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能力的提升,要靠大量的閱讀。那是不是讀的書多了,閱讀理解能力一定好?大部分喜歡讀書的學生,閱讀理解力都比較好,可是有個別學生也喜歡看課外書,閱讀理解能力卻並不怎麼樣,這又是為什麼?我認為,能否提高閱讀能力,還要看他平時讀什麼書。
如果只是讀一些穿越,玄幻,恐怖,言情等網絡小說對語文素養的提升沒什麼用,但如果各類書都看,特別是經常讀些有價值的雜誌或名家的作品,那就不一樣了。
經常會看到,教師辦公室搜的一些閒書。有的學生被老師搜走一本,又買一本,源源不斷。而那些多次被老師收走閒書的學生,往往語文成績都不錯,只是總成績差些。可是也有個別學生雖然也喜歡看閒書,但只是看一些網絡恐怖言情小說,像一些名家的散文他幾乎不看。平時講課提到錢鍾書,楊絳,梁實秋,林徽因等人沒幾個學生知道。而像張曉風,林清玄,畢淑敏,知道的也不多,你能說他們讀的書多嗎?又怎麼能鍛鍊閱讀能力?
我又想起自己讀初中時。雖然學習很緊,還是課餘時間買了很多課外書。像《少年文藝》《兒童文學》《少年科學》《閱讀與寫作》等等,是最喜歡看的。經常到書攤兒,看看有沒有新到的雜誌,每月只要見到,必買必讀。後來家裡積累了高高的一大摞,這些書純粹是愛好,不帶任何功利性,但無形中也提高了自己的閱讀能力。每當別人忙著複習準備考試。在語文這方面都會感覺很輕鬆,不用怎麼做閱讀資料,最後成績也不錯。
現在學生讀的書,跟我們那時不一樣,我發現很多學生都是在看什麼《十宗罪》,有一次我在班裡說別看這些書,全班竟然一起說,我們都已經看完了,都學會了。還有什麼《偽裝學渣》,什麼皇妃穿越,人渣反派之類的。總感覺不是什麼好書,十幾歲的青少年讀這些書,真的沒什麼好處。有學生問,那我們讀什麼書?我認為平時可以讀一讀《讀者》《意林》《青年文摘》等雜誌,放假以後,可以看看語文書上推薦的名著,初中每本教材後面都會推薦學生閱讀名著,那些大部頭的書適合假期裡看。
學生在學校讀書,怎麼安排呢?學校裡首先是寫作業。寫完作業,自習課上,抽出一點時間讀一讀名家散文,看一些雜誌,沒什麼不好。比如張曉風,畢淑敏,林清玄等人的文章,讀一讀對閱讀能力提升是有好處的。
可是在有的學校,就這些人的書,學生也是不能看,更別說雜誌。在學校只能幹巴巴地看課本,忙忙碌碌寫作業。課間十分鐘,要麼上廁所,要麼在教室裡坐著,要麼在教室門口站一站。學生仿佛成了學習考試機器,這還是好學校。如果是差一點學校裡的差生,連考試機器都算不上,只能說是"行屍走肉",沒有一點青少年的靈性,除了提到遊戲網絡能提起點興趣,對學習是沒什麼感覺的。
他們每天早上五點多起床,在學校的安排下就像機器人一樣,機械地上課下課,完成作業。有的學生,抄抄別人的作業,還有的學生,作業也不交,愛咋咋地,"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模樣",老師也是沒有辦法,不放棄也不行。
一個不讀書的人,他的內心是荒蕪的。如果把看手機代替讀書,那這樣的人又是浮躁的,所以我們現在大多數學生的內心,不僅僅是荒蕪,也是浮躁的。改變這種現狀的方法就是閱讀,讀一些有價值的能啟迪心靈的書籍。營造讀書的氛圍,學校有不可替代的責任。
網上曾報導一個學校,把圖書館搬到教室門口,用來鼓勵學生讀書,就是值得學習的案例。
讀什麼書,可以使心靜下來呢?小說可以看看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曹文軒的《草房子》,餘華的《活著》等等。也可以看一下當代一些名家的散文,像以上提到的張曉風、畢淑敏、林清玄等的散文就不錯。書是越讀越知道讀什麼好,從不讀書的人,是不知道讀什麼好的。
只有選對書籍,靜下心來閱讀,閱讀能力才會提高,語文素養才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