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這首詞,讓你看淡人生的風風雨雨

2020-12-17 今古趣彈

在古代的中國,凡是正直的知識分子一般都有一段坎坷的人生經歷,在仕途上都是舉步維艱。才華橫溢、秉性剛直的蘇軾也沒能逃出歷史的這一怪圈,一入官場不久就遭貶謫。但蘇軾並沒有像其他謫宦一般苦吟自己的失意人生,而是以一種曠達超脫的胸襟直面人生。蘇軾是宋代的大文豪,主張「詞品即人品」的創作理念,他的詞如同他本身一樣,是宋詞中傲然挺立的一棵青松。

蘇軾的詞取材廣泛,或名勝古蹟,或飲酒賞月,或一花一木,或一時感悟,或生活小事都可入詞,可見,蘇軾的詞藝造詣已達爐火純青的地步。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就是通過寫一件生活小事而見深邃意境的優秀詞章。

定風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定風波》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

蘇軾是詞的重要變革者之一,他不拘泥於詞的舊的形式,而是根據表達的需要大膽創新。比如這首《定風波》,在前面加序就是一大創舉,正是加了這段小序,讀者才知此詞為作者醉歸遇雨的抒懷之作,這首詞讀起來才令人感覺輕鬆易懂、清新有趣。

前面兩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意思是:不要害怕樹林中風雨的聲音,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這「莫聽」與「何妨」表明了對待困難與幹擾的態度。這與古阿拉伯地區流傳著的一句諺語:「儘管狗在狂吠,駱駝隊依然前行」有異曲同工之妙。「穿林打葉」與「徐行」表明了雨雖狂但我從容,詞人無所畏懼的形象躍然紙上。

接下來詞人繼續寫雨中行:「拄竹杖曳草鞋輕便勝過騎馬,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麼可怕的呢?」對比序中「同行皆狼狽」更加體現出了詞人的豪邁、輕鬆與從容。一個「輕」字,既寫出了身體的輕鬆,又傳達了心情的輕鬆,一點也沒有被淋的苦惱,反生出一股搏擊風雨的快意。於是便有了後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意境一下子就生發開來,由無畏眼前之風雨,進一層而無懼人生之風雨,有一種江湖任馳騁,淡然看浮沉的豁達與豪情。

雨再大,終有要停的時候,同樣的,運再不濟,終有時來運轉的時候。蘇軾永遠是積極樂觀的,風吹雨淋是「微冷」,宦海風雨也只是「微冷」而已。在別人看來,是「皆狼狽」的事,對於豁達如蘇軾來說真是不足掛齒的事。且看,「山頭斜照卻相迎」。一個「迎」字真是神來之筆,把詞人樂觀積極的心態顯現無遺。

最後,「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回望先前急雨打葉的地方,一切都已歸於寧靜;回首過往之艱險,內心亦無波瀾。此時超然於物外的蘇軾,發出了「歸去」的呼聲,他要歸往何處呢?末句「也無風雨也無晴」就是最好的詮釋。晴也罷,雨也罷,這些都不重要,都不值得去關注;宦海的沉也罷,浮也罷,都處之泰然。歷經滄桑的蘇軾,至此已悟出人生的大道。

相關焦點

  • 蘇軾這六首詞,寫盡人一生的各種滋味
    人生既然不過虛幻,政治失意與挫折,算得什麼呢?詞中的「空」和「夢」其實都在教我們看破和看淡,坦然面對挫折,笑看自己的人生。這首詞寫自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三年。蘇軾和大家一起出行遊玩,中途遇到大雨,同伴狼狽躲雨,卻只有蘇軾不以為意。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蘇軾選擇我行我素,有一種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則是說,人生的風雨和自然界的風雨又有何不同?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社會人生中的風雨、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
  • 定風波|人生,不過是蘇軾在面對風風雨雨時的超然情懷
    人生,不過是蘇軾在面對風風雨雨時的超然情懷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波居士。他面對人生中種種困難,是迎面直上,用自己不畏艱辛的情懷去超脫世間給予的種種,達到一種豁達的境界。一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正是道明了這一點。
  • 蘇軾為何被稱蘇仙?遇事不爭也不慫,全在這首詞裡
    但人生無外乎如此,各人有各人的煩惱憂愁,有些人因此而一蹶不振,有些人逆流而上,但是筆者卻是最欣賞蘇軾的態度。蘇軾外號蘇仙,能被封仙,就是因為他有著仙人一樣的豁達。他遇事不爭,也不慫,全在這首詞裡!整首詞用著很質樸隨意的言語,卻表現出了蘇軾的曠達超脫。譯文如下:三月七日的時候,走在沙湖道途中遇到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們已經先行離開,同行的人都覺得這樣很狼狽,但是我卻不覺得。等到天氣放晴之後,我就做了這首詞。不要害怕聽到風雨吹打樹林的聲音,不如淺吟低唱緩緩前行。
  • 蘇軾這首詞寫得很是從容,又得浮生一日涼,寫出了豁達的人生態度
    蘇軾的一生有過輝煌,但更多的是落魄,尤其是自從發生了「烏臺詩案」後,他的人生就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先是被貶到了黃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黃岡,在那裡他過著極為困難的日子,生活上陷入了困境,不過對於蘇軾來說,卻是依舊悠然自得,吃飯成問題那就自己開墾種地,閒時讀一讀聖賢書,偶爾寫一兩首詩
  • 蘇軾最霸氣的一首詞,創作於被貶黃州第3年,你知道是哪首詞嗎?
    這一首詞,可謂是蘇軾的經典之作。它,不僅霸氣側漏,讀完讓人盪氣迴腸;還富含哲思,讀完讓人豁然開朗。它就是《定風波》,你答對了嗎?這句回答獲得了一萬多的點讚量,遙遙領先其它答案。理由是:讀起來感覺超有氣勢,學了這麼久的詩詞,就覺得這一句最霸氣。你覺得呢?
  • 蘇軾這六首詞,寫盡一個人一生各種滋味,值得反覆品味.
    蘇軾這六首詞,寫盡一個人一生各種滋味,值得反覆品味.蘇軾的這六首詞,寫盡人生各種滋味,值得一生反覆品味。一、看破人生路,萬事轉頭空《西江月·平山堂》蘇軾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賞評:這首詞是蘇軾為緬懷恩師歐陽修所作的,但並非全篇都是緬人。此詞的上闋是蘇軾在平山堂看到恩師的詞作手跡而心生感慨,其中「半生彈指聲中」道盡了時光荏苒,歲月蹉跎。蘇軾寫這首詞時已經歷盡官場上的坎坷,而這些坎坷全都寫進了彈指聲中。下闋將此詞的思想又拔高了一個層次。「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這句已經帶上了佛家的色空觀念。
  • 蘇軾對於人生的解讀全在這首詞中,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再次去讀他的那些作品,則是會有新的發現,也會有新的感悟,這也正是蘇軾作品中,最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其實蘇軾的很多作品,由於寫得太過於深刻,對於後人來說,則是更加的難以解讀,但是有的作品,儘管寫得很深刻,但只要一讀之後,便又能夠明白其中的意思,當然這還是要取決於閱讀者有沒有這方面的閱歷,只要有足夠的閱歷,那讀蘇軾的作品,一定會有新的感悟。
  • 蘇軾這六首詞,寫盡一個人一生各種滋味,值得反覆品味!
    蘇軾寫這首詞時已經歷盡官場上的坎坷,而這些坎坷全都寫進了彈指聲中。下闋將此詞的思想又拔高了一個層次。「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這句已經帶上了佛家的色空觀念。都說萬事轉頭空,但你又怎麼確定未轉頭時看到的不是夢呢?或許這句話看起來有些悲觀,但其實不然。蘇軾這樣一個面對官場的諸多挫折都能樂觀對待的人,怎麼會勸人消極呢?
  • 蘇軾的這首詞飽含人生哲理,稱得上傳世之作,不可不讀!
    而在宋朝,也有這樣一位文人,那便是蘇東坡蘇軾。蘇軾是北宋時期的文壇領袖,他不僅詩詞寫得好,在書畫上面亦是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經典之作,但是他的一生同樣是坎坷無比,多次被貶,尤其是他的後半生,更是漂泊不定,可以說是悽慘無比。而這些挫折中,又以「烏臺詩案」對他的打擊最大,因為這件事,蘇軾被貶到了黃州,一待便是數年。
  • 讀蘇軾3首詞,看盡人生百態,卻依舊達觀淡然
    人間有味是清歡,你的關注小編最是喜歡!讀蘇軾3首詞,看盡人生百態,卻依舊達觀淡然「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蘇軾青年時參加科舉考試,受到歐陽修、梅堯臣賞識,名聲大噪,滿腹才華的他本應仕途通暢,可是他的人生中卻遭逢了幾次大的轉折事件,比如「王安石變法」、「烏臺詩案」等,歷經幾次大起大落、宦海浮沉的蘇軾,也算嘗盡人間辛酸苦辣,但在他留下的詩詞作品中似乎並未因為政治失意而悲悲戚戚,反而因其豪放曠達的詞風而留名千古
  • 蘇軾的這三首詞,每一首都難以超越,越讀越覺得有味道
    蘇軾就不一樣了,他的人生充滿的不是坎坷,而是一個又一個坑,剛從這個坑裡走出來,還沒來得及休息,又進入另外一個大坑。正是這些近乎絕望的經歷,讓蘇軾磨練出一顆大心臟,遇到再大的困難,總能樂觀對待。坦然的心態,豁達的人生觀,成為蘇軾應對挫折的法寶,也是他創作的源泉。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要麼崇拜他的寫作才華,要麼欣賞他的處事態度。
  • 也無風雨也無晴——從《定風波》聊聊蘇軾對待挫折的人生態度
    由此看來,此時的蘇軾已然進入了另一個境界。既有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所咋,又融匯佛、道的看淡一切的曠達胸襟。這場磨難使得蘇軾重新看待出世入世問題,重新對自身進行剖析反省,是蘇軾正真意義上的脫胎換骨。此客的蘇軾正如一直慾火的鳳凰,在黃州得以起死回生,重新領悟人生的真諦。「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道出就是最好的證明。
  • 蘇軾這首詞,寫出曠達的人生態度,讀完豁然開朗,其中兩句是經典
    這首詞裡同樣如此,雖然春天的生機茂盛但是這其實就像我們年輕時候的時光一般。在不知不覺之間,那美好的青春就在風中消逝。這世界上其實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年輕,而這種憂傷的情感也是對人生中失去美好東西的一種感傷之情的表現。
  • 這首詞後,蘇軾開始頓悟,從此,風風雨雨都不能使他頹廢了
    蘇軾作於黃州時的《臨江仙》詞,便是這樣一篇佳作。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深受老莊思想影響的蘇軾,多麼希冀能擺脫這種動蕩不安的生活呵!因此,一旦夜深人寐之時,大自然靜美的境界展現在他面前,身之所接,目之所見,不禁心與景會,神與物遊,為之而深深陶醉了:「夜闌風靜縠紋平」。
  • 蘇軾的這首詞既是在激勵友人,又是在把自己的為官態度與對方共勉
    宋神宗熙寧七年十月,蘇軾在從杭州赴密州途中行至海州,在這裡蘇軾與接替孫巨源為海州太守的陳君對詩。今天我們要賞析的這首《浣溪沙·贈陳海州,陳嘗為眉令,有聲》就是其中一首作品。這首詞上片借用宓子賤的故事追敘陳海州在眉山的政績,並通過外貌的變化說明其在官場沉浮已久。下片將陳海州比作漢代循吏朱仲卿,激勵他勤政恤民,不為個人仕途得失計較。
  • 遭遇人生重大困難時,不妨把蘇軾的這首哲理詞拿出來讀一讀
    蘇軾就是這樣,經歷了人生重大困難——烏臺詩案後,從此走上了一條不一樣的人生道路,即持著一種「樂活」的人生態度去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之後,他寫下了一首千古流傳的哲理詞——《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而我們要來討論的就是這首詞。說起「烏臺詩案」,相信很多人都不太了解,那麼我就來簡單介紹一下。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蘇軾最經典的10首詞,與君共賞
    蘇軾一生,為國為民的心都沒有消減。但是無奈,一生都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抱負。這首詞,或許是蘇軾最期待的,如果能有機會,他多想為國出徵。人生卻也總是充滿遺憾的,但是這種期待,也讓我們看到了蘇軾的胸懷。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蘇軾的灑脫,一直是貫穿在他的作品中。這首詞也是典型的代表,對於蘇軾來說,即使人到暮年,依舊初心不改。在他看來,人生的時光匆匆流逝,即使到了晚年也應心懷壯志。誰說不能回到少年時光呢?不要再感嘆時光飛逝了,珍惜眼前才是最重要的。
  • 蘇軾寫的另一首水調歌頭,這首詞,是他由蘇軾到蘇東坡的轉變
    而蘇軾並非只是寫了這一首水調歌頭,蘇軾還有一首詞,叫《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這首詞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有相同的地方,第一是詞牌名相同,第二是蘇軾這首詞,也是他寫給自己的弟弟蘇轍的。但這首詞和明月幾時有也有不同的地方,明月幾時有,寫出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而安石在東海,則寫出了自己對於人生的看法,以及自己對於未來仕途的展望。
  • 蘇軾晚年的這首詞很少有人知道,卻道盡了人生愁苦,不忍卒讀
    總之,蘇軾這種豁達樂觀的積極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但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詞《行香子·秋與》,卻一反蘇詞平常的豁達樂觀,而是字裡行間充滿了對官場坎坷、世路滄桑的感嘆,以及對自己風燭殘年的悲傷。概括來說,它是一首風格悲涼悽婉,情感沉鬱纏綿的悲秋之作。與尋常悲秋之作所不同的是,蘇軾這首詞集合了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和悲心境之秋為一體。
  • 蘇軾的這首詞被稱為宋詞第一,全篇19句,句句經典,家喻戶曉
    這首詞是中秋懷人之作,所表現出來的思想感情,本來已經很明顯了,蘇軾因為政治處境的失意,以及和胞弟蘇轍的別離,中秋對月,不無抑鬱惆悵之感。但是他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旋即以超然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終於表現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