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名家長,一定沒少聽老師說過閱讀的重要性,可閱讀並不是短期就能見效的一種學習方式,所以很難讓一些家長引起足夠的重視。
平時與一些家長聊天時,經常聽到有家長說:「現在孩子學習內容那麼多,那麼多科目,哪裡有時間閱讀啊?還是先把必須要學的東西學會吧。」有這種想法的家長認為閱讀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閱讀會影響孩子學習成績嗎
關於閱讀與成績的關係,我查到這樣兩條信息:
2015年10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遼寧、四川、陝西、河南和廣東等6省(直轄市)12縣(市、區)開展了「中小學生數字閱讀調查」,一共調查了48所中小學,有效樣本數量為5679個,樣本平均分布在小學四年級至初中三年級。
該研究中心對不同學習成績學生的閱讀態度、內容、習慣、策略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後發現,數字閱讀並不是中小學生的「成績殺手」,反而對提高學習成績有重要作用(因為涉及到的內容較多,在此只把結論呈現給大家,不進行詳細地展開了。)
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2009年測試結果表明:經常讀故事類圖書的學生閱讀成績要顯著高於不經常讀故事類圖書的學生;經常讀漫畫類圖書的學生閱讀成績要顯著低於不經常讀漫畫類圖書的學生,在33個國家均呈現這樣的規律,其中部分國家兩類學生之間的分數差距達到了30個標準分及以上。
由此可見,閱讀與提高成績是不矛盾的,相反,閱讀還會提高孩子的成績,而所謂的成績並不是單指語文成績,對其他科目也是有影響的。
你家孩子讀對書了嗎
我家老大讀三年級,從一年級開始,學校每個學期都會給家長發一些課外閱讀的書目,讓家長給孩子購買課外書閱讀,考試的時候就會考課外書裡面的內容。有些孩子書是買了,但是基本上沒翻過兩頁,孩子不讀書,家長發愁,但是讀書就一定讀對嗎?
我遇到過一個家長,他跟我說他家孩子不愛看其他書,就喜歡看有故事情節的書,《米小圈上學記》《淘氣包馬小跳》等,這位家長覺得讀書總比不讀好吧,喜歡讀就讀唄,就給孩子買了很多喜歡看的書。
首先,這類帶有故事情節的書是可以給孩子閱讀的,以上提到的兩種書都是非常不錯的,尤其是在孩子還沒有養成閱讀習慣的時候,閱讀這些書,可以把孩子領進閱讀的大門。
但是長期閱讀這些書就不適合了,要讓孩子進行科學閱讀,什麼是科學閱讀呢?科學閱讀就是科學性讀物的閱讀,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科普閱讀,這是一個很容易被老師、家長忽視的一點。
我發現學校給學生們提供的一些書目,大多偏向文學閱讀,人文閱讀,沒有一本是科普讀物,包括現在的親子閱讀,也以滋潤心靈的繪本為主,那麼,為什麼要提倡科普閱讀呢?
1.科普讀物能夠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故事性的讀物更注重的是情節,在培養孩子閱讀習慣初期,此類讀物能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科學閱讀更注重的是邏輯性、思維能力的提升,知識性更強。
我舉兩個例子:柯爾的《神奇校車》與法布爾的《昆蟲記》,《神奇校車》生動地講述了海底世界、人體、颶風、地球內部、太陽系等科學內容的讀物,《昆蟲記》是一部概括昆蟲的種類、特徵、習性和婚習的昆蟲生物學著作。
此類圖書不僅能幫助孩子提高多種文本的閱讀能力,還對學習數學、物理等理科課程有幫助,因為數學、物理中涉及到的一些定義、知識點比較抽象,不好理解,通過閱讀科學性讀物可以幫助孩子提高對理科課程的理解,讓學習變得容易一些。
在這次期中考試中,我讀三年級的兒子的試卷中就出了一道有關蚊香的題目,如下圖所示:
這就屬於科普文章,如果孩子之前一直讀的是帶有故事情節的圖書,在做這道題的時候,就會感到不順手,甚至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2.科普讀物能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科普讀物包羅萬象,比如生命、宇宙、地球、海洋信息、能源、生物等等,大到宇宙的誕生、太陽系,小到腸道細菌,身邊的植物、動物等,科普就是用淺顯地、讓人們能夠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介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推廣科學技術的應用,倡導科學方法,它是一種社會教育活動。
2016年12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英國倫敦發表了國際學生(包括中國學生)PISA調查報告,該報告顯示:經合組織超過五分之一的學生沒有達到基準水平,十多年來的科學突破並沒有轉化為學校科學成績的突破。一言以蔽之就是,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與意識較為薄弱,不能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創造能力有待提高。
要提高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閱讀科普讀物是基礎,也是起點,閱讀科普讀物能夠引發孩子的思考,比如,我兒子在讀到鳥兒可以擊落飛機這樣一篇文章時,他問我:「小鳥那麼小,飛機那麼大,怎麼可能把飛機擊落呢?」帶著這樣的思考,我給他講了動量守恆定律,講了運動是相對的,這就是為孩子在開啟創造的大門。
如果我們經常讓孩子閱讀此類圖書,那麼,孩子的主動思考能力就會增強,也有助於提高創造力。
如何讓孩子喜歡上科普讀物
小學生為什麼喜歡讀《淘氣包馬小跳》這類的圖書呢?因為這類圖書貼近他們的生活,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有代入感,同樣的道理,讓孩子喜歡上科普讀物,首先要讓科普讀物貼近生活,讓孩子看得到,觸摸得到,其次,勾起孩子的好奇心,引發他們的興趣,迫切地想找到答案。
在這裡我給大家推薦一套《俄羅斯大師科學叢書》,這套叢書入選世界十大科普叢書,全世界銷售量超過了2000萬套,為人大附中等名校教師推薦為必讀書目。這套書確實不錯,那麼,如何讓孩子愛上這套書呢?不是我們把書丟給他,他就能讀得下去。
第一步,結合生活實際,給孩子提出問題
有一次我從冰箱裡拿出一塊凍肉,用來包餃子,我當然希望它快點化掉,於是,我就問我兒子,「要想把這塊肉快點化開,是用熱水好,還是用冷水好呢?」兒子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是熱水了。」
我搖搖頭說:「用熱水的話,凍肉中間的部分化起來會非常困難。」我的回答立馬勾起了孩子的興趣,這就是吊胃口,吊足了胃口,孩子的興趣才會越濃,尋找的答案的動力才會更強。
第二步,把問題回歸到書中來
當我看兒子迫切想知道答案後,我告訴他那套《俄羅斯大師科學叢書》中的有一本《趣味物理學》,這裡面有答案,你自己去找吧。
科普知識涉及的面非常廣,就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問不完的問題,所以,我們有問不完的問題,我們問的越貼近孩子的生活,越巧妙,孩子的興趣就會越足,自然而然地就把孩子從興趣引導了閱讀科普讀物上來了。
第三步,讓孩子動手
我們可以帶孩子去參觀博物館,激發孩子對科學的興趣,還可以買一些適合在家裡做的化學、物理小實驗。我家裡就有一套物理實驗器材和化學實驗器材,孩子雖然才上三年級,但他已經學會了串聯、並聯電路,了解了電阻的作用,這些都是他通過動手學會的。
化學實驗就更好玩了,我兒子在家裡做過人造雪,會變色的杯子等,讓孩子做這些有趣的事情,會讓他們更加痴迷科學閱讀,如果孩子不願意動手,家長可以參與進來,和孩子一起來。
總之,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要從抓住孩子的興趣點開始,而《俄羅斯大師科學叢書》這本書非常貼近生活,裡面的所有知識點都是孩子生活中接觸到的,卻從來沒有引起孩子注意與思考的東西,我們只要稍加引導,就可以讓孩子對這本書產生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孩子開啟探索科學的智慧大門,他們對科普閱讀的熱愛一定會超過我們的想像,孩子的思維能力也將提升一個臺階,至於提高學習成績只是時間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