義;而後者的意識形態往往被稱為民粹主義。前者的政治代表是美國長期執政的民主黨和共和黨的主流,統稱為建制派。建制派內的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雖然在一些不太重要的社會政策上(如醫保政策、槍枝管理、稅收、移民政策的寬鬆等)有所差別,但大體都認同新自由主義,傾向於國家放鬆管制,適應經濟全球化。後者的政治代表是一些民粹主義的政客與政黨。

民粹主義代表的政客,以20世紀90年代的羅斯·佩羅(Ross Perot)和現在的川普為代表。佩羅是一個20世紀80年代IT業的成功企業家,由於他的民粹主義競選口號,被標榜為愛國主義者。1992年,佩羅以無黨派人士代表參加美國總統競選,如同一匹黑馬,其民意調查的支持率一度達到19%,幾乎與老布希、柯林頓並駕齊驅……這是美國歷史上作為無黨派人士參選總統所沒有的現象。但由於當時的美國經濟相對較好,以及美國長期以來的兩黨政治的特點,佩羅沒有競選成功。川普可能吸取了佩羅的教訓,在2016年選舉中作為共和黨人參選,主要是藉助美國黨派政治的力量,其實他的政綱與共和黨主流沒有相通之處。加之歐巴馬2008年執政之後在改善美國經濟上乏善可陳,「再工業戰略」沒有多大成效,川普充分利用這一局面,通過利用受經濟全球化衝擊的民族經濟成分及其相應群體的不滿,贏得了競選。川普不屬於目前美國政治的建制派,上臺之後,不斷與其(包括共和黨的主流)發生齬齟,甚至其內閣中也不乏制約者;建制派也在通過司法程序「倒普」。這背後實質上是兩種經濟在競爭。

在美國社會,一定程度上代表民族經濟的政治力量還有茶黨(Tea Party)和其他一些極右翼的社會團體。茶黨是一支目前在美國最有影響的極右翼勢力。茶黨運動是草根運動、一個右派民粹主義運動,已經成為保守派民粹主義者發洩不滿的平臺。更重要的是,它所反對的對象,既包括民主黨也包括共和黨,因此,與共和黨並非一家。其實,茶黨運動早就存在,其影響一直伴隨著美國的現代歷史進程。從本質上看,這一運動表達的是一部分受現代進程衝擊的民眾的焦慮感。他們所擔心的是,在現代化進程中傳統的經濟和政治機會不斷消失。因此,在當今美國,無論是茶黨,還是其他一些民粹主義團體、福音派基督徒,它們的一個基本訴求就是要保持其基本成員的政治機會和經濟機會。在過去幾十年,美國傳統的白人工人階層深受全球化的負面影響,而茶黨運動最能表達他們的訴求,因此,近年來茶黨在美國政壇上的勢力復興,代表白人極右勢力發揮著重要的政治影響。

美國當今兩種經濟的碰撞與衝突於2016年大選表現得尤為激烈,2016年大選被稱為美國近幾十年歷史上「最分裂的大選」。大選之後,這種分裂並沒有彌合,反而由於川普的一些政策,美國社會的裂痕更加擴大。2017年的一系列事件是典型代表,其中最典型的是8月維吉尼亞州大學城夏洛茨維爾發生的極右翼「白人至上」騷亂事件。這一事件表面上由移走美國內戰中的南方叛將李將軍塑像引發,但內在根源是兩種經濟的對撞、全球化給傳統白人工人帶來巨大失落,造成一些美國白人的「白人至上主義」抬頭。近些年,由於經濟全球化,美國的經濟結構發生改變,藍領工作不斷流失,傳統白人勞工逐漸成為邊緣人群。同時,科技與金融創新的紅利也沒能惠及美國南部和中西部,大量的外來移民與這些工人競爭就業機會,這也讓當地的白人更加不滿。特別是「鐵鏽州」藍領工人,是最為不滿的階層。在2016年川普競選美國總統成功的第二天,一本名為《鄉下人的悲歌》(Hillbilly Elegy: A Memoir of a Family and Culture in Crisis)的書突然衝上美國亞馬遜圖書銷售總榜第一名。這本書連續34周雄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銷售量在全美達到百萬級,比爾·蓋茨在2017年書單中也推薦了它。31歲的作者萬斯(J.D.Vance)雖然在書中描寫了自己從美國「鐵鏽地帶」底層人民中逆襲的奮鬥史,但也讓人看到了處於經濟全球化衝擊下美國傳統工業州的底層工人家庭辛酸的掙扎史:藥物濫用、酗酒、貧窮和精神創傷,懶惰的鮑勃、暴躁的舅爺、沉迷毒品的母親,他們在日復一日的渾渾噩噩中無法自拔,維持生計是他們生活唯一的主題,他們自尊且可憐。[6]這本書使人想起了美國內戰前的一本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卑賤者的生活》(Uncle Tom's Cabin: Or Life Among the Lowly, 1852)。這本小說的作者哈裡特·斯託(即斯託夫人)對非裔美國人在美國奴隸制度下悲慘境遇的描寫,曾對美國產生了意義深遠的影響,並在某種程度上激化並導致了美國內戰的地區局部衝突。

鑑於目前美國兩種經濟的衝突所造成的政治分裂、社會撕裂,已經有人開始擔憂美國未來是否會進入一場新內戰。《外交政策》雜誌2017年曾作了一項調查,向安全專家和普通民眾提問內戰的可能性。受訪的專家認為有30%或60%,甚至95%的可能性爆發內戰,但是大眾要樂觀許多,他們認為只有18%的可能爆發戰爭。美國一些媒體甚至想像:未來的新內戰將會非常碎片化,它會發生在各州的內部,而不是州與州之間;在一些貧富差距很大的州,窮人也許會和富人開戰,因為教育水平降低了某些群體的競爭力,因為一部分人無法享受醫療保險、未來生活前景堪憂,因為人工智慧已經取代人類智慧,造成了老工業的垮臺。他們指出沃爾瑪和亞馬遜這兩個美國最大的僱主正在用新技術和新專利,似乎都希望儘快替換掉人工勞動力。這一切所導致的後果超過政治問題。「政治正確」的「失寵」、對傳統政黨失望和大規模的失業可能會產生新一輪對國家的不滿浪潮。這雖然有一點聳人聽聞,但是並不是沒有可能的。在美國內戰前的十多年,誰能想像美國會發生內戰?

美國當今的一切政治亂象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歸結到這兩種經濟的對立上,美國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兩種經濟產生的社會問題,那麼,極有可能發生內戰。有人可能認為美國是政治制度成熟的國家,具有政治妥協的傳統,但是對美國政治的「美化」既不能解釋美國的內戰,更無法確定美國政治的當下和未來。

「找替罪羊」能彌合美國社會撕裂嗎?

美國內戰前用對外擴張來緩解兩種經濟帶來的社會衝突,希望通過不斷擴展美國的邊疆,為兩種經濟尋找各自發展的空間。但這種從外部尋找解決內部危機的方案並不能解決兩種經濟的衝突,甚至會帶來更大的衝突。美國內戰前雖然不斷西擴,但西擴過程反而進一步積累了兩種經濟爭奪資源的矛盾,最終導致內戰。當今美國一部分人也希望從外部尋找解決兩種經濟矛盾的「藥方」,但這同樣不會解決問題。

現在美國一些人為美國的社會問題找到最大的「替罪羊」——中國,認為中國的發展是美國社會問題的最大根源,認為如果控制了中國的對美出口、把中國從全球生產鏈中「剔除」就可以解決美國的問題。這種觀點在目前美國內部頗有一定的市場。美國的國內經濟派,甚至是一部分國際經濟派人士,似乎都有把中國從全球生產鏈中分割出去以緩解危機的想法。國內經濟派不難理解。由於其遭受來自海外的競爭,作為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基地——中國,自然成為他們發洩不滿的對象,在一些政客和民族主義學者的引導下,中國成為他們挫折感的源頭。他們想當然地認為,只要中國不在全球生產鏈中,他們就會有巨大的發展機會,就會減少一個最大的競爭者。而國際經濟派在經濟全球化中「去中國化」的想法,相當程度來自對中國發展的怨恨,來自對中國發展的恐懼。過去美國的國際化產業通過金融操控和技術壟斷控制著全球生產鏈,主導著經濟全球化,從而獲得了巨額的利潤。現在中國的技術發展以及其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崛起,影響著美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的絕對主宰地位,這引起了美國面向全球經濟的一些企業的不滿。他們也希望在經濟全球化中「去中國化」,這既可以減少競爭壓力,又可以緩解國內的內部矛盾。

這種共識大概是目前川普政府施政的最重要的基礎。川普一方面希望通過降稅以及其他一些降低成本的措施吸引資本(對內),為美國製造創造國內優惠條件,另一方面希望通過關稅和其他非關稅措施來保護美國的製造業生產,減少外來商品的進口數量,以此,達到全球資本回流美國,強行改變全球生產鏈,重塑美國製造業,為解決美國社會矛盾塑造經濟基礎。如此一來,政府的措施是經濟民族主義的,它同19世紀末發展起來的經濟民族主義的本質是相同的:通過討好資本擴大生產從而贏得工人與資本對政府的共同認同,解決社會矛盾與危機。然而,在當今經濟全球化已經有了深厚基礎的條件下,這種逆全球化的經濟主義已經不適應時代的要求,而且與美國經濟廣泛存在的與全球經濟的聯繫、與中國經濟相互依存的現實產生衝突。

現在美國經濟的主體和先進成分都是國際化的,不僅是大型跨國企業融入全球化,而且許多中小企業也深度地融入全球化。當今的經濟全球化,特別是生產全球化,作為一種先進的生產組織方式,與傳統的民族化生產組織相比,具有更高的效率,代表著更先進的生產力。這如同美國內戰前工業的先進文明優於種植園傳統文明一樣。因此,想通過一定的措施來開歷史的倒車是不現實的。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是市場經濟的必然,這是無法阻擋的歷史趨勢。而當下的經濟全球化無法迴避中國的存在。中國已經成為經濟全球化客觀存在的重大因素,中國製造已經成為全球生產鏈中一種不可或缺的成分,是任何國家都難以剜去的重要力量,尤其與美國的國際經濟成分有著難以切割的聯繫。今年8月,在美國政府擬對中國2000億商品進行徵稅的聽證會上,絕大多數企業表示它們暫時無法割捨與中國生產的聯繫,就證明了這一點。美國加州議會最近要求加強與中國的經濟聯繫也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美國一部分人希望通過在經濟全球化中「去中國化」來解決國內的社會政治矛盾是行不通的,而且在未來一段時間可能也行不通。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全球生產鏈的重塑需要成本與時間,而且重塑的最終結果還存在著不確定性,這使美國全球經濟成分不願意為之付出與嘗試。其次,美國的經濟民族主義做法可能導致其他國家的報復,影響美國經濟的利益。作為一個選票民主的國家,是否能經受這種衝擊還是一個未知數。雖然這一衝擊現在還沒有顯現,但是如果出現經濟衰退和失業上升,政策轉換是必然的。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美國佔主導地位的國際經濟成分已經無法也不願回到民族生產的老路上,畢竟這是一種在效率上低於全球經濟的組織方式。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看,這是違背經濟規律的。所以,在美國中期選舉中,代表國際經濟的政治勢力大舉反撲,利用川普的種族言論、反覆無常的言論、行政中的亂象、外交中的全面樹敵……力爭贏得國會中多數(至少是眾議院的多數)的支持。而美國的輿論也曾普遍認為民主黨贏得中期選舉的可能性極大。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川普開歷史倒車已經有損於美國國際經濟成分的得益。雖然,可能贏得勝利的民主黨在其所掌控的國會不一定會改變對中國的態度,但一定會對川普阻礙國際交流的政策有所制衡。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看,中國目前在美國巨大的壓力下決不屈服,不僅對中國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對全球經濟未來走向、促進世界生產力發展,甚至美國國內的經濟走向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國內任何「投降主義」的意願對中國、世界、美國的未來都沒有積極意義,既不可能給中國帶來發展機會,也不可能換來美國對中國的「回心轉意」,只能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全球生產力的發展起到負面作用,這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最後也無助於美國經濟的進一步全面轉型,無助於促進先進文明克服傳統文明,只會導致極右經濟民族主義勢力「得寸進尺」,助力其發展。

美國目前的政治分裂,其經濟基礎是兩種經濟的矛盾與衝突,是由美國經濟從民族化向全球化轉型中出現的陣痛帶來的。這種社會陣痛導致美國政治暫時會出現一些反覆,出現極右或極端民族主義的政府,但無法導致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逆轉。因為生產力的發展與歷史的進步都要求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如同當年美國社會的發展需要先進的工業文明戰勝落後的農業文明一樣,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美國要解決這一過程中帶來的社會矛盾與衝突,只有從社會制度中尋找解決之道,不能從開歷史倒車、逆歷史潮流而動、走反全球化之路來尋找方案,更不能以找「替罪羊」的方式轉嫁危機。歷史證明,以找「替罪羊」的方式轉嫁危機這條路走不通,而只會進一步積累社會矛盾,最終使社會走向全面衝突,導致內戰。

注釋

[1]Time, December 8, 2016,封面人物。

[2]"Coul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Another Civil War?", New Yorker, August 14, 2017.

[3][美]羅伯特·卡根:《危險的國家:美國從起源到20世紀初的世界地位》,袁勝育、郭學堂、葛騰飛譯,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第110~111頁。

[4][美]羅伯特·卡根:《危險的國家:美國從起源到20世紀初的世界地位》,袁勝育、郭學堂、葛騰飛譯,第194頁。

[5]在2015年瑞士經濟學會編制的全球化指數中,美國得分為58.7,在世界184個國家與地區中只排名第90位;見KOF Global Index,http://globalization.kof.ethz.ch/。

[6]該書由江蘇人民鳳凰文藝出版社於2017年翻譯出版。

責 編/刁 娜

An Analysis of the Root Cause of the Current Political and Social Splits in the

United States

Li Bin

Abstract: The United States is now in a state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division. The root cause is that there are two economic system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outbound economy and the inbound economy. These two kinds of economies have created the social foundations for the current domestic political dispu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Like the two economic systems prior to the US Civil War (the industrial economy and plantation economy), the outbound industrial economy represents advanced civilization, while the other one represents the outdated civilization. Their conflict reflects a conflict between advanced and backward civilization. At the moment, if the United States does not adjust its social system and only wants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inherent in these two economies by shifting the problems overseas or finding a "scapegoat", it will never solve them at all, and furthermore, contradictions will mount and eventually lead to a civil war. This is becaus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also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historical progress. This has been evidenced by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struggles between the two economies in the decades before the US Civil War. For that, as China is currently adhering to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resisting the pressure of de-globalization, it will have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China's own development, world progress and the American society.

Keywords: American politic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de-globalization, American civil war

李濱,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特聘教授,教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國際政治經濟學)首席專家。研究方向為國際政治經濟學、國際關係理論與方法。主要著作有《冷戰後的世界秩序與中國發展》《國際政治經濟學》等。

相關焦點

  • 選舉亂局加劇美國社會分裂
    兩個月後,美國總統能否順利平穩地完成權力交接,誰心裡都沒有數!   這是美國大選歷史上極為罕見的一幕。從表面觀察,這似乎是黨派鬥爭的升級,並與個別美國政客「特立獨行」的風格密切相關,但深層分析,它凸顯了美國社會的巨大裂痕。
  • 選情與疫情疊加下的美國政治:認同分裂、政黨重組與治理困境
    其背後的中長期邏輯植根於當前美國政治正在浮現的兩種政黨重組(Party Realignment)趨勢[1],即東北部「鐵鏽地帶」白人藍領選民對民主黨的疏離、南方部分「陽光地帶」年輕選民群體對共和黨忠誠度的下降。這一趨勢意味著「身份—認同」將逐步取代「經濟—階層」而成為美國政治的核心因素。選情與疫情疊加下,美國社會的分裂與對立、黨派鬥爭與政治極化,使其國內治理效率進一步下降,甚至引發政治民主的退化。
  • 經世言:美國社會分裂鴻溝難以彌合
    此次美國大選亂象叢生,引發全世界關注。競選雙方為選舉結果大打「口水仗」,多地爆發遊行示威,持不同政治立場的團體和人們紛紛上街發洩不滿,甚至演變成暴力衝突。這種局面讓一些美國媒體嘆息不已:大選投票雖然結束了,但是美國卻變成了兩個國家。
  • 政治極化、民族分裂,「兩個美國」的對立從何而來
    自2016年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關於美國政治和社會大分裂以及可能爆發某種形式的「內戰」這個話題越來越引起媒體和學術界的關注。而如今,在2020年大選中落敗的川普一直拒絕承認敗選,還屢屢聲稱大選中存在大規模舞弊行為,他的支持者也多次舉行示威遊行,其中不乏「民兵」組織。這些人多次與川普的反對者發生暴力衝突,造成人員死傷。
  • 知名僑領方李邦琴:華裔為美國社會作貢獻 彌合種族分裂需冷靜理智
    (抗擊新冠肺炎)知名僑領方李邦琴:華裔為美國社會作貢獻 彌合種族分裂需冷靜理智中新社北京6月3日電 題:知名僑領方李邦琴:華裔為美國社會作貢獻 彌合種族分裂需冷靜理智中新社記者冉文娟「無論當前還是疫情結束後,我們呼籲美國社會用理智彌合種族分裂,而非用激烈的手段互相爭鬥、報復。」
  • 《美國政治:激蕩於理想與現實之間》:解讀當代美國政治與社會
    塞繆爾·亨廷頓是20世紀美國乃至世界範圍內最知名和最受推崇的政治學者。他的著述一出,往往是洛陽紙貴,風行全球,不僅改變學術研究的焦點和思路,也影響各國的政策討論與選擇。在他豐富的著作譜系中,本書通常不屬於最受關注之列,但在當前的世界政治氣氛下卻非常具有閱讀價值和思考啟迪意義。
  • 美媒報導:政治和文化的深度分裂加重美國疫情
    原標題:美媒報導:政治和文化的深度分裂加重美國疫情 參考消息網11月20日報導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11月19日刊載題為《美國新冠死亡人數達到25萬:有人死去,但幾乎沒有改變》的報導指出,美國有些地方,儘管病例在激增,死亡人數在增加,但大多數人卻贊同川普的觀點
  • 美國歐亞集團將美國政治分裂列為「今年世界十大風險」之首
    新華社華盛頓1月10日消息,美國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在日前發布的「2021年世界十大風險」報告中,將美國政治分裂列在首位。報告說,美國總統川普拒絕承認在2020年美國大選中落敗並認為民主黨人盜走了他的勝利,這在美國歷史上從未發生過,凸顯美國的分裂程度,且這種分裂仍將持續。
  • 美國的政治與社會撕裂折射其制度弊病嚴峻
    在川普執政近四年來,美國正日益滑向「美利堅分裂國」。2020年猝不及防的新冠疫情和一地雞毛的總統大選疊加共振,進一步暴露美國各項制度缺陷,深度撕裂美國社會,折射美式民主虛偽短板。「美國病」積重難返,自詡「自由世界燈塔」的美國根本無法代表文明社會的發展方向。
  • 美國歐亞集團:美國政治分裂是 「2021年世界十大風險」之首
    美國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在1月4日發布的「2021年世界十大風險」報告中,將美國的政治分裂列在首位。「新冠疫情長期持續」和「氣候變化」緊隨其後,分別位列第二、第三。美國會確認拜登當選美國第46任總統,「46*」代指美國總統及美國政治報告指出,美國現任總統川普拒絕承認在2020年美國大選中落敗,並認為民主黨人盜走了他的勝利。這在美國歷史上是從未發生過的。這凸顯了美國的分裂,而且這種分裂仍將持續。歐亞集團報導截圖,下同文章認為,雖然拜登拿到了306張選舉人票和超過8000萬張普選票,創下歷史最高。
  • 美國歐亞集團將美國政治分裂列為 「2021年世界十大風險」之首
    新華社華盛頓1月10日電 美國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在日前發布的「2021年世界十大風險」報告中,將美國政治分裂列在首位。報告說,美國總統川普拒絕承認在2020年美國大選中落敗並認為民主黨人盜走了他的勝利,這在美國歷史上從未發生過,凸顯美國的分裂程度,且這種分裂仍將持續。
  • 美國諮詢機構將美國政治分裂列為「2021年世界十大風險」之首
    美國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在日前發布的「2021年世界十大風險」報告中,將美國政治分裂列在首位。報告說,美國總統川普拒絕承認在2020年美國大選中落敗並認為民主黨人盜走了他的勝利,這在美國歷史上從未發生過,凸顯美國的分裂程度,且這種分裂仍將持續。
  • 底層白人的憤怒與哀痛:該如何理解美國的社會分裂?
    在文藝界,政治正確變成了金科玉律。示威者推倒許多在歷史上有著種族主義問題的名人雕像。我們此前也跟進了相關評論,回應我們對此事件的思考。比起喬治·弗洛伊德之死,美國總統川普反而對這場抗議運動更加憤怒。美國的左右兩翼政治陣營撕裂和分歧也變得更深。黨派傾向超越種族,成為美國人分裂和偏見的根源。
  • 美國歐亞公司預測:今年美國極大風險走向政治分裂
    但不同以往的是,各國政治家和社評媒體稱"美國的政治動蕩每次都要比前一次更瘋狂",從一開始在國會互相撕文件,到現在雙方黨派之爭要鬧到血濺國會,隨時有可能爆發戰爭風險。沒有人明白為何兩黨之間仇怨會如此迅速增長,美國未來要面臨何種結局?
  • 美國「大熔爐」正走向分裂?
    顯然,川普說出了一些美國人想說但不敢說的「心裡話」  一些人認為,向來以「大熔爐」自居的美國社會,出現了一種分裂的傾向——人們不再如以往那般相互理解和包容,而是沉迷於相互詆毀和攻擊。說美國社會分裂,的確是有些誇張,但聽聽在2016年大選前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的爭吵,以及共和黨候選人之間的辯論,或許會發現一些不容忽視的現象。
  • 一件小事,看美國「政治正確」的自我衝突
    ▍引起爭議當前,中國兩國因各方面的原因,政治氛圍並不友好。美國總統川普14日剛在白宮籤署了相關因香港問題「制裁中國」的法案。也正是在這種氛圍之下,拜登引用中國偉人的名言一下子變成了「政治不正確」。不管是男女平權還是種族平權或者其他群體平權,在美國社會都是「政治正確」:為了體現「黑白平等」,美人魚變黑、白警給黑人牧師洗腳、耶穌也在變黑;為了體現「性別平等」, J·K·羅琳因跨性別言論被哈利·波特粉絲開除、迪士尼漫威電影宇宙出現LGBT……種種魔幻操作,讓我們看得目瞪口呆。
  • 美國政治的極化之勢
    2017年川普就任美國總統,由此揭開了與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之間愈演愈烈的政治博弈。他們之間的戰爭體現了美國國內政治日益極化下的意氣之爭、府會之爭、兩黨之爭所表徵的政治僵局,深刻地揭示了美國政治極化之勢。美國政治極化危機加劇的原因,不僅在於民主程序無法對階層分裂的政治訴求作出體制性改革回應,也在於建制派主流意識形態神話破滅後的道德權威祛魅和衰微之苦。
  • 自由還是分裂:黃金時代謝幕,美國的街頭政治背後究竟是什麼?
    街頭政治就在尼克森初掌大權,成功實現了中美破冰的時候,美國國內進入了街頭政治的爆發期,我們回顧那段歷史,我們會發現這些青年運動帶來的不只是混亂和暴力,其實也同樣有著一些思考和新的方向和思考,為什麼學生、青年運動成為了全世界各個國家都發生過的普遍現象呢?
  • 從美國推出最嚴墮胎法案談起:宗教為何加劇了美國政治分裂?
    「紅州」和「藍州」的分裂格局長期存在,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格局不僅由人們對政府支出和稅收的不同態度導致,也有深刻的宗教因素。政治觀察者普遍認為,宗教是導致美國政壇黨派兩極化的重要推手。作為一個從建國伊始就確立政教分離制度且世俗化程度極高的發達國家,時至今日,美國在政治上依舊受到宗教的強烈影響。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共和黨為何會成為宗教保守勢力的大本營?自由派又是如何回應保守勢力的「倒行逆施」的?
  • 【史詩大片】美國大分裂:從歐巴馬到川普(中文字幕)
    歡迎轉發朋友圈,需轉載請聯繫公眾號後臺Free Angel 🕊整理  ❤ 點擊👆藍字關注   導演、編劇:邁克·科克製片國家:美國首播:2020年1月13日(美國)2020年對於美國而言無疑是決定命運的一年,「選舉」,一切都和這兩個字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