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江而後有端午?端午節來源,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2020-12-13 初策吾

屈原投江而後有端午端午節來源,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端午節,中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荊楚歲時記》中也有記 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因此又稱重五節或者浴蘭節 唐代韓鄂在《歲華紀麗》中記載:"日夜正陽,時當中午"。古人們還會將端午節稱為天中節。端午節在我國各地習俗雖然有所差異,但是基本上都涵蓋在划龍舟、吃粽子、插艾草、貼五毒、喝雄黃酒等活動。

門上插艾草

作為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由出土的文物可知,端午節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在我國較為流傳的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是紀念殉節投江的楚國屈原。但是隨著考古和對文獻以及各地民俗的研究,對於端午節的起源有了不同於傳統認知的觀點。

(一)紀念仁人之說,不僅僅是屈原

屈原作為"楚辭"文體的開山之祖,在其身後影響了後世百代詩人,我們熟知的李白亦受其影響深遠。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中"雲中君兮紛紛而來下"便是取自屈原《九歌》的《雲中君》。且不論屈原在文學上的造詣。屈原"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愛國精神更是讓後世銘記。雖然他在世時因"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言謂餘以善淫"而鬱郁不得志,為楚王所疏遠,無法將心中抱負舒展。但當秦的鐵蹄踏入故國的疆土。廟堂之上,朝廷眾人逃離國都背叛百姓,而江湖之遠的屈原卻因此投水殉節。一顆丹心沉於汨羅江底。

汨羅江風光

一代忠骨沉於江底黃沙,卻也將此份忠國之情沉於當代乃至後世的子民骨血之中。

據南朝吳均所著的《續齊諧記》記載:"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汩羅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以祭之。漢建武中,長沙區曲,白日忽見一士人,自雲三閭大夫,為曲曰:'聞君當見祭,甚善。但常年所遺,恆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憚也。'曲依其言。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並帶楝葉及五色絲,皆汩羅水之遺風也。"

屈原投江後,百姓自發划船祭奠屈原,並朝江中投入裝了飯食的竹筒。而後屈原中魂現身於百姓面前,告知其以"楝樹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避免水中生物搶食祭品。由此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傳承而下,成為端

粽子

然南北朝的《荊楚歲時記·五月習俗》卻載:"是日,競渡,採雜藥。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故並命舟楫以拯之...邯鄲淳《曹娥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

其直接否定了端午節是為紀念屈原而流傳的節日,而提出端午節"事在子胥"這一觀點。

伍子胥,楚國人。後流亡至吳國,為吳王重用,助吳破楚。其為後人所口口相傳的並非其卓越的軍事能力,而是回歸故國後,為報父兄仇,掘開楚王之墓,鞭屍三百之事。

《史記》中"伍子胥者,楚人也...其後世有名於楚","至於吳...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見吳王"可見伍子胥在楚地與吳地皆為百姓所知。而其死後"吳王聞之大怒,乃取子胥屍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吳人憐之,為立祠於江上,因命曰胥山"。

可見伍子胥之名吳楚兩地皆聞於民,因此由楚人所撰《荊楚歲時記》依據《曹娥傳》中發生於吳地的"五月五日,時迎伍君",加之當時所知端午習俗是起源於東吳(今江浙一帶)而非楚地(湖北一帶),故而推知端午起源在於紀念伍子胥一說也有較高可信度。

蘇州伍相祠

除此之外,民間還流傳著端午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以及曹娥一說。端午緬懷春秋時期在落魄時期"割股食君"而後歸隱深山,為晉文公"燔山求之",最後報木而死的介子推。其主要論據為而東漢蔡邕所著的《琴操》。

"子綏遂抱木而燒死。文公哀之,流涕歸,令民五月五日,不得舉發火"。

加之大量文獻皆可證明古人以寒食節紀念介子推,因此端午與介子推相關一說可信度不高。而端午紀念孝女曹娥之論,主要論據為上文提到的邯鄲淳所著《曹娥傳》,但是觀其全文曹娥在世時已有"五月五日,時迎伍君",可見曹娥本身便處在慶祝端午節的時代,因此紀念曹娥一說,亦稍顯無稽。

(二)祭龍以求庇護

祭龍說認為端午的起源是吳越先民獲得圖騰龍的保護,朝著"像龍子"的目標在日常生活中慢慢衍生出端午習俗。祭龍說由聞一多先生於其文章《端午的歷史教育》以及《端午考》兩文中提出。

在《端午的歷史教育》中,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的主要節目為競渡和吃粽子,他文中引用

"處海垂之際,……而蛟龍又與我爭焉,是以翦發文身,爛然成章,以像龍子者,將以避水神也。"(《說苑·奉使》篇記諸發語)

認為吳越之人為避水中蛟龍所害,剪髮紋身以混淆蛟龍視聽,達到避害的目的。加之《荊楚歲時記》中以"楝樹葉"包裹飯食以避蛟龍食祭品之依據。得出競渡的龍舟與吃粽子的習俗與吳越的文化圖騰"龍"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繫這一觀點。

而吳越之人又以彩絲系臂作為吳越紋身風俗之替代,且彩絲系臂背景為龍。認為"屬於某一圖騰族的分子,必在自己身體上和日常用具上,刻畫著該圖騰的形狀,以圖強化自己和圖騰間的聯繫,而便於獲得圖騰的保護",從圖騰主義的角度推出端午活動是以龍為圖騰的吳越人為鞏固自身保護權而形成的風俗。

《端午考》則從五行、五方等觀念與"龍"的特殊關係出發,論證五月五日端午節與龍的關係。

蘇州運河的石龍頭水嘴

這種說法固然有可取之處,然則聞一多先生所據之論證僅能說明

(1)端午習俗與"五月初五"這一時間與龍有密切關係。

(2)端午起源於吳越。

(3)吳越之民圖騰為龍。

以上三個結論雖是相關的,然是圖騰為龍,因此在端午這一節日中的風俗活動因而朝著龍的圖騰標誌靠攏?還是如聞一多先生所說由圖騰龍而演化在節日風俗中,由此經過時間沉積成為當今端午節?此尚有待更加明確直接的歷史資料證明。

(三)惡日祭祀,祈送瘟神

當今對於端午起源還有民俗學的黃石先生提出端午源於"夏至說"、李亦園提出的"季節適應說"以及江紹原於《端午競渡本意考》提出的公共衛生說。其理論都包含了端午時節氣息悶熱,人易為邪氣入侵,乞求保護身體健壯之意。

《荊楚歲時記》中"五月俗稱惡月,多禁。"而《說文解字》中也指出:"忤也,五月陰氣忤逆陽冒地而出."忤,為午。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人們病發之高發期,為了強壯身體,人們"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闢兵及鬼,令人不病溫"又"五月五日,……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可見端午更使用的一個功能在於寄託人們平安順遂的願望。

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喝雄黃酒,點上白芷製成的蚊煙,以驅趕蛇蟲蚊蟻。汪曾祺先生在《端午的鴨蛋》中亦提到相關事物,如"系百索子"、"紅紙剪成五毒,貼在門檻上"、"喝雄黃酒"、"放黃煙子"。其中百索子按其描述,應為系臂彩絲,用以闢邪。"紅紙剪成五毒,貼在門上,則是祈願家宅平安,遠離五毒(蛇、蠍、蜈蚣、壁虎、螞蜂)的侵擾。"雄黃酒"與"黃煙子"皆含有雄黃,亦為蛇蟲所避。可見端午之習俗實用性較高,在五月這個蟲害瘟病多發期有利於保證家庭以及公共衛生。

粽子與雄黃酒

當然,從我國部分地方的端午還有賽龍舟之習俗,以西塞神舟會為例,該地於農曆五月十五(大端午)會舉行"上燈"儀式,將各路菩薩請上龍舟。其中就包括民間傳說主司春瘟的張元伯菩薩。以此希望達到遠離瘟神,納祥祈福之目的。

端午節的起源無論是懷念先人還是衍於圖騰抑或是祈送瘟神,納祥祈福,都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對平安泰和的追求。基於以上起源之說,端午節,人們見面不似其他節日而說"端午快樂",而以"端午安康"為問候語。

2020年為特殊的一年,開年至今,世界都飽受疫病折磨。端午佳節,醒來不如對世界大聲說:"端午安康,2020年!安康!"

參考文獻

【1】談古論今端午節_王齋.

【2】民俗符號論視野下端午節習俗的淺析_王瑤

【3】划龍舟救屈原是端午源頭嗎_苑利

【4】端午送瘟神_傳承端午原初主題的西塞神舟會_陳日紅

相關焦點

  • 端午節的來源和屈原沒關係,因為屈原也過端午節
    又是一年端午節,祝大家端午安康啊!那麼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源嗎?我想你一定會說,這誰不知道啊。小學課本上不是寫著的嗎,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但其實,這是騙人的。屈原害怕楚王把自己老祖宗的家業給敗光了,就天天給楚王提意見、表忠心。甚至還給楚王說:「你老婆不行,她怎麼怎麼樣,離她遠點!」換做我是楚王,我也忍不了啊。再加上有人天天說屈原的壞話,楚王就不怎麼搭理屈原了。結果,楚國就被秦國打到了家門口,還把楚王給俘虜了。屈原知道這事,傷心壞了。然後就在五月初五這天,抱著石頭投江了。
  • 你不知道的端午節:紀念屈原嗎,端午到底什麼意思,端陽、正陽?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著名詩人。忠君愛國 、憂國憂民,一生勵志使國家變強。但屢遭小人讒言陷害,楚懷王昏庸無道,不辨忠奸,致使屈原被流放。最終屈原滿懷悲憤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他,把這一天定為端午節。南朝吳均《續齊諧記五花絲粽》:「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五月五日投汨羅江,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
  • 「端午節」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明天就是端午節了,首先祝看到此文的有緣人端午節安康!然後我們一起看看關於端午節都有哪些不常見的傳說和叫法!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中國的地域廣大,民族眾多,並有著不同版本的故事和傳說,所以就產生了很多不同的節日名稱!你都知道有哪些嗎?
  • 是屈原先投江,還是先有的端午節?
    2008年以前是真慘,一天假都不放,老師還讓你來背《楚辭》。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將中國的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顯然粽子也不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誕生的……2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的是南朝的文獻,而南朝離屈原跳江自盡間隔了七百多年。南朝梁人吳均《續齊諧記》中方記載了端午節紀念屈原說。
  • 春秋戰國那些事42:端午節的由來,真的是屈原投江嗎
    中華上下幾千年歷史源遠流長,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也是很多,其中很是具有代表性的端午節又稱五月五,這一天大家都舉行吃粽子、划龍舟等一些活動。端午節的歷史悠遠,也是被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個進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哦!
  • 屈原與端午節
    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在網上這幾天看到了這樣一個消息,有人說屈原不是中國人,而是楚國人。看到這種言論突然想笑,首先是我國過了幾千年的端午節變成了韓國的,現在屈原又變得不是中國人,過段時間我估計屈原就成韓國人了。 今天普及一下屈原與端午節。
  • 『端午節真正的由來』端午節真的起源於屈原嗎?
    關於『端午節真正的由來』端午節真的起源於屈原嗎?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端午節真正的由來』端午節真的起源於屈原嗎?,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端午節真正的由來,端午節相關的信息,下面分享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
  • 屈原興盛了端午,端午成名了屈原
    自端午節源於夏至說聞世後,學者吞吐百家,涉及的內容更廣泛,視野更開闊,劉德謙先生的《端午始源又一說》認為:端午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且「踏百草」「採雜藥」等與屈原無關。而端午吃粽子的習俗也在夏至節中,競渡也是夏至日的娛樂活動,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而死的偉大詩人屈原產生的。黃石先生所著《端午禮俗史》載:端午節如涓涓之水,發源於遠古時代,三代匯為川流,秦漢擴為河,唐宋納百川而成為海。
  • 其實,屈原也是過端午節的
    端午節最早其實不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因為屈原,他自己也過端午節。詳細考證了端午的來源。之後隨著時代變遷,這些文化習俗匯總到了一起,就成為了端午節。到唐宋之後,端午節漸漸與屈原和愛國主義精神聯繫了起來,屈原成為了端午的文化符號
  • 「閱讀隨筆」端午節-粽子-屈原
    2005年,韓國「端午節」申遺成功的事情,國內鬧的沸沸揚揚。當時我在想,端午節不是紀念屈原的嗎?屈原啥時候成韓國人了。2009年中國的端午節也申遺成功,後來就也沒有深入思考探究此事。最近看《歷史很有趣》,其中一節講《屈原抱石投江》,來搜索端午節背後的事情,才發現對端午節,以及當年中韓「端午節申遺」之事有很多誤解。說到端午節,你可能首先想到的不是祭祀,而是屈原。端午節不就是紀念屈原的節日嗎?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怎麼還和祭祀有關。我之前也這樣的偏差認識,這端午節為何要賽龍舟,和屈原有什麼關係。
  • 端午節只是為了紀念屈原?別開玩笑了,其實屈原自己也過端午節
    馬上就要過端午節了,在過去,我們這邊的農村過端午節都是熱熱鬧鬧地,包粽子、掛艾葉和菖蒲、洗艾葉澡、喝雄黃酒等。每到端午節,每家每戶都忙得不可開交,大家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而現在,端午節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太受到重視的節日。
  • 端午節又叫什麼節 端午節又叫端陽節嗎
    導語:端午節我們已經相當的熟悉了,但是你知道嗎端午節並不是一直都叫這個名字的,在歷史上端午節有很多個名字,那麼,端午節又叫什麼節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端午節的別稱有哪些,端午節又叫端陽節嗎?你來看看就知道了。
  • 端午只知道吃粽子、賽龍舟?這些端午節冷知識你都知道嗎?
    據統計端午節的別稱達到二十多個,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圖片來自網絡)02-屈原不姓屈?說起端午,就能想起屈原,紀念了這麼久,你知道屈原不姓屈嗎?而是姓羋,羋月的羋。
  • 端午起源於紀念伍子胥?關於端午,你還不知道的二三事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明天是五月初五端午節。相信無論是小學初中的老師,還是父母親戚,都曾告訴我們這麼一個故事:楚王聽信小人的讒言,將屈原流放到湖湘之地。屈原在汨羅江邊徘徊,在五月五日這天,他抱著一顆大石頭,投江而死。由於屈原深受百姓的愛戴,附近的人們聽說後,都劃著小船去救屈原,還將米撒入江中,獻給屈原。為了不讓水中的蛟龍搶食,人們用箬葉將米包裹,後來逐漸演變為了粽子。人們劃的小船也演變為了龍舟。
  • 端午節祝福到底是快樂還是安康?屈原說:不關我事!我也不知道啊!
    願你的悲傷、不樂被晴天的陽光照散今天是傳統的端午節,我對端午節的理解確實少之又少。記得去年的端午節還在考試!沒有端午假期,而今年因為疫情的緣故,我已經完全不需要假期了,畢竟假都放傻了。這種說法沒什麼依據,跟「惡日」也沒什麼關係,北方很多地方端午還是「小女兒節」。完全可以互祝快樂。端午並不是一個祭祀性的節日,至於紀念屈原、伍子胥等歷史人物,是先有傳說故事還是先有節日,學界仍有爭論。而且,紀念古人的習俗,也只是整個端午節節俗和文化內涵一部分。為什麼端午節要祝願對方「安康」?
  • 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這個端午節你在幹嘛?端午節安康!
    6月25日,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有很多種叫法,有叫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天中節等,但是大部分都叫端午節的比較多。那麼現在北京疫情這麼嚴重,大家的端午節都是怎麼過的呢?當地的老百姓在聽到屈原投江之後,當地的百姓對屈原的愛國情懷十分的佩服,於是紛紛划船來到舊羅江進行撈救,有的漁夫為了不讓魚龍蝦蟹去咬屈原的身體,就紛紛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的丟進江中,說是這些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甚至有位漁夫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中,說是要藥暈這些蛟龍水獸,以免咬傷屈原的身體,後來人們怕飯糰因為蛟龍所吃
  • 屈原也過端午節?韓國人搶端午節?關於端午節需要了解的知識點
    古時端午節就已實現了文化輸出,成功跨出國門傳入了如朝鮮、日本等國家,這也才有了後來所謂的「韓國人搶端午節」的事情。當然,端午節是中華民族重要民俗文化,韓國人並沒有「搶走」,但與其在這裡聲討韓國搶「中國節」,不如多了解些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
  • 端午吃粽子不是為紀念屈原?這些端午節冷知識你知多少
    端午吃粽子不是為紀念屈原?這些端午節冷知識你知多少時間:2020-06-25 17:1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吃粽子不是為紀念屈原?這些端午節冷知識你知多少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 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
  • 屈原也過端午節?端午節到底有何來源,又是為了紀念誰?
    但是關於端午節的由來你知道多少呢?很多朋友們肯定會回答當初擁有強烈的愛國情操的屈原自己鬱郁不得志被流放,最終國家被攻打,屈原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國家就這樣毀掉,於是選擇了投江自盡。當地的老百姓知道後立刻划著船去解救他,而且為了不讓屈原被魚蝦吃掉,還往江裡面扔米糰,於是現在的我們過端午節要賽龍舟和吃粽子。但是這樣的答案並不是正確的。
  • 端午已到為何農村會有大端午和小端午的說法?端午節有何習俗?
    端午已到為何農村會有大端午和小端午的說法?端午節有何習俗?時間:2020-06-25 17:1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已到為何農村會有大端午和小端午的說法?端午節有何習俗? 雖然今年有兩個閏四月,但是端午節還是說著說著就到了,端午節是我國最傳統的節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