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植物眾多,從古至今廣受很多學者專家關注,因此在諸多志書中留有身影,從晉代最早的《南方草木狀》到今天的《中國熱帶雨林地區植物圖鑑———海南植物》,都是如此。
海南植物見諸古代志書
關於海南植物在專業志書中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晉時期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狀》。這本成書於公元304年的古代植物志書,是我國最早的植物志書,該書主要記載生長在我國海南、廣東、廣西和越南(時為我國交州)的植物。
該書談及眾多海南的經濟作物,涉及食物、藥物和香料等。
例如,書中談到海南人種甘薯:「根葉亦如芋,實如拳,有大如甌者,皮紫而肉白……舊瓊崖之地,海中之人……惟掘種甘薯,秋熟收之,蒸曛切如米粒,倉圃貯之以充糧糗,是名薯糧。」書中提及海南的粽葉茄柊葉,稱之為「冬葉」。
書中還提到海南的藥用植物檳榔、益智等,其《檳榔篇》中稱檳榔「凡貴勝族客,必先呈此果」。
書中提到海南的香料眾多,其中降真香被稱為「紫藤香」,稱其「紫藤葉細長,莖如竹根,極堅實,重重有皮,花白子黑」,這裡明確指出降真香為藤,而且分為大、小葉兩種,這與現在海南產地所見實物是藤本植物相吻合。
在另一本劃時代涉植物學著作《本草綱目》中,作者明代醫學家李時珍也多處提到海南的植物。
如記載香蕉可「清脾滑腸,脾火盛者食之,反能止瀉、止痢」,並為海南沉香的美譽度一錘定音:「佔城(越南南部)不若真臘(柬埔寨),真臘不若海南黎峒。黎峒又以萬安黎母山東峒者,冠絕天下,謂之海南沉,一片萬錢。」對於其產地,《本草綱目·木一·降真香》提到:「雞骨香即降香,本出海南。」
海南島歷史上以盛產珍稀林木而聞名。明末清初學者屈大均在其專著《廣東新語》中稱:「欲求名材香塊者,必於海之南焉。」
海南島的許多木材,花紋清晰可愛,被世人稱之為「海南文木」。如雞翅木、相思木、香楠、水椰等。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列「海南文木」專章予以介紹稱:「海南五指之山,為文木淵數,眾香之大都……多文……諸木多香。」
關於海南名木的記載特別多,以花梨為例,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就有6種書記載,包括《廣東新語》、《本草拾遺》、《南越筆記》、《海槎餘錄》、《諸番志》等,其名稱也從花櫚、花黎、花梨一直變到花梨木。
例如,《廣東新語》卷二十五記載:「海南文木,有曰花櫚者。色紫紅微香。其文有鬼面者可愛。以多如狸斑。又名花狸。老者文拳曲。嫩者文直。其節花圓暈如錢。大小相錯。堅理密緻。價尤重。往往寄生樹上。」
而在普通地方志書中,海南植物往往會成為一個重要部分,隸屬土產、物產等章節。例如,明代以後海南本島府志及各州縣誌及有關文獻對海南的珍貴木材有詳細記錄。明萬曆《瓊州府志·土產》記載本島著名樹種有75種,清鹹豐《瓊山縣誌·土產》記載本縣著名樹種有82種。光緒《定安縣誌·物產》稱:「松性耐水,舟人以為船底,經久不敝。」
《海南植物志》的樣本意義
「海南的現代植物志書,首推《海南植物志》。」海南大學教授楊小波說,該志1-4卷分別於1964年、1965年、1974年、1977年出版,該志的出版是繼《廣州植物志》(1956年)之後的我國第二部地方植物志。
「這本書的野外調查、採集工作歷時30餘年,獲得了豐厚而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據華南農業大學副教授張榮京介紹,該志由我國近代植物分類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陳煥鏞先生主持編著,主要根據歷年來中科院華南植物所在海南島採集的植物標本及參考有關文獻編成,通過系統的野外採集、調查,編寫了海南省植物的種類與分布。
該志的編寫與出版,一方面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植物分類學者,另一方面為開發利用海南島植物資源具有重要的意義,以及為《中國植物志》的編寫奠定了重要基礎。該志對植物種名的處理嚴謹,措辭得當。在海南及中國植物分類學研究歷史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這是中國人編著的第一部省級範疇的植物志書。」楊小波說,此後包括《中國植物志》和其他省的植物志都是以《海南植物志》來編寫的,是一本真正的「樣板書」,「無論是書中精美的手繪圖,還是簡潔明了的植物形態特徵描寫,甚至排版格式,都是我國其他植物志效仿的對象。」
然而,這本書也有不足之處,即該志未能做到每種植物均附手繪圖;此外,由於當時條件艱苦,海南島地勢複雜,有些種類未能調查清楚,時至今日,仍然有很多地方或原始森林未能進行系統的植物調查。
後續現代志書眾多
張榮京認為,繼《海南植物志》之後,我國還編寫出版了多種與海南有關的植物志書。其中之一是《南沙群島及其鄰近島嶼植物志》。
「這是有關我國南海諸島植物物種多樣性系統研究的第一部著作,調查與記載了南沙群島及鄰近西沙群島和東沙群島野生及常見栽培植物。」張榮京說,這本志書是眾多植物學家心血的共同結晶。
我國植物學家張宏達教授早在1947年就開始對西沙群島進行植物調查,1948年發表了《西沙群島之植被》一文。1974年,華南植物所學者對西沙群島的植物與植被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調查研究,出版了《我國西沙群島的植物和植被》。1990年前後,海南師範大學鍾義教授兩次赴西沙群島進行植物採集。
1992年,華南植物所邢福武等人又對西沙群島的植物進行了進一步的系統採集與調查;同時與中科院南海所合作,承擔了「南沙群島植物地理」項目,對南沙群島的植物種類進行了詳細調查與採集,從而結合前人調查的結果編纂了該植物志。
由於海南曾長期隸屬廣東管轄,因此有些海南的植物志書與廣東密不可分。例如,《廣東植被》是由廣東省植物研究所(現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於1976年編撰出版,該專著中包含了海南植被的研究,是第一部比較系統地介紹有關海南植被的專著。
另一本類似的著作是《海南及廣東沿海島嶼植物名錄》,這本專著出版於1994年,但由於所做工作主要在1990年以前,因此收錄了海南及廣東沿海島嶼野生及常見栽培種子植物共3930種。這是首次較詳細記錄海南島及周邊島嶼植物物種的專著。
2006年以後,海南植物專著的出版進入一個高峰時期。其中綜合性書籍先後有邢福武的《海南植物物種多樣性編目》、楊小波的《海南植物名錄》和邢福武的《中國熱帶雨林地區植物圖鑑———海南植物》。
其他專業和專科類書籍包括劉國道的《海南禾草志》、《海南莎草志》,以及《海南島野生蘭花圖鑑》、《海南藥用植物名錄》、《中國黎藥志》、《海南常見藥用植物圖譜》、《海南民族植物學研究》等。海南本土植物專家符國璦編寫出版了《海南島主要經濟木本植物》《海南島國家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原色圖鑑》《海南島用材植物新名錄》等5部學術專著。
此外,還有專門的關於海南植被類的書籍,包括《海南島熱帶雨林》和楊小波的《海南島陸域國家級森林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森林植被研究》,這些書各有專攻,對海南植物學的發展都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