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11月20日,自治區政府批准融水、三江、那坡、樂業、隆林、羅城、大化、都安8個深度貧困縣(自治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廣西106個有扶貧開發工作任務縣(市、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37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54個貧困縣全部「摘帽」。這意味著,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歷史性地告別了延續千百年的絕對貧困。
由於歷史原因,上世紀90年代初,廣西貧困人口一度佔全國1/10,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居全國末端。立下愚公移山志,下足繡花真功夫,廣西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咬定目標,「不破樓蘭終不還」。
為把扶貧對象摸清搞準,廣西開展了史無前例的精準識貧,組織25萬人進村入戶,共識別出634萬貧困人口,徹底解決了「扶持誰」的問題,同時在全國率先開展貧困人口動態調整。
儘管可用財力有限,卻建立起各級財政扶貧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廣西將更多「真金白銀」投入到脫貧攻堅中。2016年以來,全區安排各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729.65億元,年均增幅超25%。
為確保扶貧扶到根上,廣西按照「核心是精準、關鍵在落實、確保可持續」的要求,因村因戶因人分類精準施策,推廣縣級「5+2」、村級「3+1」特色產業,全區產業覆蓋率達96.8%,去年底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1.06萬元。
「再苦再累也絕不讓一人掉隊」成為奮戰在脫貧一線第一書記的共同心聲。據統計,全區共選派5379名第一書記和3.7萬名工作隊員駐村,安排52.3萬名幹部結對幫扶,做到不漏一戶一人。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有167名幹部倒在了扶貧路上。
汲取榜樣力量,激發自強不息的內生動力,貧困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極度貧困縣,大化修建屯級路2300多公裡,相當於南寧到北京公路總裡程。」大化瑤族自治縣縣委書記楊龍文說。
只有搬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大石山區,才能徹底拔掉窮根。過去5年,廣西完成71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搬遷任務,產業扶持項目覆蓋69.29萬搬遷群眾。「跟山裡的老家比,這裡的生活更有味。」在全區最大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隆安縣震東集中安置區,搬遷戶梁冠鋒對未來生活充滿信心。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對廣西精準識別、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跡、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2016-2019年國家省級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中,廣西連續4年獲得綜合評價「好」的等次,產業扶貧、粵桂協作等經驗在全國推廣。
「在保持攻堅態勢同時,廣西將鞏固拓展好脫貧成果,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自治區相關負責人說。(董文鋒 魏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