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閱讀與語文成績不好有什麼關係?
寒假期間我們陸續收到家長發來的關於閱讀和語文成績之間不匹配的問題。包括:
①孩子不喜歡語文老師要求整天寫字組詞,很喜歡讀各種課外書,讀書在班級算最多的,可是期末考試卻只考了70多分,班級裡考最高的孩子平時基本不看書,卻能考98分。
②孩子看書很多,各種類型都有,可是平時作文卻寫不好,怎麼辦?
③孩子愛看書,可是一到完成各種老師要求的作業就開始不認真,怎麼破?
這幾個問題比較類似,也比較集中,都是在質疑和拷問這樣的一點「讀書多,為什麼語文考試成績卻上不去?」
關於家長提出的疑問,我們的理解是這樣的:
愛讀書是好事,要堅持
1.閱讀對孩子來說,絕對是好事,一定要堅持。
2.語文的學習,跟隨老師的角度要求,基礎知識部分一定要「信賴」孩子的老師,因為他們更熟悉考試的題型,各種考點。
3.閱讀和語文考試獲得好成績之間並不衝突,但是要想獲得最理想的效果,家長需要幫孩子打通「任督二脈」。
為什麼有很多孩子讀書多,考試成績卻不行?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語文考試的基本題型。
寫字、組詞、原文背誦、古詩、課內文章的閱讀理解、課外文章閱讀理解、作文。
大家拿到孩子的語文試卷也可以看得到,基本上大的題型就是如此,而基礎部分佔據了很高比例的分值,要獲得高分,就要在寫字、組詞、原文背誦、古詩背誦、課內文章閱讀理解的部分做到基本不丟分,然後在課外文章的閱讀理解和寫作上,如果能獲得好成績,整個考試的分數就一定會高。
而很多家長和孩子忽視了基礎知識的積累,這是可怕的。不管是小學,中學還是高考,很多分值都來源於基礎知識。所以老師要求的漢字、組詞、背誦、默寫等要做到極致才好。
語文考試和閱讀有關聯,但需要方法
至於閱讀理解和作文,在有大量閱讀的基礎上,也是有套路和方法的,其中閱讀理解,如果孩子能做到把每學期語文書上的課文都能紮實的理解透徹,他們就一定掌握了大部分做閱讀理解題型的技巧(所以,孩子在語文課上是否認真,真的挺重要)。一些孩子忽視了老師精讀文章的過程,在課堂不認真聽講,老師拆解文章時各種「不以為然」,在過程中某些技巧的建設自然是會有問題的。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的看圖作文,到後續老師講解各種作文體裁,什麼總分結構、從遠到近、用自己的語言描寫感受等等,老師講了很多套路,很多技巧,很多方法,這個時候如果孩子的閱讀量跟得上,孩子看到的體裁很多(有很多可以模仿的套路),加上各種練習,孩子的寫作能力自然就能獲得很高的「段位」。
但是,很多孩子的字跡模糊潦草,這在任何一位閱卷老師看來,都是不可原諒的。
文章內容再好,也要多扣幾分,相信從一年級開始,老師就已經開始強調寫字的重要性,這和卷面分息息相關。
字寫的好看,工整,清爽和各種亂七八糟比較起來,完全相同的答案和作文內容,甚至能有10多分的差距。
所以,讀書多的孩子眼清目明,但是如果基礎不紮實,他們依然無法獲得語文考試的高分。
要獲得高分的基礎條件是:
卷面整潔同樣重要
①卷面整潔,清爽。
②生字、組詞,來自課文的部分能夠做到100%不丟分。
③原文背誦、古詩背誦及相關聯的知識點,只要是老師講解過的,100%不丟分。
④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有較強的閱讀理解的能力和寫作能力。
上面提到的這四點,在分值的比例上(以100分來算總分),大概的比例結構是:
5%+30%+30%+35%。而大量的閱讀能夠提升的是35%的部分(如果沒有技巧,說不定還不一定能提升),剩餘的65%的部分來自於平時的積累。
如果沒有平時的積累,光看書,怎麼能提高成績?最好的狀態是:跟隨老師的角度亦步亦趨,同時大量的課外拓展。
新學期,加油吧,孩子們,家長們!
千萬別搞錯順序和節奏,在目前的環境中,應試依然重要,從孩子長久發展的角度來說,眼清目明的孩子更有潛力,所有兩手一起抓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