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香草嘉木卷中存

2020-12-16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海南植物眾多,從古至今廣受很多學者專家關注,因此在諸多志書中留有身影,從晉代最早的《南方草木狀》到今天的《中國熱帶雨林地區植物圖鑑———海南植物》,都是如此。

  海南植物見諸古代志書

  關於海南植物在專業志書中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晉時期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狀》。這本成書於公元304年的古代植物志書,是我國最早的植物志書,該書主要記載生長在我國海南、廣東、廣西和越南(時為我國交州)的植物。

  該書談及眾多海南的經濟作物,涉及食物、藥物和香料等。

  例如,書中談到海南人種甘薯:「根葉亦如芋,實如拳,有大如甌者,皮紫而肉白……舊瓊崖之地,海中之人……惟掘種甘薯,秋熟收之,蒸曛切如米粒,倉圃貯之以充糧糗,是名薯糧。」書中提及海南的粽葉茄柊葉,稱之為「冬葉」。

  書中還提到海南的藥用植物檳榔、益智等,其《檳榔篇》中稱檳榔「凡貴勝族客,必先呈此果」。

  書中提到海南的香料眾多,其中降真香被稱為「紫藤香」,稱其「紫藤葉細長,莖如竹根,極堅實,重重有皮,花白子黑」,這裡明確指出降真香為藤,而且分為大、小葉兩種,這與現在海南產地所見實物是藤本植物相吻合。

  在另一本劃時代涉植物學著作《本草綱目》中,作者明代醫學家李時珍也多處提到海南的植物。

  如記載香蕉可「清脾滑腸,脾火盛者食之,反能止瀉、止痢」,並為海南沉香的美譽度一錘定音:「佔城(越南南部)不若真臘(柬埔寨),真臘不若海南黎峒。黎峒又以萬安黎母山東峒者,冠絕天下,謂之海南沉,一片萬錢。」對於其產地,《本草綱目·木一·降真香》提到:「雞骨香即降香,本出海南。」

  海南島歷史上以盛產珍稀林木而聞名。明末清初學者屈大均在其專著《廣東新語》中稱:「欲求名材香塊者,必於海之南焉。」

  海南島的許多木材,花紋清晰可愛,被世人稱之為「海南文木」。如雞翅木、相思木、香楠、水椰等。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列「海南文木」專章予以介紹稱:「海南五指之山,為文木淵數,眾香之大都……多文……諸木多香。」

  關於海南名木的記載特別多,以花梨為例,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就有6種書記載,包括《廣東新語》、《本草拾遺》、《南越筆記》、《海槎餘錄》、《諸番志》等,其名稱也從花櫚、花黎、花梨一直變到花梨木。

  例如,《廣東新語》卷二十五記載:「海南文木,有曰花櫚者。色紫紅微香。其文有鬼面者可愛。以多如狸斑。又名花狸。老者文拳曲。嫩者文直。其節花圓暈如錢。大小相錯。堅理密緻。價尤重。往往寄生樹上。」

  而在普通地方志書中,海南植物往往會成為一個重要部分,隸屬土產、物產等章節。例如,明代以後海南本島府志及各州縣誌及有關文獻對海南的珍貴木材有詳細記錄。明萬曆《瓊州府志·土產》記載本島著名樹種有75種,清鹹豐《瓊山縣誌·土產》記載本縣著名樹種有82種。光緒《定安縣誌·物產》稱:「松性耐水,舟人以為船底,經久不敝。」

  《海南植物志》的樣本意義

  「海南的現代植物志書,首推《海南植物志》。」海南大學教授楊小波說,該志1-4卷分別於1964年、1965年、1974年、1977年出版,該志的出版是繼《廣州植物志》(1956年)之後的我國第二部地方植物志。

  「這本書的野外調查、採集工作歷時30餘年,獲得了豐厚而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據華南農業大學副教授張榮京介紹,該志由我國近代植物分類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陳煥鏞先生主持編著,主要根據歷年來中科院華南植物所在海南島採集的植物標本及參考有關文獻編成,通過系統的野外採集、調查,編寫了海南省植物的種類與分布。

  該志的編寫與出版,一方面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植物分類學者,另一方面為開發利用海南島植物資源具有重要的意義,以及為《中國植物志》的編寫奠定了重要基礎。該志對植物種名的處理嚴謹,措辭得當。在海南及中國植物分類學研究歷史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這是中國人編著的第一部省級範疇的植物志書。」楊小波說,此後包括《中國植物志》和其他省的植物志都是以《海南植物志》來編寫的,是一本真正的「樣板書」,「無論是書中精美的手繪圖,還是簡潔明了的植物形態特徵描寫,甚至排版格式,都是我國其他植物志效仿的對象。」

  然而,這本書也有不足之處,即該志未能做到每種植物均附手繪圖;此外,由於當時條件艱苦,海南島地勢複雜,有些種類未能調查清楚,時至今日,仍然有很多地方或原始森林未能進行系統的植物調查。

  後續現代志書眾多

  張榮京認為,繼《海南植物志》之後,我國還編寫出版了多種與海南有關的植物志書。其中之一是《南沙群島及其鄰近島嶼植物志》。

  「這是有關我國南海諸島植物物種多樣性系統研究的第一部著作,調查與記載了南沙群島及鄰近西沙群島和東沙群島野生及常見栽培植物。」張榮京說,這本志書是眾多植物學家心血的共同結晶。

  我國植物學家張宏達教授早在1947年就開始對西沙群島進行植物調查,1948年發表了《西沙群島之植被》一文。1974年,華南植物所學者對西沙群島的植物與植被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調查研究,出版了《我國西沙群島的植物和植被》。1990年前後,海南師範大學鍾義教授兩次赴西沙群島進行植物採集。

  1992年,華南植物所邢福武等人又對西沙群島的植物進行了進一步的系統採集與調查;同時與中科院南海所合作,承擔了「南沙群島植物地理」項目,對南沙群島的植物種類進行了詳細調查與採集,從而結合前人調查的結果編纂了該植物志。

  由於海南曾長期隸屬廣東管轄,因此有些海南的植物志書與廣東密不可分。例如,《廣東植被》是由廣東省植物研究所(現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於1976年編撰出版,該專著中包含了海南植被的研究,是第一部比較系統地介紹有關海南植被的專著。

  另一本類似的著作是《海南及廣東沿海島嶼植物名錄》,這本專著出版於1994年,但由於所做工作主要在1990年以前,因此收錄了海南及廣東沿海島嶼野生及常見栽培種子植物共3930種。這是首次較詳細記錄海南島及周邊島嶼植物物種的專著。

  2006年以後,海南植物專著的出版進入一個高峰時期。其中綜合性書籍先後有邢福武的《海南植物物種多樣性編目》、楊小波的《海南植物名錄》和邢福武的《中國熱帶雨林地區植物圖鑑———海南植物》。

  其他專業和專科類書籍包括劉國道的《海南禾草志》、《海南莎草志》,以及《海南島野生蘭花圖鑑》、《海南藥用植物名錄》、《中國黎藥志》、《海南常見藥用植物圖譜》、《海南民族植物學研究》等。海南本土植物專家符國璦編寫出版了《海南島主要經濟木本植物》《海南島國家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原色圖鑑》《海南島用材植物新名錄》等5部學術專著。

  此外,還有專門的關於海南植被類的書籍,包括《海南島熱帶雨林》和楊小波的《海南島陸域國家級森林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森林植被研究》,這些書各有專攻,對海南植物學的發展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名木變遷軌跡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島森林變遷  花梨、坡壘、沉香、雞翅木、香楠、水椰……歷史上的海南島盛產珍稀林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木材寶庫海南的喜與憂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貢  南國有佳木。花梨、沉香自不待言,最近海南省內甚至出臺了黃花梨的鑑定標準。  清代時,記載海南島著名樹木最多不過82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盛夏「表情」
    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們,紛紛利用相機、手機等記錄這些美景,並通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手段發布,在網絡上引起網友們的陣陣讚美與豔羨。
  • 海南日報數字報-「畫中有話」海南木雕
    海南傳統木雕極具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這些藝術品的工藝和內涵,反映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積澱、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立體的畫 無言的詩  以刀代筆,以木作紙,精雕細刻,賞心悅目的木雕作品被人們譽為立體的畫,無言的詩。木雕圖案的構思立意,其豐富的內涵,把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展示得淋漓盡致。木雕藝術的魅力集中體現在木雕圖案的題材文化上。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崖副刊:流動的閒情盛宴
    此外,在弘揚本土文化上副刊也顯現出應有的擔當,《和平日報》的一篇「海南風俗談」系列文章《海南的喪儀》,「瓊崖喪禮,多襲用古制,人死後即發訃報,孝子孫及親屬乃穿素白孝服……」,凸顯海南風土人情。  伍立楊指出,民國時期海南報紙副刊受新文化運動影響甚大,總的來說質量穩定,欄目豐富,文章可讀性強。寫作內容及風格受到魯迅、鄭振鐸、鬱達夫、沈從文等人的影響。
  • 海南日報數字報-吳孔德:手作為言藝緣根雕
    指尖上的傳承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王玉潔  這是一雙略顯粗糙的手,有多處刀痕。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佳木的喜與憂
    B02/03  海南有佳木,花梨、沉香、烏木、香楠…… 「材質堅韌、色澤鮮豔、經久不腐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公告
    王 全,男,1963年10月出生,海南海口人,漢族,省委黨校研究生學歷,1985年8月參加工作,198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海南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秘書處處長、副秘書長,白沙縣委副書記(掛職鍛鍊),省人大常委會華僑外事工委主任。現任五屆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副秘書長(正廳級)、機關黨組成員,擬任海南省總工會黨組書記,提名為省總工會副主席(負責常務工作,正廳級)候選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聽聽「最海南」的音樂
    八音隊演奏的八音樂,是海南本土極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並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南八音,因主要由八種樂器演奏而得名。這八種樂器分別為弦、琴、笛、管、簫、鑼、鼓、鈸。這些樂器組合在一起,在八音隊的演奏下,撐得起《雁落平沙》這樣的傳統名曲,也鬧得開《鬧軍坡》這樣的本土民樂。這種具有濃鬱鄉土氣息的音樂,在漫長的歲月中,豐富著海島民眾的精神世界。
  • 海南日報數字報-無法割捨的海南滋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海南人的清晨,從一碗熱騰騰的粉湯開始。佐料豐富的粉湯,鮮、香、鹹,滋味飽滿。但若要說到味道的層次,還需再加一抹辣,才能夠真正讓味蕾得到滿足,打開一天的食慾。
  • 海南日報數字報-劉興林:我的後半生就在海南了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5月17日,劉興林應邀參加2016年海南省社科聯社團活動月暨海南國學教育高峰論壇開幕式,並率先做了題為《國學教育必須批判繼承》的主旨發言。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公示
    王  晶,男,1951年3月出生,漢族,現任海南維特律師事務所主任、海南省律師協會名譽會長。  王崇敏,男,1965年1月出生,漢族,現任海南大學副校長、海南省法學會副會長。  鄧愛軍,男,1968年5月出生,漢族,現任海口市人大常委會內務司法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民主建國會海口市委員會副主委。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洋文學勁吹「海南風」
    日前,作家阿來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海南地處南海前沿,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站,在海洋文學方面已經有了一些探索和積澱,中國現在越來越開放,國家和百姓的海洋意識逐漸增強,發展海洋文學符合時代大潮、符合國家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海南發展海洋文學已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  海南海洋文學的創作現狀如何?創作發展趨勢和前景怎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貴客貴州來 大名叫「海南」
    人物故事  ■ 本報記者 趙優    「名字之所以叫海南
  • 海南日報數字報-《民國政要海南石刻遺墨》:珍貴人文讀本
    近日由海口市博物館館長張健平主編的《民國政要海南石刻遺墨》一書由海南出版社出版,書中收錄了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際舉辦的辛亥名人拓片專題展中展出的68位民國政要的石刻拓片遺墨,其中有50位是在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包括孫中山、于右任、胡漢民、李宗仁、馮玉祥、康有為、蔡廷鍇等,成為記錄海南歷史的一份珍貴的人文讀本。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本書主編張健平。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黃五美天趣香
    清代張嶲在《崖州志》中說:「海南多陽,一木五香。」海南全年高溫,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因處於低緯度地區,太陽投射角大。年日照為1750至2760小時,年平均日照多在2000小時以上。全島年平均溫度在22至26℃,所以,北宋大學士蘇東坡讚美說:「四時皆是夏,一雨便成秋。」  海南雖然日照充沛,但氣候卻並不酷熱。
  • 海南日報數字報-王康傳的海南植物「普及讀本」
    原來海南人俗稱的「大紅花」,學名叫「朱槿」;馬路邊那些遮陰的樹種,大部分是印度紫檀、印度膠樹等外來樹種……日前,一則名為《最全的海南常見植物圖文》的微信在海南人的朋友圈裡瘋轉,文章圖文並茂地講解了海南400種植物。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厚志:守住證據 正名歷史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陳厚志21年來無償地尋找倖存的海南慰安婦,幫助貧困的慰安婦聯繫援助解決她們現實生活中的困難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講好海南故事 讓世界了解中國
    亞塞拜然Femida.az網主編居納伊·姆拉德利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這一次在海南收穫頗豐,他們一定會把在海南的採訪整理報導,向各自國家講述一個充滿魅力、發展迅速、前景廣闊的海南。  第一次到海南的烏克蘭《經濟學家》門戶網站副總編輯安德烈·布扎羅夫已經學會了說地道的中文「非常感謝」,他感謝熱情淳樸的海南朋友幫他找回了遺落在計程車上的手機。在組織活動的工作人員及志願者的安排下,奧地利《維也納日報》編輯克勞斯·休霍德在海南收穫了生日驚喜,「太意外了,太意外了。我怎麼都沒想到大家會為我準備生日驚喜,陪我過生日。」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扶桑花
    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又記:「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裡,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由於《山海經》成書年代久遠,所述多奇詭怪異,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神話皆由此而來,故司馬遷《史記》中嘆曰:「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