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春節是一個多雨的季節。至少在我們這兒,春節裡的陰雨天,比晴朗的日子多了不少。
每次想要回去好好走走,就碰上了不大不小的綿綿陰雨。
大好的春節時光,也在這陰沉沉的天氣裡,被磨滅了大半。
過年了,也就快開春了。
都說春雨貴如油,可即便再貴,在這種日子裡,多少也有些擾人好事。
如果還想體驗一把春節的樂趣,或許回鄉,是為數不多的選擇。
城裡的空氣,缺少了喜慶的氧氣,熱鬧不起來。反倒是多了一些焦慮感,讓人始終想著逃離。
回到農村,一切似乎都變了。
看著一家家自建的兩三層小屋,擠著挨著在一起,總會覺得這才是生活該有的樣子。恬淡而閒適。從來不曾慌張,也不曾壓抑。
村裡也比較荒涼了。大批大批的農村人走進了城市,尋求初農活之外謀生計的幹活。
只有過年的檔口,才會選擇回到老家,找一找生活最質樸的氣息。也只有這個時候,村莊才重新有了活了。
過年最要做的,或許就是放鞭炮踩田埂了。
當城市的喧囂隨著人流的散去而靜下來的時候,農村裡鞭炮的炸響聲,帶來了新的活力。
看著老屋周圍,等待開春長成一片綠的田地,再走出去,毫無目的踩在田埂上,感受泥土和鞋底的摩擦,才有了一絲生活的氣息。
很多東西都在變。農村也在變。
曾經端著大瓷碗吃飯,都要聚在一起嘮兩句的人,如今也都窩在了家裡。
沒有網絡的時代,才是人聯繫最為緊密的時代。
網絡的到來,讓大家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但也讓曾經隔壁屋的距離,變得異常的遙遠與陌生。
雖然還是鄰居,可已經少有了鄰居街坊的味道。
年味的變淡,不是沒有道理的。
年味是什麼?年味不過是你來我家嘮兩句,我去你家嗑個瓜子。
可現在呢,一切都是急匆匆的。來了說不上兩句話,就忙說「不好意思」,因為還要趕去下一家。
過年,成了走形式。走掉的不是形式,而是緊緊相連的心。
隨著一代走人的慢慢離去,村裡的長輩,慢慢也變成了父輩。我們則從曾經的小孩,長大為家裡的頂梁柱。
張羅飯菜、祭拜祖先,然後走親戚。
我們帶著父母、帶著孩子,還是了新的一個輪迴。
曾經以為的永不長大,卻在彈指之間就到來了。
那回村的意義又在何方呢?
或許,意義一直都在。因為我們想回去,就是想要找到曾經的感覺。那份遠離焦慮症,能夠徹底放鬆自我的感覺。
看到沒,年味一直都在。一直都在我們的心裡,只是壓抑得太久了,我們都忘了。
於是,為了找尋那份記憶,自然只有回到老家,通過家的記憶與味道,喚起內心那份最天然的質樸與純真。
年味沒有變淡,它就像火種一樣,一隻存在著。
我們回村,不為別的,只為那一聲鞭炮聲,可以喚起內心的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