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例「假口罩」公益訴訟案宣判,懲罰性賠償三倍,82萬全部用於...

2020-12-21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首席記者 肖菁 通訊員 餘檢 陳若星

今天(3月31日),杭州網際網路法院宣判了全國首例涉偽劣口罩公益訴訟案。

法院判決被告支付賠償款82.35萬元,這個金額是銷售商品價款的三倍。罰款由公益訴訟起訴人代領後,轉交依法成立的全國性公共衛生類社會公益基金組織,專門用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的公共衛生公益事項支出。

該案系新冠肺炎防控期間,全國法院審理的首例銷售偽劣口罩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首例涉公共衛生安全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首例懲罰性賠償直接用於疫情防控公益事項的民事公益訴訟案件。

3月31日,杭州網際網路法院組成七人合議庭,在線開庭審理並當庭宣判由余杭區檢察院提起的蔡某、姚某銷售偽劣口罩民事公益訴訟案。

2020年1月24日,蔡某經姚某介紹,在明知無生產日期、質量合格證及生產廠家信息的情況下,購買普通防塵口罩,並向他人出售,姚某從中獲取「好處費」。經統計,已流入市場的口罩有9550個,銷售金額為76400元。

1月24日至1月31日,蔡某自行購買普通防塵口罩,並向他人出售。經統計,已流入市場的口罩有28400個,銷售金額為198100元。

經查,前述口罩已被銷往湖北、廣東、浙江等全國21個省市,用於物資捐贈、藥店超市銷售、單位保障、民眾自用等。

經鑑定,上述宣稱具有病毒防護功能的口罩,實測過濾效率分別為6.5%、20.1%、8.7%,均不符合相關國家標準對具有防護功能口罩應達到的過濾效率≥95%的要求,不具有疫情防護功能。

(涉案口罩,不具備防護效果)

杭州市餘杭區人民檢察院據此向杭州網際網路法院提起公益訴訟,請求判令被告蔡某、姚某發布警示公告、召回已銷售商品、支付消費者購買商品價款三倍的懲罰性賠償並賠禮道歉。

法院審理後認為:兩被告明知其銷售的口罩不符合疫情防護標準,仍以虛假宣傳方式對外宣傳其口罩達到N95口罩防護標準,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危害社會公共衛生安全,依法應承擔相應民事侵權責任。

法院判令:被告蔡某、姚某共同支付侵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損害賠償款229200元;被告蔡某支付侵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損害賠償款594300元;兩被告在全國性媒體上賠禮道歉、發布警示公告,召回所銷售的已流入市場且尚存的偽劣口罩。

01為什麼本案在杭州網際網路法院提起訴訟?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網際網路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條規定,杭州網際網路法院集中管轄發生在杭州市轄區內的網際網路民事公益訴訟案件。

本案被告涉嫌通過網絡實施侵權,損害公共衛生安全和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屬於網際網路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且被告住所地和侵權行為地均位於杭州市餘杭區,故應由杭州互聯法院管轄。

02被告的行為是否侵犯公眾利益?

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可知,口罩是預防新冠肺炎病毒的重要防線。蔡某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期間銷售的口罩,無法達到防止飛沫、病毒傳播的目的,被不知情的佩戴者應用於各種日常生活、工作場景,不僅將使用者本人置於感染風險,更無法阻隔病毒傳播,給社會公眾健康造成極大的風險,給疫情防控工作帶來隱患。因此,被告在新冠疫情期間銷售偽劣口罩損害不特定消費者合法權益、危及公共衛生安全,侵害公共利益。

03起訴人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依據是什麼?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除法條列舉的侵權類型外,人民檢察院提起其他類型民事公益訴訟,要麼需依據其他單行法的授權,要麼基於對民事訴訟法「等」字概括開放表述的解釋,系對檢察公益訴訟案件現有範圍的拓展。法院認為,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的背景下,被告銷售口罩的行為除涉及消費領域的社會公共利益,還涉及侵害不特定社會公眾的重大公共衛生安全利益,而本質上公共衛生安全的核心是社會公眾的健康權,「食品藥品安全」亦屬於公共衛生安全的題中之意,既然人民檢察院可對公共衛生領域侵害「食品藥品安全」行為提起公益訴訟,同理亦可對公共衛生領域妨害傳染性疾病防控,足以侵害不特定社會公眾健康權的行為提起公益訴訟。

04被告為什麼要承擔賠償性懲罰責任?

懲罰性賠償實質上是一種利用私法機制實現本應由公法擔當的懲罰與威懾目的的特殊懲罰制度,懲罰的目的並非為了救濟私人權益而是為維護公共利益。公益訴訟起訴人在消費領域為保護公共利益提起公益訴訟,可以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在符合該條規範要件的前提下提出懲罰性賠償請求。加大對嚴重違法行為處罰力度,實行懲罰性賠償制度,符合當前司法政策精神。本案被告主觀上明顯具有有意無視他人權益的惡性,其就已流向市場的偽劣口罩數額範圍內承擔三倍懲罰性賠償責任,符合法律規定。

05賠償款為什麼歸於公益?

民事公益訴訟為保護社會公共利益而提起,訴訟利益亦歸於社會公共利益。現階段,全社會對新肺炎疫情防治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財力,未來還將繼續投入難以估量的社會、經濟成本,故本案訴訟所獲賠償款應直接用於全社會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善後等公共衛生公益事項活動,款項應由依法成立的公共衛生類社會公益基金組織保管、使用。

06被告的行為是否還要承擔刑事責任?

餘杭區檢察院已對蔡某以涉嫌銷售偽劣產品罪提起公訴。

相關焦點

  • 賣假酒,三倍賠償!安徽首例消費民事公益訴訟支持起訴案件宣判
    ▶作為安徽檢察機關辦理的首例消費民事公益訴訟支持起訴案件,法院的判決對被告行為是否侵犯了不特定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省級消費者協會是否有權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被告是否應當承擔公開賠禮道歉特別是懲罰性賠償金的責任等焦點問題進行了確認,對於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司法實務具有積極的實踐意義。
  • 賀州首例食品安全公益訴訟案宣判 ——一小食店主一審獲刑一年二個月
    賀州首例食品安全公益訴訟案宣判 ——一小食店主一審獲刑一年二個月 2020-12-03 18: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舒城法院】一審宣判全市首例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公益訴訟案
    【舒城法院】一審宣判全市首例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公益訴訟案 2020-11-20 20: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白雲首例「懲罰性賠償」案宣判
    近期,白雲法院宣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修訂實施後白雲首例智慧財產權懲罰性賠償案件,知名茶品牌「喜茶」勝訴獲賠76萬元!  適用「懲罰性賠償」,判賠76萬  關於某美公司是否侵權問題。此次修改將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額由「一倍以上三倍以下」提高到「一倍以上五倍以下」,並將法定賠償額的上限從三百萬元提高到五百萬元。
  • 製作血旺時添加福馬林 作坊主被判10倍賠償
    正義網訊(記者李立峰 通訊員沈悅)近日,重慶市江津區檢察院起訴的王某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一案依法公開宣判,法院支持了檢察機關的全部訴訟請求。據悉,該案是重慶市首例食品安全領域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同時也是重慶市首例提起10倍懲罰性賠償請求的公益訴訟案。
  • 全國首例故意損毀自然遺蹟入刑案二審宣判:兩人獲刑 三被告連帶...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卓瓊)備受關注的江西三清山「巨蟒峰」損毀案5月18日迎來二審公開宣判,駁回上訴,維持原判,兩名被告人分別獲刑1年、6個月及緩刑1年,3人被判賠環境資源損失費等各項費用600多萬元。
  • 全國首例故意損毀自然遺蹟入刑案二審宣判
    原標題:在三清山「巨蟒峰」上打釘攀巖 3人二審被判賠600萬元修復環境昨日,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對被告人張某明、毛某明、張某故意損毀名勝古蹟罪上訴一案,及上訴人張某明、張某與被上訴人江西省上饒市人民檢察院、原審被告毛某明生態破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一案進行了二審公開宣判
  • 澂江縣檢察院提起的首例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開庭審理
    澂江縣檢察院提起的首例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開庭審理 2018-05-14 20: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清山巨蟒峰損毀案宣判:2人獲刑,3人連帶賠償600萬
    江西檢察微信號消息,12月30日,江西省上饒市人民檢察院起訴的張永明、毛偉明、張鷺三人故意損毀三清山巨蟒峰刑事及民事公益訴訟案在上饒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宣判。民事公益訴訟判決被告張永明、毛偉明、張鷺在本判決生效後十日內在全國性媒體上刊登公告,向社會公眾賠禮道歉;連帶賠償環境資源損失計人民幣600萬元,用於公共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賠償公益訴訟起訴人上饒市人民檢察院支付出的專家費15萬元。
  • 打假者知假買假 刻意索要三倍賠償卻落空
    打假者知假買假 刻意索要三倍賠償卻落空發布時間:2018年06月12日 10:39 來源:楚天都市報 經過一、二審,法院認定屈某系「知假買假」,而商家已退款,不應承擔三倍懲罰性賠償責任。昨日,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駁回屈某的訴訟請求。  昨日,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介紹了該案的由來。2016年3月27日,住在武漢的屈某網購,在海南某珍珠有限公司網絡旗艦店購買了3條「天然淡水珍珠項鍊」,總金額4944元,於同月30日籤收。
  • 喚醒「沉睡」智慧財產權懲罰性賠償制度金誠通達
    上個月經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批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宣布中國進入「民法典時代」。在這項立法中,雖然智慧財產權不能獨立彙編,但仍有許多方面需要注意。筆者簡要梳理了「智慧財產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我國建立和發展的重要節點如下:2013,《商標法》首次出現「一倍以上三倍以下」懲罰性賠償;《專利法修訂草案(送審稿)》制定了「一倍以上三倍以下」懲罰性賠償標準;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強調「加大智慧財產權侵權行為懲治力度
  • 全國首例故意損毀名勝古蹟民事公益訴訟案判決:賠償600萬元
    詳情2017年的4月,張明在內的三名人員來到了國家的五A級景區三清山。之後三人對於三清山景區內的巨蟒峰開始了攀登。而為了便於自己攀登,三人採取了電鑽鑽孔、打巖釘的方式對於珍貴的自然遺蹟進行了破壞。犯故意損毀名勝古蹟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處罰金10萬元毛明(化名)犯故意損毀名勝古蹟罪,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緩期一年執行;處罰金10萬元章某(化名)犯故意損毀名勝古蹟罪,免於刑事處罰;處罰金5萬元另外三人在判決生效後的十天之內必須在全國性的媒體上向公眾道歉;並且還需要在賠償環境資源共計人民幣
  • 試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理解與適用
    我國1993年頒布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首次引入懲罰性賠償,自此以後,在《侵權責任法》、《食品安全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部分司法解釋[①]中,均醒目地規定了懲罰性賠償條款。2013年,我國修改後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進一步延續和強化了懲罰性賠償制度,將賠償金額由原來「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提高至三倍,並特別規定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按五百元計算。
  • .| 法定賠償上限提升10倍,懲罰性賠償 「如約而至」,《著作權法...
    特別策劃 | 法定賠償上限提升10倍,懲罰性賠償 「如約而至」,《著作權法》更「剛」了 2020-12-18 21: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挖山到修山,渝東南首例礦山修復民事公益訴訟案始末……
    ▲整改後不能任由礦山長期裸露2020年11月17日,經市檢察院第四分院提起公訴,市第四中級法院當庭判決:被告劉某某需按照鑑定機構制定的修複方案出資32萬餘元對採石場進行生態恢復治理,在8個月後未通過生態修復驗收則需直接賠償生態恢復治理費用
  • 山東首例涉疫情電信詐騙案宣判,謊稱口罩現貨,男子獲刑六個月
    2月14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從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獲悉,當天德州市德城區法院適用速裁程序,公開宣判山東省首例涉疫情電信詐騙案,被告人朱某海被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並處罰金二千元。「一次性醫用口罩現貨,趕緊預訂!」
  • 一堂「普法課」 深讀全國首例故意損毀名勝古蹟案
    當日9時40分許,上饒中院再次開庭,對張某明、毛某明、張某破壞生態民事公益訴訟一案進行一審宣判:判處三被告在全國性媒體上刊登公告向社會公眾賠禮道歉,並連帶賠償環境資源損失費600萬元,用於公共生態環境保護及修復。
  • 江西三清山巨蟒峰損毀案二審公開宣判
    案件二審宣判現場  2020年5月18日,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對被告人張某明、毛某明、張某故意損毀名勝古蹟罪上訴一案,及上訴人張某明、張某與被上訴人江西省上饒市人民檢察院、原審被告毛某明生態破壞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一案進行了二審公開宣判
  • 世界遺產三清山巨蟒峰被毀案兩人獲刑,三名被告人連帶賠償600萬
    三名遊客為攀爬江西三清山風景區巨蟒峰景點,使用電鑽打孔後用鐵錘將26枚長巖釘打入孔內,嚴重損毀山峰巖柱體。江西省上饒市中級人民法院2019年12月30日對三清山巨蟒峰損毀案一審公開宣判,其中兩人獲刑,另一人免予刑事處罰,三名被告人連帶賠償600萬元。
  • 專家熱議專利法新增懲罰性賠償制度
    如何看待專利法新增懲罰性賠償制度?經過多年的等待和企盼,備受社會關注的專利法第四次修改迎來決定性的時刻:10月1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專利法的決定,新修改的專利法將於2021年6月1日正式施行。此次修改在強化專利權人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著墨頗多,其中一大亮點就是新增了懲罰性賠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