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段婚姻關係中,男人決定了一個家庭的高度,而女人決定了一個家庭的溫度。
這個年代對女性的要求越來越高,以至於我們總是聽到女人們的婚後抱怨,孩子不好教導,公婆不好伺候,老公一堆毛病。然而事實上,在婚姻中,女性才起著決定性因素,因此怎麼維繫好家庭關係,是女人們成長路上必不可少的課程。而今天講述的《面紗》這部作品,就為我們闡述了一個女人在婚姻中的成長故事。
《面紗》是英國作家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25年。聽到毛姆,我們似乎就能看到滿地的《月亮和六便士》,仰起頭還能看見他的《人生的枷鎖》。是的,《面紗》這部作品算是毛姆比較冷門的小說之一,網上甚至有不少讀者評價「這大概是毛姆最差的作品」。
誠然,《面紗》在毛姆的創作流水線中,算不上是偉大的作品,但它更像是一份意外之喜,就像毛姆本人對這部作品的評價:這是我唯一一部由故事情節而不是人物形象為契機發展而成的小說。
眾所周知,毛姆個性坦率,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總是看到他從微不足道的細節去挖掘主人公的個性品格,借心理描寫來展現眾生相,語言簡練有力,精準刻薄,入木三分,他總是用一種冷靜、客觀和深刻的態度從一個人身上去剖析社會中那些人性的弱點,人世間的人情冷短。
但《面紗》這部作品,毛姆恰恰反其道而行,一改往常風格,注重故事情節的構造,而並非是人物形象的刻畫與剖析,它並非是傳統意義上帶著「毛姆」標籤的作品。
對於《面紗》這部作品,毛姆可以說是用了極大的耐心和細心,首次在這部作品中運用了有限的全知視角,保留了故事情節的真實性,也讓讀者有了更多的想像空間。他層層遞進地把故事展露在讀者們面前,讓讀者們在主人公的悲與喜中,靜靜反思自己的人生。
《面紗》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少女凱蒂嫁給了一個自己不愛的男人,瓦爾特。婚後不久,凱蒂出軌了另一個有婦之夫,查理。姦情敗露之後,瓦爾特報復妻子,帶著她奔赴霍亂肆虐的偏遠山村。當凱蒂終於看清了愛情與婚姻時,萬爾特死於霍亂,她只能帶著新希望重新活下去。
凱蒂從小就很漂亮,她媽媽在她的身上投入了高額成本,並非是因為疼愛這個孩子,而是希望把凱蒂變成上流社會的交際花,俗稱就是釣凱子的包袱。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但是凱蒂不是那個得到的神仙,醜陋愚昧的妹妹才是。
美麗漂亮的凱蒂沒有如願以償地成為富太太,妹妹卻意外交往了一個家境殷實的男人。
這對凱蒂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但隨著年紀的越來越大,凱蒂越來越沒有市場,於是不得已嫁給了追求自己很久的舔狗,也就是故事中的男主人公——細菌學家沃爾特。
兩個人並非是因為相愛而踏入婚姻的殿堂,凱蒂在婚後總是招三惹四,最後和同樣已婚的查理發生了婚外情。
查理這個人呢,就好比是油腔滑調的花心大蘿蔔,對凱蒂也不是真心的。
當兩個人的姦情敗露時,沃爾特給了凱蒂兩個選擇:一是讓查理離婚,娶她;二是跟自己去霍亂盛行的偏遠村莊。
沃爾特的報復成功了,查理就像預料中那般落落荒而逃。
而出發之前,凱蒂也試圖報復回去,她有些挑釁地問丈夫:你知道我為什麼要嫁給你嗎?
沃爾特不僅知道她的所思所想,還對她這樣說:
我對你根本沒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
讀到這裡,許多人對沃爾特的感情大吃一驚。
「我愛你,與你無關」,是對沃爾特最真實的寫照。
我們都知道,兩個人相遇,相愛,卻不一定能相守,能夠踏入婚姻,都是上蒼註定的緣分。
在現實世界中我們能看到很多像沃爾特這樣的人,他們看起來木訥,呆滯,甚至不會甜言蜜語,但只是因為他們不會表達。
婚姻真正浪漫的地方也許就在這裡,在陰差陽錯中,命運選擇了你同我度過餘生。
因此,不要小看對方,在他的身上,也許藏著不為人知的力量和愛意。
凱蒂跟著沃爾特去霍亂肆意的山村時,體會到了另一種人生。
為了拯救霍亂病人,凱蒂需要與修女們「共事」,參加醫療工作。
這一路下來,凱蒂拋卻了功利與虛榮,第一次體會到了奉獻和追求的快樂,也因此,她對這個世界有了更多的理解,有了健全的三觀,意識到了自己曾經的狹隘和愚昧。
與此同時,凱蒂看清了那個默默無聞的丈夫沃爾特,懂得了他的深情和智慧。
當這一切雲霧散盡之時,凱蒂對自己過往行為充滿了悔恨。
在前面我們也可以看到凱蒂並非天生水性楊花,她從小被母親利用,在這樣的引導下,她的三觀是扭曲的。
我們許多人的婚姻觀也是如此,並非所有人都出身於良好的家庭,有著健康善意的引導。
正如同凱蒂,她遇見了一個愛她、疼她、包容她、珍惜她的男人沃爾特,成長只是時間問題。
但毛姆並沒有給這對夫妻一個happy ending,而是在希望燃起之時,給了沃爾特一個致命一擊。
凱蒂懷孕了,當沃爾特平靜地問她,這個孩子是誰的。
哪怕凱蒂知道,倘若她能堅定地告訴丈夫是他的孩子,沃爾特該有多高興,但凱蒂再也不是過去那個虛偽的女孩了,她沒有辦法對愛人說謊。
孩子是一條鴻溝,兩個人都沒能跨過去。
不久後,沃爾特在行醫中染上了霍亂,死之前對凱蒂說了最後一句話:死的卻是狗。
這就是毛姆的高明之處,「死的卻是狗」來源於一首詩歌,人收養了狗,狗咬傷了人,人們都以為人會死,而最後死的卻是狗。
沃爾特的死,成為了讀者心中的迷。
在書中,凱蒂養育了一個女兒,決心好好教育她:
我希望是個女孩,我想把她養大,使她不會犯我曾經犯過的錯誤。當我回首我是個什麼樣的女孩時,我非常恨我自己,但是我無能為力。我要把女兒養大,讓她成為一個自由的自立的人。我把她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愛她,養育她,不是為了讓她將來和哪個男人睡覺,從此把這輩子依附於他。
讀到這裡,我們都深受感動,上一輩的恩怨就此結束,下一代的新生重新開啟,凱蒂的人生也許充滿了遺憾,但是她對女兒的期待,讓我們看到了人性光輝的延續性。
人類也許就是這樣,一代又一代傳承著自己的文明。
對於凱蒂來說,來自原生家庭的殘缺,也因為婚姻變得更完整。
那麼,凱蒂的婚姻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啟示:
首先,我們必須要明白自己的需求。
一個人不可能是完美的,一段婚姻更不可能是完美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短板,而婚姻是為了找到和自己契合的那個板,揚長補短。
我們需要審視自己,明白內心的需求,這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自己明白了自己的短板,才有可能找到最契合的婚姻。
凱蒂到最後都沒能愛上沃爾特,並非是因為他不夠優秀,也並非是因為他的愛不夠深沉,而是因為沃爾特並非是她的良人。
感情這件事也許就是這麼玄妙,而這正是它的浪漫之處。
其次,我們必須要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因為這不僅是婚姻的底線,更是良知的底線。
人生這段旅遊,十有八九是不完美的。
正如凱蒂,她一開始並沒有看到沃爾特的優點,在日復一日的無趣生活中,她抵抗不住誘惑出軌了。
而我們也能看到,凱蒂在沃爾特去世之後,不斷懊悔,不斷贖罪。
人生就是這樣公平,當我們做了傷害別人的事情,總有一天我們會需要為自己的過錯而負責。
因此,不管面對了多險惡的婚姻環境,我們都不要忘記初心。
堅持正義,堅持內心的良知。
最後,珍惜眼前人。
每一段婚姻都是天賜的緣分,要相信老天安排我們度過餘生,並非是毫無道理的。
有的人出現,就會教會我們一些道理。
而夫妻就更像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在其中審視自己,得以成長。
生活往往不會一帆風順,只有兩個人攜手共進,才能走得更快更遠。
毛姆給這部作品命名《面紗》時,早已領悟了婚姻的本質。
「面紗」比喻人與人之間近在咫尺,且觸手可及,卻無法逾越的情感隔閡。
當凱蒂揭開兩人之間的面紗時,她的婚姻觀也趨向成熟。
所有的成功都並非是一蹴而就的,婚姻也是如此。
在人生中,婚姻更像是一場修行,我們總會在跌宕起伏中,收穫更完整的自己。
希望讀到這裡的你,都能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