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最經典的十首唐詩,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2020-12-04 百家號

王昌齡字少伯,長安人,盛唐邊塞詩人。開元十五年進士,任汜水尉,校書郎。後謫嶺南,後任江寧丞,龍標尉,世稱王江寧、王龍標。安史之亂起,還歸故裡,被刺史閭丘曉所殺。擅長七絕,成就很高,與李白齊名,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1、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出自唐·王昌齡《塞下曲四首》之二。足,充滿。黃沙滾滾,彌天漫地,白骨累累,棄於亂草之中,自古及今,未有消停。此言乃是慨嘆邊塞戰爭自古不斷,感傷將士死傷無休無止的悲涼。

2、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出自唐·王昌齡《從軍行七首》之七。玉門,玉門關。嶂,高聳險峻如同屏障一般的山峰。烽,烽火,古代邊疆用以報告敵情的狼煙。詩句描寫玉門關雖然地勢險要,卻仍然到處都是告急的烽火。意為邊境形勢非常危急。

3、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出自唐·王昌齡《塞下曲四首》之二。詩句以比喻修辭法,寫出了邊塞秋風似刀、水寒透骨的艱苦環境。

4、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出自唐·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五。前句是運用誇張修辭法,極寫西北邊塞風沙遮天蔽日的情景。「日色昏」並不是實寫黃昏,而是通過它側寫風沙之大。後句寫氣候惡劣而戰士迅速出徵的情狀。「紅旗半卷」一詞用得尤其出神,它既從側面寫出了風沙之大,又表現出了戰士行動的神速。因為「半卷」紅旗可以減少風的阻力,使隊伍前進得更快。這兩句之妙不在寫戰爭本身,而是通過緊張的戰爭氛圍描寫,突出了一場迫在眉睫的惡戰,讓讀者對即將發生的戰爭有一種懸心的緊張感。

5、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出自唐·王昌齡《出塞二首》其一。此言從秦到漢,明月與關塞依舊,萬裡遠徵的將士依舊有人不能回歸。前句以「互文」修辭法,通過「明月」與「關」這兩個自古永恆的物象將古今聯繫起來,暗中點明了千年以前、萬裡之外的悲劇至今未曾改變的事實,從而將「萬裡長徵人未還」的原因予以了歷史的闡釋,強調了此關在禦敵衛國中不同尋常的戰略地位以及守之不易的原因。由此,自然而然的逼出下面的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其對能夠鎮守邊塞的大將的渴望之情呼之欲出。

6、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自唐·王昌齡《出塞》。但:只要。飛將:這裡特指漢代名將李廣。胡:古代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稱呼。胡馬,指敵人的軍隊。假使飛將軍李廣還在,敵人的兵馬一定不會度過陰山,進入到內地。

7、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出自唐·王昌齡《從軍行》。黃沙:沙漠。穿:磨破。樓蘭:西北地區的敵人。西漢時,樓蘭國與匈奴屢次勾結,殺害漢使。傅介子奉命出使,計斬樓蘭國王。在漫天飛舞的黃沙中,已經打了上百場仗,身上的盔甲早已破爛不堪,即使如此,不打垮樓蘭,也決不回去。

8、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出自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的親友如果問起時,告訴他們我的心如玉壺儲冰,光明純潔。

9、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出自唐·王昌齡《閨怨》。少婦登樓遙望,忽見路旁楊柳依依,後悔讓夫婿從軍尋求功名。枝頭楊柳年年歲歲翠色依依,今又來臨卻無人共賞;而夫婿尋求功名則遙遙無望,遠不可得。豈不讓人後悔!

10、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出自唐·王昌齡《出塞》。騮馬,即驊騮,千裡馬。前句寫千裡馬與眾不同的裝飾,表面寫馬,實是借馬寫人的與眾不同。後句則用誇張修辭法,突出強調戰馬主人的英勇威武。但是,「月色寒」的效果,既有人的功勞,也有馬的功勞。因此,這兩句還有「寶馬配英雄」的意蘊在其中。

相關焦點

  • 邊塞詩人王昌齡最經典十首詩,氣勢恢宏、深沉大氣,不愧七絕聖手
    說到邊塞詩,一定要提到王昌齡。王昌齡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也被稱作「七絕聖手」,因為他的詩以七絕見長。王昌齡出生在山西,他與李白、王維、王之渙等人有著深厚的友誼,他的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等等。
  • 這十首唐詩,代表了唐朝絕句的最高水平!
    中華文脈源遠流長,從《詩經》、《楚辭》開始,之後的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推陳出新,源源不斷。而說起古詩詞,毫無疑問,《全唐詩》是一座巍峨的高峰。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雖說「文無第一」,但是如果我們硬要追問:全唐詩中,究竟哪一首是第一名呢?
  •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談王昌齡詩歌中的含蓄美
    而這次救災物資的箱子上寫的是兩句唐詩,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両郷。在此之前,這兩句詩也曾有一次出現在外交辭令上,2009年7月2日,美國駐成都總領事包傑明,離任前最後一次出席公開活動時,在致辭中也引用了王昌齡這句「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來表達即將離任的心情。同樣的詩,用在不同的地方,給人的感覺卻大不相同。明顯這次日本援華物資上印這兩句詩,顯得詩歌更深沉、更有意蘊。接下來,我就來探討一下王昌齡的詩歌風格。
  • 雄渾豪邁的王昌齡寫的一首宮怨詩,卻被譽為唐詩絕句的壓卷之作
    唐朝詩人王昌齡的邊塞詩最為著名,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風格高昂。其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等句更是千古流傳。王昌齡被譽為「七絕聖手」,他的七絕詩可以和李白媲美。
  • 唐詩中最經典的十首送別詩,篇篇都是千古名篇
    今天小樓就跟大家分享唐詩中最經典的十首送別詩,和大家一起品讀古人的離愁別緒。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天才詩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別詩中的一首另類經典,它卻一改送別詩黯然憂傷的情調,變得豪邁激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王昌齡《出塞》為什麼被評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
    王昌齡《出塞》為什麼被評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黃金時期,盛唐詩歌的星空之下,佳作迭出,星光熠熠,萬象爭輝。然而在這其中,有資格被評為唐詩七絕"壓卷之作"的,卻只有鳳毛麟角的幾首詩,而王昌齡的《出塞(其一)》就是其中的一首,可謂是詩中的詩、七絕中的七絕了。
  • 古詩詞文賞析之唐詩《出塞》王昌齡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徵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複雜的。把複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裡,深沉含蓄,耐人尋味。講解  本詩被人們稱為:「唐朝七絕之首」。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徵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塞當作求取功名的一種出路。
  • 除了「青山一道同雲雨」,王昌齡還有這十首好詩值得一讀再讀
    王昌齡的邊塞詩多為七言絕句等短小詩篇,作者非常講究構思立意,善於從軍旅生活中提煉出最典型的情景,在寫作方式上以景寓情,情景交融,營造出剛健而蘊藉的藝術境界。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營造出一種極具時空感的「明月照邊疆」這一典型意境,將現實的景物、感受與歷史的回顧相結合,在最平實的主題之中凝練出貫穿於時間與空間中永恆的思考。
  • 王昌齡很經典的一首七絕,含蓄蘊藉,最後7個字包含一句成語
    王昌齡是唐代邊塞詩人,後人稱其為七絕聖手。他的作品意境深遠,耐人尋味,比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驚豔了世人千年;再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令人熱血沸騰。王昌齡才華不遜於李白,卻歷經坎坷,幾遭貶謫。不過詩人總是披肝瀝膽,被後人不斷稱讚。
  • 王昌齡最經典的一首詩,被後人譽為唐詩中七絕的壓卷之作!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 這十首唐詩,代表了唐朝七言律詩的最高水平!
    律詩句數固定、講究平仄、押韻嚴格,要求對仗工整,起承轉合,是近體詩最成熟也最難以創作的體裁。雖說創作七言律詩,猶如帶著鐐銬跳舞,但是唐朝人才輩出,湧現了無數大詩人,創作了非常多經典的七言律詩。《唐詩三百首》中收錄經典七言律詩50首,《全唐詩》中,七言律詩保守估計也有幾千首,那麼這幾千首作品中,最光輝耀眼的是哪些呢?小仙今天就鬥膽給大家盤點一下。
  • 王昌齡最經典的送別詩,是所有唐詩選本必選曲目,美成千古絕唱
    其中最著名的兩位七絕高手當屬王昌齡和李白,雖然李白是唐詩綜合評估能力第一人,但在七絕這一專項領域恐怕不及王昌齡。王昌齡被稱為「七絕聖手」,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美譽,尤其是他寫的邊塞詩更是古今一絕。不過今天小解不講他在西北邊塞的感悟,而說他最為經典的一首送別詩,歷朝歷代的唐詩選本無不選載這首詩,千年以來,美得讓人心醉又心碎!
  • 十首「壓卷之作」,究竟哪首堪當引領唐詩風騷?
    這是對唐詩進行的最早海選。而《滄浪詩話》是宋代最負盛名、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部詩論著作,這相當於給《黃鶴樓》的黃金廣告,對後人往往有先入為主之效。除了嚴羽,很多人有自己的答案。唐詩主要分為律詩和絕句。而對於絕句,眾人也有不同的看法。明代文學家楊慎在《升庵詩話》中寫道:此詩可入神品。這首被他稱為神作的絕句,就是王昌齡的《出塞其一》。
  • 盛唐王昌齡最經典的邊塞七絕唐詩,前兩句14字有3個地名
    作為盛唐邊塞詩當中最著名的代表詩人,王昌齡留下了很多精彩的邊塞古詩。而且和岑參、高適等人極力描繪邊塞之地風光不同,王昌齡在詩歌當中更多地抒發悲壯的情感,以及強烈的報國志向。我們對於他的邊塞詩,最熟悉的應該是那句著名的秦時明月漢時關。
  • 唐詩七律的十首經典作品
    七律是近體詩(格律詩)中最難的一個體裁,平仄、對仗要求嚴格,但這根本難不住才氣沖天的眾多唐代詩人,他們一起創作出了繁星璀璨的眾多佳作,而以下這十首七律,可當得上是唐詩七律中的經典之作,每一首都是千古絕唱。
  • 詩詞貴含蓄,含蓄有九法
    詩詞貴含蓄,但如何做到含蓄呢?這篇文章給了很不錯的答案。----枕夢江南首先,從含蓄立意上,歸納為三種類型。1、醉翁之意,意在言外詩詞常常藉助客觀的物象寄興言志,將詩人的思想情感表現得含蓄而深沉。如王維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詩人將思緒定格於一個寂靜、空靈的畫面,託物言志,借景抒懷,令人嘆為觀止。
  • 史上最豪邁的十首邊塞詩,熱血男兒必看!
    據統計,唐朝以前的邊塞詩,現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詩》中所收的邊塞詩就達兩千餘首。接下來,就和大家聊聊史上最豪邁的十首邊塞詩,熱血男人必看!  第一首,王昌齡的《出塞》  王昌齡是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他的這首出塞,相信沒有人不知道。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 唐詩七絕的十大巔峰之作,每一首都是經典,流傳千古
    七言絕句是唐詩中非常出彩的部分,流傳甚廣,喜愛者眾多,這十首七絕可稱為唐詩中的巔峰之作、千古絕唱。這是被稱為在七絕上唯一可與李白比肩的「七絕聖手」王昌齡所作的一首邊塞詩,也有被評為七絕的壓卷之作。邊塞詩是唐詩中的一個大類,主要描寫邊塞地區的軍旅生活和風光。這首《出塞》大氣磅礴,極有畫面感,展現了邊關遼闊、蒼茫的氣氛和戰爭的殘酷,有著非常厚重的歷史感,末兩句又抒發了保家衛國的豪情壯志和渴望和平的願望,境界高遠。
  • 唐詩三百首|22常建《宿王昌齡隱居》
    此詩題曰「宿王昌齡隱居」,一是指王昌齡出仕前隱居之處,二是說當時王昌齡不在此地。王昌齡及第時大約已有三十七歲。此前,他曾隱居石門山。山在今安徽含山縣境內,即此詩所說「清溪」所在。常建任職的盱眙,即今江蘇盱眙,與石門山分處淮河南北。常建辭官西返武昌樊山,大概渡淮繞道不遠,就近到石門山一遊,並在王昌齡隱居處住了一夜。
  • 秦時明月漢時關,七絕聖手王昌齡詩十首
    此詩當作於天寶元年(742年),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今江蘇南京)丞。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今江蘇鎮江),然後在此分手。此詩原題共兩首,第二首說到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