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副校長陳麗:教育信息化,要始於教育問題,終於系統的解決方案...

2020-12-16 芥末堆看教育

(陳麗在論壇現場)

芥末堆 田園 12月17日 報導

「很多企業掙了錢,並沒有真正為教育現代化做出質的貢獻,還可能強化了應試教育。」 在第五屆北京大學教育信息化創新論壇上,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陳麗發表了信息化如何有效推動教育現代化的看法。

她認為,現在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學校供給方式和人們對個性化教育、終身教育需求之間不匹配、不一致的矛盾。在這種矛盾下,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分為3個層次——基礎規律層、技術方法層、實踐變革層,不同層次又呈現出不同的變化和問題。

新時代中國教育的主要矛盾

「教育的主要矛盾不是優質資源不足,國家整體有教育公平的問題,而是學校供給方式與人們對個性化教育、終身教育需求之間不匹配、不一致的矛盾。」陳麗說,表面上看是優質資源不夠多,實際上是有限的優質資源浪費得極為嚴重。

此外,她認為,教育信息化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工作重點。首先是起步階段,主要工作是搭建環境、鋪設網絡;其次是網絡和多媒體教室的應用階段;第三階段是摸水平,用技術提高原有教育教學實踐的效率;目前是改體制的創新階段,主要工作是著力改變大的教育服務生態體系。

信息化推動現代化的三個層次:基礎規律層、技術方法層、實踐變革層

對基礎規律層的認識是瓶頸與關鍵

「如果對基礎規律認識不清,在技術方法層,我們只能開著新車走老路,在舊地圖上描繪新未來非常困難。」陳麗認為,雖然部分企業強化了應試教育,但不等於沒有這些企業,應試教育就不固化,這不是企業的責任。作為學校,首先要對基礎規律有所認識。

在基礎教育層,知識生產模式正在發生變化。知識狀態由靜態轉向動態,知識類型不僅是基礎知識,還有群體知識、個性知識。知識生產情境不再是單一的學校、實驗室,還有複雜的社會生產情境和跨學科生產。知識生產的主體不只是社會精英,還可能是草根、大眾。

其次,學習的新規律是教育改革的科學基礎。一方面,腦和環境相互作用的規律得到廣泛關注。陳麗認為,學校要了解青少年腦發育的軌跡和規律、認知發展、心智成長對兒童的影響和兒童學習行為的規律,如果認識不到這一切,信息化改革就是盲目的。

「教育部部長經常罵我們學校,說你們要基於規律,教育改革不是拍腦袋就可以。不是我們擁有權利,帶著所有人按照我們的想法做,我們就科學了。」她舉例說,教育是大科學,比自然科學更複雜的科學。

另一方面,大數據成為認識學習規律的新範式,她特別提醒大家,一定要關注大數據對教學改革的幫助。北師大已經在利用初二學生的數學在線學習數據,分析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認知能力。研究發現,學生對不同知識點關係的掌握情況影響學生的得分,還通過數據分析看到學生注意力轉移的關鍵節點。

最後,教學交互的對象、方式和時空都在發生變化。教學交互的對象正從師生交互轉向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自然環境、學生與網際網路交互。她介紹,一位北師大的系統科學專家老校長強調,學校一定要重視系統科學和教育的結合,未來有可能對人類、對教育規律的深層次認識產生質的幫助,有可能產生諾貝爾級的成果。

技術方法層的工作頂天立地

「技術方法層的工作頂天立地,頂的天是實踐,立的地是規律。」陳麗認為,研究學習環境要破解環境用途、如何應用、如何配置、如何評價4個問題。

信息化的目地不是為了好看

「不要以為買了新技術放在那,老師就會應用。對老師來說,這是巨大的幹擾。在你沒有做好準備情況下,弄個VR,派你到北京培訓3天,我就讓各位領導說,你會用嗎?」陳麗直白地說,教育信息化有一個現象,很多領導花錢買硬體,因為別人來能看見。她認為,這種思維是對教育信息化本質的粗淺認識,信息化的目地不是為了好看。

學習資源進化技術與認知工具應得到足夠關注

陳麗認為,認知工具是硬體和教學實踐連接的關鍵點。硬體用得不好、老師花大量時間錄視頻資源的源頭是學習資源進化技術與認知工具的嚴重不足。此外,很多企業也不願意在學習資源進化技術與認知工具上投錢。

實踐創新層應重點關注供給側改革

在陳麗看來,信息化對教育最重要的影響不在於課堂的教學方法,而在於總的教育供給側改革。

「原來學校的供給方式是供方驅動的教育服務,對學生所用資源做好壞評價的主體是專家,而真正用課的人(學生)不參加評價。」她呼籲,一定要改變學校原來的供給邏輯,以學生為中心,提升資源利用率。

面對教育信息化未來研究趨勢,在陳麗看來,必須要始於教育問題,終於系統的解決方案和新規律。比如,想要讓資源在全北京範圍內共享,首先要看需要什麼新制度,然後看用什麼新技術支持,最後產出新的理論和規律。

其次,組織方式應該是多學科、多主體的高度融合。一方面,學校一定要大大弱化學科的概念、學科的地盤。另一方面,管理者、研究者、實踐者要一起參與進來,由三方共同提出系統的解決方案。她坦言,要讓實踐者從弱勢群體轉向創新的主體,讓研究者和管理者充當夥伴的角色,然後從教育的主要矛盾出發,提出新的解決方案。如果不是三者結合提出的方案,最終都會走不通。

相關焦點

  • 教育戰疫|北師大副校長陳麗:在線教學是權宜之計,更是變革趨勢
    講師簡介:陳麗: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兼任首都學習型社會研究院執行院長,分管人力資源建設、信息化建設等工作。3月21日-22日,由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融合發展(北師大出版社)重點實驗室、北京師範大學基礎教育大數據應用研究院主辦、科大訊飛承辦的「A.I.之光 點亮在線教與學」公益直播論壇成功在線舉行。
  • 北師大副校長陳麗:網際網路已成為教育的第三空間
    在第六屆「網際網路+教育」創新周開幕式上,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陳麗教授作了主題演講,從學者的角度指出了疫情後網際網路加速教育教學變革的方向。
  • 北師大副校陳麗:在線教育僅僅是遠程課堂嗎?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為保障全國近3億師生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教育部日前下發了2020年春季延期開學通知,鼓勵廣大師生利用信息化教育資源和平臺合理開展線上教學。緊接著,2月12號教育部又下發通知,特別指出要防止中小學簡單照搬、套用正常課堂教學的方式、時長和教學安排,在延期開學期間組織教學。
  • 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陳麗:網際網路推動教育教學變革的方向
    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陳麗教授8月10日上午,青島西海岸新區教育體育系統「每月一講」智慧教育專家報告會在青島西海岸新區文匯中學舉辦,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陳麗教授帶來了《網際網路推動教育教學變革的方向》的主題分享,區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
  • 北師大副校長陳麗:構建開放互動的信息網絡,是這時代教育的本質
    雷鋒網消息,近日,在GES 2019 未來教育大會上,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陳麗以《教育組織體系發展的方向與趨勢教育:未來之後》為題發表主題演講。在演講中,陳麗指出,今天教育界的主要矛盾,是傳統的學校教育體系提供的標準化的、以知識傳遞為目的的教育,無法滿足全社會日益增長的、對優質個性、靈活終身教育的需要。
  • 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陳麗教授做客繼續教育與遠程教育學院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郭振偉)7月1日,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陳麗教授應邀參加遠程教育與繼續教育學院舉辦的「『網際網路+』時代繼續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並主講了題為「『網際網路+』時代中國遠程教育新機遇和新挑戰」學術講座。會議由繼續教育與遠程學院黨總支書記邢志傑主持,兩院全體教職工參加。
  • 多地教育局、學校給騰訊教育發來感謝信 北師大副校長陳麗公開點讚
    3月14日,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教育學部教授陳麗在「未來在線教育雲端論壇」,向以騰訊為代表的產業界表示感謝,感謝他們願意無私地在疫情期間提供在線教育服務。騰訊教育提供的一整套在線教育解決方案,能夠有效連接教育主管部門、學校、老師、學生和家長,形成多方聯動,助力學校「停課不停學」工作順利開展。來自疫情核心區的代表,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校長汪擁軍坦言,學校的在線教學經歷了從惶恐、適應到熟練的過程,這其中騰訊教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 決戰2020|陳麗:以教育助力脫貧攻堅 我們責無旁貸
    在新的發展階段,怎樣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讓農村的孩子享有優質的教育,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是她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她和同事們高度重視教育扶貧工作,利用北京師範大學雄厚的師資力量,推進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應用及共享,通過發展遠程教育平臺,使農村和邊遠地區師生也能夠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北京師範大學開展的致遠計劃,為全國52個國家級貧困縣定點培養優質教師,讓有為教育事業做貢獻的有志青年在北師大讀書,學成後回到家鄉擔任教師。
  • 「人工智慧助力因材施教」,區域教育信息化發展與教育治理研討會...
    「如果說教育信息化1.0是引入外部變量的話,那麼2.0就是要把這些外生變量轉化成內生變量。要從應用切入深度融合,要推進機制創新,調動全社會力量特別是產業界力量來共同推動。」中國教育裝備行業協會教育信息化裝備分會理事長蔡耘在開幕致辭中指出,當前區域協同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與提升教育治理能力面臨著諸多難題,「突破技術壁壘,實現整體提升,必須依靠良好的行業生態和有效的行業合作。」
  • 北師大舉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與學科建設」學術論壇
    原標題:北師大舉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與學科建設」學術論壇12月5日-6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與學科建設」國際學術論壇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本次論壇旨在共同探討非遺教育及其學科建設的內容、路徑、方法,總結其中的成功經驗,推動非遺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 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改革
    近年來,這種趨勢在我國發展之快、影響面之大,令許多教育工作者感到困惑和無所適從。什麼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會對教育產生什麼影響?我國基礎教育如何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戰?所有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應該認真思考和面對的問題。  什麼是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來的。
  • 教育信息化2.0時代,天翼雲如何打造教育上雲之路
    到了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中,也以一個獨立篇章重點強調要注重教育信息化。 作為教育大省的陝西,在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也自然走在了教育的最前列。雖然國家在2012年才正式提出建設教育信息化時代,但陝西省從21世紀之初就開始正式推行了教育信息化的建設改革。
  • 陳麗:網際網路正在重構教育的組織體系和服務體系
    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陳麗作主旨報告 新技術與教育的融合不斷深入給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創新機遇與挑戰。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陳麗表示,網際網路作為全新的信息空間,正在重構教育的組織體系和服務體系。這一個漫長的變革過程,不僅包括微觀的變革,也包括教育的組織體系、服務體系、供給方式的變革;這也是系統層面的變革,反映了一個複雜系統的演變過程,是各種主體協同解決矛盾的過程,需要校長、教師、管理者、產業界、研究者乃至整個社會的共識和參與。這一變革過程具有極強的不確定性和差異性,沒有統一的路徑指導,需要多方合作,共擔使命,要尊重教師、學生和教學實踐,要不斷對話、形成合力,促進教育變革的順利開展。
  • 名校如何注重語文教育?北師大貴陽附中積極探索見成效——北師大...
    作為北師大貴陽附中「潤澤教育」的執行者,胡曉明校長表示,他所主張的「潤澤教育」是以「生命與智慧」的教育為主題,在寬鬆、友愛、和諧、民主、平等的氛圍中,用科學有效的手段對學生進行心智開導、學識培養和人格塑造。「潤澤教育」的核心價值即是生命潤澤生命、智慧啟迪智慧、思想升華思想、心燈點亮心燈、人格涵養人格、精神引領精神、幸福塑造幸福。
  • ...2020全球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數據大會-社會資訊-國內資訊-新訊網...
    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沁平,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歐美同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劉利民,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副校長陳麗,,電化教育館黨委副書記李萍、副館長楊非,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輪值副總裁吳曉如,以及教育部相關司局領導等嘉賓出席了開幕式。
  • 黃埔區的教育信息化改革之路:教學與管理齊頭並進
    黃埔區,作為廣州市人工智慧課程改革三個實驗區之一率先在廣州開發區中小學開展智慧課堂建設試點其中,廣州市黃埔區會元學校和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作為黃埔區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典型代表運用希沃的信息化教學設備和可視化管理平臺走上「教學與管理齊頭並進」的教育信息化之路一、智慧課堂,實現寓教於樂
  • 北京文香智慧教室解決方案 助力未來教育發展
    教育信息化2.0時代是智能引領、融合創新的時代,5G來臨,萬物互聯。《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指出「堅持融合創新。發揮技術優勢,變革傳統模式,推進新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真正實現從融合應用階段邁入創新發展階段,不僅實現常態化應用,更要達成全方位創新。
  • 2020全球人工智慧與教育大數據大會在京隆重舉行
    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沁平,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歐美同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劉利民,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董奇、副校長陳麗,中央電化教育館黨委副書記李萍、副館長楊非,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輪值總裁吳曉如,以及教育部相關司局領導等嘉賓出席了開幕式。
  • 聚焦教育信息化:對不同教師而言,會產生哪些問題?
    教育基礎相對薄弱的地區,接受信息化手段和先進教育理念,當地教師有哪些顧慮?教育部門推動信息化工作,怎樣考慮教師訴求?請看記者調查。  信息化手段用於教學,離不開現代通信技術、網際網路技術和各種硬體設備的發展,更離不開關鍵的使用者——一線教師。信息化的推進,對不同教師而言,會產生哪些問題?如何解決?  輸出方  學生基礎不同,教師負擔增加,怎麼辦?
  • 恆謙教育精彩亮相陝西教育信息化創新大會
    2019年11月8日-10日,第一屆陝西教育信息化創新大會在楊凌舉行。大會以「面向教育現代化2035--技術變革與教育創新」為主題,通過總結交流、示範引領和創新驅動,推動陝西教育信息化2.0轉段升級,加快教育現代化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