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8日,朵雲軒2016春拍「朱昌言收藏專場」共推出71件拍品。其中「吳越刻雷峰塔藏經」(即《寶篋印經》)系吳湖帆舊藏,拍前估價800萬至1500萬人民幣,最終以2875萬元人民幣成交。
朵雲軒2016春拍「朱昌言收藏專場」吳湖帆舊藏「吳越刻雷峰塔藏經」拍賣現場該件吳湖帆舊藏的「雷峰塔經卷」系目前存世最善本《寶篋印經》,乃是吳越王錢俶在杭州西湖畔為黃妃新建「黃妃塔」(又稱雷峰塔)塔內所藏之佛經。1924年雷峰塔倒塌時曾一度流散,所幸有緣人接力守護,安然穿越近百年中國巨變。
吳湖帆舊藏的「雷峰塔經卷」系目前存世最善本《寶篋印經》1924年,雷峰塔傾圮後次日,陳曾壽(字仁先,號耐寂、復志等。湖北蘄水人,精書畫,工詩,與陳三立、陳衍並稱「海內三陳」,曾為末代皇后婉容的老師。)於廢墟中覓得此卷吳越國乙亥歲(975年)刻本《寶篋印經》。雷峰塔傾圮次年,吳湖帆同夫人潘靜淑遊覽西湖,潘靜淑因禮佛,從陳曾壽手中得此卷供養,極寶愛之,遍邀名家題跋,1933年重裝,為此卷保全光大之最有貢獻者。後吳湖帆鼻塞痼疾及中風,賴方氏診療得以痊癒,因此將不少書畫精品及珍藏多年的雷峰經卷贈予方幼庵。上世紀80年代,方家因急需籌錢,將所收吳湖帆作品、藏品全部轉讓朱昌言。
葉恭綽跋並詩
沈尹默詩並跋該卷卷首有陳曾壽題《八聲甘州》,卷尾有吳湖帆、葉恭綽、沈尹默、況周頤、朱孝臧、夏敬觀、趙尊嶽、狄平子等跋文。刻經完整,系初印本,流傳有緒。其版式與吳越國丙辰歲(956年)、乙丑歲(965年)刻經相同,版心小、字體小、幅狹長,幅寬7.6釐米、全長約210釐米。共274行,2790字,題記三行37字,前、後經名三行25字,意譯的經文230行2292字,音譯的陀羅尼神咒、側注38行436字。翻經者為唐代「開元三大士」之一的京師大興善寺三藏不空。
吳湖帆舊藏「吳越刻雷峰塔藏經」
吳湖帆舊藏「雷峰塔經卷」、目前存世最善本《寶篋印經》細節圖全經由四紙粘接而成:第一紙56行(第1至56行):「天下兵馬大元帥吳越國王錢俶」至「禮彼朽塔右繞三匝脫身」;第二紙73行(第57至129行):「上衣用覆其上泫然垂淚」至「故隱非如來全身而可毀」;第三紙73行(第130至202行):「壞豈有如來金剛藏身而」至「功德佛告金剛手以此寶」;第四紙72行(第203至274行):「篋陀羅尼威神力故金剛」至「寶篋印陀羅尼經」。經文除首行有「佛」字為十一字外,其餘每行均十字,遇末句為六、七、八字。卷首有三行三十七字發願文題記「天下兵馬大元帥吳越國王錢俶/造此經八萬四千卷捨入西關/磚塔永充供養乙亥八月日紀」。
吳越國王錢俶發願文後的一幅扉畫「禮佛圖」,其實是根據不空所譯《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經文內容而作的變相,可稱之為寶篋印陀羅尼經變,敘說了佛陀應婆羅門無垢妙光之請,到他宅中接受供養,於豐財園朽塔處說法之事。變相圖分前、中、後三段,前段畫面即經文「婆羅門無垢妙光從座而起,往詣佛所,繞佛七匝,以眾香花奉獻世尊,無價妙衣、瓔珞、珠鬘持覆佛上,頂禮雙足,卻住一面,作是請言:『唯願世尊與諸大眾明日晨朝至我宅中受我供養。』爾時世尊默然許之」;中段為佛與大眾途經豐財園,「於彼園中有古朽塔,摧壞崩倒,荊棘所沒,榛草充遍,覆諸礓礫,狀若土堆」。
當佛走向古朽塔時,塔上放大光明,並解釋眾疑:「此非土聚,乃七寶所成大寶塔耳。複次,金剛手,由諸眾生業果故隱,非如來全身而可毀壞。豈有如來金剛藏身而可壞也,但以眾生業果因緣示現隱耳。」當佛說完神通廣大的陀羅尼神咒後,「從朽塔處有七寶窣堵波自然湧出。高廣嚴飾,莊嚴微妙,放大光明」;後段畫面為佛和弟子、菩薩在婆羅門無垢妙光的引導下,入宅接受供養,「令無數天人獲大福利」。
上世紀初倒塌前的雷峰塔(左)與雷峰塔藏經磚(右)該經先放置於藏經磚的小圓孔中,再砌入塔內。乙亥歲(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吳越國王錢俶為「西關磚塔」(即後來的皇妃塔、雷峰塔)印造供養。藏經磚的圓孔直徑三釐米,一頭露在磚緣,深入磚身十釐米,由於藏經方式獨具一格,故北宋吳越國乙亥歲(975)刻本,習慣上稱「雷峰塔藏經」。
雷峰塔藏經磚,藏經磚的圓孔直徑三釐米,一頭露在磚緣,深入磚身十釐米
吳湖帆為「雷峰塔經卷」所書跋文附一【吳湖帆跋文】雷峰塔寶笈印陀羅尼經一卷。高宋尺二寸七分,長七尺九寸一分。卷首佛圖一方,圖前字三行。文曰:天下兵馬大元帥吳越國王錢俶云云。圖後經文,都二百七十一行,約二千七百餘字。字體嚴整,筆畫清晰。按,錢俶云云下載乙亥八月,為宋太祖開寶八年臨安鉛槧,此為睦親坊之先聲也。考雷峰塔在杭州南屏山,吳越王為其妃黃氏所建,故又曰黃妃塔。元明以來屢毀於火,飛桷蕩然,僅具殘影。疁城李檀園有詩云,「雷峰倚天如醉翁」。又其友子將詩云,「雷峰如老衲」,皆紀實也。迨清聖祖南巡,御題「雷峰夕照」四字勒碑塔下,為湖上十勝之一。每屆春秋佳日,士女之來杭遊湖禮佛者,輒於塔下撮土以歸,謂可祈年,以是塔基日削。鼎革後(甲子,二字點刪)十三年,歲在甲子八月廿七日,遂圮,好事者爭撿磚之有經者,破之得數十卷,外裹黃絹,束錦帶,大半已黴爛零落,其首尾完整者絕尠。當時,蘄水陳蒼虯侍御居杭城,竭力搜羅,所得獨多,偶有殘缺者,以斷卷中文字補綴之,得成完璧若干卷。於是,雷峰塔藏經本(為,點刪)得有價值之北宋真槧位置矣。癸酉春日重裝題記。
此經之完整者,此外僅見陳氏蒼虯閣一卷、蔣氏密韻樓一卷,合此而三。殘者五六品而已。據云,保俶塔近日修理只出一卷,較此略大,經文亦不同也。惜未見,無徵。湖帆又記。王同愈畫並跋
附二
方幼安(1925-2004),祖籍安徽合肥,著名中醫學家、收藏家。少時隨其父海上名醫方慎盦學習針灸。吳湖帆初期有鼻塞之疾,得名醫方慎盦以針灸治 愈,方幼安後亦長期為吳湖帆診療,因喜書畫,遂成至交。吳湖帆鼻塞痼疾及中風,賴方氏診療得以痊癒,因此將不少書畫精品及珍藏多年的雷峰經卷贈予幼安。
【方幼安《關於宋刻<吳越黃妃塔藏經>之始末》】《吳越黃妃塔藏經》為吳越王錢俶在杭州西湖畔為黃妃新建「黃妃塔」(又稱雷峰塔),塔內所藏之佛經。
一九二四年雷峰塔圯,翌年,一九二五年二月,歲在民國乙丑之春,吳湖帆氏偕夫人潘靜淑及長子孟歐遊西湖,以重金五百銀元購得塔內所藏佛經一卷,用明錦宋紙裝裱成手卷一件,親筆題跋多處,包括其中有篆書一籤條,尚有潘氏夫人手跡,另請王同愈繪黃妃塔圖及況蕙風(陳巨來之嶽父)題詞。因況氏病腕震顫,由考臧代書,置於經文之前。經文之後,復有陳曾壽、張鍾來、夏敬觀、趙尊嶽、狄平子、葉恭綽(二首)、沈尹默等諸名家題跋。一九六五年吳氏將此卷贈幼安,並親筆題上下款留念。幼安曾請國內佛學專家陳子彝教授考證題跋,但不幸陳氏尚未落墨,在一九六六年國內動亂期間,此卷被籍沒。後陳氏正名昭雪,此卷復還幼安,幼安再請復旦大學王蘧常教授考訂此卷,王師為此舉家考證,題詠長詩,刊載於一九八七年八月九日上海新民晚報,將此經卷之前因後果紀入長詩。王師為當代章草第一大書家,詩文尤為珍貴,日本漢學家及書法家對王氏推崇備至。
黃妃塔當時在造塔時,藏有經卷八萬四千卷,但塔圯出土倖存者僅三卷,餘皆化為灰燼,其餘偶有數卷亦殘缺不全。吳氏所藏此卷,不僅為宋刻佛經之精品,且完整無缺,在吳氏本人及諸大家考證題跋中,均能有所反映。吳氏裝裱此卷時為一九二五年歲在乙丑,距今已六十五載。六十五年來滄海桑田,銅駝荊棘,世事屢經變遷,除吳氏所藏此卷現在幼安處外,其餘兩卷均無從查考矣,是否完整保留在人間,尚有待考證,故此卷宋刻佛經實為稀世之珍寶。
經卷卷首刻佛像一方,像前有「天下兵馬大元帥吳越王錢俶造此經八萬四千卷捨入西關磚塔永充供養乙亥八月紀」等文字。考乙亥年為宋太祖開寶八年,公元九七五年,距今一九八九年已一千零十四年(上述根據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版<辭書>第2118頁表格查證,表中尚列有「吳越王」一欄內容),佛像後經文二千七百餘字,共二百七十一行。經卷高七點二公分,長二百十四公分,吳氏用宋紙鑲邊,邊高十三點二公分,長二百二十五點三公分。裝裱成手卷後,卷高十六公分,全長六百八十四公分。全卷有吳氏題籤題跋共八首,紅木篋題籤刻字一首,潘氏夫人題字一首,吳氏及潘氏夫人印章三十五方。吳氏在此經卷中曾印有閒章「雙修閣」一方,此印即專為此卷請近代名金石家陳巨來所篆刻。吳氏告我,雙修閣有雙重含義。其一,「福慧雙修」為吉祥成語;其二,吳氏珍藏有宋刻梅花畫譜,十分心愛,譽稱為「梅花喜神譜」,故有「梅影書屋」之齋館名。考篆書「景」字與「影」字相通,原意為「梅影書屋」,「梅影」蓋指宋刻梅花畫譜也,但吳氏本人及諸文字交又常讀「影」為「景」,世傳乃兼謂「梅景書屋」矣。前人曾有「幾生修得到梅花」之名句,吳氏之雙修閣乃其雙修之一也。吳氏告我,宋刻卷書,異常珍貴,蓋紙張歷經千年,絕多已經損毀,留存世間不多,乃物以稀為貴也。吳氏除藏有宋刻梅花畫譜外,復藏有宋刻黃妃塔經卷,兩者均屬世間少有之珍寶,吳氏偕夫人能兼而有之,誠雙修也,故鐫「雙修閣」之印章,此雙重含義也。
抗戰前吳氏摯友當時任國民政府交通部長之葉恭綽,受南京博物館之委託,以二百兩黃金之價格,要求吳氏轉讓此經卷,但吳氏告我,因此經卷為潘夫人心愛之珍品,且吳氏本人亦珍愛文物,不重黃金,故未轉讓。
吳氏在六十年代初曾患中風,半年麻木不仁,經幼安精心針灸治療而康復,感激之餘,乃將此珍品贈我。(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