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第一家!北京語言文化數字博物館:"消失"的老北京方言被保存在這裡!

2020-09-03 北京語言大學招生辦

北京語言文化數字博物館全國第一家專門針對北京語言文化而建造的網上數字博物館。&34;項目於2012年5月啟動,於2017年12月19日通過專家鑑定。在北京市語委辦公室主持下,市文化、文物、地方志部門及各區語委、文委大力支持,形成國內第一份完整系統的語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報告《北京語言文化資源調查報告》,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的10餘位專家和數十名研究生參與了該項目的研究開發。信息系統和資料庫軟體由北京語言大學荀恩東教授團隊設計開發。

正在消失的北京話

美國《紐約時報》曾刊登這樣一則報導,稱北京話正在漸漸消失……

北京方言最顯著的特徵是在音節結尾處添加兒化音。這個特點加上頻繁地將輔音&34;的習慣讓北京方言具有一種簡練、詼諧的感覺。比如,普通話的&34;在北京方言中成了&34;。但是,北京方言正在消失,其原因包括在學校和辦公室使用標準語言、舊城改造和外來人口。如今在北京的大街上,幾乎一點兒也聽不到老北京話了。

語言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是文化的基礎要素和鮮明標誌,是非物質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瀕危語言圖譜》,全世界有7000多種語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語言將在本世紀消亡。面對這種語言瀕危甚至消亡現象,保護世界語言資源,建設專題性的&34;,搶救、收集、保護和利用世界範圍內各民族的語言資源和文化資源意義深遠。

據悉,截至目前世界上有60多個與語言文化主題相關的博物館,國內諸如廣西賀州語言博物館、廣西民族大學語言博物館、上海外國語大學語言博物館、河南安陽中國文字博物館、北京語言文化數字博物館等;國外諸如美國聯邦語言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Language)、加拿大語言博物館(Canadian Language Museum)、法國Mundolingua博物館、立陶宛語言博物館(Lithuania Language Museum)等。語言博物館是有效保護、發展語言資源,加快語言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

北京語言文化數字博物館

&34;是國內第一個面向語言文化而研發的開放式數字博物館。共包括北京地域口傳文化研究、北京話/普通話詩文吟誦研究、北京皇家園林廟宇名人故居楹聯匾額研究、北京地名文化研究、北京御製三山五園詩集資料庫建設與研究、北京語言文化圖解詞典編創、北京話研究歷史文獻敘錄及目錄、北京外語使用情況研究、北京語言資源數字博物館建設等9 個子項目。

作為社會公共文化資源,&34;的內容涉及北京方言、北京口傳文化、北京話土語圖典、北京話詩文吟誦、北京地名文化、北京名園楹聯匾額、北京三山五園御製詩、北京話研究歷史文獻等北京語言文化資源,不僅是人們了解認識北京語言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搶救、整理、保護正在迅速變化的北京語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平臺,在非遺保護、文化宣傳、社會教育、學術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34;項目課題組經過多年工作,在語言資源採集、匯聚和開發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數字博物館最早在2017年9月首屆中國北京國際語言文化博覽會上對外開放展示。在研發中還編撰了多部北京語言文化讀本,如《京腔京韻—北京話例說》《留存記憶—老北京地名文化尋蹤》《京韻流芳—北京民間曲藝選介》《古都雅韻—北京名園楹聯匾額賞析》《餘音迴響—老北京俗語民謠述聞》《名不虛傳—北京老字號的語言與文化》,這些讀本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進一步豐富了北京語言文化研究和傳播的內容。

多部北京語言文化讀本

&34;於2018年正式上傳北京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官網&34;,成為全社會共享的公共文化資源。

北京語言文化數字博物館包括北京方言、北京口傳文化、北京土語詞典、北京吟誦、北京地名文化、清代皇家園林御製詩、北京話研究文獻、北京楹聯8個線上展廳。

&34;8個線上展廳

北京口傳文化

&34; 包括500多段,除了老北京商業叫賣外,還有數來寶、太平歌詞、子弟書、十不閒、蓮花落、岔曲等30餘種在北京街頭巷尾流傳的京腔京韻。

&34;頁面

北京楹聯

北京楹聯典藏系統頁面

北京楹聯系統可採用地圖模式、景點模式觀看。其中地圖模式可以看到北京16個區縣中楹聯的分布地圖,點擊地圖中的點,即可看到楹聯的照片、米字格中的楹聯書法,以及詳細的閱讀注釋

延伸閱讀:

荀恩東,博士,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漢語國際教育技術研發中心副主任,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在研項目《句法語義分析及其應用開發》的項目負責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中國計算機學會名詞專委會副主任,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副研究員,主要從事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技術研究和開發工作。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主持多項國家86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承擔多項部委和公司合作的項目,主持或參與開發了機器翻譯、句法分析、信息檢索、語音合成和語音識別等多種實用系統。

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

北京語言大學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正式成立於2016年5月25日,是積極響應《北京高等學校高精尖創新中心建設計劃》,經北京市教委認定並依託北京語言大學進行建設的實體科研機構。

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將充分尊重科學規律和人才智慧,發揮北京語言大學的學科資源和人才優勢,以服務國家和首都發展戰略為導向,立足北京、輻射全國、放眼全球,協同國內外有關高校、科研院所、社會團體和企業機構,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匯聚全球人才、激發創新活力,著力建設以語言資源庫、語言文化博物館和&34;智能服務三大工程為基礎,集科研創新、學科孵化、產業服務、人才匯聚與培養、國際交流與合作為一體的綜合性創新平臺。

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將對世界語言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分期開發和創新性應用,3年集中建設急需語種資源,5年建設重要語種資源,10年基本完成&34;沿線國家全部語種建設,20年力爭完成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官方語言資源建設。同時,力爭在5年內完成語言資源與智能學科及語言產業發展頂層規劃,10年內建成語言產業集群和完整的產業鏈條,引進和培養一批語言資源和智能領域的傑出專家學者,為國家對外開放戰略的順利實施和未來全球語言資源與智能技術研發奠定堅實的基礎。

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的成立及建設,對落實以&34;為代表的建設&34;國家重大戰略,實現世界語言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和利用,提高信息化時代的語言智能教育水平和人類語言生活質量,以及推動北京語言大學&34;建設,提升北京語言大學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核心競爭力和知名度,具有重大意義。

歡迎關注&34;頭條號,第一時間獲取關於北語的最新資訊!

素材來源: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官微、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官網、央廣網

相關焦點

  • 尋找遺失的老北京「土話」
    昨日,「尋找正宗老北京·保護地道北京話」活動舉行方言發音人面試,選手被要求用老北京話說出所給的語句。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新京報訊 (記者杜丁)已有400年歷史的老北京「土話」將被重新喚醒。昨日,「尋找正宗老北京·保護地道北京話」活動啟動,93名老北京人將塵封已久的北京方言一點一滴回憶起來。  人大代表建議保護傳承北京方言  據介紹,北京話並不等於北京土語,所謂的「北京土話」,是四合院裡的一句閒侃、茶館裡的一場評書、馬三立的一段相聲。近30年間,北京土話隨著城市的擴大和變遷正在逐漸消失。  「如今說地道北京話的人並不好找。」
  • 「京腔兒」在消失,記錄純正北京話的資料庫年底上線
    68 歲的高國森(音)說,「你在大街小巷裡一定聽不到純正的老北京話了,我跟自己家裡人或是髮小兒都不說北京話了。」北京市政府認定,高國森講的就是一口「純正」的老北京話。北京方言最突出的特徵就是要在話尾加「兒」化音。兒化音再加上「吞」音,讓北京話透著一股簡練詼諧的勁兒。舉例來說,普通話裡的「不知道」,在北京話裡就變成了「不兒道」(「burdao」連讀)。
  • 老北京參選方言發音人 專家感慨正宗京腔不好找
    但從小在父輩的耳濡目染中,張弛還是接觸了不少北京方言:「比如老輩兒說孩子賴床,會說『老爺兒曬屁股了』,這裡『老爺兒』就是指太陽。」張弛還舉出父母在家常用的一些方言,如「來客人了」,叫「來qie(三聲)了」等。  張弛坦言,現在一開口下意識就會說普通話。他覺得這次活動很有意義,在他看來,方言、口語都是歷史文化遺產,應該得到保留。
  • 咱北京話有了個博物館!
    國內首個面向語言文化而研發的開放式數字博物館北京語言文化數字博物館正式上線!咱北京話有了博物館100餘名北京人在博物館中發聲用標準京片子講北京故事!北京語言文化數字博物館分為八個板塊她到底長什麼樣兒?跟著哏兒哥一起瞧瞧吧!
  • 老北京土語方言如今已消失過半,這幾句話你猜得到是何意思嗎?
    老北京語言的傳承面臨很嚴峻的形勢,我小時候經常說的那些老北京土語方言,包括歇後語、俏皮話和諺語,到現在已經喪失了一大半了,說話的味道也發生了變化。目前人藝能夠說老北京話的就四五個人,怎麼能演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茶館裡的眾多人物呢?受國家保護的動物滅絕了,還有標本存在,可語言要是喪失了,能製作標本嗎?老北京話喪失了就真沒了,比如「拍腦袋送你」,這在幾十年前老北京還有人說,在一百年前是經常說的。這句話是什麼人對什麼人說的呢?是舅舅對外甥說的。滿族人有個說法,叫「娘親舅大」。
  • 日媒:方言是中國寶貴的財富,卻可能消失,為何年輕人不願說方言
    ,方言是中國寶貴的財富,是中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但是有日本學者認為,如今中國使用方言的人數正在快速下降,未來很多中國方言或許會消失。一方面是社會趨勢,如今身處大城市的年輕人,使用的都是普通話,普通話作為全國通用語言,普及度比方言高得多,所以在外工作時並不會用到方言,即使是回到家,很多人都依舊願意用普通話。語言統一是未來的趨勢,它能讓人交流更加方便,消除地區差異,促進人才流通。
  • 深圳能否建一座方言博物館
    也由此想到,如果說語言特別是方言是一種歷史的活化石,今天,我們所身處的這個人口頻繁流動和城市化速度之快史無前例的時代,方言的消失速度也在加快。為了免除後人類似的遺憾,我們能否為各地方言進行音頻存檔呢?或者說,這些年來在文化領域持續發力的深圳,能否建立一座方言博物館呢? 事實上,在此之前,全國多個城市已經開啟了方言保護行動。
  • 調查:年輕人講話不帶京腔就是北京話消失?
    北京語言大學語言資源研究所、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張世方在接受北京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北京城市化的加速、胡同大雜院拆遷、人口流動頻繁等等因素,都對北京方言產生影響。老北京人覺得兒孫輩說的已經不是北京話,這其實表明北京話本身正在發生變化。「我們在保護北京話,做音頻收集,但其實語言的變化和融合是客觀存在的。
  • 北京開建語言資料有聲資料庫 鄉音老詞兒丟不得
    這不是德雲社的相聲演出,也不是人藝劇場的話劇表演,而是11月28日在西城區語委辦舉行的北京方言發音人的面試現場。   這場面試是為中國語言資料有聲資料庫北京庫建設項目採集原始數據。面試現場,58位「老北京」拉開了架勢,來了一場風趣幽默的「嘴仗」。
  • 保護文化遺產:用方言傳承文化"DNA" 讓地名照亮回家的路
    2月21日「國際母語日」剛剛過去,《人民日報》當天發表了一位語言學者的文章,專門提到了「方言」與「共同語」的關係,提出「方言與人的鄉土文化更為親暱、更為契合,它攜帶著更多的文化密碼」。此前,也有學者認為,方言是文化的「DNA」,在文化傳承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 保護方言,即是傳承文化的「DNA」。那麼,我們要做些什麼?
  • 方言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呀,在普通話推廣的今天,方言會消失嗎?
    語言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與組成部分,方言屬於語言的變體。雖然隨著時間與空間的變遷,方言也會發生變化,但某地區或民族的思維習慣、文化傳統等還是會在它的身上發現這樣那樣的深刻印跡,所以說,方言其實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中國的瀕危語言保存和保護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瀕危語言數字博物館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14ZDB106)。《中國青年報》《中國商報·新聞周刊》《北京科技報》《今日北京》等首都幾家報紙報導了我國語言瀕危現象,把此前只在學界關注的問題展現在大眾面前,發出了傳統語言面臨消亡的警示。2005年4月,在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省廣州市召開了主題為保護南方少數民族瀕危語言和文化的南方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研討會,(20)廣東省黨報《南方日報》和《南方網》作了報導。
  • 93位老北京「飆」正宗京腔兒
    但從小在父輩的耳濡目染中,張弛還是接觸了不少北京方言:「比如老輩兒說孩子賴床,會說『老爺兒曬屁股了』,這裡『老爺兒』就是指太陽。」張弛還舉出父母在家常用的一些方言,如「來客人了」,叫「來qie(三聲)了」等。   張弛坦言,現在一開口下意識就會說普通話。他覺得這次活動很有意義,在他看來,方言、口語都是歷史文化遺產,應該得到保留。
  • 中國啟動有聲資料庫建設 搶救保存各地方言(圖)
    日前,國家語委在蘇州正式啟動了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建設試點工作,以搶救保存各地的方言。前來參加啟動儀式的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趙沁平表示,隨著經濟全球化,我國的漢語方言、少數民族語言開始急速變化,有些已趨於萎縮和衰亡。
  • 北京國際設計周丨胡同博物館的文化裂變
    或者,簡單些,來北京東四胡同博物館,作為2020北京國際設計周分會場,體驗胡同文化展、胡同創意市集、胡同非遺工坊、胡同演藝、胡同文化大師沙龍五大版塊的活動,可謂將「風」、「俗」、「人」、「情」匯集至一處,讓你身臨其境的感受在人潮中,聲、色、律、動,活靈活現的北京文化。
  • 標準「京片子」博物館即將上線!先來套北京話6級試下身手吧!
    國內首個面向語言文化而研發的開放式數字博物館北京語言文化數字博物館即將上線! 在即將亮相的北京語言文化數字博物館裡,這些北京話的變遷將通過「北京話」講述。館裡專門開闢了北京方言展區,100餘位北京人,男女不同,老幼兼有,通過北京話講北京故事。「這次展示的主要是城區的北京話,選拔髮聲人的條件之一就是在北京居住多年,說地道的北京方言。
  • 北京話日漸式微 語委辦表示考慮開設方言校本課程
    央廣網北京6月1日消息(記者紀樂樂)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北京市語委辦公室主任賀宏志昨天表示,北京市正探索開設校本課程、方言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以帶動青少年保護和傳承老北京話。  昨天,首份《北京市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在京發布。這是我國第一部地方語言狀況的調查報告。
  • 清華池博物館向市民免費開放,在這裡了解老北京浴池文化
    想了解老北京浴池文化,可以到清華池博物館看看。6月5日,清華池博物館落成並正式向市民免費開放。博物館裡介紹了清華池百年溯源、百年奮鬥、百年技藝、百年傳承、中華足醫的光輝歷程。記者看到,博物館裡通過歷史資料,實物,展現了清華池從1905年到今天的曲折發展歷程。相關負責人說,建立博物館就是希望讓百姓走進博物館了解歷史,體驗非遺技藝,讓老字號更加深入人心。上午,老顧客劉阿姨說,她總到這裡修腳,順便到大廳裡的博物館看看,也能了解老北京浴池文化。
  • 老北京代言地道北京話 高國森成老年男性發音代表
    鞏崢攝  本報記者 鞏崢  宣武門外鐵門胡同65歲的老住戶高國森,擱在人堆兒裡一點兒不顯眼,可如今他有了一個新頭銜,那就是——地道北京話發音人。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去年開始尋找正宗「老北京」,保護地道北京話的活動。憑藉一口京腔京韻,四輩兒都是「老北京」的高國森脫穎而出,成為城區組唯一一名老年男性代表。
  • 「老北京」代言地道北京話 2000餘字詞句錄了一周
    鞏崢攝  宣武門外鐵門胡同65歲的老住戶高國森,擱在人堆兒裡一點兒不顯眼,可如今他有了一個新頭銜,那就是——地道北京話發音人。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去年開始尋找正宗「老北京」,保護地道北京話的活動。憑藉一口京腔京韻,四輩兒都是「老北京」的高國森脫穎而出,成為城區組唯一一名老年男性代表。  眼下,他剛剛完成了老北京話的錄音保護,這在北京歷史上也是頭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