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人生,不過是蘇軾在面對風風雨雨時的超然情懷

2020-12-09 閒談春花秋月

人生,不過是蘇軾在面對風風雨雨時的超然情懷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波居士。

他面對人生中種種困難,是迎面直上,用自己不畏艱辛的情懷去超脫世間給予的種種,達到一種豁達的境界。一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正是道明了這一點。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軾

序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圖片|網絡

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人和事,有好的,有壞的,而這些端看個人怎麼處理。不同的選擇會有不同的結果。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古今中外都有人回答過。

記得《鋼鐵是怎麼煉成的》裡那段話:「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人類來說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

木心說:「生命好在無意義,才容得下各自賦予的意義。假如生命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卻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尷尬狼狽。」

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想法。怎麼生活,怎麼度過餘生,順從內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面對未來,我們應該無畏。

圖片|網絡

在這首詞中,蘇軾給我們描繪了這樣的場景:

蘇軾與同行人在歸途中,恰逢下雨。同行人都感到狼狽,然其並未覺得。雨過天晴後,他寫下這首詞。

不要害怕樹林風吹雨打的聲音,為什麼不放開喉嚨大聲歌唱地向前行。拄著竹杖穿著草鞋輕裝便服勝過騎馬,這些有什麼好害怕的呢?披一蓑衣任由風雨吹打度平生。

微涼的春風吹醒我的酒意,感到微微冷,雨過天晴的山頭上的斜陽正相迎。回首來時的風雨兼程,我昂首歸去,無論風雨或是放晴。

圖片|網絡

雖然前方有很多困難,但選擇了就風雨兼程。正如阿多尼斯Adonis《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中所說:

「世界讓我遍體鱗傷,但傷口長出的卻是翅膀。」

看清前方的道路,減少幹擾,專注於自己,終將有一天會變得更好。正如蘇軾在大自然中所感悟到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情懷。「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無論自然中的風雨或是人生中的榮辱得失終究會停止,這些於人生來說何足掛齒呢?

人生路漫漫,不畏坎坷,專注前行。

相關焦點

  • 人生起落,坎坷多磨,唯有蘇軾《定風波》
    這不正是蘇軾一生的真實寫照嗎?「一蓑煙雨任平生」更加有力的強化了蘇軾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最後一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既然自然界的雨晴屬尋常之事,毫無差別,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不也是人之常情嗎?
  • 跟著蘇軾學習笑傲人生低谷——記《定風波》有感
    我愛詞甚於愛詩,而在眾多的詞人當中,我的最愛非蘇軾莫屬。青春年少的時候,最喜歡那首他寫給亡妻的《江城子》,而如今在經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之後,獨愛那首《定風波》。「定風波」,單單這三個字,便仿佛能給我無限的力量與希望。
  • 為什麼說蘇軾的《定風波》,是千古絕唱?
    早在寫出《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之前,蘇軾已經寫出了具有曠達風格的高水平之作。比如那首著名的七律和詩《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僅僅前四句,24歲的蘇軾已經具有了哲思的深度和放曠的情懷。之後的小令名作《望江南·超然臺作》:「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全詞淡淡的愁緒幾被隱沒,突兀而出的儘是卓立於人間的「超然」之態。
  • 也無風雨也無晴——從《定風波》聊聊蘇軾對待挫折的人生態度
    《定風波》的創作背景縱觀蘇軾的一生,眾人皆知其所表現的都是在順境時淡泊,在逆境時從容。而在蘇軾創下這為世人所歌頌的,最能體現蘇軾曠達風格的作品前。其所遭受的不管是肉體還是精神的折磨都是非人的,此刻的他飽受悽苦、恐悸、孤獨、苦悶糾纏。這些消極的情緒一一將其淹沒。但好在他能從中掙脫,找回生活的意義,活著的意義。
  • 蘇軾最具氣度、也最彰顯他超然豁達人生態度的一首詞
    01 莫聽穿林打葉聲蘇軾的一生是獨具魅力的,他歷經坎坷,多遭貶謫,生活歷程中的苦難錘鍊出了蘇軾的豁達、瀟灑、超然的人生態度,也使得他的詞作充盈著一種堅韌的生命力度。尤其是他被貶謫黃州之時所作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最具氣度,也最彰顯他超然和豁達的人生態度。正是他的這份超然和豁達,讓他成為了高貴又不失親切的文壇領袖,領袖群倫也引領平凡世界的平凡生命。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 蘇軾的這首《定風波》,其中幾句,道出詞人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所以一個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擁有的。今天筆者便與大家分享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 蘇軾《定風波》賞析
    ——蘇軾《定風波》  與蘇詩一樣,蘇詞中也常常表現對人生的思考。蘇軾在徐州時就感悟到「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永遇樂》「明月如霜」)。「烏臺詩案」後,人生命運的倏然變化使他更加真切而深刻地體會到人生的艱難和命運的變幻。
  • 不過是經歷了雨過初晴,《定風波》,蘇軾感悟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蘇軾的文學成就在中國歷史上鮮有人及,但是他的一生歷經了艱難坎坷。宋元豐年間,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在這裡,蘇軾有了東坡居士的雅號,更難能可貴的是,蘇軾的思想和人生境界得到了升華。一次出遊醉酒遇雨,蘇軾寫下了這篇曠達瀟灑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 蘇軾的這首詞,讓你看淡人生的風風雨雨
    在古代的中國,凡是正直的知識分子一般都有一段坎坷的人生經歷,在仕途上都是舉步維艱。才華橫溢、秉性剛直的蘇軾也沒能逃出歷史的這一怪圈,一入官場不久就遭貶謫。但蘇軾並沒有像其他謫宦一般苦吟自己的失意人生,而是以一種曠達超脫的胸襟直面人生。
  • 蘇軾《定風波》,「也無風雨也無晴」,深得道家曠達豪放精氣神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詞人借醉歸遇雨時,在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廢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蘇軾|學會與世界和解,才是生活本來的面貌
    出自《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蘇軾當年的烏臺詩案牽連甚廣,王鞏王定國就是那個被牽連最深的人。但是王鞏被貶卻毫無怨言,對蘇軾不曾責難一句。王鞏被貶時,他的歌伎毅然隨行,這讓蘇軾深深折服,所以寫下這首詞,讚賞寓娘的品格。
  • 當你陷入困境時,讀一讀蘇軾這首《定風波》,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
    我們如何太看重生命中的起起落落,那麼註定是無法收穫幸福的,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既然無法改變,不妨就像大文豪蘇軾一樣改變自己的心態。當你陷入困境時,讀一讀蘇軾這首《定風波》,人生就沒有過不去的坎。蘇軾的一生坎坷,尤其是在仕途上接連被貶,很多人都笑稱蘇軾不是在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這首《定風波》便是蘇軾到黃州時途中偶遇大雨,所有人都沒有帶雨具便四處狼狽的躲雨,但唯獨蘇軾自己氣定神閒,並為此寫下了這首《定風波》。
  • 蘇軾通透豁達的《定風波》,短短幾句,讀完讓人心靈平靜
    都說蘇軾的詞,隨著年紀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越年長讀起來越有味道。同樣一首詩,年輕人讀到的是蘇軾的文人情懷,而年長的人則讀懂了經歷種種磨難之後依舊曠達樂觀的處事態度,也讀懂了人生。簡短而有力,深深淺淺有層次,這是詩詞的魅力,也是蘇軾的魅力。
  • 抗病毒戰役打響,蘇軾《定風波》給我們力量,「風雨過後是彩虹」
    面對疫情,蘇軾的《定風波》的詞給我們信心和力量,特別是「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二句,讓我們堅信風雨過後是彩虹。《定風波》宋 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 一蓑煙雨任平生:從《定風波》中,看蘇軾的3大人生智慧
    這篇文章,詩妹就以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為例,在分析詩詞本身的基礎上,深入探究詩詞背後的故事,探尋蘊含在詞作之中蘇軾的人生態度及其成因,最終方便我們將它遷移到我們的生活之中,發揮其現實意義。上闕寫大雨之中的我行我素、毫不畏懼,下闕富含哲理點出人生感悟:自然界的天氣變幻屬於尋常,那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呢?這頓悟的人生哲理亦是本詞的一個特色之處。二、《定風波》中所包含的人生智慧蘇軾的這首詞歷來被很多學者追捧,並爭相解讀,尤其是其中所蘊含的人生態度,每個人總能從中讀出自己的味道。
  • 一蓑煙雨任平生:從《定風波》中,看蘇軾的3大人生智慧
    這篇文章,詩妹就以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為例,在分析詩詞本身的基礎上,深入探究詩詞背後的故事,探尋蘊含在詞作之中蘇軾的人生態度及其成因,最終方便我們將它遷移到我們的生活之中,發揮其現實意義。1.人生中躲不過的「風雨」,不妨坦然迎接吧詩詞中的文字,總是「字字總關情」的。詞中最明顯的一個代指,或者說一語雙關便是「風雨」這個詞了。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面試試講技巧:高中語文《定風波》教學設計
    本文是一篇傳唱千古的宋詞,這首詞是蘇軾被貶黃州時,通過路上遇雨這一件小事,展現了其樂觀、曠達,超脫、釋然的心境。我們當從字詞句意出發,結合意境哲理,反覆吟詠,體會其豪放的創作風格、樂觀曠達的心境以及深刻透闢的人生哲理。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一、教學目標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
  • 蘇軾一生顛沛流離,但他的《定風波》卻寫出了內心的淡定和從容
    《定風波》這首詞是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名篇,這首詞作於1082年,當時詞人被貶居黃州,政治處境非常艱難,但是從蘇軾的這首《定風波》,我們看到的卻是他淡定從容,胸懷坦蕩,沒有因為人生落寞而傷感。原文如下: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巳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蘇軾不可不讀的十首詞,人間萬事,不過如此!
    我們所追求的功和名、權和利,只不過是人生中的幻光。人生既然不過虛幻,政治失意與挫折,生活的坎坷與磨難,又算得了什麼呢?人生何必糾結,想開便是晴天。蘇軾看開了,你呢?人生充滿了偶然,而我們則需要用一種必然的心態去面對這些偶然。- 03 -最豁達的一首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 讀蘇軾的詞,品他的人生態度:一蓑煙雨任平生
    如果要在蘇軾的詞中選一句來形容他的這一生,那麼最貼切的恐怕非「一蓑煙雨任平生」莫屬。蘇軾少年得意,二十二歲時即與其弟蘇轍同登進士第,一時名震京都。可是他身處的時代,適逢北宋中期,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宋神宗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作為一個正直的文人士大夫,蘇軾在其作品中忠實地記錄了當時的社會流弊。結果被捲入了北宋有名的文字獄「烏臺詩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