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在論壇現場)
芥末堆 田園 12月17日 報導
「很多企業掙了錢,並沒有真正為教育現代化做出質的貢獻,還可能強化了應試教育。」 在第五屆北京大學教育信息化創新論壇上,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陳麗發表了信息化如何有效推動教育現代化的看法。
她認為,現在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學校供給方式和人們對個性化教育、終身教育需求之間不匹配、不一致的矛盾。在這種矛盾下,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分為3個層次——基礎規律層、技術方法層、實踐變革層,不同層次又呈現出不同的變化和問題。
新時代中國教育的主要矛盾
「教育的主要矛盾不是優質資源不足,國家整體有教育公平的問題,而是學校供給方式與人們對個性化教育、終身教育需求之間不匹配、不一致的矛盾。」陳麗說,表面上看是優質資源不夠多,實際上是有限的優質資源浪費得極為嚴重。
此外,她認為,教育信息化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工作重點。首先是起步階段,主要工作是搭建環境、鋪設網絡;其次是網絡和多媒體教室的應用階段;第三階段是摸水平,用技術提高原有教育教學實踐的效率;目前是改體制的創新階段,主要工作是著力改變大的教育服務生態體系。
信息化推動現代化的三個層次:基礎規律層、技術方法層、實踐變革層
對基礎規律層的認識是瓶頸與關鍵
「如果對基礎規律認識不清,在技術方法層,我們只能開著新車走老路,在舊地圖上描繪新未來非常困難。」陳麗認為,雖然部分企業強化了應試教育,但不等於沒有這些企業,應試教育就不固化,這不是企業的責任。作為學校,首先要對基礎規律有所認識。
在基礎教育層,知識生產模式正在發生變化。知識狀態由靜態轉向動態,知識類型不僅是基礎知識,還有群體知識、個性知識。知識生產情境不再是單一的學校、實驗室,還有複雜的社會生產情境和跨學科生產。知識生產的主體不只是社會精英,還可能是草根、大眾。
其次,學習的新規律是教育改革的科學基礎。一方面,腦和環境相互作用的規律得到廣泛關注。陳麗認為,學校要了解青少年腦發育的軌跡和規律、認知發展、心智成長對兒童的影響和兒童學習行為的規律,如果認識不到這一切,信息化改革就是盲目的。
「教育部部長經常罵我們學校,說你們要基於規律,教育改革不是拍腦袋就可以。不是我們擁有權利,帶著所有人按照我們的想法做,我們就科學了。」她舉例說,教育是大科學,比自然科學更複雜的科學。
另一方面,大數據成為認識學習規律的新範式,她特別提醒大家,一定要關注大數據對教學改革的幫助。北師大已經在利用初二學生的數學在線學習數據,分析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認知能力。研究發現,學生對不同知識點關係的掌握情況影響學生的得分,還通過數據分析看到學生注意力轉移的關鍵節點。
最後,教學交互的對象、方式和時空都在發生變化。教學交互的對象正從師生交互轉向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自然環境、學生與網際網路交互。她介紹,一位北師大的系統科學專家老校長強調,學校一定要重視系統科學和教育的結合,未來有可能對人類、對教育規律的深層次認識產生質的幫助,有可能產生諾貝爾級的成果。
技術方法層的工作頂天立地
「技術方法層的工作頂天立地,頂的天是實踐,立的地是規律。」陳麗認為,研究學習環境要破解環境用途、如何應用、如何配置、如何評價4個問題。
信息化的目地不是為了好看
「不要以為買了新技術放在那,老師就會應用。對老師來說,這是巨大的幹擾。在你沒有做好準備情況下,弄個VR,派你到北京培訓3天,我就讓各位領導說,你會用嗎?」陳麗直白地說,教育信息化有一個現象,很多領導花錢買硬體,因為別人來能看見。她認為,這種思維是對教育信息化本質的粗淺認識,信息化的目地不是為了好看。
學習資源進化技術與認知工具應得到足夠關注
陳麗認為,認知工具是硬體和教學實踐連接的關鍵點。硬體用得不好、老師花大量時間錄視頻資源的源頭是學習資源進化技術與認知工具的嚴重不足。此外,很多企業也不願意在學習資源進化技術與認知工具上投錢。
實踐創新層應重點關注供給側改革
在陳麗看來,信息化對教育最重要的影響不在於課堂的教學方法,而在於總的教育供給側改革。
「原來學校的供給方式是供方驅動的教育服務,對學生所用資源做好壞評價的主體是專家,而真正用課的人(學生)不參加評價。」她呼籲,一定要改變學校原來的供給邏輯,以學生為中心,提升資源利用率。
面對教育信息化未來研究趨勢,在陳麗看來,必須要始於教育問題,終於系統的解決方案和新規律。比如,想要讓資源在全北京範圍內共享,首先要看需要什麼新制度,然後看用什麼新技術支持,最後產出新的理論和規律。
其次,組織方式應該是多學科、多主體的高度融合。一方面,學校一定要大大弱化學科的概念、學科的地盤。另一方面,管理者、研究者、實踐者要一起參與進來,由三方共同提出系統的解決方案。她坦言,要讓實踐者從弱勢群體轉向創新的主體,讓研究者和管理者充當夥伴的角色,然後從教育的主要矛盾出發,提出新的解決方案。如果不是三者結合提出的方案,最終都會走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