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 運河琴書
賈傳軍
京杭大運河兩岸有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運河琴書(蘇北琴書)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徐州琴書,又名「蘇北琴書」(運河琴書),舊稱「絲弦」、「唱揚琴」等,主要流行於以江蘇省徐州市為中心的蘇、魯、豫、皖四省接壤地區。
徐州琴書以徐州方言演唱,鄉土氣息濃鬱,既有南方曲藝的婉轉靈秀,又有北方曲藝的粗獷激昂。徐州琴書演出時由演員以帶有表演動作的說唱來交待故事情節,有單檔、雙檔、表演唱等多種形式,具有一人多角的特點,靈活簡便,詞曲通俗、素有」文藝輕騎「之稱。
徐州琴書以其獨特的方式記載了徐州的歷史、習俗、民生狀況和民間故事,是徐州農業文明的重要精神標誌,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李修春、趙立峰老師部分獲獎證書
(李修春丘祖龍門派,柴門20世傳人)。
徐州琴書源於明代小曲。當時的徐州經濟文化發達,是當時全國比較富庶的地方。每逢節日、農閒之時,人們自發聚在一起唱民歌、民謠、勞動號子等,逐漸豐富了徐州地區的小曲。
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年間,徐州地區的小曲已十分盛行,廣為傳唱。《萬曆野獲編》卷廿五《時尚小令》記載「宣德至正德年間,時調小曲主要源於中原地區;嘉靖以後流傳漸廣,至萬曆以後,則不問南北,不問男女,不問老幼良賤,人人習之,亦人人喜聽之,以至刊布成帙,舉世傳誦,沁人心腑。」
清康熙(1662年—1722年)年間,在徐州琴書成型之初,除了有忙時務農、閒時從藝的半職業藝人和部分自娛者外,出現了以此為業的盲藝人群體,他們或沿街賣唱,或為商賈等唱堂會,採用自打、自彈、自拉、自唱形式,小曲配以簡單故事,觀眾稱為「瞎腔」。又因其演唱時用三弦伴奏,又稱「三弦」。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揚琴已開始普遍在三弦和絲弦演出中使用,這種演出被觀眾稱為「唱揚琴」、「打揚琴」。抗戰時期,琴書藝人把原曲調[鳳陽歌]、[跺子板調]相結合,形成了唱揚琴的主要曲調。演唱形式由墜胡伴奏坐唱改為揚琴伴奏站唱,演唱場所由遛門子、地攤、堂會,逐步轉向羽棚、茶社,完成了從聯曲體到板腔體的轉變,形成了徐州琴書的板式,產生了如《楊家將》《江寧府》《月唐》等一批長篇書目,標誌徐州琴書已進入了的成熟期。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隨著徐州地區的解放,徐州琴書走向興盛並在運河兩岸傳唱。
李修春老師琴書會員證書
李修春、趙立峰邳州市燕子埠鎮尤村人,李修春自小酷愛讀書,10歲就讀完了《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三俠五義》。從小跟隨母親上街說書的他,不論大鼓、評詞、琴書,聽過一遍,就能說出故事梗概。每每誦讀經典時,因語言流暢,又懂得抑揚頓挫,總能博得眾人喝彩。
李修春在自家院裡曬玉米
由於喜歡讀書,高中畢業後,李修春便開始學習揚琴。天賦異稟的他,有時母親學一個段子,還沒會,他卻會了。師兄們拉弦時,他就在一旁留心觀看。待大家休息時,他就偷偷練習。長此以往,耳濡目染,竟然學會了不少。待時機成熟,他就央求母親買了墜琴,並廢寢忘食地背譜練習。
李修春老師在做家務
一味地在家閉門練習,琴藝並無明顯提升。學藝心切的他,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厚起臉皮出門賣唱要飯。披星戴月、風餐露宿,就這樣白天賣唱,晚上練琴,不到三個月,便上街演出。第一次上街,雖然因不會定弦被眾人恥笑,但他越挫越勇,繼續苦練。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二次與妹妹上街演出時,就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從此,他更加痴迷琴書,就這樣街頭一唱就是五年。
李修春老師有良好的習慣,自己的事情的自己做。
1988年,受廣播和電視的衝擊,傳統演藝市場蕭條。為了生計,藝人們紛紛下海經商,李修春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迷茫。很多人都勸他改行,可他毅然頂住了各方的壓力,堅持從事著他所鍾愛的琴書事業。1989年結婚後,李修春和妻子一起進了嗩吶班,繼續在農村的紅白事上演唱琴書。在嗩吶班的日子裡,李修春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陸續學習了柳琴小品、民間小調、二人轉、歌曲等。就這樣邊學邊唱,一幹又是二十多年。2016年,在得知窯灣古鎮招聘琴書藝人時,李修春果斷帶著妻子前來報名。入職窯灣古鎮後,他先後創作了琴書小段《窯灣贊》、表演唱《喜看窯灣新面貌》、柳琴小品《明天更美好》、《送禮路上》,李修春創作與時俱進,近期創作的柳琴戲《會親家》,創作的琴書《老倆口學民法典》、《歌唱祖國》、《政協委員大老田》等,得到遊客的一致好評,部分作品獲市級一、二等獎,李修春以飽滿的熱情,在運河古鎮的大舞臺上,繼續演唱著他與琴書的不解之緣。
李修春老師平時生活非常簡單。
鏡框裡的兩個孩子是李修春、趙立峰老師的孩子,現已長大,老大在合肥工作,老二在徐州工作。
李修春老師演唱的琴書,大都是自已創作的。
李修春和老母親在給村裡人唱書。
每次給村裡的老人唱,就是幾個人聽老母親也是那麼認真。
每次出去這幾件寶貝從不離身(老式琴臺)
夫妻倆走向街頭為大家唱書。
2013年在運河臺兒莊古城唱琴書
2013年應邀在棗莊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唱。
大街小巷無處不有他們的足跡。
運河古鎮窯灣演唱
茶館裡演唱
每次上臺演唱趙立峰老師都是這麼認真準備。
每次唱前趙老師都是反覆校琴,對藝術從不馬虎。
李修春老師對自己創作的作品,反覆修改,並熟記!
修改創作的作品
李修春老師書架上的書,大都翻看的很破舊。
街頭演唱的道具
腳打板
角板
趙立峰老師操琴演唱
夫妻倆共同演唱李修春老師創作的《大運河畔我的家》。
李修春老師多才多藝,用柳琴戲唱腔演唱。
柳琴戲唱腔演唱《大運河畔我的家》
運河水流向江南滔滔不斷,
三千五百多裡曲折蜿蜒!
自從那大隋朝楊廣坐殿,
開鑿這大運河世代相傳!
唐宋元明清不斷完善,
走天津過蒼州頂到微山,
運河水落差大工程艱難!
勞動人民有智慧把它修建,
經韓莊到臺莊八閘當關,
壩連閘閘連壩環環相連!
運河中船來往風帆一片,
河兩岸故事多傳說不斷。
大運河歷史長世界奇觀,
新社會黨領導舊貌換新顏。
長江水往北調藍圖實現,
興國家利百姓造福萬年。
讓世界了解運河
讓運河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