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生離死別之名篇賞析——《雨霖鈴 寒蟬悽切》

2020-12-04 揚清侃教育

情人生離死別之名篇賞析——《雨霖鈴 寒蟬悽切》

《雨霖鈴·寒蟬悽切》是宋代詞人柳永的作品,收錄於 《全宋詞》中。此詞上片細膩刻畫了情人離別的場景,抒發離情別緒;下片著重摹寫想像中別後的悽楚情狀。全詞遣詞造句不著痕跡,繪景直白自然,場面栩栩如生,起承轉合優雅從容,情景交融,蘊藉深沉,將情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悽婉動人,堪稱抒寫別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婉約詞的代表作。

雨霖鈴·寒蟬悽切 柳永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賞析:詞的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後情景。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地點和節序。《禮記·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蟬鳴。」可見時間大約農曆七月。然而詞人並沒有純客觀地鋪敘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秋季,暮色,驟雨寒蟬,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悽涼。「對長亭晚」一句,中間插刀,極頓挫吞咽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悽涼況味。這三句景色的鋪寫,也為後兩句的「無緒」和「催發」,設下伏筆。「都門帳飲」,語本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谷。」他的戀人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餚,詞人毫無興致。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完全是寫實,然卻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的矛盾衝突何其類銳!這裡的「蘭舟催發」,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沒有他們含蘊纏綿,但卻直而能紆,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於是後面便迸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目前。真是力敵千鈞!

  詞人凝噎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內心獨白。這裡的去聲「念」字用得特別好,讀去聲,作為領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轉,下啟「千裡」以下而一氣流貫。「念」字後「去去」二字連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裡修遠。「千裡」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著色一層濃似一層;既曰「千裡」,又曰「闊」,一程遠似一程。道盡了戀人分手時難捨的別情。  上片正面話別,下片則宕開一筆,先作泛論,從個別說到一般。「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並不自他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極言時當冷落悽涼的秋季,離情更甚於常時。「清秋節」一辭,映射起首三句,前後照應,針線極為綿密;而冠以「更那堪」三個虛字,則加強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  「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成為柳永光耀詞史的名句。這三句本是想像當晚旅途中的況味,遙想不久之後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卻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悽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這畫面之中。這句景語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清人劉熙載《藝概》中說:「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說,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託,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一性,而後面這兩個警句,也將失去光彩。  「此去經年」四句,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後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棖觸而已。「此去」二字,遙應上片「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以問句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是因為它藝術上頗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宋代,就有記載說,以此詞的纏綿悱惻、深沉婉約,「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這種格調的形成,有賴於意境的營造。詞人善於把傳統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運用到慢詞中,把離情別緒的感受,通過具有畫面性的境界表現出來,意與境會,構成一種意美的境界,繪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全詞雖為直寫,但敘事清楚,寫景工致,以具體鮮明而又能觸動離愁的自然風景畫面來渲染主題,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畫龍點睛,為全詞生色,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譯文:秋後的蟬叫得是那樣地悽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裡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只有楊柳岸邊,面對悽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能和誰一同欣賞呢?(編輯 揚清)

相關焦點

  • 《雨霖鈴·寒蟬悽切》的文學魅力
    雨霖鈴《雨霖鈴·寒蟬悽切》是宋代詞人柳永的作品此詞上片細膩刻畫了情人離別的場景,抒發離情別緒;下片著重摹寫想像中別後的悽楚情狀。全詞遣詞造句不著痕跡,繪景直白自然,場面栩栩如生,起承轉合優雅從容,情景交融,蘊藉深沉,將情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悽婉動人,堪稱抒寫別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婉約詞的代表作。(出自百度百科)寒蟬悽切②,對長亭晚③,驟雨初歇。
  • 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賞析及備考集錦
    此詞當為柳永從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 【作品賞析】 《雨霖鈴•寒蟬悽切》是宋代詞人柳永的作品。此詞上片細膩刻畫了情人離別的場景,抒發離情別緒;下片著重摹寫想像中別後的悽楚情狀。全詞遣詞造句不著痕跡,繪景直白自然,場面栩栩如生,起承轉合優雅從容,情景交融,蘊藉深沉,將情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悽婉動人,堪稱抒寫別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婉約詞的代表作。 這是一首送別詞。在柳永以前,抒寫離愁別緒的詞非常多。
  • 全宋詞排名第五的千古名篇 雨霖鈴寒蟬悽切 創作背景
    柳永是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他大力創作慢詞,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他一生當中創作了大量的詞,詞風婉約,深受時人喜愛,有「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之說。記得中學課本中收錄有他的兩首詞,一首是雨霖鈴·寒蟬悽切,另一首是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當年由於對詞的創作背景全然不知加上也沒什麼興趣,學這兩首詞的時候完全是一股腦的死記硬背應付考試,體會不到作者寫詞時的內心感受,當然也鑑賞不到作者敘事之精妙和用詞之悽美。
  • 古詩詞文賞析之宋詞《雨霖鈴·寒蟬悽切》柳永
    雨霖鈴·寒蟬悽切 【宋】柳永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 解讀經典宋詞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學習這首寫離別的千古名篇
    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悽切》是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詞中作者將他離開汴京與戀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悽婉動人。上闋主要寫餞行時難捨難分的惜別場面,抒發離情別緒。「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寫悽涼的秋景,不僅點出時間。地點,而且通過對環境的描寫烘託出濃重的悽涼氣氛。「驟雨初歇」說明馬上要啟行,自然引起下面對離情的抒發。「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寫臨別時矛盾痛苦的心情,跟戀人分手,不忍別離而又不能不別。
  • 詩詞鑑賞:《雨霖鈴.寒蟬悽切》,多情自古傷離別
    詩詞鑑賞:《雨霖鈴.寒蟬悽切》,多情自古傷離別北宋.柳永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風情:指男女相愛之情愫。這首詞作於柳永被貶離開汴京之時,與情人分別,傷感之極。柳永是北宋著名的婉約派詞人,曾風靡一時,因作詞衝撞了皇帝,而被貶回家作詞曲為生。又稱「柳三變」。柳永常流連於煙花之巷,與歌女交往相甚,對待歌女非常的柔情與疼惜,其才情受到很多歌女的傾心。
  • 詩詞鑑賞:《雨霖鈴.寒蟬悽切》,多情自古傷離別
    詩詞鑑賞:《雨霖鈴.寒蟬悽切》,多情自古傷離別北宋.柳永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風情:指男女相愛之情愫。這首詞作於柳永被貶離開汴京之時,與情人分別,傷感之極。柳永是北宋著名的婉約派詞人,曾風靡一時,因作詞衝撞了皇帝,而被貶回家作詞曲為生。又稱「柳三變」。
  • 作品賞析:宋詞《雨霖鈴.寒蟬悽切》
    《雨霖鈴》宋.柳永上片: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點染之法詞「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冷落」,「清秋」都是對前兩句詞意的渲染。
  • 《雨霖鈴·寒蟬悽切》:柳永寫別情的名篇,下闕引起蘇軾爭鬥之心
    他有一首《雨霖鈴》,被認為是史上第一首「雙調慢詞」。詞牌本身自帶典故,詞曲正文更是金句層出不窮。詞中書寫兒女情長,英雄氣短,曲裡帶直,密中帶疏,訴常人難訴之情。尤其是「今宵酒醒何處」起頭的三句,把一個失意浪子的傷感與寂寞,成功地傳遞出來,激發了讀者的自動聯想。
  • 「雨霖鈴」詞牌格律解析及名篇欣賞
    「雨霖鈴」詞牌格律解析及名篇欣賞一、「雨霖鈴」簡介詞牌「雨霖鈴」是宋人借舊曲之名,另倚新聲,亦多寫離情。王灼並云:「今雙調《雨淋鈴慢》,頗極哀怨,真本曲遺聲。」 柳永詞抒寫離情別緒,詞情哀怨,與調情相符,其詞《雨霖鈴·寒蟬悽切》是經典名作。其中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 《雨霖鈴·寒蟬悽切》「點染傳情」,句句情深
    雨霖鈴·寒蟬悽切宋代:柳永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賞析》此詞當為詞人從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柳永因作詞忤仁宗,遂「失意無俚,流連坊曲」,為歌伶樂伎撰寫曲子詞。由於得到藝人們的密切合作,他能變舊聲為新聲,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礎上,創製了大量的慢詞,使宋詞開始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 樂享悅聽 ▏雨霖鈴·寒蟬悽切
    樂享悅聽 ▏雨霖鈴·寒蟬悽切 2020-10-14 17: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雨霖鈴·寒蟬悽切》柳永
    雨霖鈴·寒蟬悽切 [宋] 柳永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先世為中古士族河東柳氏,少時學習詩詞,有功名用世之志。鹹平五年(1002年),柳永離開家鄉,流寓杭州、蘇州,沉醉於聽歌買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進京參加科舉,屢試不中,遂一心填詞。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歷任睦州團練推官、餘杭縣令、曉峰鹽鹼、泗州判官等職,以屯田員外郎致仕,故世稱柳屯田。
  • 柳永的詞《雨霖鈴·寒蟬悽切》到底好在哪兒?
    《雨霖鈴》便是柳詞中最能體現這種風格的傑作。《雨霖鈴》這首詞是作者離開汴京(當時為北宋首都),與情人話別之作。從上片的描寫,我們可以這樣想像:一個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郊外,一個臨時搭起的帳篷內,一對男女飲酒話別。帳外,寒蟬悽慘地哀鳴,好象在為他倆傷別而哭泣。
  • 雅坤朗誦《雨霖鈴 •寒蟬悽切》
    官網首頁 會員中心會員註冊 預約朗誦視頻頭條 在線投稿前往雨霖鈴 •寒蟬悽切作者:柳永(北宋) 誦讀:雅 坤寒蟬悽切。
  • 雨霖鈴 賞析
    雅坤朗誦《雨霖鈴》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雨霖鈴》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這首詞是詞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離京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時寫的,是表現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這首詞寫離情別緒,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詞的主要內容是以冷落悽涼的秋景作為襯託來表達和情人難以割捨的離情。
  • 漫讀宋詞:《雨霖鈴:寒蟬悽切》
    《雨霖鈴》原為唐教坊大曲名,講述的是玄宗與楊貴妃生離死別的故事,後用為詞牌。唐人段安節《樂府雜錄》載:「《雨霖鈴》,明皇自西蜀返,樂人張野狐所制。」時梨園弟子惟張野狐一人,善篳篥,因吹之,遂傳於世。」張祜《雨霖鈴》詩云:」雨霖鈴夜卻歸秦,猶見張徽一曲新。長說上皇和淚教,月明南內更無人。「杜牧《華清宮》詩云:「零葉翻紅萬樹霜,玉蓮開蕊暖泉香。行雲不下朝元閣,一曲淋鈴淚數行。」白居易《長恨歌》曰:「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這些詩句,描述的都是此事。因此,《雨霖鈴》其調頗哀怨。
  • 《雨霖鈴》教學設計
    《雨霖鈴》此詞為柳永從汴京南下時與他心愛的人難捨難分的痛苦之情,傾吐深深的離愁時,也抒發了對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壓抑的憤懣。這首詞寫離情別緒,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詞的主要內容是以冷落悽涼的秋景作為襯託來表達和情人難以割捨的離情。宦途的失意和與戀人的離別,兩種痛苦交織在一起,使詞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 《雨霖鈴》 | 名作有聲賞析
    雨霖鈴柳永寒蟬悽切,對長亭晚,
  • 《 雨霖鈴·寒蟬悽切 》柳永:改變北宋文壇局面的偉大詞人
    《雨霖鈴·寒蟬悽切 》是柳永經典的代表作品,也是婉約派詞人的代表作品。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賞析:這首詞是婉約派詞人的代表作品,上片著重描寫分別時的場景,下片則是作者想像分別後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