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主義公有制教育之我見:志育形成的條件——只有我國具備

2020-12-20 思維人格呂士申

提示:我國現在教育中諸多問題和亂象叢生,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國還沒有真正建立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教育模式,也還沒有建立起與我國國家性質和經濟制度相適應的教育體系來,因此我國的教育現在其實還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不斷嘗試,不斷向國外吸取經驗。

但是都沒有真正立足我國國家性質和經濟基礎思考。本人經過多年的觀察、思考與研究,認為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教育應該是以「志育」為自身特徵。本文介紹志育形成的四個條件。(志育一詞也是本人在研究中運用的,屬於獨創)

個人在一定社會實踐的基礎上與社會的相互關係中形成的關於未來的圖景或藍圖作用於現實中的自身並產生內在力量去踐行實踐的就是志。而以志為對象的教育即志育。鑑於已經分知育和德育各側重而論,因此此處志育是狹義而言的(廣義的志育是包含知育和德育的),僅就現實與未來關係而言的志的方面的教育。

志育的產生是個歷史的過程,它是與人自身的成長和發展密不可分的,是社會的人與人的社會的產物。在物的社會及社會的物(包括人)的情況下,志育是不具備自身出現的條件的。

由於教育不是個人行為而是社會行為,因此志育進入社會的視野也一方面是人成了社會對自身的認可與肯定,另一方面志也成了社會的需要,因此才必要成為人之需要。結合志的特點,志育若要形成,需具備以下條件:

(1)人的需要與發展和社會的需要與發展日益結合併走向統一

一方面人與社會的相互異化與對立日益消除是志育日益產生的必要條件。人與社會的相互異化愈是嚴重,志育愈無聲息。因為異化的產物是剝削與被剝削,人之社會一面日益成了人之生物一面的工具:生存與佔有。

其著眼點是現在,眼光是看向過去。被統治者處於維持生存的邊緣與境地,不允許有志;而統治者為維持其統治也不允許改變現狀,並使現狀向自身利益最大化發展。所以是物慾的膨脹成為人在社會中發展和實踐的內在動力。

而異化與對立的日益消除意味著個人與社會從對立的境地開始聯結起來並彼此開始握手走在一起。因為個人與社會的相互異化即不利於人之真正的健康全面成長,代之為機械、片面的畸形發展,又不利於社會的發展。

另一方面人之個人與社會的和諧關係,從根本上改變了人與社會的關係並置人與社會雙方發展的新基點上。人之需要與成長發展不僅在形式上是人之要求更在內在是社會的要求;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在形式上不僅是社會的要求,在內在更是人的要求。人與社會攜起手來,相互促進,而這一點上的結合恰是志產生與發展的基礎與條件。

由於志一方面是人之內在要求與目標,是人之自我設定與組織,是人之自我實現,它體現的是人之自身一切力量,另一方面志又是一定社會條件的產物並且是在一定的社會關係條件中進行與實現的,且志實現後開始的是新的人與社會的關係。

所以志雖在形式及實踐者來看是個人的,但從其基礎條件及方式、內容等來看它又是社會的。只有兩者完美結合,志才可能實現。但在異化條件下,這是不可能的,並且在異化條件下,社會不僅是志之障礙並且是以志的否定者出現的。所以在異化社會中,人日益依賴於社會且為社會所規定,所以志只能是少數人頭腦中的產物在陰暗的角落裡維持著。

(2)人類社會未來因素對當今社會作用日益重要且逐步起決定作用的趨勢

由於志是協調現實與未來的紐帶,換句話說志本身就意味著現實中的未來。因此當未來的因素對現實還無關緊要時志還未獲準出現。面向過去的教育與面向現在的教育從根本上都是排斥志的。

面向過去與面向現在的教育從本質上說是從已知到已知,是經驗的傳承與重複運用,因此人之能力主要體現在經驗上,人之自信包括社會自信全是建立在對擁有的已知物的基礎上。這使得從根本上人和社會都是懼怕變化、害怕未知的,雖然形式上似乎人更能接受變化了。

而面向未來的教育從本質上說是從已知到未知的,經驗僅具有有限的作用與意義,人之思維能力及人之德性成為人之能力的主要與核心,人之自信及社會自信是建立在根據自身思維能力及德性(相對應的社會關係)基礎上的由已知對變化與未知的把握與信心,這是人及社會真正自信的開端。

恐懼也在人類歷史的道路上第一次成為次要且日益可有可無。

所以它不僅僅是人對使用與利用工具的信心,更是人對自身的信心,這兩者是有內在區別的。工具理性及工具意識第一次臣服於人及人的目的意識。

為什麼說未來因素在當今及今後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作用日益突出與重要呢?

自人類社會產生後,在漫長的緩慢發展進程中,由於生產力低下,人的實踐範圍較狹窄、人之實踐的程度也較淺。

人的實踐範圍與地球上可供人們實踐的範圍相比較小,因此人之實踐對整個生態環境的作用及影響還較小,至多也只是局部性的。

因此這個階段人類社會完全不需要顧慮它,而儘可能僅依靠自身需要去實踐而無限制地向自然環境索取與佔有,而這種實踐範圍的擴大也僅只是現有工具作用於心的未開墾的土地。

進入資本主義時代,生產的社會化,科技的巨大推進作用,人類社會的實踐打破了以往的封閉狀態,世界各地日益聯繫在一起,且日益緊密。

人類社會實踐的範圍急劇擴大,實踐水平大幅提升,因此人類實踐範圍幾乎遍及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人類實踐的影響也不是之前的小範圍而是對生態環境也現實地產生了。人類作為生態鏈中之一環,以往由於實踐範圍小、影響小,無關生態全局因而可以盲目發展,一路馳騁。

但擴大後的人類實踐不但對整個生態系統產生作用於影響,且其正在日益改變生態系統的協調和平衡。打破了生態平衡,從而使人類社會的實踐日益威脅生態環境進而也日益威脅作為其一部分的人類自身的生存。這樣人類一貫的行為威脅了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這使人類開始了自我理性反思自我,並且開始重新審視與定位自己與環境的關係。

就是由於人之實踐最終又作用於人自身,所以人類不能照過去只面向過去或只面向現在的方式和模式進行實踐了。相反,人必須在實踐前及實踐中就要預知該實踐所產生的可能後果,近期的、長期的,並要預知該不同可能的後果對自身可能造成的作用與影響來衡量當下實踐是否應進行。

這就是人在未實踐時就應先知該實踐對自身造成的可能的直接、間接的影響並以此作為是否實踐的當下的一個標準或要求以確定該實踐是否可進行。

這就使得未來因素第一次成了現實的因素而對現實選擇與實踐產生作用與影響,並且由於地球可供實踐的未實踐範圍日益縮小,與人類已實踐範圍相比所佔比例日益縮小能源危機等全球性問題的出現,也使得以往以個人利益為主的思維模式與發展要求逐步轉化為以人類整體利益為主的思維模式與發展要求。

這種要求需要人類作為一個整體而非散沙而起作用。

由此產生至少以下兩種趨勢:

第一:人類作為整體如何在宇宙、自然環境中定位並與自身所處的環境和諧發展。

第二:作為個人或社會者在身為人類整體一員時如何為自身定位並獲得發展。

在這裡,未來因素就已經產生且開始起作用了。與以往做了再說不同,現在人類社會的實踐更多的是做之前一定要先知該如何做以及為什麼要做和做後會有什麼作用和影響,否則實踐就是盲目的、不自信的、衝動的。

一方面,由於未來圖像已在實踐者腦海中,所以實踐者獲得了信心、勇氣,產生了自信(因這是社會需要他這樣做),另一方面在具體實踐過程中,還會遇到很多無法預知的變數,所以構成實踐進行的巨大挑戰是未知因素。未知因素因而必要成為實踐者首要學會面對與掌握的。

與信心為伴的同時與未知為伍。

這個特點構成實踐者實踐時的雙重挑戰或曰困難。

一是如何在多變的社會中更為深刻全面地把握未來圖景。

一是如何在與社會的多變環境與條件中保持方向向前進。

這兩點也將成為志育的重要內容。

(3)分工與協作縱深發展進行下,協作的重要性益顯

當今社會隨著生產社會化、國際化的推進,國際及社會分工也日益深細化,而與此同時國際及社會分工之間的協作也日益重要且越來越受重視。

從歷史發展的縱向來看,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始以降,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分工更加快速,而分工的細化與擴大又加劇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但是隨著生產社會化趨勢加劇,生產範圍日益擴大且更加廣泛,分工也日益精細化、社會化的趨勢使得越來越精細的分工不得不逐步走向協作。因此在20世紀中後葉,在分工繼續加深的同時,社會協作也空前加強,這使社會及地球越來越像一家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分工愈細,分工越近末端之人範圍越狹窄,並且眼中往往「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並且分工體系日益龐大繁雜,處於分工節上者由於分工需要往往不要求掌握整體情況而僅只需掌握其所處分工職位上所需掌握的就可以了,因其只需他這麼做,其他發揮不了作用。因此分工的不足也日益嚴重,它造就了人們「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人成了「零件」。人們只在按要求工作,而不知其它,人也因此而片面化、工具化,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而生產的社會化則要求協作加強,並且任一分工點不是僅只作為獨立的那一點而存在,它是作為整體中的一個部分而發揮作用。整體就是由彼此發揮作用且相互影響的部分組成且向前進的。所以欲更好的發展,任何一分工點必要走出其所在的狹窄的分工點,而去擁抱整體,否則其就不能恰當地發揮自身作用——尤其是整體所賦予的作用。那樣的話他只是按要求而行,則該分工鏈就是單向的,不具備反饋特點,因而也就無法自我促生育完善,一切交給外在。

與分工相對應的協作日益成為分工的基礎,並且唯有在此基礎上分工才能更進一步進行並獲得良好的發展從而避免其不足。

這裡把協作趨勢稱作綜合的趨勢。綜合是指其整體或系統而言的,分工也即是分化,是指其部分而言的。這裡要用辯證代替機械。

綜合趨勢日益成為分工趨勢的基礎且主導分工就意味著整體需要已現實地成為社會的需要,成為現實中人的需要。這是志育產生的現實條件。

當分工成為主要,綜合只是其附庸時志育還只是幻想,但這種情況是目前資本主義生產的真實寫照:枝葉日益繁茂細密,然根已退隱或不知有根,因此枝葉過於繁茂且比重較大,而根卻過於枯萎且比重日微,這棵表面看起來茁壯之樹正因其茁壯才益彰末大根掘之途。若要拯救,一個方式,就是維持當下根的承受與輸送情況和水平,削減枝葉。但由於枝葉深得人喜愛,且人陶醉在枝葉的繁茂而不自知,削減它是不可能的,也不具備現實條件(人真正的理性意識還未成熟,尚處於未成年狀態);還有一個方式就是保持枝葉的繁茂與發展不變,只不過為使繁茂持續,要花精力和時間固根與養根,以使枝葉與根都在成長。唯有如此根也才能從枝葉的成長中獲得自身的成長而非相反。這方面看志育與哲學很相像,不過哲學主要是認識世界並且往往是對世界的根本性的認識,而志育則是對未來的認識,且更重要的是實踐。

(4)人與物(及人與人)的關係

志育是人自身的自覺,它必要擺脫物對人的奴役與控制,人與物的關係(包括人與人的關係)不再是人與異化物的關係,而是人對創造物的自由的關係。唯有如此人才能現實地成為人自身、成為人的自然、成為人的社會,因而成為社會性的人。據此志育才具備堅實的現實土壤。志育是人對社會性的自身的發現、解放與肯定、繼續。所以志育的產生是與人的解放、人對自身 社會性佔有的實現成正比的,並以此為基礎和前提條件。

只有基本上具備了以上思格特點,志育才有可能出現。

志育從個體方面看是人之自我設定與自我實現,是人之自我回歸;從社會方面看是社會中的人的社會性的自我肯定,是人的自我社會本質的完成過程,且其基礎便是人之社會本質的自我回歸;從人類方面看志育是人類的自我理性的真正復歸,是人類真正實現了的社會性的自然主義——社會本質成了人的自然,因而自然也成了人的社會本質。這種理性是雙向的,它既是實踐者又是審視自身實踐的監督者、審視者,是人之生物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統一,在表現形式上即是辯證法。

相關焦點

  • 何幹強:違憲的「公有制為主導」論及其實質
    如果留心近年來發表在我國某些重要報刊的文章,就可以知道,這並不只是一個人的主張,而是代表著目前一股不可等閒視之的社會思潮。這股思潮的意圖十分明確,就是要修改憲法關於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莊嚴規定,改變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它針對著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生存的根基,足見事關重大。
  • 論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必然性和歷史意義
    這可以從以下五個層面作出分析和批駁: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落實中國共產黨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就確定並一直堅持的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社會主義的「兩步走」戰略構想的具體舉措;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新民主主義革命遺留任務已經完成、國民經濟迅速恢復以及國民經濟成分中社會主義因素顯著增加等改造所需要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和達到的情況下開始的;是應對和解決我國國民經濟中積累和出現的新的矛盾和問題,為實現工業化開闢正確道路的必然要求
  • 教育引導大學生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對大學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教育,讓大學生深刻認識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堅定他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可以說,對大學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教育關係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成敗,關係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可以說是一項既意義重大而又複雜的工程。那麼,怎樣才能增強教育的實效性?
  • 網評| 為什麼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嗎?當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不是別的什麼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堅定而明確的回答。
  • 為什麼不能搞私有化或「純而又純」的公有制
    一是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堅持公有制為主體,決定了經濟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規定了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有利於實現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二是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需要在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在經濟依然落後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擺在首要地位。
  • 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三個重大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徵。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奮鬥目標並自覺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不斷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 關於我國憲法確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由來和發展
    為此,筆者深感作為中國青年的同志們任重而道遠,亟需認真學習和繼承革命前輩開創的奠基之作——即新中國成立以來的1954、1975、1978、1982年四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包括1988、1993、1999、2004年四次「憲法修正案」修正後的1982年憲法)所確立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和主體、全民所有制經濟為主導力量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及其派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源頭上堅定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
  • 從傳統計劃經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從鄧小平同志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命題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我國實現了從傳統社會主義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轉折,這一重大轉折的鮮明標誌就是改革開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
  • ...堅持兩條根本原則,一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主體,一是共同富裕
    在改革中我們始終堅持兩條根本原則,一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主體,一是共同富裕。 1985年9月,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指出:「在改革中我們始終堅持兩條根本原則,一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主體,一是共同富裕。」
  • 常識判斷之政治常識第三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從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出發,必須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第二,發展生產力是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客觀要求。生產力水平落後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只有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的途徑,才能有效地解決好主要矛盾。 第三,發展生產力是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基本條件。
  • 正確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優勢的三個維度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  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有機統一的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現成的教科書。
  • 「三大改造」奠定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制度和經濟基礎
    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選擇、形成和發展是建立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基礎之上的,源自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的歷史實踐和歷史選擇。在我國,用「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革命任務有其歷史必然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時代屬性
    ,這些理論成果,是適應當代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的政治經濟學,不僅有力指導了我國經濟發展實踐,而且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作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既要繼承與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原理,又要根據新的歷史條件、適應新的時代特徵實現創新。
  • 堅守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強調,要堅決守住農業農村改革三條底線,其中第一條是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再次明確這一底線要求,對於我們統籌謀劃、把穩方向、全力攻堅,繼續推進農業農村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土地公有制是我國土地制度的核心,也是我國土地管理法等一系列土地立法的基礎。我國憲法規定,城市土地屬於國家所有。
  • 人民日報人民要論:深刻把握社會主義條件下經濟與政治的辯證法
    由於這個原因,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政治對經濟的影響就比以往一切社會都要大得多、深刻得多。   社會主義發展的自覺性是由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特點決定的。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存在著尖銳的階級對立和階級鬥爭,因此難以形成共同的社會利益和統一的社會意志,社會發展總體上是自發的、盲目的。與資本主義制度不同,社會主義制度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國家是生產資料公有制的人格化代表。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科學的形成及時代價值
    當時,世界經濟、科技快速發展,我國發展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1978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低於印度,只有日本的1∕20,美國的1∕30。科技發展水平落後於發達國家40年左右。面對嚴峻的國內外形勢,1978年底,我們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
  • 深化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研究(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研究推進相關重要經濟制度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配套銜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充分發揮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巨大優勢,內在要求相關重要制度與之配套銜接。
  •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所有制優勢
    編者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生長於中國社會土壤,形成於革命、建設、改革長期實踐,是植根中華歷史文化傳統、吸收借鑑人類制度文明有益成果豐富起來的,不僅保障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蹟,也為多元文明共生並進的人類社會發展增添更多色調、
  • 《源遠流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源頭在於何處?》
    然而,在海外學術界,包括一些傳統馬克思主義者、新馬克思主義者以及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學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一直有懷疑和非議。這些懷疑和非議之所以能夠在國際上形成影響力,並受到國內學界的普遍關注,歸根結底,是因為國內理論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的關係缺乏清晰的學術解讀。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在政治制度方面,我國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在經濟制度方面,我國建立了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些基本制度為進一步探索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