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語言文化數字博物館是全國第一家專門針對北京語言文化而建造的網上數字博物館。&34;項目於2012年5月啟動,於2017年12月19日通過專家鑑定。在北京市語委辦公室主持下,市文化、文物、地方志部門及各區語委、文委大力支持,形成國內第一份完整系統的語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報告《北京語言文化資源調查報告》,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的10餘位專家和數十名研究生參與了該項目的研究開發。信息系統和資料庫軟體由北京語言大學荀恩東教授團隊設計開發。
美國《紐約時報》曾刊登這樣一則報導,稱北京話正在漸漸消失……
北京方言最顯著的特徵是在音節結尾處添加兒化音。這個特點加上頻繁地將輔音&34;的習慣讓北京方言具有一種簡練、詼諧的感覺。比如,普通話的&34;在北京方言中成了&34;。但是,北京方言正在消失,其原因包括在學校和辦公室使用標準語言、舊城改造和外來人口。如今在北京的大街上,幾乎一點兒也聽不到老北京話了。
語言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是文化的基礎要素和鮮明標誌,是非物質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瀕危語言圖譜》,全世界有7000多種語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語言將在本世紀消亡。面對這種語言瀕危甚至消亡現象,保護世界語言資源,建設專題性的&34;,搶救、收集、保護和利用世界範圍內各民族的語言資源和文化資源意義深遠。
據悉,截至目前世界上有60多個與語言文化主題相關的博物館,國內諸如廣西賀州語言博物館、廣西民族大學語言博物館、上海外國語大學語言博物館、河南安陽中國文字博物館、北京語言文化數字博物館等;國外諸如美國聯邦語言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Language)、加拿大語言博物館(Canadian Language Museum)、法國Mundolingua博物館、立陶宛語言博物館(Lithuania Language Museum)等。語言博物館是有效保護、發展語言資源,加快語言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
&34;是國內第一個面向語言文化而研發的開放式數字博物館。共包括北京地域口傳文化研究、北京話/普通話詩文吟誦研究、北京皇家園林廟宇名人故居楹聯匾額研究、北京地名文化研究、北京御製三山五園詩集資料庫建設與研究、北京語言文化圖解詞典編創、北京話研究歷史文獻敘錄及目錄、北京外語使用情況研究、北京語言資源數字博物館建設等9 個子項目。
作為社會公共文化資源,&34;的內容涉及北京方言、北京口傳文化、北京話土語圖典、北京話詩文吟誦、北京地名文化、北京名園楹聯匾額、北京三山五園御製詩、北京話研究歷史文獻等北京語言文化資源,不僅是人們了解認識北京語言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搶救、整理、保護正在迅速變化的北京語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平臺,在非遺保護、文化宣傳、社會教育、學術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34;項目課題組經過多年工作,在語言資源採集、匯聚和開發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數字博物館最早在2017年9月首屆中國北京國際語言文化博覽會上對外開放展示。在研發中還編撰了多部北京語言文化讀本,如《京腔京韻—北京話例說》《留存記憶—老北京地名文化尋蹤》《京韻流芳—北京民間曲藝選介》《古都雅韻—北京名園楹聯匾額賞析》《餘音迴響—老北京俗語民謠述聞》《名不虛傳—北京老字號的語言與文化》,這些讀本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進一步豐富了北京語言文化研究和傳播的內容。
多部北京語言文化讀本
&34;於2018年正式上傳北京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官網&34;,成為全社會共享的公共文化資源。
北京語言文化數字博物館包括北京方言、北京口傳文化、北京土語詞典、北京吟誦、北京地名文化、清代皇家園林御製詩、北京話研究文獻、北京楹聯8個線上展廳。
&34;8個線上展廳
北京口傳文化
&34; 包括500多段,除了老北京商業叫賣外,還有數來寶、太平歌詞、子弟書、十不閒、蓮花落、岔曲等30餘種在北京街頭巷尾流傳的京腔京韻。
&34;頁面
北京楹聯
北京楹聯典藏系統頁面
北京楹聯系統可採用地圖模式、景點模式觀看。其中地圖模式可以看到北京16個區縣中楹聯的分布地圖,點擊地圖中的點,即可看到楹聯的照片、米字格中的楹聯書法,以及詳細的閱讀注釋。
荀恩東,博士,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漢語國際教育技術研發中心副主任,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在研項目《句法語義分析及其應用開發》的項目負責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中國計算機學會名詞專委會副主任,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副研究員,主要從事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技術研究和開發工作。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主持多項國家86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承擔多項部委和公司合作的項目,主持或參與開發了機器翻譯、句法分析、信息檢索、語音合成和語音識別等多種實用系統。
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
北京語言大學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正式成立於2016年5月25日,是積極響應《北京高等學校高精尖創新中心建設計劃》,經北京市教委認定並依託北京語言大學進行建設的實體科研機構。
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將充分尊重科學規律和人才智慧,發揮北京語言大學的學科資源和人才優勢,以服務國家和首都發展戰略為導向,立足北京、輻射全國、放眼全球,協同國內外有關高校、科研院所、社會團體和企業機構,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匯聚全球人才、激發創新活力,著力建設以語言資源庫、語言文化博物館和&34;智能服務三大工程為基礎,集科研創新、學科孵化、產業服務、人才匯聚與培養、國際交流與合作為一體的綜合性創新平臺。
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將對世界語言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分期開發和創新性應用,3年集中建設急需語種資源,5年建設重要語種資源,10年基本完成&34;沿線國家全部語種建設,20年力爭完成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官方語言資源建設。同時,力爭在5年內完成語言資源與智能學科及語言產業發展頂層規劃,10年內建成語言產業集群和完整的產業鏈條,引進和培養一批語言資源和智能領域的傑出專家學者,為國家對外開放戰略的順利實施和未來全球語言資源與智能技術研發奠定堅實的基礎。
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的成立及建設,對落實以&34;為代表的建設&34;國家重大戰略,實現世界語言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和利用,提高信息化時代的語言智能教育水平和人類語言生活質量,以及推動北京語言大學&34;建設,提升北京語言大學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核心競爭力和知名度,具有重大意義。
歡迎關注&34;頭條號,第一時間獲取關於北語的最新資訊!
素材來源: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官微、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官網、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