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識|祭月能演變為中秋節,祭日傳統卻被遺忘,難道太陽不香?

2020-10-03 揚生解史

導讀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禮記》

海上生明月,天涯若比鄰。公元2020年的中秋節如期而至,每逢佳節倍思親,每到這個時候,分居兩地的情侶、因故不能相聚的親人,總會不由自主地憂傷、惆悵,「竟夕起相思」。

好在現在交通網絡發達,有飛機、動車、高鐵、大巴以及自駕等出行方式可供選擇,只要心有所屬,隨時可利用長達八天的假期,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團圓之旅,實現在中秋之夜與親人舉杯賞月的小小願望。當然,如果是情侶或愛人,那就是「恰如年少洞房人」了。

言歸正傳。

中秋節(別名:仲秋、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據史料記載,中秋節是由傳統的「祭月」傳統演變而來,而「祭月」傳統則源於原始時代天體崇拜——敬月習俗。

那麼問題來了,「祭月」傳統最終演變成了中秋節。但是,同為源於原始時代天體崇拜的「祭日(太陽)」傳統,卻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人們所遺忘,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太陽不香嗎?

天體崇拜:早已有之,源於古人對大自然的敬畏

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唐代孔穎達疏:「主日配以月者,謂天無形體,懸象著明,不過日月,故以日為百神之主,配之以月)。——《禮記·祭義》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由於認知的局限,無法對雲、霧、雷、電、風、雨、日出日落等自然現象的產生做出解釋,因此對神秘的大自然充滿了敬畏。久而久之就對包括日、月、星辰在內的天體產生崇拜。

考古發現進一步證實,早在新石器時期,我國就已經有日神、月神崇拜的現象。大汶口遺址(學術界命名為大汶口文化)位於山東省泰安市,距今約6500—4500年(新石器時期),在該遺址出土的部分陶尊中,就發現有日月崇拜的圖案,這表明日月崇拜的現象在我國早已有之。

在古人心目中,發光發熱、有著無限能量的太陽神是天上諸神之首,而在夜晚照亮人們回家之路的月亮,則是地位僅次於太陽神的神。另外,充滿智慧的古人在漫長的實踐過程中,逐漸發現太陽光照射時間的長短、月亮的晴陰圓缺不但與颳風下雨有關,而且也與溫度(氣候)的變化有關。於是,人們便將太陽、月亮當成神來頂禮祭拜,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綜上所述,古人對太陽、月亮最開始是敬畏,後產生崇拜(天體崇拜),繼而形成祭拜太陽、月亮的傳統。當時,人們認為太陽神是天上諸神之首,因此,太陽神的地位遠遠高於月亮神、其它星辰的地位。

轉折:周代以「天」 為尊,皇帝取代太陽(日)神成為「天之子」

明明天子,令聞不已——《詩經·大雅·江漢》

在原始社會時期,古人認為太陽神是天上諸神之首,太陽(日)是代表上天的「天選之子」。因此,古人對太陽頂禮膜拜,太陽也因此登上神壇,月亮則位居次席。

隨社會的發展,氏族、奴隸制度的逐漸瓦解,封建社會開始萌芽。周朝建立後,開始以分封制度以及禮樂為統治手段,最高統治者自稱「天子」。這時,太陽神諸神之首的位置就與人間帝王的位置出現了重疊。

周天子認為他是「君權天授」,也就是說,他是上天派來統治天下的代表,是天選之子。但是,太陽神也是人們心目中的上天代表(天選之子),如此一來,就存在一山有二虎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太陽神就已註定要走下神壇了。

周「天子」要成為全民新偶像,那麼,曾經的全民偶像、諸神之首太陽神就必須退位,因為,一天不容二子。可是,如何才能讓在民間擁躉無數的太陽神躍下神壇呢?

1、抹黑:大(後)羿射日的神話,使太陽神從英雄成為反角

堯時十日並出,堯使羿射十日,落沃焦——《錦繡萬花谷》引《山海經》

神話故事源於原始社會,是人們通過推理、想像而對自然現象作出解釋的作品。可以說,神話故事是在原始社會時解決人們認知不足的有效手段。

因此,要想讓太陽神走下神壇,沒有比用神話故事來實現更好的方法了。據《山海經》中的記載,在帝堯時期,有一天,天空中突然同時出現了十個太陽,瞬時陽光如火,地上的草、木、莊稼盡皆枯焦,河流乾涸,人類面臨著滅亡的危險。

關鍵時刻,「箭神」大(後)羿奉命出擊。只見他施展出百步穿楊的絕技,一口氣將天上十個太陽中的九個太陽射落。最後一個太陽見勢不妙只好求饒,並從此老老實實地每天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發光發熱普照天下。

當然,大(後)羿射日畢竟是個神話傳說,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是,這卻是太陽(神)第一次作為反角出現,實際上表明了太陽神在人們心目中地位已下降。

2、行政幹預:用祭天儀式取代祭日傳統

祭天之禮,兼及三望」(三望:日、月、星三光)——《禮記·祭義》

正是從周代開始,祭天儀式就開始逐漸取代了祭日傳統。曾經位居諸神之首的太陽神,則走下神壇成為眾多屬神中的一員(與月亮、星星同級),日神祭祀也被納入了祭天儀式當中。

綜上所述,太陽(日)神地位的下降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因為,太陽神「諸神之首(天選之子)」的地位是統治者(氏族首領)加封的,所以,當統治者決定要親自當「天選之子(天子)」的時候,太陽神被降級就成為意料之中的事了。

正所謂福不雙至,禍不單行。走下神壇的太陽(日)神,隨後又在與月亮神的競爭中敗下陣來,原因很無奈。

文人興起中秋賞月風俗:溫柔的月亮是創作好題材,而太陽則不受文人喜歡

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藥於西王母,服之以(奔)月。將往,而枚佔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恆我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蠩。——《歸藏·歸妹》

據考古資料證實,嫦(姮)娥的事跡最早出現在商代的巫卜書中,這使月亮與人世間的愛恨情仇聯繫在了一起。此後,經過歷代文人的接力創作,祭月傳統逐漸成為賞月、思親、頌月的活動。

仰頭望明月,寄情千裡光——《子夜四十歌··秋風入窗裡》

早在南朝時期,就出現了借月寄情的詩。到了唐代,唐太宗正式將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作為宮廷祭月的日子。隨後,在文人墨客的積極響應下,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唐明皇夜遊月宮等神話相繼出現,使中秋節充滿了瑰麗的色彩以及浪漫迷人的魅力,中秋節賞月、詠月的習俗得到充分發揮和演進。

北宋時期,中秋賞月習俗早已從宮廷擴散到民間,成為全民參與的民俗節日。而文人們以中秋為題材創作的眾多作品,則進一步推廣了中秋節。

相反,由於太陽在神話故事「后羿射日」中以反角身份出現,再加上太陽每天的運動規律過於單調,既缺少浪漫的因素,又沒有跌宕起伏的過程。正因如此,決定了太陽不是一個好的創作題材。而缺少了文人推波助瀾的太陽神,也徹底失去了鹹魚翻身的最後機會,無法爭取到一個專屬於自己的節日。

結語

「祭日」傳統與「祭月」傳統皆由來已古,是遠古時期人們崇拜大自然的必然結果。在最開始的時候,太陽神是人們心目中的諸神之首,風頭一時無二,而月亮神則屈居太陽之下。因此,「祭日」傳統比「祭月」傳統更加隆重。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隨著時代的進步,太陽神「諸神之首(天選之子)」的地位與周天子(天選之子)的地位發生了衝突。在這種情況下,周天子使出行政手段降低了太陽神的地位:他改「祭日」傳統為「祭天」儀式,並將「祭日」納入到「祭天」之禮當中。此時,「祭日」與「祭月」同時處於從屬地位。

但是,由於月亮有晴陰圓缺的特點,又有「嫦娥奔月」這個浪漫的神話傳說,因此,月亮就成為文人們的創作題材(包括神話)以及感情寄託的載體。久而久之,祭月就成為集祭月、賞月、詠月於一體的全民活動。使中秋節最終成為與春節、清明節和端午節並稱的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而活動規律始終一成不變,既不浪漫也缺少懸念的太陽,則不被文人們所青睞。而且由於時代的發展,其諸神之首的地位被統治者降級,這使太陽無法擁有官方承認的、屬於它的專屬節日。

基於以上原因,「祭月」傳統最終演變成了中秋節,而同為源於原始時代天體崇拜的「祭日(太陽)」傳統,卻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人們所遺忘。

相關焦點

  • 冷知識|祭月能演變為中秋節,祭日傳統卻被遺忘,難道太陽不香?
    中秋節(別名:仲秋、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據史料記載,中秋節是由傳統的「祭月」傳統演變而來,而「祭月」傳統則源於原始時代天體崇拜——敬月習俗。那麼問題來了,「祭月」傳統最終演變成了中秋節。
  • 月餅拍了拍你,你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嗎?
    今天,我們帶您來了解一下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這些小知識您知道嗎?中秋節來歷一中秋節由古代祭月慢慢演變而來。最初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慢慢就演變成為中秋節。中秋節來歷二中秋節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變而來。
  • 中秋節將至,為什麼這天有「祭月」的習俗?祭月有哪些禁忌?
    祭月、賞月、吃月餅、飲桂花酒等習俗,讓中秋節變得越來越有趣味性。尤其是流傳了幾千年的「祭月」習俗,更是中秋節中的重頭戲。 今年的中秋節時間為公曆10月1日,距離農曆2020年中秋節,還有不到十天的時間了。 大家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嗎?為什麼這天有「祭月」的習俗?祭月有哪些講究?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一起去揭開中秋節的神秘面紗。
  • 中秋節將至,為什麼這天有「祭月」的習俗?祭月有哪些禁忌?
    祭月、賞月、吃月餅、飲桂花酒等習俗,讓中秋節變得越來越有趣味性。尤其是流傳了幾千年的「祭月」習俗,更是中秋節中的重頭戲。為什麼這天有「祭月」的習俗?祭月有哪些講究?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一起去揭開中秋節的神秘面紗。
  • 淺談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祭月節、仲秋節、拜月節、團圓節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一)中秋節起源於古人祭月習俗中秋節源自於天象崇拜,是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它是中華民族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二)中秋節是女性地位最為高貴之時古人認為天地分乾坤,萬物分陰陽,天生萬物相生相剋,陰陽也是協調對立。太陽為陽,月亮為陰,男子為陽,女子為陰。因為男子與月亮,一陽一陰,所以男不拜月,而女子與月亮同為陰,故而無礙。
  • 中秋節的傳統變化
    先前解釋中秋節的時候,著力於觀照作為整體意義上的中秋節,著力於關注中秋節某個傳統習俗的來龍去脈等方面,這是揭示中秋節傳統意義必須遵循的重要方法。但是,中秋節的形成經歷了長期而複雜的過程,它由許多傳統元素構成,每個元素之間的聯繫及其來源均是真實的、具體的,這些成為中秋節傳承發展的關鍵性要素。因此,從譜系視角理解中秋節的傳統架構,有助於深化對中秋節意義的認識。
  • 你不一定知道的中秋節冷知識:秋季有三個節日與月亮有關
    自古以來,天上的星體給予我們最好的想像,夸父逐日,嫦娥奔月,這些天體的參與,讓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變得鮮活而永恆。但是天上的星星數不勝數,為何只有八月十五中秋節,與月亮有關?為什麼沒有太陽的節日或北鬥的節日呢?中秋節是怎樣發展的?
  • 中秋節為何會變成節寵?從祭月賞月入手,聊一聊與月亮有關的習俗
    由於當時人們對自然現象理解有限,所以對風霜雨雪、太陽、月亮,以及天上的星星等都具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原始崇拜。人們將太陽稱作「太陽神」,而月亮則被稱作「月神」。所以每年秋夕的時候,都會舉行隆重的祭月典禮。隨著時間流逝,「祭月」形成了固定習俗,按照幹支歷二十四節氣來看,秋分這天便是古代傳統的「祭月節」。
  • 中秋節的起源、發展、習俗詳解
    [摘要]中秋節作為中國社會的傳統大節,它起源於人們對月亮天體的崇拜,並複合了古代秋嘗與祈子等內容,家庭團聚是中秋重要節俗。在當代社會,中秋節仍然具有服務社會的重要功能。中秋節是中國秋季的傳統大節,明清以來它的地位僅次於春節。中秋節的主旨是親朋團圓慶賀。
  • 「中秋節」3個冷知識:月餅是楊貴妃命名,中秋節起源於韓國?
    「中秋節」3個冷知識:月餅是楊貴妃命名,中秋節起源於韓國?在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最盛大的當屬春節,這是一個舉國同慶,全世界華人都不會錯過的節日。冷知識一:中秋節命名之謎按照中國農曆的劃分,一年有四季,而每一個季節又詳細的劃分成3個部分,分別是「孟、仲、季」,而「仲」就是中旬的意思,八月十五恰恰是位於秋天的中旬,所以命名為「仲秋」,後來慢慢演變為「中秋節」。
  • 中秋節:關於中秋節的一些知識,你了解嗎?祭月的西瓜要怎麼切?
    中秋節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人們以月圓來對應團圓,把中秋節定義為親人團聚的節日,所以中秋節又稱作是團圓節。當然,中秋節的名字還有許多,比如祭月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等等,不過人們一般稱之為中秋節,民間則多數稱之為八月十五。
  • 中秋節:關於中秋節的一些知識,你了解嗎?祭月的西瓜要怎麼切?
    中秋節釋義對於中國人而言,中秋節是很重要的一個節日,其隆重程度僅次於過年,恰逢今年的中秋節對上了國慶節,雙節同慶,就更為歡快和熱鬧了。中秋節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人們以月圓來對應團圓,把中秋節定義為親人團聚的節日,所以中秋節又稱作是團圓節。
  • 中秋節的冷知識,你知道多少?
    今天是國慶節 也是中秋節 小樂子為小朋友們科普 關於中秋節的冷知識! 中秋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國作為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其中節日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 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直至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 揭秘中秋節的演變故事
    很快就要到了對國人來說,具有特殊意義的中秋節。他與春節、清明、端午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但是事實上,從明清開始,中秋節便成為僅次於春節的重要傳統節日。可大家有沒有想過,中秋節在中國文化中為何這麼的突出?若說是因為這天的月亮又大又圓,可月圓月缺月月皆有,為何中秋卻要特殊?因此,本文將尋根探秘,為大家揭示中秋節在我國歷史上的演變,它又為何如此的特殊。
  • 中秋節——我們的團圓節
    中秋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 古代的帝王有祭日祭月的禮制,中秋節就是古人祭月的節日,最早的時候只有天子才祭日祭月。《 唐書•太宗記》就有「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說法,中秋節的盛行是從南宋開始的,《 東京夢華錄》裡記載:「 中秋夜,貴族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到了明清時,中秋節已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並一直延續到現在。
  • 二十四節氣與中秋節有莫大聯繫(上)(中秋文化與洛陽)
    中國先秦史學會原副會長、我市著名文史學家蔡運章說,早在周朝的時候,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二十四節氣這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重要發源地和實踐地,二十四節氣又與中秋節有著莫大的聯繫。
  • 八月十五為何祭月
    八月十五稱謂中秋節,是我國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又稱祭月節、仲秋節、拜月節、團圓節等。因農曆八月十五恰巧在秋季中間,所以古人將其稱為「中秋。早在上古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祭月的習俗,秋夕祭月是一種比較隆重的祭祀活動。最開始的時候,「祭月節」定於秋分當日,後來才變更為農曆八月十五日。
  • 中秋節有哪些傳統的風俗? 不得不知的中秋節民俗活動介紹
    中秋節有哪些傳統風俗?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佳節中秋節。你知道在中秋節期間,古人都會做什麼嗎?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吧。在周朝,帝王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隨著時間的推移,祭月逐漸流傳到民間,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離秋分最近的滿月日——中秋。觀潮宋代詩人蘇軾《八月十五日看潮》:「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首詩寫的就是中秋節觀潮的風俗。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以久,最早興起在漢代。
  • 二十四節氣與中秋節(上)
    中國先秦史學會原副會長、我市著名文史學家蔡運章說,早在周朝的時候,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二十四節氣這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重要發源地和實踐地,而二十四節氣與中秋節有著莫大的聯繫。
  • 2019中秋節幾月幾號 八月十五中秋節幾月幾日2019
    中秋節是什麼  中秋節,又有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等一系列名稱,是傳承已久的一種漢文化,中秋節日期在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因為這天又恰逢三秋之半,所以就被叫為「中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