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轉靈秀的運河琴書你了解多少?

2020-10-12 秋葉書籤

非遺傳承 運河琴書

賈傳軍


  京杭大運河兩岸有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運河琴書(蘇北琴書)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徐州琴書,又名「蘇北琴書」(運河琴書),舊稱「絲弦」、「唱揚琴」等,主要流行於以江蘇省徐州市為中心的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

徐州琴書以徐州方言演唱,鄉土氣息濃鬱,既有南方曲藝的婉轉靈秀,又有北方曲藝的粗獷激昂。徐州琴書演出時由演員以帶有表演動作的說唱來交待故事情節,有單檔、雙檔、表演唱等多種形式,具有一人多角的特點,靈活簡便,詞曲通俗、素有」文藝輕騎「之稱。

徐州琴書以其獨特的方式記載了徐州的歷史、習俗、民生狀況和民間故事,是徐州農業文明的重要精神標誌,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李修春、趙立峰老師部分獲獎證書

(李修春丘祖龍門派,柴門20世傳人)。

  徐州琴書源於明代小曲。當時的徐州經濟文化發達,是當時全國比較富庶的地方。每逢節日、農閒之時,人們自發聚在一起唱民歌、民謠、勞動號子等,逐漸豐富了徐州地區的小曲。

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年間,徐州地區的小曲已十分盛行,廣為傳唱。《萬曆野獲編》卷廿五《時尚小令》記載「宣德至正德年間,時調小曲主要源於中原地區;嘉靖以後流傳漸廣,至萬曆以後,則不問南北,不問男女,不問老幼良賤,人人習之,亦人人喜聽之,以至刊布成帙,舉世傳誦,沁人心腑。」

清康熙(1662年—1722年)年間,在徐州琴書成型之初,除了有忙時務農、閒時從藝的半職業藝人和部分自娛者外,出現了以此為業的盲藝人群體,他們或沿街賣唱,或為商賈等唱堂會,採用自打、自彈、自拉、自唱形式,小曲配以簡單故事,觀眾稱為「瞎腔」。又因其演唱時用三弦伴奏,又稱「三弦」。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揚琴已開始普遍在三弦和絲弦演出中使用,這種演出被觀眾稱為「唱揚琴」、「打揚琴」。抗戰時期,琴書藝人把原曲調[鳳陽歌]、[跺子板調]相結合,形成了唱揚琴的主要曲調。演唱形式由墜胡伴奏坐唱改為揚琴伴奏站唱,演唱場所由遛門子、地攤、堂會,逐步轉向羽棚、茶社,完成了從聯曲體到板腔體的轉變,形成了徐州琴書的板式,產生了如《楊家將》《江寧府》《月唐》等一批長篇書目,標誌徐州琴書已進入了的成熟期。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隨著徐州地區的解放,徐州琴書走向興盛並在運河兩岸傳唱。

李修春老師琴書會員證書

  李修春、趙立峰邳州市燕子埠鎮尤村人,李修春自小酷愛讀書,10歲就讀完了《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三俠五義》。從小跟隨母親上街說書的他,不論大鼓、評詞、琴書,聽過一遍,就能說出故事梗概。每每誦讀經典時,因語言流暢,又懂得抑揚頓挫,總能博得眾人喝彩。

李修春在自家院裡曬玉米

  由於喜歡讀書,高中畢業後,李修春便開始學習揚琴。天賦異稟的他,有時母親學一個段子,還沒會,他卻會了。師兄們拉弦時,他就在一旁留心觀看。待大家休息時,他就偷偷練習。長此以往,耳濡目染,竟然學會了不少。待時機成熟,他就央求母親買了墜琴,並廢寢忘食地背譜練習。

李修春老師在做家務

  一味地在家閉門練習,琴藝並無明顯提升。學藝心切的他,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厚起臉皮出門賣唱要飯。披星戴月、風餐露宿,就這樣白天賣唱,晚上練琴,不到三個月,便上街演出。第一次上街,雖然因不會定弦被眾人恥笑,但他越挫越勇,繼續苦練。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二次與妹妹上街演出時,就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從此,他更加痴迷琴書,就這樣街頭一唱就是五年。

李修春老師有良好的習慣,自己的事情的自己做。

  1988年,受廣播和電視的衝擊,傳統演藝市場蕭條。為了生計,藝人們紛紛下海經商,李修春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迷茫。很多人都勸他改行,可他毅然頂住了各方的壓力,堅持從事著他所鍾愛的琴書事業。1989年結婚後,李修春和妻子一起進了嗩吶班,繼續在農村的紅白事上演唱琴書。在嗩吶班的日子裡,李修春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陸續學習了柳琴小品、民間小調、二人轉、歌曲等。就這樣邊學邊唱,一幹又是二十多年。2016年,在得知窯灣古鎮招聘琴書藝人時,李修春果斷帶著妻子前來報名。入職窯灣古鎮後,他先後創作了琴書小段《窯灣贊》、表演唱《喜看窯灣新面貌》、柳琴小品《明天更美好》、《送禮路上》,李修春創作與時俱進,近期創作的柳琴戲《會親家》,創作的琴書《老倆口學民法典》、《歌唱祖國》、《政協委員大老田》等,得到遊客的一致好評,部分作品獲市級一、二等獎,李修春以飽滿的熱情,在運河古鎮的大舞臺上,繼續演唱著他與琴書的不解之緣。

李修春老師平時生活非常簡單。

  鏡框裡的兩個孩子是李修春、趙立峰老師的孩子,現已長大,老大在合肥工作,老二在徐州工作。

  李修春老師演唱的琴書,大都是自已創作的。

  李修春和老母親在給村裡人唱書。

  每次給村裡的老人唱,就是幾個人聽老母親也是那麼認真。

  每次出去這幾件寶貝從不離身(老式琴臺)

  夫妻倆走向街頭為大家唱書。

  2013年在運河臺兒莊古城唱琴書

  2013年應邀在棗莊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唱。

  大街小巷無處不有他們的足跡。

  運河古鎮窯灣演唱

  茶館裡演唱

  每次上臺演唱趙立峰老師都是這麼認真準備。

  每次唱前趙老師都是反覆校琴,對藝術從不馬虎。

  李修春老師對自己創作的作品,反覆修改,並熟記!

  修改創作的作品

  李修春老師書架上的書,大都翻看的很破舊。

  街頭演唱的道具

  腳打板

  角板

  趙立峰老師操琴演唱

  夫妻倆共同演唱李修春老師創作的《大運河畔我的家》。

    李修春老師多才多藝,用柳琴戲唱腔演唱。

柳琴戲唱腔演唱《大運河畔我的家》


運河水流向江南滔滔不斷,

三千五百多裡曲折蜿蜒!

自從那大隋朝楊廣坐殿,

開鑿這大運河世代相傳!

唐宋元明清不斷完善,

走天津過蒼州頂到微山,

運河水落差大工程艱難!

勞動人民有智慧把它修建,

經韓莊到臺莊八閘當關,

壩連閘閘連壩環環相連!

運河中船來往風帆一片,

河兩岸故事多傳說不斷。

大運河歷史長世界奇觀,

新社會黨領導舊貌換新顏。

長江水往北調藍圖實現,

興國家利百姓造福萬年。



讓世界了解運河

讓運河走向世界


  作者簡介 :賈傳軍,江蘇邳州市人,中共黨員,現為中國攝影家著作權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家協會會士、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特約攝影師、江蘇省徐州市攝影家協會會員、徐州市文旅攝影協會會員,邳州市攝影家協會會員,今古傳奇傳媒集團速讀雜誌邳州聯絡站會員。多幅大運河題材攝影作品在中宣部學習強國平臺推送分享、多篇攝影專集在大秦嶺、大運河文化研究、中國運河網等多家攝影平臺和其它攝影公眾號上推送,作品《夜航》獲中國第二屆"郎靜山杯"大運河主題全國運河沿線城市巡展,2018年9月《京杭大運河-中運河》入展中國平遙第十八屆國際攝影大展個展,《運河上的燈塔(組)》入展慶祝建國70周年「千年大運河美好新家園」在杭州、北京等展出,受到中外觀者的高度關注,作者生在運河邊、長在運河旁、工作在運河上,對這條古老文明的母親河有著深厚的感情,多年堅持拍攝運河的點點滴滴,曾三次全程走完京杭大運河,行程萬裡之多拍攝萬餘張運河題材照片,製作大運河美篇100多集分享給全國觀眾。

相關焦點

  • 文藝人生|李修春、趙立峰夫婦和他們摯愛的邳州琴書
    邳州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邳州琴書(也稱運河琴書、徐州琴書、蘇北琴書)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徐州琴書」的擴展項目。舊稱「絲弦」、「唱揚琴」等,主要流行於以江蘇省徐州市為中心的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
  • 都是曲藝中的「琴書」,為什麼演繹出來的效果卻大不相同?
    今天小編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下琴書。其實曲藝中的琴書,因演唱時用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但有些地方的琴書不止用到了揚琴這一種樂器,還用到了其他的,現在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山東琴書以揚琴伴奏為主,演員操琴又演唱。後加人墜琴、箏等。山東琴書的唱腔基本唱腔有兩種:鳳陽歌(慢板)只有四句,垛子板(快板)為兩句。尚可採用其他曲牌。
  • 運河集結令之通州運河段知多少
    文化北京【運河集結令之通州運河段知多少】京杭大運河手繪長圖來啦,從今天起為你介紹大運河北京段沿線七區的文化遺產和「網紅打卡地」,讓我們一起了解它們的前世今生,穿越歷史的煙雲,聆聽大運河的故事。(來源:@北京文博)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邂逅千年運河文脈「走進濟寧 對話運河」主題匯報演出成功舉辦
    濟寧新聞網8月20日訊(記者 王心融)「疫情小衰走濟寧,齊風魯韻筆底湧,千年運河文脈遠,攜得詩興樂返程。」這是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高洪波為「走進濟寧 對話運河」文化名家主題採風活動即興題寫的詩句,他告訴記者,來濟寧走這一趟,加深了他對運河的認識,讓他覺得不虛此行。
  • 北京文博丨「運河知多少」第一期:帶你看通州!
    大運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橫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和安徽八個省市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漕運通道和經濟命脈大運河北京段縱貫千年講述大運河北京段的故事品味大運河千年古韻#運河集結令# 之「運河知多少」
  • 蘇北琴書省級傳承人周銀俠:琴韻書聲遠 悲歡濟世長
    後來她才知道,那晚娘拉著哥哥的手,耗盡最後的氣力,說:「看好你大(父親),把你妹拉扯大……」家徒四壁。一棵槐樹賣30塊錢,一輛平車賣90塊錢,給娘買了一口薄棺入土為安。母親走後,父親沉痾不起,次年6月也撇下一雙兒女追隨妻子而去。
  • 歷史悠久的湖州琴書
    說道戲曲怎麼能少了湖州地方說唱藝術湖州琴書,這是湖州文化的地方代表行曲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湖州琴書俗稱胡琴書,簡稱琴書,是一種浙江省的漢族說唱藝術。由於它是湖州灘簧的重要分支,所以也有人把湖州琴書稱做為「湖灘」。  琴書的形成與湖州灘簧的另一個分支——湖劇密不可分。兩者在劇(曲)目、音樂上互為相通,藝人亦常常「搭班做小戲,分檔唱琴書」,而又各具特色。
  • 琴書聲聲唱沂蒙
    「話說在沂蒙大山裡,有一個村叫常山莊,告訴你,這可是個抗戰模範村,非常了不起……」,沂蒙山區名頭頗響的沂蒙琴書藝人張在起,向遊人演唱著自編的《紅色基地在常山》《影視基地賽天堂》等琴書,精彩的表演不時引來陣陣喝彩聲和叫好聲。
  • 《少學琴書冊》書法欣賞,學隸書必備
    《少學琴書冊》作於嘉慶己未(1799)年。體勢值由雅馴而趨開張,筆意由溫潤而趨勁豪,氣格宏闊而無縱橫習氣。是一件由厚積走向勃發之際的別致的佳作,多堪玩味。鄧石如《少學琴書冊》《少學琴書冊》高清大圖▼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 北京文博 | 「運河知多少」第六期:帶你看昌平!
    近日,北京文博聯合首都之窗推出#運河集結令# 之「運河知多少」活動!通過手繪長圖的形式,為你介紹大運河北京段沿線七區的的文化遺產和「網紅打卡地」,讓我們一起探析它們的前世今生,穿越歷史的煙雲,聆聽大運河的故事吧。
  • 北京文博 | 「運河知多少」第四期:帶你看西城!
    近日,北京文博聯合首都之窗推出#運河集結令# 之「運河知多少」活動!通過手繪長圖的形式,為你介紹大運河北京段沿線七區的的文化遺產和「網紅打卡地」,讓我們一起探析它們的前世今生,穿越歷史的煙雲,聆聽大運河的故事吧。
  • 北京文博 | 「運河知多少」第三期:帶你看東城!
    近日,北京文博聯合首都之窗推出#運河集結令# 之「運河知多少」活動!通過手繪長圖的形式,為你介紹大運河北京段沿線七區的的文化遺產和「網紅打卡地」,讓我們一起探析它們的前世今生,穿越歷史的煙雲,聆聽大運河的故事吧。
  • 北京文博 | 「運河知多少」第五期:帶你看海澱!
    近日,北京文博聯合首都之窗推出#運河集結令# 之「運河知多少」活動!通過手繪長圖的形式,為你介紹大運河北京段沿線七區的的文化遺產和「網紅打卡地」,讓我們一起探析它們的前世今生,穿越歷史的煙雲,聆聽大運河的故事吧。
  • 北京文博 | 「運河知多少」第七期:帶你看順義!
    近日,北京文博聯合首都之窗推出#運河集結令# 之「運河知多少」活動!通過手繪長圖的形式,為你介紹大運河北京段沿線七區的的文化遺產和「網紅打卡地」,讓我們一起探析它們的前世今生,穿越歷史的煙雲,聆聽大運河的故事吧。
  • 婉轉的懟人方式了解一下
    婉轉的懟人方式了解一下時間:2019-12-03 15:29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風油精什麼意思什麼梗? 婉轉的懟人方式了解一下 一種比較婉轉?的懟人方式,常見於懟圍觀群眾: 你剛剛喝了風油精麼? 沒有啊 那怎麼滿嘴風涼話?
  • 北京文博丨「運河知多少」第二期:帶你看朝陽!
    近日,北京文博聯合首都之窗推出#運河集結令之「運河知多少通過手繪長圖的形式,為你介紹大運河北京段沿線七區的的文化遺產和「網紅打卡地」,讓我們一起探析它們的前世今生,穿越歷史的煙雲,聆聽大運河的故事吧。
  • 琴書下載地址及解壓密碼
    琴書2387-55。2G下載地址:http://yun.baidu.com/pcloud/album/info?
  • 喬羽妙談濟寧運河文化 非常愛吃家鄉的熱豆腐
    隨著現場主持人唱起《我的祖國》,從濟寧走出來的詞壇泰鬥喬羽做客《2009中國記憶——中國文化遺產日電視直播行動》濟寧錄製現場,並擔當訪談嘉賓,回憶兒時在濟寧的生活,妙談濟寧運河文化。  兒時的大運河白天很壯觀,晚上很靜謐、神秘  喬羽剛一落座,現場主持人就問起喬老先生小時候的大運河是什麼樣的?
  • 「對話運河」採風團盛讚濟寧運河文化
    運河之都人文風採。8月19日上午,「走進濟寧對話運河」採風團乘船自濟寧市運河之都港出發,沿大運河航道一路向南,在兩岸碧波的陪伴下來到了微山縣南陽古鎮。  「白英老人來自民間,他很接地氣,對當地水域流向與風土人情都有很深的了解,這也讓他對運河的治理『很有一套』。」包明德告訴記者,來濟寧之前他就在思考如何進行創作,今天受益匪淺,也幫助他理清了創作脈絡。
  • 張棟寶表演徐州琴書合集賞析
    徐州琴書張派(張棟寶)清板琴書《教子有方》味道還真像,挺好聽著名琴書表演藝術家張派唱腔創始人 張棟寶先生逝世, 張棟寶先生祖籍江蘇睢寧官山鎮張山村人,生於1921年9月18日,因病於2004年9月18日9點18分在睢寧逝世。徐州琴書,又名「蘇北琴書」,舊稱「絲弦」、「唱揚琴」等,主要流行於以江蘇省徐州市為中心的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