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文化在唐朝時達到了第三次頂峰,而且這一次時間跨度長,藝術性強,題材豐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因此,唐詩成為唐朝的一張金名片,也成為了中國文化寶庫中最燦爛的明珠。不光是那些詩歌膾炙人口,就連詩人之間的趣味,也成為了後世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唐朝人薛用弱的《集異記》中,就記載過這樣一個非常出名的故事。
那是在開元年間,三大邊塞詩人王之渙、高適和王昌齡相逢,他們在旗亭飲酒作樂。席間,忽然旁邊有梨園弟子正在唱曲宴樂。平時聽歌還要錢,此時聽歌完全免費,而且還能聽得盡興,三人不由將目光投向伶人,偷看她們的表演。
那些朗朗上口的詩詞,在當時都是以曲調的形式唱出來的。王昌齡首先發話:「我們都是當今的詩人,平時切磋比較,都沒法分出高下,這次難得有個機會。這些歌女所唱歌曲,誰的最多,誰就是贏家。」
這個方法很公平,當即便獲得了王之渙和高適的同意。第一個歌女出場,唱的是《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得意地用筆在牆壁上畫了一下。第二個歌女出場,唱的是是《哭單父梁九少府》。於是,高適也學著王昌齡的樣子,在牆壁上畫了一下。接下來,第三個歌女唱的是《 長信怨長信秋詞五首(其三) 》,王昌齡更為得意,又在牆壁上畫了一眼。然後還對著王之渙擠眉弄眼,意味深長的表情不言自明。
此時,王之渙也有些急了,成名已久的他平日心高氣傲,不想卻在此時失了銳氣,連忙說道:「這些先開口的歌女,無非是過氣的伶人,唱的當然是下裡巴人。我那些詩歌都是陽春白雪,她們當然不敢隨便歌唱。」
隨後,王之渙又指著其中最漂亮的歌女說:「如果這位唱的不是我的詩,從此我對你們甘拜下風。如果她唱的就是我的詩,你們就應該拜我為師!」高適、王昌齡二人也不氣惱,當場大笑。不一會兒,那位最漂亮的歌女出場,啟朱唇,開口便是: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正是王之渙的《涼州詞二首其一》,果如其言,三人笑得更熱鬧了,甚至吸引到歌女們詢問。當得知是三大詩人,這些歌女競相跪拜:「有眼不識神仙!」於是,三人和眾位歌女飲樂,大醉而歸。
這就是「旗亭畫壁」的典故,因為名氣太大,以至於說到王之渙的《涼州詞》,就不得不提到它。其實,按照四首詩成詩的時間以及三大詩人的生活經歷來看,這個逸聞應該是後世杜撰的,並非史實。然而,「旗亭畫壁」生動再現了唐朝詩人放達爭衡、知己相契的精神風貌,其實也詮釋了這首《涼州詞》的文學地位。
此詩第一句便出語不凡,古人歌詠黃河的詩歌不計其數,大多數順著水流直下,如王之渙本人所作「黃河入海流」。但這一句詩的視角卻很獨特,是自上而下的目送。這與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不同的是,詩仙展現的是黃河一瀉千裡的動態美,而王之渙則描繪了源遠流長的靜態美。
第二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如同畫面一樣,展出了塞上孤城的奇絕之美。「一片」是唐詩經常用到的單位,往往與「孤」相連,不僅表達了數量上的少,而且還增加了單薄之意。孤城以萬仞群山為背景,表現了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同時也暗示了徵夫所處條件的艱苦。
第三句「羌笛何須怨楊柳」進一步將詩歌的意境升華。要知道,前面兩句都是畫面,只有後面引入了聲音。這種聲音偏偏還是羌笛,偏偏還是曲調《折楊柳》。一個「怨」字,更是道出了徵人的哀怨離愁。
最後一句「春風不度玉門關」承接上文,感情真摯。然而,它卻在悲壯蒼涼的基調下,並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這首詩能體會到唐人的廣闊的心胸,即使條件艱苦卓絕,但也不悲觀失望,處處流露出慨然之氣。
王之渙流傳於世的作品不多,僅有區區六首。然而,這六首詩幾乎都是名篇。格律詩無非就是律詩和絕句兩種,唐詩如此之多,七絕如此豐富,然而還是有很多人認為王之渙的這首《涼州詞》,就應該是七絕的壓卷之作。正如《唐詩別裁》中所述:
李於鱗推王昌齡「秦時明月」為壓卷。王元美推王翰「葡萄美酒」為壓卷。王漁洋則云:「必求壓卷,王維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齡之「奉帚平明」、王之渙之「黃河遠上」其庶幾乎!而終唐之世,絕句亦無出四章之右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