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發現古代墓葬,考古學者研究後感慨:難怪歐洲人如此強壯

2020-12-14 舊史

倫敦作為英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是歐洲歷史文化最悠久的城市之一,大約在兩千多年前,羅馬人就在此處建立了定居點。而在這座繁華都市的背後,也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這座城市在近代被稱為「墓地之城」,每當修建公共設施或者房屋的時候,總是會發現眾多的墓葬群,引來許多考古學家前去研究。

在倫敦的城市開發過程中,每次修建一條鐵路或者建築的時候,施工隊必須對地底進行挖掘,以防止不會損壞地下可能存在的墓葬,正是因為這個習慣,才使許多古代墓葬重見天日。在2016年的3月,施工隊在倫敦市中心的法林頓區修建公共設施的時候,在距離地面下兩米的地方發現了一座古墓。

發現這一古墓後,施工隊立即停止了施工,然後聯繫當地的考古隊進行發掘,考古隊抵達該地之後,立即對這個古墓進行挖掘。當考古隊在古墓中挖出十幾具遺骸之後,他們卻發現了不忍直視的一幕,在古墓的四周,居然還存在著大量雜亂不堪的屍骨,而這些屍骨的數量根本無法統計,考古隊中的學者認為這座墓葬群可能是中世紀的一座大型墓葬群。

英國的墓地

由於繼續挖掘古墓周邊的屍骸會影響街道的建築,因此考古隊將起初挖掘出的十幾具屍骸帶走後,就沒有繼續進行挖掘。這些屍骸被交給考古學者德維特進行研究,德維特對這些屍骸的進行研究後,發現這些屍骸的骨骼上都存在著鼠疫菌,因此德維特判斷出這座墓葬群是十四世紀死於黑死病的倫敦人墓地。

在十四世紀的時候,黑死病曾席捲了整個歐洲,遠離歐洲大陸的英格蘭也受到了波及,這場瘟疫使倫敦損失了近一半的人口。而倫敦市中心發現的這個墓葬群,極有可能就是史書上記載過的法林頓墓地,當黑死病降臨倫敦的時候,一位名叫沃爾特的英國貴族在法林頓修建了一座公共墓地,來埋葬死於黑死病的倫敦人,根據英國史書的記載,這座墓地至少埋葬了五萬多人。

黑死病肆虐時的歐洲醫生

而德維特還在這些屍骸上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在英國發現的十五末期的古代成年人遺骸中,要比法林頓墓葬群中發現的遺骸骨骼要粗壯的多。而十五世紀的時候,黑死病已經結束,德維特在認真研究之後得出結論:「黑死病雖然使歐洲損失了大量人口,卻間接的改變了歐洲人的基因,使後來的歐洲人變得非常強壯。」

德維特認為黑死病使歐洲喪失的大量人口,而在黑死病肆虐的那段日子裡,瘦弱的人比強壯的人死亡率要高的多,因此那些瘦弱的歐洲人大部分沒有留下自己的後代,而那些強壯的歐洲人則成為了現代歐洲人的祖先。

中世紀的歐洲人

另外德維特還指出,黑死病結束後,歐洲人的壽命提高了很多,在黑死病降臨前的幾個世紀裡,只有百分之十的歐洲人可以活到七十歲,而黑死病結束後不久,能夠活到這個年齡的歐洲人達到了百分之二十。

而德維特的這一結論得到了很多英國學者的認同,一些英國學者還認為,黑死病使歐洲喪失大量人口,導致許多土地無人耕種,而那些成功活下來的歐洲人,則擁有了更多的資源。這些資源使那些倖存者變得非常富有,他們可以吃到更好的麵包,可以得到更多的肉食,不缺吃喝的他們營養自然不會差,因此他們後代的體格開始變得十分強壯。

相關焦點

  • 英國發現古代墓葬,遺骸讓人心痛,學者:墓主人太殘忍了
    文/玉濁清英國發現古代墓葬,遺骸讓人心痛,學者:墓主人太殘忍了古代的墓葬,考古專家們發現了很多,裡面也發現了不少價值連城的文物,然而在諸多墓葬當中,你是否了解過船葬呢?其實這是一種古代西方的喪葬方式,傳說維京人喜歡四處漂泊,而他們也是以船為家,當他們死後就會以船為葬的方式進行埋葬。起初人們並不相信這種方式,然而在英國發現了一座古代墓葬之後,就驗證了這段文化的真實存在,爵士英國薩福克郡薩頓胡船葬遺址,這個一經被發現之後,也直接引起了學界的相當重視,也讓人們目睹了那段動蕩的歷史,更見證了多種文明的交匯與碰撞。
  • 沈睿文談隋唐考古與古代墓葬研究
    在當時,除了幾篇考古調查簡報之外,對唐代帝陵尚談不上有什麼系統研究。而關於長安、洛陽地區隋唐墓葬的分期研究則已有了紮實的考古學論文。齊老師強調,就當時的情形,要對唐陵的研究有所推進需要倚重歷史文獻。而研究考古學理論的提議則反映了他對考古學科現狀的思考。這兩個選題對我影響至深。唐陵不僅成為我碩士學位論文,而且成為我碩士畢業後十年內學術摸索的主要實驗場。
  • 國外發現古代墓葬,墓中遺骸卻不忍直視,學者:墓主人太殘忍了
    公元1938年的夏天,英國考古學家巴茲爾布朗在英國東部的薩福克郡海岸邊,發現了著名的薩頓胡船葬遺址,並且在這艘製作於七世紀的戰船中發現了大量價值連城的珍寶,轟動了當時的歐洲考古界。可是當後人讚嘆薩頓胡戰船中的精美文物時,卻很少有人知道,在這座大型墓葬群的背後,存在著一個血腥的故事。
  • 墓葬研究工作坊︱唐宋墓葬考古的趨勢;類型研究的適用性
    從唐墓考古發現來看,1915年斯坦因第三次中亞考察期間發掘的阿斯塔納墓和哈拉和卓墓地,可能是中國境內唐墓所進行的首次系統、科學的考古工作,遺憾的是,西方學者對於寫本、圖像的興趣遠甚於墓葬的考古學研究。1928年開始的小屯十二次發掘中先後發現172座隋唐墓,這是中國學者自主發掘唐墓的肇始,因條件所限,2005年出版的報告實際上只是對當時發掘記錄的整理。
  • 天津考古勘探發現古代墓葬近900處 為運河文化提供實證
    中新網天津10月21日電 (記者 張道正)記者21日從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了解到,該中心日前組織完成對西青區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文化小鎮建設區域的考古勘探,發現區域內古代墓葬近九百處,據墓葬形制、埋深、包含物信息等推測,其年代涵蓋宋、金、元至明清等多個時期,為天津運河文化提供重要實證。
  • 天津發現古代墓葬近900處 涵蓋宋元明清等朝代 在天津考古史上絕無...
    天津市文史研究館原副館長、考古專家陳雍在現場考察後認為,必須站在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天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楊柳青國家歷史文化名鎮的高度來認識此次考古發現,此次發現是對天津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價值及內涵的極大提升和極大補充,同時也是研究古代大運河、楊柳青、天津的重要考古實證。
  • 天津大運河遺產考古勘探發現古代墓葬800餘座
    新華社天津10月22日電(記者 周潤健)記者22日從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該中心近期組織完成了對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文化小鎮建設項目區域大規模考古勘探,發現古代墓葬800餘座。初步推測,墓葬的年代涵蓋宋、金、元至明清不同歷史時期。
  • 天津發現古代墓葬800餘座
    本報記者 劉茜攝/光明圖片日前,記者從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了解到,該中心近期在天津境內考古勘探發現古代墓葬800餘座,據初步推測,墓葬的年代涵蓋了宋、金、元至明清各個不同歷史時期。此次發現規模大、類型豐富,年代跨度長,在新中國成立後尚屬首次。
  • 西青區考古勘探發現明清墓葬800餘座 為近70年來天津考古之最 我市發現大運河遺產考古實證
    日前,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完成對西青區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文化小鎮建設區域的考古勘探,發現大規模古代墓葬。目前已經揭露明清時期墓葬近80座,出土釉陶罐、錢幣、髮飾、符咒磚瓦等文物100餘件,同時對考古發掘現場出土人骨標本進行全部科學採集。據了解,西青區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文化小鎮建設區域考古勘探發現的古代墓葬數量共800餘座,是近70年來天津考古的重大發現,規模之大、類型之豐富、年代跨度之大、分布之集中在近70年的天津考古史上絕無僅有。
  • 鹹陽宮遺址考古,挖出一堆神秘骨頭,學者感慨:秦國太發達了!
    新中國建立之後,考古部門對鹹陽城進行了多次勘探和發掘,出土了很多震驚世界的文物,但其中有一項卻出人意料,因為這不是文物,而是一堆神秘的骨頭。有學者研究之後不由得感慨,相比關東六國,秦國太發達了。2018年01月,在秦鹹陽城遺址,考古專家們發現一組大型國家府庫建築遺蹟,這是一個重要的考古發現,因為府庫就是倉庫,國家倉庫裡肯定有很多東西,能反映大秦帝國的社會圖景。在挖掘過程中,專家們首先確定了一件事,就是項羽燒沒燒阿房宮有待確定,但的確火燒了鹹陽宮。
  • 從遺址與墓葬中探尋古代國家制度
    歷史學者習慣從文獻中尋找答案,而考古學者更善於從歷史遺存中發現蛛絲馬跡,通過對物質遺存的發掘、分析和研究,揭示背後的歷史原貌。 關鍵詞:考古;都城;曹魏;研究;劉慶柱;遺存;遺址;陵墓;制度;發現 作者簡介:   在歷史舞臺上來去匆匆的三國,留下了太多演繹和傳說,如何識其真面目?
  • 天津考古重大發現
    記者今天從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盛立雙處得到消息:2020年6月,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完成對西青區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文化小鎮建設項目區域大規模考古勘探,發現古代墓葬800餘座。根據勘探發現的墓葬形制、埋深、包含物信息等初步推測,墓葬的年代涵蓋了宋、金、元至明清不同歷史時期。
  • 天津考古重大發現!
    記者今天從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盛立雙處得到消息:2020年6月,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完成對西青區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文化小鎮建設項目區域大規模考古勘探,發現古代墓葬800餘座。根據勘探發現的墓葬形制、埋深、包含物信息等初步推測,墓葬的年代涵蓋了宋、金、元至明清不同歷史時期。
  • 墓葬研究工作坊︱秦漢墓葬的墓主判定;高句麗墓葬研究的反思
    他首先從曹操高陵發現之後引起的廣泛討論談起,指出曹操墓的全民關注和認識分歧,是新中國墓葬考古發現與研究史中從來沒有過的公眾事件,沒有任何一座墓葬能像曹操墓這樣幾乎全覆蓋的得到相關專家與公眾的參與討論。曹操墓的爭論,可看作考古學對墓主判定方法論的指標性事件。
  • 天津發現古代墓葬800餘座 涵蓋多個歷史時期
    本報記者 劉茜攝/光明圖片日前,記者從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了解到,該中心近期在天津境內考古勘探發現古代墓葬800餘座,據初步推測,墓葬的年代涵蓋了宋、金、元至明清各個不同歷史時期。此次發現規模大、類型豐富,年代跨度長,在新中國成立後尚屬首次。
  • 英國巨石陣用途之謎,被考古發現揭開,學者:顛覆了傳統認知!
    然而,在本世紀之初,英國學者通過考古挖掘,終於揭開了巨石陣用處之謎,還原了4500餘年時的真相。巨石陣,位於英國倫敦西南100多公裡,英格蘭威爾特郡索爾茲伯裡平原,建造於公元前5000年左右,由巨大的石頭組成,每塊約重50噸。
  • 伊拉克發現古代碑文,內容顛覆認知,難怪各國都曾記載此事
    蘇美爾文明當中的楔形文字,受到了各位學者的關注,學者一直在研究這些古老的文字,希望能夠通過這些文字所代表的意義,揭開古老文明的秘密。其實不難看出,人類在發展現代化科技的同時,也不忘研讀歷史,讓古人的文明得以延續。在揭開這些文明神秘面紗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件讓人欣喜的事情,伊拉克發現古代碑文,內容可能改寫歷史,難怪各國都曾記載此事,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考古學者在中國塔吉克斯坦邊界地帶發掘新疆帕米爾高原墓葬群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隊隊長巫新華研究員率領的考古隊,6月4日起正式對新疆帕米爾高原上的「黑白石條古墓葬群」進行考古發掘工作。該墓葬群位於新疆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提孜那甫鄉兩處長約百米、寬約50米的臺地上。
  • 廣雅中學重大考古發現!發現古代文化遺存188處
    吐舌頭「賣萌」的羊、陶豆、銅匕首、銅劍……10月13日,記者從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廣東廣雅中學蓮韜館復建工程項目考古獲重要發現。目前,已清理古代文化遺存188處,出土各類文物470餘件(套)。此次考古發現的古代文化遺存分布密集,晚期遺蹟打破早期遺蹟的現象頻繁;年代跨越廣泛,跨越先秦、漢晉南朝、唐五代、宋代、明清各時期。
  • 西周大墓考古石破天驚 又發現兩座新墓葬
    考古最新發現的陝西省岐山西周貴族墓葬群5月24日又發現兩座新墓葬,從而使這一地區的大型墓葬達到14座。現場的考古人員介紹,目前已勘探的8萬平方米,約佔總勘探墓地的1/3,隨著考古工作的推進,還會有新發現。由於目前已經擁有四條墓道的墓葬就有7座,因此其中極有可能有一座西周王陵,為保護文物安全,有關部門組織人員24小時巡邏看護。整個工作仍在進行,而發掘準備已經就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