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內容:《收穫》曾經兩度停刊,都發生在六零年代,第一次是因為「三年自然災害」,不久後,雜誌復刊,辦了幾年,再停刊。
鳳凰衛視10月25日《騰飛中國》,以下為文字實錄:
何亮亮何亮亮:上世紀八十年代,純文學期刊的「四大名旦」之中,《當代》雜誌被稱為是正旦,它刊登的作品獲矛盾文學獎最多,而在「四大名旦」之中,資格最老的當屬是「老旦」《收穫》,如今提起《收穫》,大家都會想起大作家巴金,其實,這本雜誌是1957年由巴金和靳以共同創辦的,它是1949年中國第一本大型的文學雙月刊,創刊之後,具體的事情多由靳以來做,巴金負責組稿,當然他自己也寫稿,靳以也是中國文學界的著名人物,從1930年代以來他就發表作品,編輯刊物,雖然身在教育界,卻在文學上卓有建樹。1959年《收穫》創刊,這一年7月,一直「跟著黨跑」的靳以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然而,四個月之後的11月7號凌晨靳以因為心臟病第三次復發於上海離世了,終年50歲。
巴金在晚年對於這位英年早逝的老友念念不忘,不過,惋惜之餘,也有替老友的慶幸,靳以畢竟不用再面對以後不堪的歲月急流,靳以去世後,《收穫》就和巴金的名字畫上的等號,《收穫》曾經兩度停刊,都發生在六零年代,第一次是因為「三年自然災害」,不久後,雜誌復刊,辦了幾年,再停刊,1979年《收穫》再次復刊,在很多人心目中《收穫》是一本純文學雜誌,然而在創立之初,刊物的初衷其實並不局限於此,內容並不拘於文學,歷史、哲學、地理、經濟、法律、美術等作品都被收入了刊物當中,這也頗符合刊物的名稱《收穫》。
在巴金、靳以等編撰者的眼中,高水平的藝術格調才是最重要的,此外,從不刊登往高也是《收穫》雜誌的一大特色,可以說,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有影響的作家,幾乎都與《收穫》有淵源,1966年之前,老舍的《茶館》,柳青的《創業史》,金敬邁《歐陽海之歌》等等影響幾代人的作品,都是在《收穫》上首次發表的,1979年之後的一批作家,像張抗抗的作,諶容的《人到中年》,張杰的《方舟》,鄧友梅的《煙壺》,陸文夫的《美食家》,葉辛的《蹉跎歲月》和餘華的許多作品等名作都發表在《收穫》上,最近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從1985年作為文學新軍開始,迄今為止在《收穫》已經發表了十部作品。《收穫》到底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什麼樣的地位呢?作家陳村的一句話言簡意賅,《收穫》是中國當代文學的簡寫本。
《騰飛中國》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節目專區】
主持人:何亮亮【主持人專區】
首播時間:星期一至星期五20:30
重播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六13:25
聲明:凡註明「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音頻、視頻),未經鳳凰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鳳凰網」。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