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雜誌《收穫》60年代為何兩度停刊?

2020-12-11 鳳凰衛視

核心內容:《收穫》曾經兩度停刊,都發生在六零年代,第一次是因為「三年自然災害」,不久後,雜誌復刊,辦了幾年,再停刊。

鳳凰衛視10月25日《騰飛中國》,以下為文字實錄:

何亮亮何亮亮:上世紀八十年代,純文學期刊的「四大名旦」之中,《當代》雜誌被稱為是正旦,它刊登的作品獲矛盾文學獎最多,而在「四大名旦」之中,資格最老的當屬是「老旦」《收穫》,如今提起《收穫》,大家都會想起大作家巴金,其實,這本雜誌是1957年由巴金和靳以共同創辦的,它是1949年中國第一本大型的文學雙月刊,創刊之後,具體的事情多由靳以來做,巴金負責組稿,當然他自己也寫稿,靳以也是中國文學界的著名人物,從1930年代以來他就發表作品,編輯刊物,雖然身在教育界,卻在文學上卓有建樹。1959年《收穫》創刊,這一年7月,一直「跟著黨跑」的靳以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然而,四個月之後的11月7號凌晨靳以因為心臟病第三次復發於上海離世了,終年50歲。

巴金在晚年對於這位英年早逝的老友念念不忘,不過,惋惜之餘,也有替老友的慶幸,靳以畢竟不用再面對以後不堪的歲月急流,靳以去世後,《收穫》就和巴金的名字畫上的等號,《收穫》曾經兩度停刊,都發生在六零年代,第一次是因為「三年自然災害」,不久後,雜誌復刊,辦了幾年,再停刊,1979年《收穫》再次復刊,在很多人心目中《收穫》是一本純文學雜誌,然而在創立之初,刊物的初衷其實並不局限於此,內容並不拘於文學,歷史、哲學、地理、經濟、法律、美術等作品都被收入了刊物當中,這也頗符合刊物的名稱《收穫》。

在巴金、靳以等編撰者的眼中,高水平的藝術格調才是最重要的,此外,從不刊登往高也是《收穫》雜誌的一大特色,可以說,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有影響的作家,幾乎都與《收穫》有淵源,1966年之前,老舍的《茶館》,柳青的《創業史》,金敬邁《歐陽海之歌》等等影響幾代人的作品,都是在《收穫》上首次發表的,1979年之後的一批作家,像張抗抗的作,諶容的《人到中年》,張杰的《方舟》,鄧友梅的《煙壺》,陸文夫的《美食家》,葉辛的《蹉跎歲月》和餘華的許多作品等名作都發表在《收穫》上,最近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從1985年作為文學新軍開始,迄今為止在《收穫》已經發表了十部作品。《收穫》到底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什麼樣的地位呢?作家陳村的一句話言簡意賅,《收穫》是中國當代文學的簡寫本。

《騰飛中國》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節目專區】

主持人:何亮亮【主持人專區】

首播時間:星期一至星期五20:30

重播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六13:25

聲明:凡註明「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音頻、視頻),未經鳳凰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鳳凰網」。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譯文》停刊,外國文學雜誌集體進入「寒冬」?
    而無論是剛停刊的《譯文》還是勉強維繫的《外國文藝》、《譯林》和《世界文學》,這類外國文學翻譯雜誌都面臨讀者不斷流失的尷尬處境  《譯文》停刊:出於市場策略考慮  年初傳出停刊消息,上月上海譯文出版社其實已經做好了最後一期雜誌的組稿工作。
  • 《譯文》停刊"譯林"不驚 純文學雜誌出路何在?
    2008年第六期後,悄然停刊,業界稱外國文學雜誌已進入「寒冬」。  作為一本外國文學雜誌,《譯文》的停刊讓很多外國文學愛好者扼腕嘆息:雜誌市場之大,「卻容不下一本嚴肅的純文學譯刊的生存」。但是《譯文》雜誌社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對停刊的原因都三緘其口,上海譯文出版社社長韓衛東則表示,停刊並非由於經濟原因,關掉《譯文》是為了集中力量做好《外國文藝》。外界則認為《譯文》的停刊主要是由於純文學市場狹小導致的長期虧損所致。
  • 上海著名的外國文學雜誌《譯文》停刊
    上海著名的外國文學雜誌《譯文》停刊 2008年11月17日 11:20 來源:華西都市報 ,在依然沒有引起更多關注的情況下,這份上海著名的外國文學雜誌走到了盡頭。
  • 純文學雜誌《天南》停刊 被指是社會性「悲劇」
    「《天南》停刊了,它的一生在我們腦中回放。」上周,純文學雜誌《天南》宣布停刊,其16期雜誌封面通過微博、微信等渠道不斷被網友轉發。人們希望通過這一特別行動,對這本在世間存活了三年零十個月的雜誌致敬。對於《天南》的創辦者來說,儘管這一「辦刊實驗」以並不意外的方式宣告結束,但這本雜誌對國內文學生產、文學期刊變革的善意提醒,仍然是一筆有價值的「遺產」。
  • 《大家》被責令停刊整頓 純文學雜誌遭生存困境
    近日有媒體報導,《大家》雜誌以理論版創收。消息曝出後,雲南省新聞出版局責令《大家》雜誌從6月26日起停刊整頓,直到內部整頓達到要求。雲南人民出版社社長劉大偉對本報記者稱,尚未接到正式的處理公文。《大家》的遭遇,凸顯的是文學以及學術期刊生存狀況的尷尬,以及讀者市場變化,學術評價體系等方面的問題。就此,本報記者採訪了相關人士。
  • 純文學雜誌《天南》停刊 國際化風格曾受追捧
    大家每天在消費社會裡為積累財富而出賣時間,文學逐漸變成出賣時間的對立面,成為一種精神需求。有這種需求,文化工業就緊跟而上,把它作為產品投放市場,這樣就被消費了。」《天南》文學季刊主編歐寧曾這樣表達過自己對這份純文學雜誌的理想,然而,這份共出版了16期,在市場上走了三年零十個月的文學雜誌,昨日卻宣布停刊,已於去年年底出版的第16期《鑽石一代》成為該刊的終刊號。
  • 《收穫》:中國當代文學家園的守護者
    《收穫》雜誌的主編程永新接受法治周末記者採訪時說,老巴金是這本雜誌的靈魂,他給《收穫》制定的「辦刊方針」是「出人出作品」。60多年來,《收穫》的編輯們一直堅持著這個原則,堅守著文學的純粹性,刊發了諸如《茶館》《人到中年》《妻妾成群》《活著》《繁花》等大量當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品。
  • 《上海文學》60周年 趙麗宏:最窮時門檻也從未降低
    據《新聞晨報》報導,文學刊物《上海文學》雜誌昨日迎來了創刊60周年的慶典。從《上海文學》起步,這裡曾走出過一代代的作家,如王蒙、王安憶、阿成、韓少功、賈平凹、王朔、張煒、蘇童、池莉、孫甘露等。而《上海文學》歷年來推出的大量優秀作品,也早已成為當代文學史中的名著名篇。
  • 文學雜誌「四大名旦」的今今昔昔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文學期刊進入繼晚清、二三十年代以來的第三個黃金時期。1980年,在一次全國性文學期刊討論會上,一位編輯如此比喻:「《收穫》老成持重,是老旦;《花城》活潑新鮮,是花旦;《十月》文武兼備,是刀馬旦;《當代》正宗,是青衣」(大意如此),文學期刊界的「四大名旦」由此得名,並流傳至今。
  • 文學雜誌還有存在必要嗎
    夾雜在民居間的老建築的低低矮外牆上,掛著「上海市作家協會」、「收穫」、「上海文學」幾塊代表著上海文學的金字招牌。儘管老建築旁的小餐館將外牆燻得有些油煙氣,卻總有學生模樣的青少年在這門口拍照,不為別的,僅為這幾塊金字招牌中的「萌芽」合個影,這是他們心中的文學殿堂。澎湃新聞記者走進《萌芽》雜誌社時,編輯部的幾位編輯正低頭整理本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來稿。
  • 《科幻世界》旗下雜誌停刊 自認奇幻期刊已落幕
    《科幻世界》旗下雜誌停刊 自認奇幻期刊已落幕 2013年05月22日07: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 安迪沃霍爾的雜誌停刊?小眾又好看的雜誌還有這些!
    上個月末,由20世紀波普藝術領軍人物安迪·沃霍爾創辦的,曾被奉為都市時尚聖經的《Interview》雜誌全線停刊。事實上這次事件是可以預見的。《Interview》近年來一直處在虧損境地並且越發嚴重,亦沒有復甦跡象。前任編輯Fabien Baron就起訴過雜誌拖欠其60萬美金的工資,可見內部確實經營不善。
  • 家用電腦與遊戲 停刊 國內最早的遊戲雜誌的盛衰
    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末期,這三本雜誌在遊戲玩家群體中可說是盡人皆知,有著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那個網絡還不發達的年代,這三本雜誌對於遊戲玩家而言就是最高精神食糧。,例如在雜誌上刊載廣告售賣遊戲T恤等衣服以及一些玩偶,在這個網絡購物如此發達的年代,我不知道會有多少人會通過這樣陳舊的形式和途徑去購物,再如雜誌上每期都會出現一些玩具或者是動漫乃至於是遊戲原畫欣賞的東東,這類東東在網絡上便已經是十分常見的事物了,這些內容對於讀者有多大吸引力也是個未知數,畢竟這不是那個網絡欠發達平媒獨大的年代了,玩家的眼光也都變得開闊而多元化了,如此陳舊而落後的手法延續至今,也難怪會被不少讀者拋棄了
  • 文學雜誌《萌芽》迎60歲生日 最擅長是當好"土壤"
    新中國第一本青年文學刊物、培養出幾代作家的文學雜誌《萌芽》迎來了它的60歲生日,昨天,《萌芽》創刊60周年座談會在上海作協大廳舉行。在60年裡,這本雜誌曾走出陸文夫、馬原、蘇童、金宇澄以及郭敬明、張悅然等幾代作家,如今60歲的它,依然是文學領域的領頭羊。 始終相信文學本身的力量 《萌芽》1956年在上海創刊。其首任主編哈華在創刊詞中解釋了刊名之由來:萌芽,既代表新生,又是紀念和學習魯迅先生在1930年代主辦《萌芽》雜誌,「在文藝戰線造就大群新戰士」的精神。
  • 文學雜誌如何在當下生存:順應商業也難以得救?
    這是現代傳播旗下的《天南》文學季刊昨天在微博上的告別語,《天南》主編歐寧同時在微博上正式發布了《天南》停刊的消息。「Chutzpah」是《天南》雜誌的英文名,意為「肆無忌憚」或「拽」,但一度夠拽的《天南》雜誌,現在也得面臨停刊的命運。歐寧對早報記者說,停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成本問題」。而在《天南》存在的這三年零十個月裡,歐寧和他的編輯團隊試圖在文學上做一些新的嘗試。
  • 國內古典樂雜誌《人民音樂·留聲機》停刊(圖)
    國內目前發行的三大古典樂雜誌期刊中,《人民音樂·留聲機》被認為是最具可看性的期刊,而這樣一本刊物卻沒能陪伴它的忠實讀者走進2009——熱熱鬧鬧的新年前夕,沒有道別,沒有聲明,《人民音樂·留聲機》憑著一份網站通知悄然停刊了。
  • 純文學期刊緣何遭受冷落? 評論家:必然經營慘澹
    從上世紀90年代以後,我國的純文學期刊紛紛遭遇停刊或轉型:嚴肅文學期刊《湖南文學》「變臉」為時尚雜誌《母語》,但仍然難逃停刊的命運;海南的《天涯》改變發行策略,走進書店銷售;我省的《延河》文學月刊更遭遇了從月發行13萬冊到現今月發行僅千餘冊的「大逆轉」。純文學期刊,究竟怎麼了?
  • ...外國文藝 讀者 雜誌 文學類期刊 文學閱讀 譯文 譯林 世界文學...
    由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主辦的、有57年歷史的《世界文學》定價更是超過了15元大關,達15.6元,而就在幾年前,該雜誌每期只要9.6元。  外國文學期刊「三駕馬車」之一的《譯林》也不甘人後,定價從12.8元增至15元。  平均一算,上述雜誌的提價幅度超過30%,最高漲幅達到50%。
  • 山東大學《文史哲》雜誌什麼來頭,李克強總理為何特意登門
    在山東大學,李克強總理不但考察了被稱為「山大的寶貝」的晶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還特意來到山東大學《文史哲》雜誌編輯部。據新華視點披露,李克強總理興趣盎然翻看紙張已經泛黃的《文史哲》雜誌創刊號,還對編輯部工作人員表示說:你們要汲取傳承優秀的人文精神,為當今所用,為後世續航。山東大學這本刊物什麼來頭,總理為何特意登門?
  • 《颯漫畫》雜誌停刊,作品轉移到網絡平臺,有人感嘆有人吐槽
    《知音漫客》、《颯漫畫》、《神漫畫》等青少年漫畫雜誌,曾經是很多人童年記憶的一部分。中學時期最快樂的事情,無非是等待漫畫雜誌的發行,路邊書攤和學校旁邊書店,是青少年經常光顧的地方。隨著智慧型手機和漫畫軟體的發展,現在看漫畫的途徑越來越便捷,逐漸擠壓紙質雜誌的生存空間。逐漸的,很多漫畫雜誌一點一點停刊,好則周刊轉化為半月刊,壞則直接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