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面紗》:揭露人性的弱點,在自我救贖中學會如何去愛?

2020-10-03 十二點人物

在一段婚姻關係中,男人決定了一個家庭的高度,而女人決定了一個家庭的溫度。

這個年代對女性的要求越來越高,以至於我們總是聽到女人們的婚後抱怨,孩子不好教導,公婆不好伺候,老公一堆毛病。然而事實上,在婚姻中,女性才起著決定性因素,因此怎麼維繫好家庭關係,是女人們成長路上必不可少的課程。而今天講述的《面紗》這部作品,就為我們闡述了一個女人在婚姻中的成長故事。

《面紗》是英國作家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25年。聽到毛姆,我們似乎就能看到滿地的《月亮和六便士》,仰起頭還能看見他的《人生的枷鎖》。是的,《面紗》這部作品算是毛姆比較冷門的小說之一,網上甚至有不少讀者評價「這大概是毛姆最差的作品」。

誠然,《面紗》在毛姆的創作流水線中,算不上是偉大的作品,但它更像是一份意外之喜,就像毛姆本人對這部作品的評價:這是我唯一一部由故事情節而不是人物形象為契機發展而成的小說。

眾所周知,毛姆個性坦率,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總是看到他從微不足道的細節去挖掘主人公的個性品格,借心理描寫來展現眾生相,語言簡練有力,精準刻薄,入木三分,他總是用一種冷靜、客觀和深刻的態度從一個人身上去剖析社會中那些人性的弱點,人世間的人情冷短。

但《面紗》這部作品,毛姆恰恰反其道而行,一改往常風格,注重故事情節的構造,而並非是人物形象的刻畫與剖析,它並非是傳統意義上帶著「毛姆」標籤的作品。

對於《面紗》這部作品,毛姆可以說是用了極大的耐心和細心,首次在這部作品中運用了有限的全知視角,保留了故事情節的真實性,也讓讀者有了更多的想像空間。他層層遞進地把故事展露在讀者們面前,讓讀者們在主人公的悲與喜中,靜靜反思自己的人生。

《面紗》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少女凱蒂嫁給了一個自己不愛的男人,瓦爾特。婚後不久,凱蒂出軌了另一個有婦之夫,查理。姦情敗露之後,瓦爾特報復妻子,帶著她奔赴霍亂肆虐的偏遠山村。當凱蒂終於看清了愛情與婚姻時,萬爾特死於霍亂,她只能帶著新希望重新活下去。

婚姻,是陰差陽錯的緣分

凱蒂從小就很漂亮,她媽媽在她的身上投入了高額成本,並非是因為疼愛這個孩子,而是希望把凱蒂變成上流社會的交際花,俗稱就是釣凱子的包袱。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但是凱蒂不是那個得到的神仙,醜陋愚昧的妹妹才是。

美麗漂亮的凱蒂沒有如願以償地成為富太太,妹妹卻意外交往了一個家境殷實的男人。

這對凱蒂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但隨著年紀的越來越大,凱蒂越來越沒有市場,於是不得已嫁給了追求自己很久的舔狗,也就是故事中的男主人公——細菌學家沃爾特。

兩個人並非是因為相愛而踏入婚姻的殿堂,凱蒂在婚後總是招三惹四,最後和同樣已婚的查理發生了婚外情。

查理這個人呢,就好比是油腔滑調的花心大蘿蔔,對凱蒂也不是真心的。

當兩個人的姦情敗露時,沃爾特給了凱蒂兩個選擇:一是讓查理離婚,娶她;二是跟自己去霍亂盛行的偏遠村莊。

沃爾特的報復成功了,查理就像預料中那般落落荒而逃。

而出發之前,凱蒂也試圖報復回去,她有些挑釁地問丈夫:你知道我為什麼要嫁給你嗎?

沃爾特不僅知道她的所思所想,還對她這樣說:

我對你根本沒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

讀到這裡,許多人對沃爾特的感情大吃一驚。

「我愛你,與你無關」,是對沃爾特最真實的寫照。

我們都知道,兩個人相遇,相愛,卻不一定能相守,能夠踏入婚姻,都是上蒼註定的緣分。

在現實世界中我們能看到很多像沃爾特這樣的人,他們看起來木訥,呆滯,甚至不會甜言蜜語,但只是因為他們不會表達。

婚姻真正浪漫的地方也許就在這裡,在陰差陽錯中,命運選擇了你同我度過餘生。

因此,不要小看對方,在他的身上,也許藏著不為人知的力量和愛意。

婚姻,也需要成長

凱蒂跟著沃爾特去霍亂肆意的山村時,體會到了另一種人生。

為了拯救霍亂病人,凱蒂需要與修女們「共事」,參加醫療工作。

這一路下來,凱蒂拋卻了功利與虛榮,第一次體會到了奉獻和追求的快樂,也因此,她對這個世界有了更多的理解,有了健全的三觀,意識到了自己曾經的狹隘和愚昧。

與此同時,凱蒂看清了那個默默無聞的丈夫沃爾特,懂得了他的深情和智慧。

當這一切雲霧散盡之時,凱蒂對自己過往行為充滿了悔恨。

在前面我們也可以看到凱蒂並非天生水性楊花,她從小被母親利用,在這樣的引導下,她的三觀是扭曲的。

我們許多人的婚姻觀也是如此,並非所有人都出身於良好的家庭,有著健康善意的引導。

正如同凱蒂,她遇見了一個愛她、疼她、包容她、珍惜她的男人沃爾特,成長只是時間問題。

但毛姆並沒有給這對夫妻一個happy ending,而是在希望燃起之時,給了沃爾特一個致命一擊。

凱蒂懷孕了,當沃爾特平靜地問她,這個孩子是誰的。

哪怕凱蒂知道,倘若她能堅定地告訴丈夫是他的孩子,沃爾特該有多高興,但凱蒂再也不是過去那個虛偽的女孩了,她沒有辦法對愛人說謊。

孩子是一條鴻溝,兩個人都沒能跨過去。

不久後,沃爾特在行醫中染上了霍亂,死之前對凱蒂說了最後一句話:死的卻是狗。

這就是毛姆的高明之處,「死的卻是狗」來源於一首詩歌,人收養了狗,狗咬傷了人,人們都以為人會死,而最後死的卻是狗。

沃爾特的死,成為了讀者心中的迷。

婚姻,讓人生更完整
沃爾特去世之後,凱蒂回到了自己的家。

在書中,凱蒂養育了一個女兒,決心好好教育她:

我希望是個女孩,我想把她養大,使她不會犯我曾經犯過的錯誤。當我回首我是個什麼樣的女孩時,我非常恨我自己,但是我無能為力。我要把女兒養大,讓她成為一個自由的自立的人。我把她帶到這個世界上來,愛她,養育她,不是為了讓她將來和哪個男人睡覺,從此把這輩子依附於他。

讀到這裡,我們都深受感動,上一輩的恩怨就此結束,下一代的新生重新開啟,凱蒂的人生也許充滿了遺憾,但是她對女兒的期待,讓我們看到了人性光輝的延續性。

人類也許就是這樣,一代又一代傳承著自己的文明。

對於凱蒂來說,來自原生家庭的殘缺,也因為婚姻變得更完整。

那麼,凱蒂的婚姻也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啟示:

首先,我們必須要明白自己的需求。

一個人不可能是完美的,一段婚姻更不可能是完美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短板,而婚姻是為了找到和自己契合的那個板,揚長補短。

我們需要審視自己,明白內心的需求,這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自己明白了自己的短板,才有可能找到最契合的婚姻。

凱蒂到最後都沒能愛上沃爾特,並非是因為他不夠優秀,也並非是因為他的愛不夠深沉,而是因為沃爾特並非是她的良人。

感情這件事也許就是這麼玄妙,而這正是它的浪漫之處。

其次,我們必須要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因為這不僅是婚姻的底線,更是良知的底線。

人生這段旅遊,十有八九是不完美的。

正如凱蒂,她一開始並沒有看到沃爾特的優點,在日復一日的無趣生活中,她抵抗不住誘惑出軌了。

而我們也能看到,凱蒂在沃爾特去世之後,不斷懊悔,不斷贖罪。

人生就是這樣公平,當我們做了傷害別人的事情,總有一天我們會需要為自己的過錯而負責。

因此,不管面對了多險惡的婚姻環境,我們都不要忘記初心。


堅持正義,堅持內心的良知。

最後,珍惜眼前人。

每一段婚姻都是天賜的緣分,要相信老天安排我們度過餘生,並非是毫無道理的。

有的人出現,就會教會我們一些道理。

而夫妻就更像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在其中審視自己,得以成長。

生活往往不會一帆風順,只有兩個人攜手共進,才能走得更快更遠。

毛姆給這部作品命名《面紗》時,早已領悟了婚姻的本質。

「面紗」比喻人與人之間近在咫尺,且觸手可及,卻無法逾越的情感隔閡。

當凱蒂揭開兩人之間的面紗時,她的婚姻觀也趨向成熟。

所有的成功都並非是一蹴而就的,婚姻也是如此。

在人生中,婚姻更像是一場修行,我們總會在跌宕起伏中,收穫更完整的自己。

希望讀到這裡的你,都能有所收穫。

相關焦點

  • 毛姆《面紗》:揭露人性的複雜,在自我救贖中學會如何去愛
    毛姆《面紗》:揭露人性的複雜,在自我救贖中學會如何去愛。《面紗》是英國戲劇家毛姆的作品,題目中的「面紗」,是取自雪萊的詩作《別揭開這華麗的面紗》。毛姆是一個關注人性的作家,在他的骨子裡,總有一種讓人琢磨不透的悲觀態度,仿佛一切對他來說,都是一場虛幻。而這份悲觀,或許和他父母早逝、寄人籬下、因口吃而產生的自卑感有關。所以,他才會缺乏安全感,甚至成為局外人。在這部作品中,毛姆也同樣給一個看似尋常老套的愛情故事,蒙上了一層悲劇的「面紗」,讓人還未掀開,就已先感受到了一絲涼意。
  • 《面紗》摘下自以為的偏見,在自我救贖中學會愛
    ——毛姆毛姆是一位特別擅長在平淡情節中解讀人性的作家。他的小說,不論是《月亮和六便士》還是《人性的枷鎖》,每一本都有著他對人性的控訴和揭露,也是通過對人性的刻畫來批判社會的虛偽。毛姆的作品大都是現實主義,現實生活給他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為了寫作,毛姆曾經走過很多地方,從當地的社會環境和風土人情中尋找靈。《面紗》就是毛姆從當時中外混亂的局面中獲得的靈感。《面紗》這部小說情節並不複雜,只是毛姆對人心理的刻畫十分生動,通過人物內心我們可以發現人心與行的不同。
  • 毛姆《面紗》:如何剝開生命中四層面紗,實現靈魂救贖
    英國作家毛姆,主要代表作有《人性的枷鎖》、《月亮與六便士》、《面紗》等。毛姆如同一個外科醫生,持一把手術刀,在小說裡,將人性剖析得淋漓盡致。小說《面紗》保持著毛姆寫作的一貫作風,講述的是一個出軌女人經過自我救贖,最終重獲新生的故事。
  • 豆瓣9.0《面紗》:毛姆筆下的三種婚戀狀態,詮釋愛與救贖的真諦
    一個關於愛與背叛,報復與救贖的故事就此展開。毛姆擅長描摹人性,無論是作品《月亮與六便士》、《刀鋒》,以及成名作《人性的枷鎖》等,從字裡行間都能看到一個作家關於人性最深刻的思考。或許正是如此,當每一個個性格鮮明熱烈的人從毛姆的故事裡走出來,就像一幕舞臺劇,讓人驚覺故事本身是多麼迷人。
  • 毛姆《面紗》:人性的拷問,愛情的悖論,救贖在覺醒之後
    別揭開這五彩面紗,芸芸叢生都管它叫生活……——雪萊《別揭開這五彩面紗》以上是毛姆的長篇小說《面紗》扉頁上的一段文字,毛姆的書名即源自雪萊的這首十四行詩。然而,在毛姆的故事裡,主人公生活中這神秘的五彩面紗,並沒有等到死亡的那一刻才揭開,而是在他們歷經情慾、背叛、謀殺等人性的惡之後,於不自覺中窺見到真實的人生。凱蒂成長於英國上流社會家庭。父親是王室大律師,雖然他的律師業務差強人意,但他勤奮刻苦,任勞任怨。
  • 毛姆《面紗》:疫區之行是報復還是救贖?從這三個人物著手分析
    ——毛姆《面紗》前言《面紗》出自英國著名作家毛姆之手。這本書講述了女主人公凱蒂婚內出軌後,在丈夫沃爾特的設計下,和丈夫一起遠赴霍亂之地湄潭府,最後凱蒂卻獲得了自我覺醒和救贖的故事。毛姆筆下的凱蒂愛慕虛榮、膚淺無知,卻生得美麗動人,俘獲了眾多男士的心。
  • 毛姆《面紗》:疫區之行是報復還是救贖?從這三個人物著手分析
    ——毛姆《面紗》前言《面紗》出自英國著名作家毛姆之手。這本書講述了女主人公凱蒂婚內出軌後,在丈夫沃爾特的設計下,和丈夫一起遠赴霍亂之地湄潭府,最後凱蒂卻獲得了自我覺醒和救贖的故事。毛姆筆下的凱蒂愛慕虛榮、膚淺無知,卻生得美麗動人,俘獲了眾多男士的心。
  • 愛是對的,但卻愛錯了人,毛姆的《面紗》完成了妻子精神上的救贖
    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 ———瓦爾特-01-作者的寫作背景一九一九年秋天,毛姆帶著他的好友哈克斯頓,途經美國,來到亞洲。根據在中國曆遊四個月的見聞經歷,毛姆寫出了三部作品,以香港及中國內地為背景的長篇小說《面紗》為觀眾所喜愛。這部小說的靈感得自於但丁《神曲·煉獄篇》中的詩句。一八九四年,毛姆還是醫學院的學生時,去佛羅倫斯度假,房東的女兒教他讀《神曲·煉獄篇》。
  • 毛姆《面紗》:扯下生活的面紗才知道,愛—個人是極致卑微與妥協
    毛姆《面紗》:扯下生活的面紗才知道,愛—個人是極致卑微與妥協《面紗》是英國作家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發表於1924年。馬爾克斯說,毛姆是他最喜歡的作家之一;奧威爾說,現代作家裡毛姆對他影響很大。張愛玲也曾說,我是毛姆作品的愛好者。毛姆在將近50歲時,寫下了《面紗》這個近乎完美的愛情故事。作品出版後幾乎成了暢銷書,短短幾年就重印了五次,先是被改編成了舞臺劇在倫敦上演,之後又被三次改編為電影。
  • 毛姆剖析人性三大力作之一《面紗》
    >  ★愛、幻滅、生死、背叛、別離,毛姆最具爭議作品   ★女性精神覺醒經典讀本    ★毛姆剖析人性三大力作——《刀鋒》《面紗》《人性的枷鎖》   版權資訊   《面紗》   The Painted Veil   【英】薩默賽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著    阮景林
  • 毛姆《面紗》:一個出軌女人的自我救贖之路
    原創作者:嘟妹英國作家毛姆的一部長篇小說《面紗》,封面這樣介紹這部作品「一部飽受爭議卻直探人生真諦的女性精神覺醒之作」,毛姆的小說大多數是以男性為主人公,而這部作品是他難得的以女性視角講述一個出軌的女人的自我救贖之路。
  • 毛姆《面紗》:一個出軌女人的自我救贖之路
    英國作家毛姆的一部長篇小說《面紗》,封面這樣介紹這部作品「一部飽受爭議卻直探人生真諦的女性精神覺醒之作」,毛姆的小說大多數是以男性為主人公,而這部作品是他難得的以女性視角講述一個出軌的女人的自我救贖之路。
  • 《面紗》關於婚外情的自我救贖
    uri=/note/774694939/ 提到《面紗》,首先要說到他的作者毛姆, 接觸毛姆,是從《月亮和六便士》這部小說開始的,依稀記得那會還在上小學,幼稚到不知道便士是多少錢,是哪個國家的錢,月亮又代表什麼,大概隱約的只是知道面臨清高的理想和現實的骨感應該怎麼選擇。
  • 毛姆《面紗》:敢於扯下生活的面紗,才能找到真正的安寧與自我
    毛姆之所以為這個故事取名為《面紗》,靈感來源於英國詩人雪萊的一首詩:《別揭開這華麗的面紗》>面紗褪去——幻滅的情網與命運的迭蕩三個月後,凱蒂便成了查理的情人,相較瓦爾特的沉悶無趣,查理總是精力充沛情話綿綿,天真的凱蒂以為自己找到了真愛,漸漸地沉淪在虛幻的情網中,迷失了自我。
  • 毛姆《雨》的失敗救贖,撕開宗教虛偽面具,探索人性本質
    毛姆的短篇小說以冷靜、客觀乃至挑剔的態度審視人生,深刻地剖析並解讀人性的弱點,基調超然,帶有諷刺和憐憫意味,在20世紀英國短篇小說史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雨》寫於1927年,是毛姆短篇小說中的經典之作。
  • 《人性的枷鎖》:毛姆醒世之作,戰勝人性弱點,才能抵達幸福彼岸
    如果說《月亮和六便士》、《面紗》探討了部分人夢想與現實、婚姻與愛情的「個性問題」,那麼《人性的枷鎖》,可以說是一部「共性之作」。幾乎所有人,都能在《人性的枷鎖》中找到自己的影子。02.認清「愛情外衣」的荒謬,斬斷情慾羈絆菲利普的四段感情,也是揭露了赤裸裸的人性。與「老處女」威爾金森小姐,是他的徵服欲和獵奇感在作祟。他對她談不上「愛」,甚至有時候,連喜歡都沒有。但他好奇於一句情話一個親密舉動,威爾金森小姐的反應。好像貓與老鼠的遊戲,讓他既厭惡又迷戀。
  • 《面紗》,毛姆掀起面紗,讓我們看到了愛情、婚姻、生活的另一面
    毛姆的長篇小說《面紗》是對這一觀點的最好佐證。而深諳人性的毛姆,憑藉此書揭開了籠罩在愛情、婚姻中溫情脈脈的面紗,讓我們得以一窺生活的真相。反之講,毛姆是插足他人婚姻的第三者。因為他倆相愛時,他的妻子還未跟她的前夫離婚。王爾德是毛姆崇拜,喜歡的作家。因為性取向所遭受的際遇,教給了毛姆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掩飾自己的同性戀身份。
  • 解讀《面紗》|女性真正的成長,是自我意識的覺醒和救贖
    毛姆生在巴黎,長在英國,在德國讀大學,一戰後去南太平洋旅行,多次到達遠東地區。1920年他到達中國,並以中國為背景創作了一部長篇小說《面紗》,此後又去了拉丁美洲和印度。「世界旅行家「的稱呼也由此而來。相比於他最著名的《月亮和六便士》,《面紗》是毛姆頗具爭議的一部作品。但還是被稱為一部女性精神覺醒的經典之作。講述了一個婚內出軌的女人歷經劫難終於完成自我救贖的故事。
  • 毛姆《面紗》:如果你只看到婚外情,或許你還太年輕
    《面紗》是英國作家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發表於1924年。馬爾克斯說,毛姆是他最喜歡的作家之一;奧威爾說,現代作家裡毛姆對他影響很大。張愛玲也曾說,我是毛姆作品的愛好者。毛姆在將近50歲時,寫下了《面紗》這個近乎完美的愛情故事。作品出版後幾乎成了暢銷書,短短幾年就重印了五次,先是被改編成了舞臺劇在倫敦上演,之後又被三次改編為電影。
  • 毛姆《面紗》:一個人若連自己都不愛,拿什麼愛別人
    說起英國名作家毛姆筆下的主人公,你最先想到的是誰呢?是《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思特裡克蘭德,亦或是《刀鋒》中的拉裡?毛姆塑造的主人公大多不畏世俗框架,不受男歡女愛的束縛,一心追尋詩和遠方。唯獨《面紗》中的沃爾特是個特殊,他是情痴一般的存在,也是毛姆筆下最可憐可悲的男人。去年讀《面紗》,對沃爾特更多的是同情,一片痴心錯付逃脫不了淪陷的結局;今年再讀才明白,沃爾特的死並不是婚姻的背叛者吉蒂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