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很經典的一首七絕,含蓄蘊藉,最後7個字包含一句成語

2020-12-06 品詩賞詞

王昌齡是唐代邊塞詩人,後人稱其為七絕聖手。他的作品意境深遠,耐人尋味,比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驚豔了世人千年;再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令人熱血沸騰。王昌齡才華不遜於李白,卻歷經坎坷,幾遭貶謫。不過詩人總是披肝瀝膽,被後人不斷稱讚。下面一起欣賞王昌齡很經典的一首七絕,含蓄蘊藉,最後7個字包含一句成語。

芙蓉樓送辛漸

唐代: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原名西北樓,遺址在潤州(今鎮江)西北。古人喜歡來此登臨並俯瞰長江,遙望江北。唐代開元29年的某一天,芙蓉樓上來了兩位客人。一位是王昌嶺,當時的江寧(今南京)縣丞;另一位是王昌齡的好友辛漸,他準備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陪他從江寧到潤州遊玩,然後在芙蓉樓為其餞行。

迷濛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一片無邊無際的愁網。昨夜的細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寒意不僅瀰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浸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三杯下肚,胸中漸漸有些暖意,他們站在樓上、憑窗遠眺,只見江水無語,滾滾東流;細雨斜織,煙霧迷濛。

即將分別,心中雖有萬千話語,卻一時不知該說什麼。王昌齡慢慢地抬起頭,眼睛凝視著朋友,想了半天,還是祝福對方要多保重。辛漸卻動情地勸說他不必傷懷,自古離別乃常有之事,一定後會有期。只是他很擔心朋友不拘小節,正直敢言,會遭到那些宵小之輩的誹謗。

王昌齡卻嘆息早已習慣,辛漸則讚嘆道,「難得您胸襟寬廣,一片痴心,不改壯志。可是我回到洛陽後,那裡的朋友們一定早就聽說了這些流言,如果他們問起來,我該說什麼?」王昌齡目光堅定地說,「我的心好像玉壺裡的冰一樣晶瑩剔透、清澈無瑕,決不會被那些流言蜚語所左右。」

辛漸也被朋友的高尚品格打動,胸中湧動起詩意和激情,王昌齡更是高歌一曲,然後再次返回酒樓喝酒,心情頓覺無比暢快。這時船家正在催促行人上船,二人只好依依道別。送走了朋友,王昌齡倍感孤寂,他曾在兩年前被貶嶺南,歸來之後任江寧丞,但幾年後王昌齡又再度被貶到更遠的龍標。

詩人以品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於他和親友間真正的了解和信任,並非洗刷讒言的表白,而是一種蔑視誹謗的自譽。詩人託朋友帶去的也不是尋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

縱觀這首絕句,詩人利用聽覺、視覺和想像的手段,概括了連江的雨勢,並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菸雨,氣魄浩大,烘託了開闊的意境。然後遙望遠山,抒發孤寂之感,為下文進一步蓄勢。接下來就牽出臨別叮嚀之辭,流轉自然。讀者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便覺含蓄蘊藉,無限感懷。

正如蘇軾所說,「察消長之往來,辨利害於疑似」,注重調查和分析,搞清事物的來龍去脈,才能透過現象看清本質,然後辨明利害,最後決定取捨。如今人們用「冰心玉壺」這個成語,象徵一塵不染的心境、以及磊落高尚的品格。

一個人這輩子會遇到無數高峰和低谷,就像潮起潮落、花開花謝,為人處世不要怕別人誤會與鄙視,只要心中清澈如水。當目標明確、意志堅定,再多的苦難只會將其磨練得更加堅韌和出色。

相關焦點

  • 王昌齡最驚豔的一首詩,開頭只有7個字,卻包含了3種意象!
    王昌齡,字少伯,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其詩以七言絕句見長,尤以邊塞詩最為著名,與高適、王之渙合稱「唐代三大邊塞詩人」。另外,王昌齡還有著「詩家夫子王江寧」、「七絕聖手」之美譽,以及在七絕方面與李白齊名。詩歌風格以委婉含蓄為主,多比興、寄託手法,表現出曲折深遠的意境。小編今天向大家介紹的這首詩,便是他的一首經典詩作《聽流人水調子》。《聽流人水調子》是王昌齡晚年遭貶龍標途中偶然聽到江湖樂人鳴箏,而引起思緒所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主要通過對客中聽箏的描寫,情景交融,抒發了王昌齡作為遷謫者在異鄉的愁苦之情。全詩意境悽清,意蘊深遠,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 王昌齡的一首七絕,前2句意境平淡,最後7個字果然不凡
    王昌齡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他的作品情景妙合,意與境渾。他的邊塞詩含蘊無窮、意境深婉,宮怨詩也是簡潔明快、令人遐思。讀者尤其喜歡他的絕句,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還有「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等等。
  • 王昌齡最顯悽涼的一首詩,最後一句,卻說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王昌齡,字少伯,盛唐著名邊的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大約二十歲,王昌齡離開家鄉,開始一段學道的經歷,開元年間,正是盛唐氣象的鼎盛時期,王昌齡在詩中對盛世景象竭盡全力、忠貞不已地加以歌頌讚揚。對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齡一生最堅實的信心與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日後長期身處讒枉和淪棄之境,也難以改變。火熱的年代,像王昌齡這樣有抱負的時代青年,只是把學道當成了一種好奇而已。
  • 王昌齡意象很美的一首詩,最後7字是千古名句,人人皆知!
    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首《芙蓉樓送辛漸》,來體會一下詩詞的意象美。《芙蓉樓送辛漸》是王昌齡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寫於王昌齡被貶為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時。對於這首詩,相信大家並不陌生,甚至可以說人人皆知。畢竟這首詩的最後7字「一片冰心在玉壺」,是千古名句,歷來深受世人所稱道。
  • 王昌齡的一首《出塞》,為何被評為「唐詩七絕的壓軸之作」?
    而今天想和大家談論的是被稱為「四大邊塞詩人」之一的王昌齡。王昌齡被世人尊稱為「七絕聖手」,其詩句壯美,有著大氣磅礴的意蘊。在其詩中你會感到包羅萬千,王昌齡有一首《出塞》被明代詩人李攀龍評為唐詩七絕的壓軸之作,今天筆者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這一首詩為何能獲得如此高的評價?
  • 七絕聖手王昌齡的八首巔峰之作
    他,是盛唐著名詩人,是與高適、岑參、王之渙齊名的「四大邊塞詩人」之一,是有著「詩家天子王江寧」美譽的「七絕聖手」,他的七絕在唐代無論質量還是數量堪稱第一(可能有人認為李白七絕更厲害,但是王昌齡的七絕可不比李白弱啊,初唐七絕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齡七十四首,幾乎佔了六分之一。)。
  •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談王昌齡詩歌中的含蓄美
    在此之前,這兩句詩也曾有一次出現在外交辭令上,2009年7月2日,美國駐成都總領事包傑明,離任前最後一次出席公開活動時,在致辭中也引用了王昌齡這句「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來表達即將離任的心情。同樣的詩,用在不同的地方,給人的感覺卻大不相同。明顯這次日本援華物資上印這兩句詩,顯得詩歌更深沉、更有意蘊。接下來,我就來探討一下王昌齡的詩歌風格。
  • 王昌齡的一首七絕,全文無一愁字,卻句句充滿了愁情
    詩仙李白與王昌齡也都曾送別對方,還分別留下了膾炙人口的佳作。而王昌齡的送別詩情深意長,也善於借景抒情。下面介紹王昌齡的一首七絕,全文無一愁字,卻句句充滿了愁情。送竇七唐代:王昌齡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熒熒望一舟。
  • 王昌齡最經典的一首詩,只是開頭七個字,便令人拍案叫絕!
    王昌齡,唐代著名邊塞詩人,與高適、岑參合稱「三大邊塞詩人」。其詩語言精煉,意蘊豐富。風格委婉含蓄,意境深遠。尤以七言絕句見長,有著「七絕聖手」的美譽。王昌齡的經典詩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今天小編要向大家介紹的這首詩,便是其中一首經典詩作《出塞二首·其一》。
  • 王昌齡最經典的一首詩,最後一句是至理名言,值得一讀再讀!
    王昌齡,唐代著名詩人。與高適、岑參合稱「唐代三大邊塞詩人」。王昌齡以七言絕句著稱,在七絕上與李白齊名。詩歌風格緒密而思清,有著「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美譽,後人又稱王昌齡為「七絕聖手」。其詩現存181首,經典詩作有《出塞》、《從軍行七首》、《閨怨》等。
  • 劉禹錫回京赴宴,這首詩包含1個成語,最後7個字直扣人心
    唐代詩人劉禹錫也曾有這樣的感受,他回京赴宴,這首詩包含1個耳熟能詳的成語,最後14個字直扣人心。贈李司空妓唐代:劉禹錫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 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劉禹錫是大家熟悉的詩人,他的祖先是漢室宗親,父輩是一個小官僚,他很小就開始學習儒家經典,聰明勤奮,還曾得到當時著名詩僧皎然、靈澈的薰陶指點。不過劉禹錫性格剛毅,不願隨波逐流,更不想阿諛奉承,以至於仕途失意,曾多次被貶。52歲那年他又被發配到和州(今安徽和縣),2年後奉調回洛陽,任職於東都尚書省。
  • 王維的一首七絕,含蓄蘊藉,自然之景與深摯之情妙合無間
    比如他的名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景語就是情語;再如,「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短短的詩行,含蓄深厚,曲折別致。下面介紹的是王維的一首七絕,含蓄蘊藉,自然之景與深摯之情妙合無間。送沈子福之江東唐代:王維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 「七絕聖手」王昌齡二十首「七絕」:一片冰心在玉壺
    少伯就是王昌齡。盛唐七絕詩有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齡七十四首,幾乎佔了六分之一。因此,王昌齡被後人稱為「七絕聖手」。王昌齡的七言絕句主要有三種類型:邊塞詩、閨怨詩和送別詩。王昌齡存世詩作180餘首,數量不是很多,質量很高。王昌齡七絕委婉含蓄,表現曲折,意境深遠。這裡所選的二十首七絕,是王昌齡七絕詩中的精華之作。品讀這二十首七絕,能充分享受王昌齡七絕的獨特魅力。
  • 王昌齡的一首送別詩,意境優美,最後7字為千古名句,人人皆知!
    王昌齡 ,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他的邊塞詩氣勢渾宏,格調高昂,後人稱其為「七絕聖手」。他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等著名詩人相交甚厚。這首詩其實很多人都很熟悉,而最後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壺」,更是千古名句,歷來深受世人所稱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這句話本意是說:送別的晚上剛好外面下著雨,正好能與好友有更多的時間相處。推開窗戶向外望去,陰雨綿綿水天相連。
  • 王昌齡七絕中月亮意象唯一性與特殊性該如何解讀?
    王昌齡現存182首詩,有66首與月亮有關,分析好王詩中月亮的意象,對於重新理解王昌齡詩歌有著重要意義,而王昌齡號稱「七絕聖手」,詩歌的主要成就體現在其七絕上,因此我們不妨從七絕下手解讀。我們先把王昌齡的七絕分為邊塞詩、宮怨詩、送別詩三大類,分別做出對其中月亮意象唯一性與特殊性的解讀。
  • 王昌齡的一首詩,大氣磅礴,氣象萬千,被稱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
    今天我們就要介紹一首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一首詩。王昌齡與高適、岑參、王之渙齊名的「四大邊塞詩人」之一,是有著「詩家天子王江寧」美譽的「七絕聖手」,他的七絕在唐代無論質量還是數量堪稱第一。他是著名的邊塞詩人,詩句壯美,格局開闊,大氣磅礴,氣象萬千。他也被稱之為「七絕聖手」他的一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的,這就是王昌齡的《出塞》。
  • 七絕聖手王昌齡被貶,李白和孟浩然各作一首經典詩相送,高下立見
    今天小編就來說一說七絕聖手王昌齡、詩仙太白、孟浩然之間的友誼。王昌齡和孟浩然相識得要早一些,孟浩然比王昌齡大了9歲,一生布衣的孟浩然十分欣賞王昌齡的灑脫。孟浩然51歲時,王昌齡來路過襄陽,倆人把酒言歡,也就是這場酒宴,本已染重疾的孟浩然因沒忌口喪命。
  • 不愧為「七絕聖手」,一首送別詩千古傳唱,最後一句無人不知!
    不愧為「七絕聖手」,一首送別詩千古傳唱,尤其最後一句,無人不知,無人能敵!洋洋《全唐詩》,囊括了近五萬首詩歌。其中,送別詩佔了很大的比例,這其中不乏名篇佳句。唐玄宗開元28年,王昌齡就是因為這個毛病被人誹謗,謫貶為江寧縣丞。開元29年,好朋友辛漸去洛陽,王昌齡送至潤州,就是今天的鎮江,在潤州芙蓉樓為辛漸餞行,寫下了兩首《芙蓉樓送辛漸》,我們今天欣賞的是其中的一首。「寒雨」:秋冬季節的冷雨也;「連江」:雨水、江面連成一片。潤州屬古代三國的東吳。兩個動詞——「連」、「入」,勾織出一派無邊無際的深秋江水圖。
  • 王昌齡很經典的一首詩,全篇28個字鏗鏘有力,讀來盪氣迴腸
    每當讀到「大漠沙似雪,燕山月似鉤」,就會感受到一種悽美和孤寂;再次吟誦起王昌齡的一首經典,也會領略到邊塞詩中的豪情。從軍行唐代 王昌齡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王昌齡是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盛唐時期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王昌齡的作品中也不僅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而且傳達了一份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讓百姓們不堪重負,將士們也急切地渴望和平,更希望能早日闔家團圓,這首詩便反映了這些願望。詩的大意是:青海湖上烏雲密布,連綿雪山一片黯淡。
  • 杜甫最經典的一首懷親詩,沉鬱頓挫,蘊藉含蓄
    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陽,生於河南鞏縣。杜審言之孫。由於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野老,在成都時被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7歲即開始學詩,15歲時詩文就引起洛陽名士們的重視。開元年間,他曾南遊昊、越,北遊齊、趙等地。《月夜憶舍弟》是一首懷親詩,是詩人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天,為避安史之亂,攜家到達秦州(今甘肅天水)以後在白露節的晚上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