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端午節:紀念屈原嗎,端午到底什麼意思,端陽、正陽?

2020-12-12 漢字一先生

各位讀者,大家好!漢字的前世今生,內涵故事,看漢字一先生。

五月五,是端午,賽龍舟,敲鑼鼓,香粽子,雄黃酒 ,插艾枝,懸菖蒲,掛彩繩,佩香包,小孩頭上畫老虎,端午習俗傳千古。

今天是傳統佳節-端午節,祝大家端午節假期快樂!既然是傳統節日,那今天我們就聊聊端午節,讓我們用漢字的視角理解端午節。

端午節那些眾多紛紜的來歷

紀念屈原流傳最廣的,也是大家最認可的來歷。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著名詩人。忠君愛國 、憂國憂民,一生勵志使國家變強。但屢遭小人讒言陷害,楚懷王昏庸無道,不辨忠奸,致使屈原被流放。最終屈原滿懷悲憤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他,把這一天定為端午節。

南朝吳均《續齊諧記五花絲粽》:「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五月五日投汨羅江,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今世五月五日,並帶楝葉五色絲,皆汨羅遺風也。」

紀念伍子胥伍子胥,楚國人,父兄都被楚平王冤殺,自己逃到吳國。在吳國幫助吳國富國強兵 ,並最終助吳王闔閭滅楚。之後吳王夫差繼位,因是否徹底滅越國與伍子胥產生分歧,最終聽信讒言而逼伍子胥自盡,並將其屍體裝在皮革中,於五月初五投入江中。

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曹娥,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亡於江中,打撈屍體數日未果。年僅十四歲的曹娥,懷著悲痛在江邊晝夜痛哭,最終在五月初五投江自盡。神奇的是,五天後人們看到她抱著父親的屍體浮出水面。人們為曹娥的孝行而感動,為其在投江處建曹娥廟,江改名為曹娥江,用投江之日來祭奠她 。

還有許多其他的說法,但都不是很普遍,那到底端午節是紀念誰呢?我們從文字的視角來一探究竟。

端午的「端「字造字原意和演變。

「耑(duān)」是「端 」的本字。甲骨文「耑」由植物土下的根部和土上的植物組成,並加以「之 」表明方向,代表植物的生長是由根部往上走,引申為事物的開端 。金文的「耑」去掉了表示方向的「之」,代表了植物的頭尾兩端。

因此,與 「耑」相關的詞除了本意「開端、兩端」之外都有事物一頭的意思,比如:事件的開始--初見端倪、端序,等 。

添加「立」之後,變成了左邊一個人張開直立,右邊是直立的植物,兩個都是直立,就引申為端正,正直之意。比如:端正,端莊,等。

《説文解字》:端,直也。從立,耑聲。 意思是:端,站直。字形採用「立」作邊旁,採用「耑」作聲旁。

「端午」是什麼意思?

五月初五端午節,而「端」有事物之初的意思,所以「端五」就是初五 ,後諧音為端午節。這種說話乍一看還挺有道理,但是經不起推敲。

「午」為地支的第七位,單獨用於紀月,即農曆五月,與天幹相配,用以紀日,幹支逢五日「午」,特指五月初五。「午」這一個字就已經代表了五月初五,所以「端午」並不是「端五」的諧音。

《初學記》中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為始,有人就把「端午」解釋為:第一個午日(或五日)。然而又有人反對說:端為正之意,而「午 」計時用表示11時至13時的正午,加之端午節又名正陽節為證。

各有各的道理,那究竟「端午」為何意呢?先賣個關子,讓我們按時間順序從史料中與端午紀念誰一起解開謎題。

端午節的起源並不紀念誰,而是祭祀

從我們已經列出來的史料不難發現,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屈原( 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曹娥(公元130~143)。但是關於端午的記載最早的一則是:《初學記》卷四引西晉-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角黍就是粽子)。」西晉(公元266年—公元316年);而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吳均《續齊諧記五花絲粽》則更晚。所以並不能從中得到結論,需要更早的證據。

隨著近些年出土的大量文物研究證明,古代的吳越族(詳細記載從春秋的句吳王壽夢,約公元前585年)以龍為圖騰。每年五月初五要舉行盛大的圖騰祭祀活動,將食物裝在竹筒裡或裹在樹葉裡,投入江中給神吃,並劃著畫有龍圖騰的船在江上表演給神看。

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 ,那時候雖然沒有明確記載名為「端午節」,但是習俗跟今天極為相似。我們可以猜想,無論是屈原懷悲憤投江、伍子胥遭陷害被逼死,還是曹娥哭了幾個晝夜,而後投江。都不是突發的事件,也許是受吳越文化的影響,選擇了這個盛大的祭祀節,而百姓們的紀念只是這個節日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延續和擴大。

「端午」的意思是午月第二個午日,取「正午」之意

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中歷來都有數字疊用的概念,比如正月正(一月初一)的春節,二月二的龍頭節,三月三的王母娘娘蟠桃會 ,七月初七的七夕節,九月九的重陽節。那五月五既然是個節日那它的形成絕不會太晚。

《易經》中就有記載:陰惡從五而生;而五月五恰恰是陽氣運行至端點的端陽之時。

上世紀70年代,在甘肅居延肩水金關遺址出土了萬餘枚簡牘,其中有一片上的文字是「十八日,丙申/乙丑/乙未/乙丑/甲【午】重節。。。/甲子八鬼節/癸已。。。」這是一枚典型的日曆簡,其中重節左邊被消掉了一部分。但這個節日的的幹支日期可以通過前後月的日期推算出是-甲午,該月的第二個午日。

這是迄今為止有關端午節的最早記載,命名方式與九九重陽節一樣 。「重午」是午月午日,而且是第二個午日,一個月30天左右,地支12個一循環,第二個午日正好在月中,符合「正午」的觀念。

這枚日曆簡所處的年代是孺子嬰居攝三年(公元8年),也佐證了端午節的形成很早。

無論哪種說法是對的,端午節已經是我們民族與春節、清明節 、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在世界範圍內也有廣泛的影響。而且還有3天的假期,讓我們拋開一切,好好享受假期的生活!

我們來總結一下:今天我們從「端」字的視角來了解端午節的來源和含義。

1.「端」本字是「耑」,甲骨文是植物土上下的根部和莖葉部分加以「之」表示方向,代表植物的生產是從下而上的,引申為事物的開端;金文去掉了「之」表示事物的兩頭。

2.添加「立」之後,變成了左邊一個人張開直立,右邊是直立的植物,兩個都是直立,就引申為端正,正直之意。比如:端正,端莊,等。

3.端午節最早可能是吳越族的祭祀節日,而端午的含義是正午(午月第二個午日)。

每日字卡

今天我們聊了端午節,在你的家鄉有哪些比較特殊的端午節習俗呢?歡迎在留言區留言與大家分享。

感謝閱讀,我是漢字一先生,再次祝大家端午節快樂!我們下期不見不散。

近期文章

「張」字與「弓」脫不開的關係,張氏起源為什麼一定牛

「把」字跟蛇有什麼關係?把(bǎ/bà)怎麼區分,為什麼是一把壺?

你身邊人名字中的「卉」字可能是個美麗的誤會,花卉是花的意思?

相關焦點

  • 端午節日說端午:端午真是為了紀念屈原嗎?
    近年來,有關端午節文化內涵、習俗的一些討論成為熱門話題:端午節源於紀念屈原嗎?這一天能不能互祝「快樂」?五月初五為什麼稱為端午呢?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說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題也」,即說端為初的意思。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
  • 端午吃粽子不是為紀念屈原?這些端午節冷知識你知多少
    端午吃粽子不是為紀念屈原?這些端午節冷知識你知多少時間:2020-06-25 17:1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吃粽子不是為紀念屈原?這些端午節冷知識你知多少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 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
  • 端午節後話端午:到底是不是紀念屈原的,還能好好說端午節快樂麼
    端午節,本來也是一個喜樂的節日,但是,最近幾年大家都說是祭祀屈原的節日,因此,倡導互道安康。這不,一大早,我們單位的辦公群裡面,群主就在大喊一聲:祝大家粽粑節快樂!(粽粑是我們這裡的方言,就是粽子的意思。粽粑節就是粽子節,指代端午節)群裡的小夥伴們也在回復著。突然,有個小夥伴兒來了一句:同祝大家端午節安康。
  • 節氣丨你知道端午節的習俗嗎?
    節氣丨你知道端午節的習俗嗎?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
  • 端午節又叫什麼節 端午節又叫端陽節嗎
    導語:端午節我們已經相當的熟悉了,但是你知道嗎端午節並不是一直都叫這個名字的,在歷史上端午節有很多個名字,那麼,端午節又叫什麼節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端午節的別稱有哪些,端午節又叫端陽節嗎?你來看看就知道了。
  • 端午節的由來真是為了紀念屈原嗎?端午文化你還得知道這些!
    但其實韓國人過的不叫「端午節」,而是「端午祭」,與我們國家的端午節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的。而且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其實除了中國、韓國以外,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比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新加坡等國家)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所以咱大可不必與他們「爭端午」,屈原同志的國籍也永遠還是中國(楚國)!
  • 端午節的由來真的是為了紀念屈原嗎?端午文化你還得知道這些
    但其實韓國人過的不叫「端午節」,而是「端午祭」,與我們國家的端午節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的。而且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其實除了中國、韓國以外,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比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新加坡等國家)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
  • 端午節?你真的知道這個節日麼?端午居然不只是紀念屈原的?
    端午節有很多名字,看看你知道幾個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ps:是農曆哦,不是陽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
  • 有關端午節的「真相」: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嗎?
    新華社杭州5月29日電 題:有關端午節的「真相」,你知道幾個?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俞菀  為什麼我們不說「端午快樂」?端午到底是不是紀念屈原?網友們或認真或逗趣的「求知慾」,引發記者專門採訪了幾位歷史文化領域的專家,解密有關端午節的那些「真相」。  為什麼不說「端午快樂」?
  • 有關端午節的「真相」:端午節到底為了紀念誰?
    為什麼我們不說「端午快樂」?端午到底是不是紀念屈原?網友們或認真或逗趣的「求知慾」,引發記者專門採訪了幾位歷史文化領域的專家,解密有關端午節的那些「真相」。  為什麼不說「端午快樂」?  「現在才弄清楚,祝親朋好友『端午節快樂』是不恰當的,好比清明節,沒誰祝誰快樂的……」網民「陽光youth曉敏」說。
  • 端午節`屈原`愛國主義情懷
    我們中國人大概有一部分人可能不知道屈原,但是應該不會有人不知道端午節的。因為這個節日已經做為中國的傳統節日流傳至今二千多年了。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 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各地風俗也大同小異。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 屈原投江而後有端午?端午節來源,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屈原投江而後有端午端午節來源,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端午節,中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荊楚歲時記》中也有記 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因此又稱重五節或者浴蘭節 唐代韓鄂在《歲華紀麗》中記載:"日夜正陽,時當中午"。古人們還會將端午節稱為天中節。
  • 「端午節」真的為了紀念屈原嗎?這個流傳千年的謊言,忽悠多少人
    今天是端午假期的第一天,不知道你此刻還在搬磚,還是在度假呢?歷史叔還是繼續在碼文,咱們今天來說說端午節這個節日。端午,真的不是為了紀念屈原而成立事實上,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經有端午節。端午節最早出現古代百越地區,也就是現如今長江中下遊以及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而舉行圖騰祭祀所設立的節日。
  • 端午節只是紀念屈原的嗎?關於端午節你不知道的故事!
    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楚國大夫屈原的。可是端午節真的只是紀念屈原的嗎?其實不是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其實有很多說法,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關於端午節的另一個故事。 千百年來,江浙一帶相傳伍子胥死後忠魂不滅化為濤神,端午節即為紀念伍子胥之日。伍子胥死於公元前484年,屈原死於公元前278年。
  • 端午節祝福語你知道嗎?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後天(6月25日),就是農曆五月初五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據有關資料釋義,端午也叫端五、端陽,中華民族過端午節迄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了。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有包粽子吃粽子、有觀賞龍舟競渡、喝雄黃酒等民俗。
  • 你知道端午節的習俗嗎?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龍日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 龍圖騰 祭祀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 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 飛龍在天」;此時龍星既「得中」又「得正」,處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龍德顯揚。
  • 『端午節真正的由來』端午節真的起源於屈原嗎?
    關於『端午節真正的由來』端午節真的起源於屈原嗎?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端午節真正的由來』端午節真的起源於屈原嗎?,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端午節真正的由來,端午節相關的信息,下面分享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
  • 屈原也過端午節?韓國人搶端午節?關於端午節需要了解的知識點
    古時端是開始的意思,一年中的五月又如一日中的正午,後來「五」漸漸通為「午」,所以每年五月初五被稱作端午。又因午時為「陽辰」,端午也稱「端陽」。自端午節誕生以來,由於不同地區民俗文化差異,端午節還有浴蘭節、地臘、詩人節、夏節、女兒節、天中節等多種別稱。
  • 21世紀最晚端午節
    ​你知道嗎?後來傳說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才同時成了人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這一天除了紀念屈原以外也紀念伍子胥和曹娥古時候因為地區的不同所以各地的說法存在差異但到了現代端午節作為一種傳統文化我們更多的是注重它本身的文化涵養屈原、伍子胥的愛國,
  • 龍舟競渡與端午清供並不僅是紀念屈原:從古今書畫看端陽習俗
    傅抱石,屈原漁父圖,1954年明代陳洪綬的屈原在江邊獨行,披髮行吟,面容憔悴枯槁,生動刻畫出屈原憂國憂民的內心狀態。明·陳洪綬,屈子行吟圖端午節除了紀念屈原外,也有認為是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東漢孝女曹娥五月五日救父投江,為紀念她的孝行而立的石碑也是中國書法的經典之一。曹娥碑而聞一多的研究認為,端午的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推斷端午節是百越人創立的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