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江而後有端午端午節來源,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端午節,中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荊楚歲時記》中也有記 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因此又稱重五節或者浴蘭節 唐代韓鄂在《歲華紀麗》中記載:"日夜正陽,時當中午"。古人們還會將端午節稱為天中節。端午節在我國各地習俗雖然有所差異,但是基本上都涵蓋在划龍舟、吃粽子、插艾草、貼五毒、喝雄黃酒等活動。
作為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由出土的文物可知,端午節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在我國較為流傳的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是紀念殉節投江的楚國屈原。但是隨著考古和對文獻以及各地民俗的研究,對於端午節的起源有了不同於傳統認知的觀點。
(一)紀念仁人之說,不僅僅是屈原
屈原作為"楚辭"文體的開山之祖,在其身後影響了後世百代詩人,我們熟知的李白亦受其影響深遠。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中"雲中君兮紛紛而來下"便是取自屈原《九歌》的《雲中君》。且不論屈原在文學上的造詣。屈原"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愛國精神更是讓後世銘記。雖然他在世時因"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言謂餘以善淫"而鬱郁不得志,為楚王所疏遠,無法將心中抱負舒展。但當秦的鐵蹄踏入故國的疆土。廟堂之上,朝廷眾人逃離國都背叛百姓,而江湖之遠的屈原卻因此投水殉節。一顆丹心沉於汨羅江底。
一代忠骨沉於江底黃沙,卻也將此份忠國之情沉於當代乃至後世的子民骨血之中。
據南朝吳均所著的《續齊諧記》記載:"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汩羅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以祭之。漢建武中,長沙區曲,白日忽見一士人,自雲三閭大夫,為曲曰:'聞君當見祭,甚善。但常年所遺,恆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憚也。'曲依其言。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並帶楝葉及五色絲,皆汩羅水之遺風也。"
屈原投江後,百姓自發划船祭奠屈原,並朝江中投入裝了飯食的竹筒。而後屈原中魂現身於百姓面前,告知其以"楝樹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避免水中生物搶食祭品。由此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傳承而下,成為端
然南北朝的《荊楚歲時記·五月習俗》卻載:"是日,競渡,採雜藥。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故並命舟楫以拯之...邯鄲淳《曹娥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
其直接否定了端午節是為紀念屈原而流傳的節日,而提出端午節"事在子胥"這一觀點。
伍子胥,楚國人。後流亡至吳國,為吳王重用,助吳破楚。其為後人所口口相傳的並非其卓越的軍事能力,而是回歸故國後,為報父兄仇,掘開楚王之墓,鞭屍三百之事。
《史記》中"伍子胥者,楚人也...其後世有名於楚","至於吳...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見吳王"可見伍子胥在楚地與吳地皆為百姓所知。而其死後"吳王聞之大怒,乃取子胥屍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吳人憐之,為立祠於江上,因命曰胥山"。
可見伍子胥之名吳楚兩地皆聞於民,因此由楚人所撰《荊楚歲時記》依據《曹娥傳》中發生於吳地的"五月五日,時迎伍君",加之當時所知端午習俗是起源於東吳(今江浙一帶)而非楚地(湖北一帶),故而推知端午起源在於紀念伍子胥一說也有較高可信度。
除此之外,民間還流傳著端午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以及曹娥一說。端午緬懷春秋時期在落魄時期"割股食君"而後歸隱深山,為晉文公"燔山求之",最後報木而死的介子推。其主要論據為而東漢蔡邕所著的《琴操》。
"子綏遂抱木而燒死。文公哀之,流涕歸,令民五月五日,不得舉發火"。
加之大量文獻皆可證明古人以寒食節紀念介子推,因此端午與介子推相關一說可信度不高。而端午紀念孝女曹娥之論,主要論據為上文提到的邯鄲淳所著《曹娥傳》,但是觀其全文曹娥在世時已有"五月五日,時迎伍君",可見曹娥本身便處在慶祝端午節的時代,因此紀念曹娥一說,亦稍顯無稽。
(二)祭龍以求庇護
祭龍說認為端午的起源是吳越先民獲得圖騰龍的保護,朝著"像龍子"的目標在日常生活中慢慢衍生出端午習俗。祭龍說由聞一多先生於其文章《端午的歷史教育》以及《端午考》兩文中提出。
在《端午的歷史教育》中,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的主要節目為競渡和吃粽子,他文中引用
"處海垂之際,……而蛟龍又與我爭焉,是以翦發文身,爛然成章,以像龍子者,將以避水神也。"(《說苑·奉使》篇記諸發語)
認為吳越之人為避水中蛟龍所害,剪髮紋身以混淆蛟龍視聽,達到避害的目的。加之《荊楚歲時記》中以"楝樹葉"包裹飯食以避蛟龍食祭品之依據。得出競渡的龍舟與吃粽子的習俗與吳越的文化圖騰"龍"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繫這一觀點。
而吳越之人又以彩絲系臂作為吳越紋身風俗之替代,且彩絲系臂背景為龍。認為"屬於某一圖騰族的分子,必在自己身體上和日常用具上,刻畫著該圖騰的形狀,以圖強化自己和圖騰間的聯繫,而便於獲得圖騰的保護",從圖騰主義的角度推出端午活動是以龍為圖騰的吳越人為鞏固自身保護權而形成的風俗。
《端午考》則從五行、五方等觀念與"龍"的特殊關係出發,論證五月五日端午節與龍的關係。
這種說法固然有可取之處,然則聞一多先生所據之論證僅能說明
(1)端午習俗與"五月初五"這一時間與龍有密切關係。
(2)端午起源於吳越。
(3)吳越之民圖騰為龍。
以上三個結論雖是相關的,然是圖騰為龍,因此在端午這一節日中的風俗活動因而朝著龍的圖騰標誌靠攏?還是如聞一多先生所說由圖騰龍而演化在節日風俗中,由此經過時間沉積成為當今端午節?此尚有待更加明確直接的歷史資料證明。
(三)惡日祭祀,祈送瘟神
當今對於端午起源還有民俗學的黃石先生提出端午源於"夏至說"、李亦園提出的"季節適應說"以及江紹原於《端午競渡本意考》提出的公共衛生說。其理論都包含了端午時節氣息悶熱,人易為邪氣入侵,乞求保護身體健壯之意。
《荊楚歲時記》中"五月俗稱惡月,多禁。"而《說文解字》中也指出:"忤也,五月陰氣忤逆陽冒地而出."忤,為午。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人們病發之高發期,為了強壯身體,人們"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闢兵及鬼,令人不病溫"又"五月五日,……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可見端午更使用的一個功能在於寄託人們平安順遂的願望。
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喝雄黃酒,點上白芷製成的蚊煙,以驅趕蛇蟲蚊蟻。汪曾祺先生在《端午的鴨蛋》中亦提到相關事物,如"系百索子"、"紅紙剪成五毒,貼在門檻上"、"喝雄黃酒"、"放黃煙子"。其中百索子按其描述,應為系臂彩絲,用以闢邪。"紅紙剪成五毒,貼在門上,則是祈願家宅平安,遠離五毒(蛇、蠍、蜈蚣、壁虎、螞蜂)的侵擾。"雄黃酒"與"黃煙子"皆含有雄黃,亦為蛇蟲所避。可見端午之習俗實用性較高,在五月這個蟲害瘟病多發期有利於保證家庭以及公共衛生。
當然,從我國部分地方的端午還有賽龍舟之習俗,以西塞神舟會為例,該地於農曆五月十五(大端午)會舉行"上燈"儀式,將各路菩薩請上龍舟。其中就包括民間傳說主司春瘟的張元伯菩薩。以此希望達到遠離瘟神,納祥祈福之目的。
端午節的起源無論是懷念先人還是衍於圖騰抑或是祈送瘟神,納祥祈福,都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對平安泰和的追求。基於以上起源之說,端午節,人們見面不似其他節日而說"端午快樂",而以"端午安康"為問候語。
2020年為特殊的一年,開年至今,世界都飽受疫病折磨。端午佳節,醒來不如對世界大聲說:"端午安康,2020年!安康!"
參考文獻
【1】談古論今端午節_王齋.
【2】民俗符號論視野下端午節習俗的淺析_王瑤
【3】划龍舟救屈原是端午源頭嗎_苑利
【4】端午送瘟神_傳承端午原初主題的西塞神舟會_陳日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