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言文遊記《遊寧國廣德記》

2021-01-16 字記齋

在白話文的時代,還有誰喜歡看文言文呢?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用文言文寫的遊記。記錄去安徽寧國、廣德旅遊的一段事情。

遊寧國廣德記

二零一九年一月廿九至三十日

歲在戊戌之末,遊寧國、廣德,古徽州之地,以記之。距八百裡餘,車馬勞形半日之多,及至水陽江畔,嘆為觀止。龍泉之洞百萬載成之,初極狹,間有大室,凡百餘穴,大而納百人,小而一人。縱橫交錯,眾人皆曰若戰,一夫可當。中有怪石離奇,各美其名,諸如大聖金靴、蟠龍汲水,皆象形之屬。盤桓而上至洞口,豁然開朗,目之所及崇山峻岭,鬱鬱蔥蔥、煙霧繚繞。山頂鞦韆曰網紅之名,實乃笑耳。

約三時許,眾人皆往木屋村,山中之宿,神往之。導遊乃告,行三四裡無商鋪,眾疑之,及至乃信。周觀皆山,綿延不絕。然山野間無世事煩擾,置身天地,吐故納新,隱逸於此獨聞柴門犬吠。忽見山坳有別墅數幢,興至欲窮究之,乃與二三人沿山而往,炊煙嫋嫋,溪水之畔一村落耳,乃返。食百魚宴,非魚有百,乃食魚之百法,魚之各部入菜,頭為湯,或蒸、或煎,濃淡皆有之。雖非上品,然甘之若飴,果腹足也。食畢,眾人徐行,佯作驚恐狀,乃至木屋。夜深深,孤屋燈窗談笑,臥榻之上已酣睡。

待明日,晨起乃遊風情園,徽州之地民族村寨歡歌笑語,美哉。異國風情乃泰國之人妖,大笑耳,抑或吾不解風情園之風情耶?十時許,皆往靈山之大峽谷,澗水幽長、險峰競秀,乃一勝境。水流徐徐,由上而下,迴環輾轉終入澗底,其聲潺潺。或激石直下,雖無太白三千尺,其勢亦壯。曹君曰:可靜心去煩。是也。只願舍於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清泉煮茗有鴻儒,丹心撫琴寄蒼生。奈何世事紛擾,江湖之大,身不由己。

相關焦點

  • 孔子南遊到過寧國嗎?
    據嘉靖《寧國縣誌》記載,孔子井在孔夫關下,「相傳夫子遊吳時所鑿」[1]。孔夫關建於南宋初年,「因夫子入吳時適此,故名」[2]。在寧國城區,又有夫子堂。正因為有這些遺蹟,明人鄒守益才說:「寧國雖僻,固吾孔聖過化之地也。」[3]在當下,由於傳統文化的興起,各地日益重視本地文化資源的宣傳和開發。
  • 山水文人賞寧國——石濤作詩繪畫
    雙溪鋪,為寧國縣西北省道第一站(驛站),距縣城10裡路,石濤從宣州來寧國,經過寧國縣雙溪鋪時,路旁古松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亦寫詩《題雙溪道古松》,稱讚古松(錄自《宛雅》):不惜探奇興,支筇入萬峰。遊覽了華陽山,回到寧國縣西津渡奉聖寺下一裡之遙的水門村,石濤繪出了山水畫《遊華陽山圖》,將雙溪道旁古松繪於畫中
  • 驚奇,寧國暗藏著10條古道
    尤其是寧國萬家鄉大塔村至浙西天池段,一路石板,一眼望去皆是美景。徽湖古道位於寧國市梅林鎮陽山村境內,經董嶺關與湖州接壤,現存古道全長約3.5公裡,路面為就地取材的石板鋪成,平均寬度約為1.5米左右。古道出寧國後進入浙江省安吉縣杭垓境內。該段古道與寧國往古徽州的南線古道在梅林沙埠相連,為寧國、古徽州與浙江湖州方向商貿往來的重要通道。
  • 歌聲裡的寧國|一筆丹青 潑灑《水墨寧國》
    歌聲裡的寧國|一筆丹青 潑灑《水墨寧國》 /歌聲裡的寧國第
  • 寧國國投—2019寧國「青龍灣杯」龍舟賽圓滿落幕
    熱力龍舟 國投巨獻——2019寧國「青龍灣杯」龍舟邀請賽圓滿落幕5月28日上午,濱河公園太陽廣場,人潮湧動熱鬧非凡。
  • 明清寧國商人新探(一)
    其中,寧國商人是興起於皖南地區的一支重要商幫,常與徽商並稱為「徽寧商幫」。一般認為,寧國商人是指明清時期寧國府所轄的涇縣、旌德、太平、宣城、寧國及南陵六縣商人或商人集團之總稱。它興起於明代成化、弘治年間,形成於嘉靖、萬曆年間,鼎盛於清康熙、乾隆至嘉慶之際,衰敗於清鹹同年間。
  • 清代寧國商人與社會公益事業
    董家魁 沈喜彭第710期摘 要:寧國商人是明清時期安徽寧國府籍的商人團體,是清代國內知名商幫之一,其經商足跡遍及省內外。他們在經商謀利的同時也熱心於社會公益事業。在修橋鋪路、賑災濟民、施德行義等方面,寧國商人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 歌聲裡的寧國(一) | 聽《千年寧國》看大美河山
    今天小編帶來了「歌聲裡的寧國」優美的自然環境催生出諸多原創歌曲讓我們通過歌聲旋律換個角度欣賞大美寧國一起跟隨戴玉強、殷秀梅兩位歌唱家走進第一期——《千年寧國》>感受寧國的古韻文化和壯美山河「歌聲裡的寧國」系列等你傾聽
  • 東晉著名科學家葛洪與寧國(上)
    葛洪為寧國葛氏一世祖,卒於東晉興寧元年(363),享年81歲。晚年在寧國生活了二十年,卒後葬於寧國。七子並育,而諸子皆散處居住,有回居江蘇句容者,有居浙江於潛者,有居宣城者。惟五子善五公居寧國,葬在父葛洪墓旁。
  • 都市篇-安徽省寧國
    寧國,安徽省轄縣級市,由宣城市代管;地處安徽省東南部,天目山北麓,水陽江上遊。地勢南高北低,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稱,呈北亞熱帶季風亞溼潤氣候。距寧國市區僅29公裡,境內多瀑布、怪石、崖洞、奇潭等自然景觀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特別是雲集眾多瀑布,享有皖南第一大瀑布群的美譽。「y」形河流兩側瀑布成群,怪石多姿,深林絕壁、雲鎖幽谷。恩龍世界木屋村位於寧國市西北8公裡處,是由一幢幢綠色植被掩映下的小木屋組成的度假村,這些木屋都可以入住,環境很好。只有參觀主要景點恩龍民俗風情園才需要購買門票。
  • 明清寧國商人新探(二)
    作者:董家魁《宣城歷史文化研究》第188期二、寧國商人的貢獻2.開拓市場,加速經商地區商業發展商人是市場活動的主體,無論是坐賈還是行商,其經營活動都是為了開拓市場,從而加速經商地區的商業化發展。寧國商人一部分在本府境內經商,一部分到外地經營,推動了經商地區的商業發展。坐賈家鄉,推動本地商業發展。
  • 來寧國,度過閒情逸緻的周末時光!
    深秋時節,一場戰人而來的冷空氣將北方提前帶到了冬天,而靜靜坐落在南方的寧國市,依然秋色正濃,又是一個如此愜意的周末,我跟隨著幾位好友來到了這座聞名的旅遊城市寧國。這種樹木是很難見的,可能只有在寧國才可以見到落羽杉,外觀看起來十分的整齊,每一顆樹葉看起來像是羽毛一般。
  • 安徽:寧國不是國,秋色秋水伊人醉
    這些,在寧國,我們都能看到,秋的歸途。寧國不是國寧國是安徽的一個縣級市,地處皖南東部。寧國名取自《易·乾卦》:「首出庶物,萬國鹹寧」。寓意邦寧國泰,長治久安。兩千年來,寧國的歸屬管轄一直變化,直至80年代,最終歸屬宣城地區,97年正式設為寧國市。打開地圖,我們可以看到,寧國所處的位置連接了皖浙省七個縣市,距滬、寧、杭三城市最遠不過300千米,可以說是皖南山區的咽喉,更是南北商旅通衢的要道。
  • 寧國仙氏家族(下)
    常設私塾,延師課子,入黌宮者比比皆是,歷代子孫中入選民國縣誌「名宦」5人、「鄉賢」2人、「文苑」2人、「懿行」3人、「隱逸」1人、「流寓」2人、「耆壽」2人;進士4人,舉人5人,貢士等數十人,為寧國名門望族。今擷取數位主要人物簡介之。仙柏齡,寧國仙氏一世祖,原姓先,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太學生,曾任職宣州僉判。北宋末年,曾預知將要發生「靖康之難」。
  • 湖北應山、當陽徐氏遷徙寧國紀略
    「文革」期間,曾有徐氏族人外調出差到過應山徐家河尋找祖籍地,但因1958年修建徐家河水庫居民都遷走而作罷,從此徐家河水庫成了寧國應山徐氏的永遠鄉戀。2008年,寧國應山徐氏在湖北《楚天都市報》記者幫助下,與應山徐氏族親建立了聯繫,並促成了寧國應山徐氏族親於同年啟動修譜工作。
  • 安徽寧國青龍灣,即將驚豔整個金秋,去皖南川藏線邂逅美麗
    當宏村、西遞的遊客們略顯擁擠的時候,寧國私藏的秋色,美得無法言語。秋色濃鬱的寧國青龍灣是如此的美豔絕倫。寧國不是國,這個金秋卻美似天國,安徽的秋色,遊人們都為其著迷。
  • 寧國萬家村鄭氏遷移記
    覺得寧國東鄉的生存條件勝於原籍,在寧國墩一帶也遇見先前到達的很多同鄉,遂決定落居下來。我曾祖輩遷移寧國只是清末湖北、安慶、浙江、河南移民寧國大潮中的一朵浪花,折射出當初移民的艱辛和移民縣寧國的成因。(作者系寧國市黨史方志研究室幹部,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製作:童達清
  • 山水田園 自在寧國 | 山水畫中秋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
    跟隨藝術家們,來畫卷中秋遊一場吧!秋日時空穿梭之旅即刻開啟。畫卷上的秋之時空之旅已抵達終點站——寧國站秋日總能以萬般景致,給人以無限遐思使得他們忍不住的留在畫裡當你看到寧國的秋
  • 寧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唱「大戲」
    寧國天目山中藥材專業合作社近日將社員提供的10餘噸中藥材運送到北京同仁堂、太極集團等全國知名藥廠。  「我們今年與北京、四川兩地的交易品市場籤訂了200多噸的中藥材供貨協議,甚至出口到香港和韓國等地區」,在位於省級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寧國天目山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社長舒志有高興地告訴筆者。
  • 去安徽寧國,讀皖南川藏線上最美詩句
    《易·乾卦》 說:「首出庶物,萬國鹹寧」,寧國之名便由此而來。寧國是中國「山核桃之鄉」、「元竹之鄉」、「前胡之鄉」,其物產之豐富離不開之外這裡的山青與水秀。同時,一條蜿蜒曲折、風光旖旎的「皖南川藏線」又讓寧國被譽為「中國最美休閒自駕遊目的地」和「中國最美休閒度假旅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