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鈴·寒蟬悽切》:柳永寫別情的名篇,下闕引起蘇軾爭鬥之心

2020-10-15 倚樹聽風雨

北宋大詞人柳永擅作慢詞,並能「變舊調為新聲」修改詞曲。他有一首《雨霖鈴》,被認為是史上第一首「雙調慢詞」。詞牌本身自帶典故,詞曲正文更是金句層出不窮。

詞中書寫兒女情長,英雄氣短,曲裡帶直,密中帶疏,訴常人難訴之情。尤其是「今宵酒醒何處」起頭的三句,把一個失意浪子的傷感與寂寞,成功地傳遞出來,激發了讀者的自動聯想

當中的妙處,竟然勾起了蘇軾與之「爭鬥」之心。因此八九百年來,一直被人競相傳誦。

一、《雨霖鈴》婉約中猶帶風骨

《雨霖鈴·寒蟬悽切》——北宋·柳永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詞作意譯:驟雨初歇,秋蟬悲鳴。與愛人傍晚話別於長亭。她在都門設下酒宴為我送別,正依依不捨,船家卻來催促起程。彼此握著雙手,流淚道別,卻哽咽著發不出聲音。我將要去的地方波光千裡,天高海闊,但是霧靄沉沉。

從來多情人,最怕遇見別離,更何況是在秋天這個清冷的季節。不知今晚醒來又在何處?想那河岸邊依依的楊柳,還伴隨著今晨的清風和昨夜的殘月。此次一別,年復一年,再遇良宵也枉然。即使它有千種的風情,沒有了你,我又能向誰去說?

柳永好寫慢詞。描寫感情尤其「直白」。這既是他遭到文人輕蔑的理由,也是他在民間大受追捧的原因。比如在這一首《雨霖鈴》中,他訴說與愛人分別時,雙手交握,含淚相望,正「無語凝噎」。

換一個花間詞老派作者,就不肯直說「蘭舟催發」。非要去寫「江頭潮平」、「舟人報潮」,通過「婉約」的暗示來告訴聽者,這是船要啟航了,在催促戀人早早分手,而柳永就非要直說船夫來催促我上船。

雖然有些文人會認為柳永寫得「平鋪直敘」,但是普通人看了,卻對詞中感情一目了然。詞的上半闕對於分手的細節描寫得比較細膩,那種離別之間,無語凝噎的感覺也能讓大多數人產生共鳴。

細寫兒女情長之後,柳永筆鋒一轉,開始寫自己的前途。原來他與愛人分別後,要去的地方是千裡煙波之外的江南。那裡看似一片廣闊的天地,可惜暮靄沉沉。這是柳永詞的一大特色,他喜歡在婉約詞中喜歡摻入對個人仕途不平的憂慮,並非單寫兒女情長

到了詞的下半闕,柳永省略了行舟的過程,直接寫到「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一句後來在不同的場合被人反覆引用,成為表現文人失意心態的千古佳句。

楊柳在中國古詞中,自帶離別的意象。《詩經·採薇》有云: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而楊柳隨風動的時候,似在向遠行的人揮手送別。因此,柳永用楊柳啟發讀者對於離別的聯想。

「曉風」是今晨的清風,「殘月」是昨夜留下來的月。再加上「楊柳」,和「酒醒」,自然就把一個落寞的浪子與戀人告別,對「昨日」那種依依不捨之情表現出來了。

並且由於「今霄」一句中沒有明確地帶出戀人,這一句詞自帶唐詩的意境,可以隨意被運用到多種場合。表達一種落寞浪人「與自己的昔日告別」的感情,所以歷來受到人們喜愛。

相傳蘇軾看到這一句詞後,忍不住與友人吹噓自己。說柳詞只合十七八歲女郎,執紅牙板而唱。他自己的詞,則需要關東大漢彈鐵琵琶來合。

其實,個人認為「楊柳岸,曉風殘月」帶出來的是一種儒士文人的落寞之情。雖然不如蘇詞豪邁,卻自有一番「風骨」,並不會顯得女裡女氣。

因為本詞是講述與愛人離別,所以詞作最後幾句又回到了兒女情上。於是他說:從今往後,一別經年。縱使是花好月圓,良辰美景,任它有千萬種風情,沒有了你,我又要向誰去訴說。

二、柳永生平與其詞作特色

柳永出生於北宋一個官宦之家,少年時代喜歡流連花叢,與教坊女子填詞。因為詞作風靡,直接影響到他個人的名聲。後來他參加科舉考試 ,又被這些文人詆毀攻擊。

宋代假道學多,哪裡看得慣一個浪子。於是他憤而作詩,說要「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沒想到他再去參考,皇帝就譏笑他說:「且去淺斟低唱,考什麼功名?」

宋仁宗天聖二年(公元1024年),40歲的柳永第四次科考失敗。當時他有一個愛人叫蟲娘,據說他和蟲娘打賭,沒有考中就必須兌現諾言離開京城。於是,在與蟲娘分別時,他寫下了上面提到的《這一首雨霖鈴》。

柳永生性散漫,又帶著一些孤傲。在遭到文人排擠和仁宗皇帝的譏笑後,他本心不願意再低頭求取功名,可是內心依然會感到失落。

中國古代,出仕幾乎就是文人事業的唯一正途。一個文人年逾四旬還沒有出頭的跡象,那麼他就不得不為自己的生計另作打算。

所以我們在這首詞中會看到,柳永在敘寫兒女離別之情的同時,還摻雜進了一種「貧士失志的落寞」的感情,這是柳永區別於之前詞作家的一大特色。

柳詞屬於婉約詞,比起前代的花間詞派,他在書寫兒女私情的同時,不忘借黃花落葉來描寫一個仕途失意者的悲憤與感慨,在詞的領域裡開拓出了一個新的境界。蘇軾雖對柳詞中直白的地方表示鄙薄,但對他仕人高遠的志向卻大加讚賞,認為「唐人高處,不過如此」。

事實上柳詞中的那些「高遠」的意象吸引了文士,而直白俚俗的部分卻抓住了普通人。真正地做到了雅俗共賞。尤其是「今宵酒醒」後幾句,以繪畫手法入詞,打造出了唐詩一般高遠的氣象,同時也展現出了柳詞的風骨。

結語

柳永寫下這首《雨霖鈴》後,與蟲娘從此一別永訣,不復再見。十年之後,他因朝廷開設恩科,才與兄長同登進士榜。後來,他當過九年地方官。因為體恤民情,深受百姓愛戴。可是,皇帝並不喜歡他,所以他始終不被朝廷重用。

到了九年任滿,按例可以升調的時候,他也被排斥在外。後來,在範仲淹幫助下才得以調職。最後官至屯田員外郎,六十八歲與世長辭。傳說他去世的時候窮得無錢安葬,還是當年那些與他有交情的青樓女子出錢給他買的棺材。

相關焦點

  • 柳永抒寫別情的千古名篇,下闕一個妙處,還勾起了蘇軾的爭鬥之心
    他有一首《雨霖鈴》,被認為是史上第一首「雙調慢詞」。詞牌本身自帶典故,詞曲正文更是金句層出不窮。 詞中書寫兒女情長,英雄氣短,曲裡帶直,密中帶疏,訴常人難訴之情。 當中的妙處,竟然勾起了蘇軾與之「爭鬥」之心。因此八九百年來,一直被人競相傳誦。
  • 情人生離死別之名篇賞析——《雨霖鈴 寒蟬悽切》
    情人生離死別之名篇賞析——《雨霖鈴 寒蟬悽切》《雨霖鈴·寒蟬悽切》是宋代詞人柳永的作品,收錄於全詞遣詞造句不著痕跡,繪景直白自然,場面栩栩如生,起承轉合優雅從容,情景交融,蘊藉深沉,將情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悽婉動人,堪稱抒寫別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婉約詞的代表作。雨霖鈴·寒蟬悽切 柳永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 《雨霖鈴·寒蟬悽切》的文學魅力
    雨霖鈴《雨霖鈴·寒蟬悽切》是宋代詞人柳永的作品全詞遣詞造句不著痕跡,繪景直白自然,場面栩栩如生,起承轉合優雅從容,情景交融,蘊藉深沉,將情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悽婉動人,堪稱抒寫別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婉約詞的代表作。(出自百度百科)寒蟬悽切②,對長亭晚③,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④,留戀處(一說:方留戀處[1]),蘭舟催發⑤。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⑥。
  • 全宋詞排名第五的千古名篇 雨霖鈴寒蟬悽切 創作背景
    記得中學課本中收錄有他的兩首詞,一首是雨霖鈴·寒蟬悽切,另一首是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當年由於對詞的創作背景全然不知加上也沒什麼興趣,學這兩首詞的時候完全是一股腦的死記硬背應付考試,體會不到作者寫詞時的內心感受,當然也鑑賞不到作者敘事之精妙和用詞之悽美。
  • 解讀經典宋詞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學習這首寫離別的千古名篇
    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悽切》是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詞中作者將他離開汴京與戀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悽婉動人。上闋主要寫餞行時難捨難分的惜別場面,抒發離情別緒。「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寫悽涼的秋景,不僅點出時間。地點,而且通過對環境的描寫烘託出濃重的悽涼氣氛。「驟雨初歇」說明馬上要啟行,自然引起下面對離情的抒發。「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寫臨別時矛盾痛苦的心情,跟戀人分手,不忍別離而又不能不別。
  • 柳永最經典的一首詞,寫盡離別的哀怨,是抒寫別情的千古名篇
    今天小樓就與朋友樣一起賞讀柳永最經典的一首詞《雨霖鈴》,這首詞,是抒寫離別之情的千古名篇。雨霖鈴柳永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雨霖鈴》這個詞牌,據《明皇雜錄》雲,是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地蜀中,於棧道雨中聞鈴音,起悼念楊貴妃之思,「採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焉」。此曲本就極為哀怨,柳永用這一詞調來寫別情,盡情盡致,委婉悽惻。詞的上片寫別時的情景。
  • 古詩詞文賞析之宋詞《雨霖鈴·寒蟬悽切》柳永
    雨霖鈴·寒蟬悽切 【宋】柳永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 柳永的詞《雨霖鈴·寒蟬悽切》到底好在哪兒?
    詞本以婉約風格為主,到北宋蘇軾才始創豪放一派。柳永是宋代婉約詞派的代表詞人,他繼承發展了突出男歡女愛,別恨離愁的婉約詞風,剪紅刻翠的「豔科」,旖旎溫柔的「情語」,成了柳詞的主題。《雨霖鈴》便是柳詞中最能體現這種風格的傑作。《雨霖鈴》這首詞是作者離開汴京(當時為北宋首都),與情人話別之作。
  • 《雨霖鈴·寒蟬悽切》「點染傳情」,句句情深
    雨霖鈴·寒蟬悽切宋代:柳永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這首詞調名《雨霖鈴》,蓋取唐時舊曲翻制。據《明皇雜錄》雲,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地蜀中,於棧道雨中聞鈴音,起悼念楊貴妃之思,「採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焉」。王灼《碧雞漫志》卷五云:「今雙調《雨霖鈴慢》,頗極哀怨,真本曲遺聲。」在詞史上,雙調慢詞《雨霖鈴》最早的作品,當推此首。柳永充分利用這一詞調聲情哀怨、篇幅較長的特點,寫委婉悽側的離情,可謂盡情盡致,讀之令人於悒。
  • 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賞析及備考集錦
    此詞當為柳永從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 【作品賞析】 《雨霖鈴•寒蟬悽切》是宋代詞人柳永的作品。全詞遣詞造句不著痕跡,繪景直白自然,場面栩栩如生,起承轉合優雅從容,情景交融,蘊藉深沉,將情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悽婉動人,堪稱抒寫別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婉約詞的代表作。 這是一首送別詞。在柳永以前,抒寫離愁別緒的詞非常多。
  • 雨霖鈴【宋】柳永
    雨霖鈴寒蟬悽切①。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②,留戀處、蘭舟催發③。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④。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語言多口語化,傳播較廣,有「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之說。《雨霖鈴》、《八聲甘州》二闋最有名。有《樂章集》九卷。【注釋】①寒蟬:蟬之一種,又名寒蜩,似蟬而小,青赤色。②都門:京都城門之外。帳飲:設帳餞行。③蘭舟:木蘭所作之舟,此處比喻女子所乘之舟。④凝噎:由於過度悲傷,喉嚨梗塞,說不出話。
  • 宋詞之變:從柳永「寒蟬悽切」的婉約到蘇軾「大江東去」的豪放
    北宋時代,詞家林立,名家輩出,但細數起來裡程碑式的人物公認的有兩個:柳永和蘇軾。在他們的諸多作品之中,《雨霖鈴》(「寒蟬悽切」)和《念奴嬌》(「大江東去」)兩篇,又被舉為代表。》: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 「雨霖鈴」詞牌格律解析及名篇欣賞
    「雨霖鈴」詞牌格律解析及名篇欣賞一、「雨霖鈴」簡介詞牌「雨霖鈴」是宋人借舊曲之名,另倚新聲,亦多寫離情。王灼並云:「今雙調《雨淋鈴慢》,頗極哀怨,真本曲遺聲。」 柳永詞抒寫離情別緒,詞情哀怨,與調情相符,其詞《雨霖鈴·寒蟬悽切》是經典名作。其中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 樂享悅聽 ▏雨霖鈴·寒蟬悽切
    樂享悅聽 ▏雨霖鈴·寒蟬悽切 2020-10-14 17: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雨霖鈴·寒蟬悽切》柳永
    雨霖鈴·寒蟬悽切 [宋] 柳永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先世為中古士族河東柳氏,少時學習詩詞,有功名用世之志。鹹平五年(1002年),柳永離開家鄉,流寓杭州、蘇州,沉醉於聽歌買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進京參加科舉,屢試不中,遂一心填詞。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歷任睦州團練推官、餘杭縣令、曉峰鹽鹼、泗州判官等職,以屯田員外郎致仕,故世稱柳屯田。
  • 雅坤朗誦《雨霖鈴 •寒蟬悽切》
    官網首頁 會員中心會員註冊 預約朗誦視頻頭條 在線投稿前往雨霖鈴 •寒蟬悽切作者:柳永(北宋) 誦讀:雅 坤寒蟬悽切。
  • 史上最經典的詞牌《雨霖鈴》,唐圭璋點評「餘恨無窮,餘味不盡」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柳永的《雨霖鈴》,「雨霖鈴」這個詞牌是唐玄宗首創用於思念貴妃,但柳永在這個詞牌之上有創作了雙調慢詞的《雨霖鈴》,所以這個詞調算柳永的首用。雨霖鈴寒蟬悽切宋代柳永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 法治文苑 ▏山口;遣懷,雨霖鈴·寒蟬悽切;古文警句
    法治文苑 ▏山口;遣懷,雨霖鈴·寒蟬悽切;古文警句 2020-09-03 20: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欣賞悲傷幽怨的詞牌《雨霖鈴》及典範作品
    雨霖鈴,詞牌名,又名「雨淋鈴」「雨淋鈴慢」,原為唐教坊曲名。以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為正體,雙調一百三字,前段十句五仄韻,後段九句五仄韻。另有雙調一百三字,前後段各九句、五仄韻;雙調一百三字,前後段各九句、五仄韻變體。代表作品有晁端禮《雨霖鈴·槐陰添綠》等。
  • 語淺情深《雨霖鈴·寒蟬悽切》,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但宋代著名婉約派詞人柳永,把離別寫出了新高度,他的一首《雨霖鈴·寒蟬悽切》千古傳誦。 李罡院長《國風·2020》專輯中重新譜曲的《雨霖鈴·寒蟬悽切》,延續了柳詞的情深意長、盪氣迴腸。琵琶聲起,窈窕淑女便已在面前端坐,弦樂的復調緩緩的行進,烘託著悲傷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