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的神仙配色

2020-12-07 C調官方號

讓色彩滿足每一個幻想……

以勤政為名的雍正皇帝,僅以硃批奏摺而言,現存漢文奏摺35000餘件、滿文奏摺6600餘件,共有41600餘件,可見一斑。而雍正帝的藝術造詣和審美高度亦令人臣服,不僅在康雍乾盛世,乃至貫穿整個清朝,雍正帝的眼光都堪稱經典。

雍正十二色菊瓣盤

雍正皇帝學養深醇,眼光極高,追求器物的至善至美,對顏色釉瓷器情有獨鍾。御窯廠把皇帝的喜好作為色釉調配的最高標準,嚴格按照造辦處提供的樣品配釉燒制。清宮舊藏的雍正十二色菊瓣盤,就是雍正各釉色菊瓣盤中的上品。十二件為一套,高度均為3.3釐米,口徑17.8釐米,足徑11.3釐米。通體菊花瓣式,有黃、紅、藍、綠、紫、白、醬、藕荷等十二種顏色。據檔案記載,雍正十二色菊瓣盤完全是按照皇帝的御旨專門為皇家燒制的,典雅端莊,超凡超俗,展現了雍正朝單色釉瓷器製作的最高水平。

雍正十二色菊瓣盤中的黃釉系列

「黃」因與「皇」同音,是明、清兩代宮廷中的至尊之色。菊瓣盤中屬於黃釉系列的有四件:黃、明黃、薑黃、米黃。黃釉的主要呈色劑是氧化銻,雍正時加入了不同量的鐵,使色調發生了豐富的變化。

淡黃釉瓶,清雍正,圖片來源:故宮博物

淡黃釉瓶,通體及足內施淡黃釉。外底暗刻篆書「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由於其釉色比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傳統澆黃釉淺淡,故名「淡黃釉」。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撰寫的《陶成紀事》中稱之為「西洋黃」。雍正瓷器素以造型娟秀、胎釉精細著稱於世。此瓶由康熙時的柳葉瓶演變而來,其嬌美之形體,恬靜之釉質,集中體現了雍正瓷器的藝術風格。

黃釉盅,清雍正,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雍正黃釉多見中、小件薄胎器物,用途以日用及祭祀儀式為主。雍正款黃釉盅,盅內施白釉,外施黃釉,釉色純正,釉面光亮瑩潤。足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雍正十二色菊瓣盤中的綠釉系列(右下為灑藍釉)

銅金屬在氧化氣氛中會呈現出綠色調,雍正時期在繼承前代銅綠釉的基礎上,研製出摻進其他金屬呈色劑的各種綠釉瓷器,創造了多種新的色調。菊瓣盤中屬於綠釉系列的有三件:綠、蔥綠、湖綠。

灑藍釉菊瓣盤,因藍釉的色地上有噴灑如水點般的均勻斑點,而稱為「灑藍」。雍正時期,施釉方法有所創新,以噴吹法在瓷胚上吹滿星點狀青料,再上一層透明釉。由於人工吹釉技藝需要長時間經驗的積累,故灑藍製品一直十分稀少。

綠哥釉小橄欖瓶,清雍正,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綠哥釉小橄欖瓶,綠哥釉,又稱綠郎窯,它是和郎窯紅並存的品種。器物內外釉均為蘋果青綠色,開細小紋片,綠郎窯數量極少,十分珍貴。

松石綠釉杯,清雍正,攝影:脈動影

松石綠色澤可以說是很有Tiffany的感覺了,當然這是早了近200年。

霽藍釉小杯,清雍正,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霽藍釉小杯,此杯胎薄體輕,造型規整,釉色均勻潤澤。此類霽藍釉器物多在祭祀時使用,因此又被稱為祭藍釉。

天藍釉雙龍耳瓶,清雍正,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天藍釉雙龍耳瓶,通體施天藍色釉,凸起數道弦紋,兩側口、肩之間對稱置龍形柄,肩部有八組橢圓形模印貼花裝飾。

天藍釉帶紫釉座缽缸,清雍正,攝影:動脈影

雍正天藍釉瓷器的燒造在康熙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形成深淺不一的兩種釉色,深若雨後晴空,淡趨月白。

右下為胭脂紫釉菊瓣盤
胭脂水釉菊瓣盤(非故宮舊藏十二色藏品)
胭脂水釉碟,清雍正,攝影:脈動影

菊瓣盤中有一件胭脂紫釉盤,胭脂紫是康熙年間由西方引進的一種以金為呈色劑的紅粉低溫釉。雍正時將其發展到極致,有深、淺兩種顏色,淺的為粉紅,俗稱胭脂水;深的接近玫瑰紅,俗稱胭脂紫。清代的胭脂水或胭脂紫均為官窯瓷器,因為數量稀少,故極其名貴。

胭脂紫釉碗,清雍正,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胭脂紫釉碗,碗內飾暗花雙行龍及雲紋兩朵,外部通體胭脂紫釉,足內施白釉。此胭脂彩小碗造型秀美,小巧玲瓏,色彩嫵媚,紅中泛紫,表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為胭脂彩藝術的極品。

胭脂紅釉盤,清雍正,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胭脂紅釉盤,盤內及足內均施白釉,外壁施胭脂紅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圈。從傳世品看,雍正朝胭脂紅釉瓷器造型有瓶、罐、盤、碗、杯、碟等,均胎體輕薄,玲瓏俊秀,多數為內白釉,外胭脂紅釉,極少數為內外均施胭脂紅釉。

淡粉釉瓶,清雍正,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淡粉釉瓶,此瓶胎質潔白細潤,造型秀美,釉色均勻純正,淡粉色如三月桃花,淡雅宜人。金紅釉瓷器為雍正時創燒,在官窯傳世品中亦很罕見。此瓶是典型的雍正官窯製品,為傳世之珍。

黃地琺瑯彩梅花紋碗,清雍正,攝影:脈動影

黃釉的華麗、紅釉的高貴、藍釉的肅穆、胭脂水釉的嫵媚、天藍釉的靜謐、秋葵綠釉的鮮嫩、窯變釉的奇妙,林林總總,美不勝收。而雍正皇帝除了豐富了宛如清代「潘通」色譜的各類釉色外,對於撞色和衝擊感的審美搭配亦是得心應手。

黃地琺瑯彩梅花紋碗背面及底部,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黃地琺瑯彩梅花紋碗,外壁施黃彩地,純淨無瑕,上繪梅花一株,虯枝橫斜,紅、白兩色梅花嬌美豔麗,一側題五言詩:「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來。」詩句上首署篆印「先春」一方,下首有「壽古」、「香清」二印。

琺瑯彩瓷自清康熙晚期創燒後一直被視為名貴的宮廷御用瓷器,深受歷代皇帝的珍愛。雍正時,琺瑯彩瓷的燒制更為皇帝重視,燒制時往往要秉承御旨,在怡親王的主持下,分別於清宮造辦處、圓明園造辦處及怡親王府三處設窯燒制。其繪畫多出於清宮如意館畫師之手,精妙絕倫,形成了融詩、書、畫為一體的藝術風格,使琺瑯彩工藝達到了歷史的高峰。此碗仍沿用了康熙琺瑯彩的色地裝飾手法,與繪畫相結合,設色豔麗,繪畫精細。

紫紅地白梅琺瑯彩小盅,清雍正,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紫紅地白梅琺瑯彩小盅,通體紫紅色地上用琺瑯彩繪白色梅花,黑色樹幹。器物小巧,色彩對比鮮明,繪畫技藝高超,為雍正琺瑯彩中的精品,故宮博物院僅有1對。

C調 C'rystal水滴杯——玩彩系列

人們對於色彩的辨識和搭配,古今中外都有各類學術體系。而無論是雍正帝的神仙審美,還是西方的色彩學大師們,都是以顏色來彰顯個性,牽動情緒。

C調C』rystal水滴杯全新「玩彩」系列,以猶如釉彩般光澤的高飽和度調色與代表著心願成真的和紙紙鶴,形成趣味對比,為生活增添一份鮮活亮彩。

部分圖片來源:動脈影

參考資料:

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

故宮博物院-《雍正十二色菊瓣盤》,作者:王建華

相關焦點

  • 雍正皇帝死亡之謎
    早在呂案定讞前,浙閩總督李衛已上奏雍正:呂氏一門,無論男女老幼俱已嚴禁。連呂留良父子的塋地也早已遣人監視,留良的孫女女絕無漏網的可能。何況雍正臨終前一直住於圓明園離宮,此處至雍正二年起即設護軍營,衛士晝夜巡邏,戒備森嚴,一個女子決難潛入寢宮刺殺皇帝。那麼雍正究竟是怎麼死的呢?
  • 十全十美的雍正皇帝,雍正皇帝真正的死因是什麼?
    雍正十二年,大清跟準噶爾的戰爭陷入僵局,雙方議和,經過一年的談判最終議和以杭愛山作為分界線,以東歸大清,以西歸準噶爾。但是也就在這一年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那麼怎麼總結雍正皇帝一生?
  • 雍正皇帝,不僅是位帝王,還是個書法家
    雍正皇帝,不僅是位帝王,還是個書法家在清朝帝王中,若論書法功力,雍正皇帝佔有舉足輕重的席位。誠如田忠彥在《淺說清代盛世帝王書法》中對祖孫三代翰墨之論述:"雍正書法與康熙、乾隆相比,康熙的字逸美,雍正的字放達,乾隆的字甜麗,相比之下,雍正的字更為舒展,意趣表達則更為自然。"這算是比較客觀中肯的評價。
  • 《雍正王朝》中雍正是個憋屈的好皇帝,那歷史上雍正到底如何?
    這部電視劇可謂是「神仙陣容」,主角雍正帝由唐國強飾演,康熙帝由焦晃飾演,最大反派老八由王繪春飾演,職場達人張廷玉由已經逝去的杜雨露先生飾演,不可一世的大將軍年羹堯由杜志國飾演,雍正寵臣李衛由李毅飾演。
  • 二月河筆下的雍正皇帝
    [耍家兒說第95期]   曾經寫過兩篇文字說道過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康熙是乾隆的爺爺,乾隆是康熙的孫子,在在康熙與乾隆之間還有一個雍正皇帝
  • 雍正皇帝上臺以後,囚禁了好幾個兄弟,真的放過了老十嗎?
    雍正怎麼可能放過自己的政敵?十阿哥胤雖然只是「奪嫡助攻手」,但也被雍正削爵幽禁了十多年。不過這位十阿哥憋著氣要熬死政敵,最終如願以償地活到了乾隆年間,並且被乾隆皇帝假惺惺地釋放封爵,總算是得了善終。康熙的兒子中,如果論出身的高貴,這位十阿哥胤僅次於廢太子胤礽。
  • 雍正皇帝的御批奏摺
    雍正皇帝的御批奏摺~(仔細看,竟然還有錯字?) 臣子問安,雍正還回答「你好麼」。而且臣子自稱「奴才」,雍正刻意圈起來改成了「臣」字,還加了批語「以後寫臣字得體」。 不明就裡的小夥伴可能覺得這個皇帝真的沒那麼高高在上,或者說不那麼「形式主義」,不希望把臣子稱做奴才。其實這恰恰是他恪守傳統的表現!
  • 我們今天該如何評價雍正皇帝?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帝王?
    對於我們這些平民百姓來說,雍正在中國歷史上二百餘位皇帝當中,他還算是一個不錯的皇帝。雍正的黑料,有史可察的無非就是虐待兄弟、殘殺功臣,但是說實話這跟我們這些平民百姓有何關係?雍正殘殺幾個功臣,虐待幾個愛新覺羅家的子孫,和我們這一介草民有什麼關係?對平民百姓來說,只要有一口飽飯吃,他就是好皇帝。封建時代,平民百姓最怕的是什麼?
  • 康熙皇帝的第四個兒子:雍正是如何當上皇帝的
    康熙皇帝的第四個兒子:雍正是如何當上皇帝的雍正,康熙皇帝的第四個兒子,從來沒有當過太子。在整個康熙王朝,只有康熙的二兒子兩次被任命為太子。然而,最後,由於他的陰謀,他被康熙拋棄了。沒有人成為王子。一、雍正即位:表述一,修改遺囑。
  • 有人說雍正皇帝是真性情,歷史上真實的雍正是怎樣的
    雍正皇帝的個人簡歷雍正皇帝,是清朝第五位皇帝,是入主中原,定都北京的第三位皇帝,前面兩位是順治帝和康熙帝。雍正原名愛新覺羅胤禛,在位13年。雍正在政治方面的成就1.強化密折制度密折有助於皇帝了解社會的動態,按照動態發展調整自己的策略,有利於穩定統治,雍正把密折範圍擴大到布政使、按察使、學政等,內容涉及風俗等方面。
  • 皇帝抽空也抄經,雍正的祈福秘訣,都在這4000萬金剛經裡
    奢貴的黑金配色、奏摺設計、觸感細膩的緞面紙,搭配筆墨香座四件套,無論是抄寫、誦讀、或藏於家中,都是首選。後被乾隆皇帝重新裝潢,尊奉為護國鎮物,藏於內宮。寓神韻於筆墨之中,使行筆皆在法度之內,細觀每一字,剛勁不失秀雅,為歷代皇帝御筆書法之上品。完美呈現雍正御筆經文,集「賞·習·臨摹」於一體,是不可多得之臻品。
  • 《紅樓夢》不是針鋒相對的直指雍正王朝,這是曹雪芹恨雍正抄家
    讀《紅樓夢》時總奇怪為什麼好人沒好報,一僧一道兩個神仙也不救甄士隱,甄士隱孩子丟了,(影射雍正五年賜死第三個皇子:愛新覺羅·弘時)家也燒的乾乾淨淨,最後身體快不行還出家,慘不忍睹!這都是在罵雍正,這就通了。賈雨村當上官又被罷黜,皇上還大怒,就同書生一樣放出去賣三年字,賈雨村出去三年當老師。基本上二個故事沒有多少更改!
  • 雍正的「常務副皇帝」胤祥,從沒被雍正猜忌過,其實雍正很放心
    雍正八年的時候,怡親王胤祥去世,他為雍正嘔心瀝血一生,他的去世讓雍正悲痛不已,雍正下旨「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就這樣,胤祥成為了清朝「守成」階段獲封「鐵帽子王」第一人。可見雍正皇帝對怡親王信賴有加,後世說胤祥是當時的「常務副皇帝」其實一點也不誇張。雍正帝畫像但是讓人疑惑的是,雍正帝如此看重皇權,他怎麼會對胤祥一點猜忌心都沒有呢?他當真全心全意相信自己的十三弟嗎?
  • 《雍正皇帝·九王奪嫡》走近馬來西亞讀者
    湖北日報訊(記者韓曉玲、通訊員韓澍東)11月29日,記者從長江文藝出版社獲悉,經過長達4年的精心翻譯和打磨,《雍正皇帝·九王奪嫡》馬來文版面世,由馬來西亞國家語文局出版。《雍正皇帝·九王奪嫡》是已故著名作家二月河的長篇歷史小說《雍正皇帝》第一卷,也是中國當代歷史小說的典範之作。2016年,在馬來西亞湖北傳媒周期間,長江文藝出版社與馬來西亞漢文化中心達成合作,就該書的馬來文版項目進行版權籤約。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植介紹,如今,《雍正皇帝·九王奪嫡》馬來文版面世。
  • 鄔思道為雍正立下汗馬功勞,為什麼雍正當皇帝卻沒有提拔他?
    《雍正王朝》是最有名的清宮戲,主要講述的是雍正皇帝的一生。其實在我們的印象中雍正是很低調的一個皇帝。沒有父親康熙和兒子乾隆有名。雍正能夠從九子奪嫡中脫穎而出,離不開一個人的出謀劃策,這個人就是鄔思道。可是為什麼最後雍正做了皇帝鄔思道卻沒有被重用。
  • 「常務副皇帝」胤祥,為何不會被雍正猜忌?3大原因,雍正很放心
    經過「九子奪嫡」事件殘酷洗禮的雍正皇帝,初一登基就被「繼位不合法」的負面輿論包圍,為了穩定統治根基、控制朝廷局面,性格本就「雄猜陰鷙」的雍正皇帝開始了一場血腥殘酷的政治清算。在奪嫡過程中,在皇權更迭過程中對雍正皇帝都能鼎力相助,甚至不惜身陷囹圄的皇十三子胤祥,自然會贏得雍正皇帝的感恩和信任。
  • 填坑行動——雍正皇帝的神助攻
    雍正皇帝在文治武功方面,終於有了和他的父皇相較的資本。但美中不足的是,他倚仗為左膀右臂的年羹堯和"舅舅"隆科多境遇卻很不好。前一位已經在雍正三年被命令獄中自盡,而"舅舅"隆科多,也由於威權過盛,被雍正不斷的打壓。因此,雍正又不得不擔上"鳥盡弓藏"的名聲。正在雍正皇帝心情不爽的時候,羅剎國來湊熱鬧了。這一次,是雍正的父親康熙皇帝挖的坑。
  • 從琺瑯彩瓷器看雍正皇帝的審美
    清雍正皇帝的審美觀,是公認的皇帝中審美觀非常好的一位皇帝。眾所周知,琺瑯彩瓷器自康熙一朝創燒以來,由於琺瑯彩料的匱乏,因此在康熙一朝的琺瑯彩瓷器大多都是比較單調的,例如有紅地的、黃地的、藍地的等,加上花卉的紋樣,使得琺瑯彩瓷這一舉世矚目的產品,並沒有達到國人最高的美感。
  • 雍正皇帝的那些事兒,也是步步驚心
    來源|譚論古今 雍正(1678.12.13-1735.09.28),即愛新覺羅 胤禛(yìnzhēn),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年號雍正,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在位十三年(1722-1735),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駕崩於圓明園
  • 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哪個皇帝的成就最高?
    眾所周知,在清朝的皇帝中,比較有作為了那就是康熙、雍正、乾隆皇帝了,他們三人在位時間總達100多年,幾乎佔了清朝的一半時間,可謂是一代盛世了,康熙、雍正、乾隆也是父子相繼,就此,創造了歷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話,到如今也是被世人一直傳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