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月、放水燈,古人的中秋節充滿讓當代人「羨慕」的儀式感

2020-10-03 顏小二述哲文

文|顏小二述哲文

中秋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幾千年的傳承中,我們的祖先將中秋節過得是相當精彩。

現如今,西方文明湧入中國,我們以「和而不同」的包容,擁抱「西方文明」,學習西方文化、於是乎,一些過去的東西,一些過去的精彩,漸漸被人遺忘。

古人的中秋,比我們想像中的更有「儀式感」,也更有趣一些。這是古人「認真生活態度」的體現。

怎麼說呢,顏小二始終覺得,品質生活,不在貧富,而在於你如何對待生活。敷衍著吃喝拉撒,那麼生活便只剩吃喝拉撒。如果在生活中注入幻想、期待、祝願等等,即便物資匱乏,遊蕩在漆黑月空中的「白玉盤」,也能有嫦娥與玉兔的「熱鬧」。各位覺得呢。

言歸正傳。

中秋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是我們老祖宗覺得值得慶祝的日子。

那麼,中秋是如何起源的呢?顏小二查閱了一些相關資料,發現說法還挺多,但是其中一個說法,顏小二覺著相對靠譜。

有學者認為,中秋節的產生與古代農業有關。我們知道,春種秋收,到了秋天,各種作物成熟。對於古人來說,他們依靠田地活著,他們獲得糧食的基本手段,便是種地。於此,豐收意味著希望,意味著生命的延續,自然是值得慶祝的一件事情。

因為這個原因,在秋季的某一天,祖先們便會聚在一起慶祝,久而久之,這一天就變成了中秋。

慶祝豐收怎麼能少了家人?於此,豐收叫上家人,做好精緻豐盛的食物熱鬧一番,也是人之常情,或許這也是中秋被稱為團圓節的原因之一吧。

那麼古人是如何過中秋的呢?不同時期的古人們,過法還確實有些不一樣,但都很有儀式感。

比如,在明代書籍《帝京景物略》中有記錄:

「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也就是說,明代人在中秋那天,會做圓圓的餅祭月(這個應該就是月餅了),嫁作人婦的女子也可以回娘家與家人團聚。因此,中秋這天也叫「團圓節」。

本文僅由顏小二述哲文發布於頭條號,其餘帳號及「本名字非本平臺」發布皆為冒充、侵權,全網維權。

而往前推一點,宋朝時期的中秋,人們喜歡點水燈。《武林舊事》就記錄了北宋時期的人,在中秋佳節放水燈的習俗。

據書中記載,在那一天夜裡,人們會帶著自己事先準備好的羊皮小水燈,將它點燃,然後放入水中,讓小燈隨著水漂流而去。

天上有星光,水上有燈光,人們在江邊放燈、遊玩,雖是夜裡,這樣一番景象也別有趣味。顏小二覺得,這可不就是痴男怨女「表白」的最佳時機嗎!

除了祭月、回娘家、放水燈、吃月餅,古人在中秋還有類似賞花燈、猜燈謎等習俗,十分精彩。

話又說回來,你我的中秋佳節,是怎麼過的呢?

說實話,顏小二還是有些個羨慕古人中秋節那充滿儀式感的活動的。而縱觀我們現在過節的方式,對古人中秋節繼承最好並發揚光大的,可能、大概,便是「吃月餅」了。

本文僅由顏小二述哲文發布於頭條號,其餘帳號及「本名字非本平臺」發布皆為冒充、侵權,全網維權。

但是,不同於古人,我們作為現代人,可能比古人多了一樣過節必幹的事情,那就是「刷手機」。

中秋在家,手機若是連不上「WiFi」,我們可能比吃不上月餅還「焦慮」。但是,連上了WiFi的我們,也吃上了月餅,似乎卻難以找回古人那充滿儀式感之中秋節的韻味,這是為何呢?

或許現代科技前進的同時,我們獲得了一些,也失去了一些。

收住,在如此佳節,話題不可沉重。顏小二說這麼多,其實也是想和大家說說,中秋佳節寓意團圓、甚至是豐收,古人為了過好這一天,會拿出珍貴的糧食做精美的食物與家人朋友分享,甚至與月亮上的嫦娥、玉兔分享,古人們會在這天穿上新衣、吟詩作對、放燈祈福,這是他們熱愛生活的表現。

本文僅由顏小二述哲文發布於頭條號,其餘帳號及「本名字非本平臺」發布皆為冒充、侵權,全網維權。

我們的生活,絕對不止於手上小小的「手機」。在這一天裡,我們不妨和父母親人、和自己的愛人,促膝長談,過一場與wifi和手機無關的「中秋節」?

最後,祝各位中秋節快樂!

嚴正聲明:本文僅由顏小二述哲文發布於頭條號,其餘帳號及「本名字非本平臺」發布皆為冒充、侵權,全網維權。

參考:《帝京景物略》等。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讚收藏哦。

想持續了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電影、文學作品、人生百態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

相關焦點

  • 祭月、放水燈,沒有手機,古人把中秋過出WiFi連不到的儀式感
    古人的中秋,比我們想像中的更有「儀式感」,也更有趣一些。這是古人「認真生活態度」的體現。 那麼古人是如何過中秋的呢?不同時期的古人們,過法還確實有些不一樣,但都很有儀式感。 比如,在明代書籍《帝京景物略》中有記錄: 「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 中秋節將至,為什麼這天有「祭月」的習俗?祭月有哪些禁忌?
    祭月、賞月、吃月餅、飲桂花酒等習俗,讓中秋節變得越來越有趣味性。尤其是流傳了幾千年的「祭月」習俗,更是中秋節中的重頭戲。 今年的中秋節時間為公曆10月1日,距離農曆2020年中秋節,還有不到十天的時間了。 大家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嗎?為什麼這天有「祭月」的習俗?祭月有哪些講究?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一起去揭開中秋節的神秘面紗。
  • 中秋節將至,為什麼這天有「祭月」的習俗?祭月有哪些禁忌?
    祭月、賞月、吃月餅、飲桂花酒等習俗,讓中秋節變得越來越有趣味性。尤其是流傳了幾千年的「祭月」習俗,更是中秋節中的重頭戲。為什麼這天有「祭月」的習俗?祭月有哪些講究?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一起去揭開中秋節的神秘面紗。
  • 冷知識|祭月能演變為中秋節,祭日傳統卻被遺忘,難道太陽不香?
    中秋節(別名:仲秋、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據史料記載,中秋節是由傳統的「祭月」傳統演變而來,而「祭月」傳統則源於原始時代天體崇拜——敬月習俗。那麼問題來了,「祭月」傳統最終演變成了中秋節。
  • 我們中秋節曾經的傳統習慣 為何會消逝 為何儀式感與時代不兼容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即將到來,巧合的是今年的中秋節於國慶節剛好是同一天。,2008年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可見中秋節的文化意義非凡。中秋節,起源與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期,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時令習俗的綜合。
  • 冷知識|祭月能演變為中秋節,祭日傳統卻被遺忘,難道太陽不香?
    中秋節(別名:仲秋、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據史料記載,中秋節是由傳統的「祭月」傳統演變而來,而「祭月」傳統則源於原始時代天體崇拜——敬月習俗。另外,充滿智慧的古人在漫長的實踐過程中,逐漸發現太陽光照射時間的長短、月亮的晴陰圓缺不但與颳風下雨有關,而且也與溫度(氣候)的變化有關。於是,人們便將太陽、月亮當成神來頂禮祭拜,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 中秋節:關於中秋節的一些知識,你了解嗎?祭月的西瓜要怎麼切?
    姥姥、姥爺是極其迷信的人,到了中秋節的晚上,會進行各種各樣的迷信儀式,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是不允許我看的,祭祀完的貢品也是不允許我吃的。姥姥說:「外甥是外姓人,不能吃姥姥家的這些東西。」每次在姥姥家過中秋節,我都是乖乖的坐在炕上玩手機,一直到祭祀儀式結束之後。
  • 中秋節:關於中秋節的一些知識,你了解嗎?祭月的西瓜要怎麼切?
    每次在姥姥家過中秋節,我都是乖乖的坐在炕上玩手機,一直到祭祀儀式結束之後。所以,我印象中的中秋夜,也是孤獨和無趣的。如今,姥爺去世了,我也走了,中秋節就只有姥姥一人了。不過,2020的中秋節,我決定帶著老婆和母親,去姥姥家過,不能說留宿吧,起碼也得吃過晚飯再走,不然姥姥一個人,那得有多孤單。
  • 中秋節的前身是什麼?中秋節原來是祭月的節日!
    和其它節日一樣,中秋節起源於先秦時期,人們對月亮的崇拜和祭祀。根據現有資料,可以知道古人會在秋分這一天祭祀月亮,直到曆法出現,祭月節才調到農曆八月十五。 《周禮》是記錄中秋這一詞現存最早的文獻,可見祭月節到了漢代已經演變成了中秋這樣闔家歡樂的節日。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有中秋賞月的記載,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秋節還沒有大面積流行開來。
  • 中秋節的前身是什麼?中秋節原來是祭月的節日
    根據現有資料,可以知道古人會在秋分這一天祭祀月亮,直到曆法出現,祭月節才調到農曆八月十五。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有中秋賞月的記載,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秋節還沒有大面積流行開來。中秋節能成為全國統一的節日,應該是在隋唐時期,在《唐書》中就記載了唐朝人怎樣度過中秋的場面。
  • 古人的儀式感,春祭日秋祭月,你怎麼看?
    秋祭月、豎蛋、吃秋菜……白露早例如:秋祭月、豎蛋、吃秋菜……1、秋祭月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曆八月裡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   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
  • 拜月,祭月,三生石談月,詩情畫意的杭州,過中秋節有多講究
    時間來到現代,中秋節對於我們來講,只是一個可以休息的「小長假」,很多寄託著人們樸素情感的儀式都已經漸漸被忽略。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古代杭州的中秋節都有哪些儀式,這些儀式寄託著人們怎樣的感情,在現代,如何在杭州過一個詩情畫意的中秋節。
  • 中秋節習俗有哪些?中秋習俗介紹:觀潮、祭月等
    中新網北京10月4日電(上官雲)今天是中秋節,也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彩燈、月餅……大街小巷都能感受到濃濃的歡樂祥和氛圍。其實,早在魏晉時期,民間就出現了中秋賞月的活動,到了宋朝,夜市還會通宵營業,遊人絡繹不絕。  中秋恰逢秋收,新谷登場、新酒上市……飲食可謂非常豐富。這其中當然少不了月餅的身影。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
  • 古代的中秋節稱為「祭月節」?而月餅也不是用來吃的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在秋分時節,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月餅又稱月團、小餅、豐收餅、團圓餅等,是中秋節的時節食品。月餅最初是用來拜祭月神的供品。
  • 中秋之祭月——中秋節的起源?
    中秋節是由傳統的「祭月節」發展而來的,在古人心中,太陽和月亮一樣,都是人們崇拜的對象,祭月是祭拜月神。古有「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的「祭月節」是在秋分這一天,但是由於每年的秋分的日子都不相同,在這一天不一定有圓月,但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所以調製夏曆八月十五。
  • 拜月,祭月,三生石談月,詩情畫意的杭州在古代過中秋節有多講究
    時間來到現代,中秋節對於我們來講,只是一個可以休息的「小長假」,很多寄託著人們樸素情感的儀式都已經漸漸被忽略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古代杭州的中秋節都有哪些儀式,這些儀式寄託著人們怎樣的感情,在現代,如何在杭州過一個詩情畫意的中秋節。
  • 6首古詩,6個秋分習俗,古人生活裡的儀式感
    古人認為這一天,代表著秋天已過去了一半,恰好是陰氣和陽氣,達到了一個持平的狀態。所以,才會白晝和黑夜一樣長,寒氣和熱氣比較調和,溫度很是舒爽。這對於注重生活儀式感的古人,當然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節日。那麼在這一天,古人都有些什麼儀式呢?下面6首詩,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 小時候的中秋節,你是怎麼過的?
    回憶我們小時候,雖然物質條件不算好,但父母會想方設法讓每個節日都充滿儀式感,把節日過得快樂且有意義。有儀式感的中秋節《王小子》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古人發明了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也就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後來逐漸有了各種節日、紀念日。中秋節對於我們來說,重要性僅次於春節。中秋節意味著團圓,生活在外地的孩子們都要趕回來和家人團聚,一起吃團圓飯。對於父母來說,豐收的喜悅加上家人的團聚,更讓他們樂得合不攏嘴。
  • 「媽媽,中秋節是什麼?」99%的父母都欠孩子 「中秋儀式感」
    」 這個中秋,比起賞明月、吃月餅,我們更應該做的是給孩子一個充滿儀式感的中秋節,教會孩子,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讓中秋節這一天與別的日子不同,讓這一刻變得獨一無二。 儀式感,會讓孩子感受到一種「詩意」的生活,慢慢體會到儀式感的有趣,從而成為一個熱愛生活、關注生活質量的有趣的人。 那麼,中秋節有什麼儀式感呢? 你可以用下面這6本經典繪本,生動地向孩子介紹中秋的一切!
  • 中秋節將至,古人有哪些民俗和禁忌?最好知道一些
    其實這是因為中秋節,本就源自於古人對月亮的崇拜。 二、中秋節特色習俗 與中秋節有關的習俗很多,祭月、賞月、拜月是人們幾乎都會做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