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科學的形成及時代價值

2020-12-15 人民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實現途徑、行動指南、根本保障的內在聯繫上,特就特在這三者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上。如果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位一體構成」意義上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智慧主要體現在:道路的選擇、理論的定位、制度的設計上。需要從領導道路、理論、制度等方面展開和具體化分析。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科學理論產生的政治背景

領導活動的產生與發展與人類社會產生與發展幾乎是同步的。隨著領導活動的產生和發展,反映人類領導活動經驗和規律的領導思想和領導理論也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領導的歷史,就是人性認識和發展的歷史。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所有的領導理論都是以人性的假設作為邏輯起點和思想歸宿的。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也積澱了豐富的以「霸道」、「王道」為主的人性假設的領導思想和領導模式。而現代領導理論的研究,則是從19世紀中後期開始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理論有著完整的科學體系,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科學理論是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應用而生的,現在隨著中國進一步全面深化的改革開放將會催生著領導科學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沒有當時毛澤東在「大革命失敗後放棄進攻大城市長沙」的戰略領導智慧,就沒有到羅霄山脈的中段井岡山去建立革命根據地的革命行動方案;同樣,沒有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的英明決策,就走不出中國獨特的革命勝利道路。新中國成立後的近30年,中國究竟為什麼還沒有擺脫貧困?鄧小平就說,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問題,我們並沒有完全搞清楚。鄧小平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是因為:第一,多年來,在我們的社會主義觀念中嚴重存在著把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教條化的傾向;第二,我們把蘇聯模式神聖化,照抄照搬前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方法及其相應的社會主義觀念;第三,把蘇聯模式的發展戰略和體制的種種弊端當作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附加在社會主義上。歷史的原因和實踐經驗的欠缺,再加上認識的不足,使我們過去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解是建立在平均主義、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等靜態的概念上,沒有從中國當時的國情實際出發去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因此,鄧小平說過去我們沒有完全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並不是說我們新中國成立以來搞的是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這是對傳統的社會主義的反思。

我們黨之所以在20世紀70年代末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選擇,絕非偶然,主要取決於以下三點:一是源於對「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最集中的一個問題是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我們黨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的思想路線,為實行改革開放奠定了認識基礎。二是源於對中國發展落後的深刻反思。十年內亂造成了災難性後果,國民經濟頻臨崩潰邊緣,人民群眾生活依然貧困。窮則思變,實行改革開放是加快國家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唯一出路。三是源於對國際形勢的深刻反思。當時,世界經濟、科技快速發展,我國發展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1978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低於印度,只有日本的1∕20,美國的1∕30。科技發展水平落後於發達國家40年左右。面對嚴峻的國內外形勢,1978年底,我們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從那時以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史詩,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吸取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果斷決定工作重點轉移,實行改革開放,明確提出必須搞清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正因為尖銳地提出了這個問題,才有了鄧小平同志對這些重大問題開創性的科學回答,才有了改革開放的偉大革命,才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共性,又體現了區別於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特色』。也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於科學社會主義既不丟老祖宗,又別開生面;不是僵化教條地『照著講』,也不是另起爐灶地『另外講』,更不是改旗易幟地『反著講』,而是繼承發展地『接著講』、『 接著幹』,是沿著科學社會主義方向繼續開拓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科學理論的形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孕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科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科學的產生,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科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相伴相隨、相輔相成的,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產生與發展。

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和方位上,回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開創和推進,充滿著新時期黨的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理論和領導智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科學理論是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完善、豐富和發展的。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科學理論?是當前和今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研究工程中的一個重大課題,需要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展一些全方位多層次地研究探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實現途徑、行動指南、根本保障的內在聯繫上,特就特在這三者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上。如果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位一體構成」的意義上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智慧主要體現在:道路的選擇、理論的定位、制度的設計上。如果把「道路的選擇、理論的定位、制度的設計」領導方略進一步展開和具體化,又集中體現在以下方面:

—— 改革開放的領導理論

—— 「一國兩制」的領導理論

——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領導理論

—— 「輕徭薄賦」的領導理論

—— 「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相結合」的領導理論

—— 「兩個一百年」的領導理論

—— 「形成制度體系」的領導理論

—— 「高壓反腐」的領導理論

—— 「深化群眾路線教育」的領導理論

—— 「踐行核心價值觀」的領導理論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科學理論形成的時代價值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表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辦好黨的事情,關鍵在黨的領導。以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領導理論中國化的展開和具體化。這一領導理論,科學地回答了當代領導理論與實踐的新課題,深刻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理論與實踐創新的時代特徵和價值。

1、領導道路的價值性: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歷史文化從未間斷、一直延續至今的國家。在50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曾經長時期走在世界前列,對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僅以科技來說,根據英國科技史家李約瑟的統計,明朝以前世界上主要的發明創造和重大科技成就中,有一半以上源於中國。

然而,在進入17世紀、18世紀後,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崛起,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在世界工業革命如火如荼、人類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的時期,中國的封建統治者卻沒有睜眼看世界,夜郎自大,喪失了與世界同進步的歷史機遇,變成落伍者。據國外學者測算,從1750年到190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從佔世界份額的32%降至6%,從世界上最領先的國家之一淪為積貧積弱的國家,而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義大利五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則從只有中國的一半多,躍升至世界份額的54.5%,中西方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逆轉。

落後就要挨打。在西方殖民主義的侵略下,中國經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和苦難,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臨著極其深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這100多年時間,是中華民族最動蕩、最屈辱的歷史時期,是中國人民最悲慘、最痛苦的歷史時期。為了改變中華民族的命運,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志士進行了千辛萬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撓的鬥爭。從林則徐、魏源的「睜眼看世界」到「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從太平天國起義到義和團運動,從戊戌維新運動到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這些探索和鬥爭每一次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的發展進步,但一次又一次難以避免失敗的命運。

敢問路在何方?真正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帶上實現民族復興的人間正道的,是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想武器的中國共產黨人。革命時期,黨探索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正確道路,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創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黨提出要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鑑戒,獨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儘管探索艱辛坎坷,但取得的經驗教訓是極其寶貴的,為我們繼續探索新路打下了重要基礎。

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1982年,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上發出響亮號召:「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命題。從那時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給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人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45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60多億元,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競爭力空前提高。這些「中國奇蹟」的出現,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堅持並不斷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是經過長期實踐檢驗的。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來源於實踐、來源於人民、來源於真理。因此,要在深入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性和真理性的基礎上,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2、領導主題的價值性: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和平、發展、合作」的時代主題

孫中山先生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正確處理中國和世界的關係,是事關黨的事業成敗的重大問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社會主義中國的成立,改革開放的實行,都是順應世界發展大趨勢的結果。改革開放是怎麼搞起來的?很關鍵的一條是我們黨正確判斷世界大勢,確立了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認識,才有了黨和國家工作中心的轉移,才有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的開啟。

我們黨清醒地認為,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心,要努力把經濟這塊蛋糕做大做好;和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要努力把做大的蛋糕切割公平公正;合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離開科學領導的理論,肯定是盲目的實踐,而盲目的實踐,總是要使和平與發展付出代價。

在當今世界深刻複雜變化、中國同世界的聯繫和互動空前緊密的情況下,更要密切關注國際形勢發展變化,把握世界大勢,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在時代前進潮流中把握主動、贏得發展。

3、領導政治的價值性:全面反映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歷來是一個政黨維持政權的社會基礎,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興亡的根本因素。《明史》中的《海瑞列傳》也指出:「人心者,國家之命脈也。」縱觀世界上這些大黨老黨先後喪失政權的歷史悲劇,其中一個核心的問題是政黨逐漸地喪失了民心,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作風建設出了問題,導致人心向背。一個政黨、一個政權,一旦人心向背,不能贏得最廣大群眾的支持,就必然垮臺。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決定歷史結局的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的撰寫者。馬克思主義政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把為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的生命根基和價值追求。

中國共產黨90多年來執政的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我們黨所進行的一切奮鬥,歸根到底都是為了人民群眾。歷史和人民之所以選擇中國共產黨而不是其他什麼政治力量,就在於中國共產黨能夠緊緊依靠最廣大人民群眾,擁有了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力量。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群眾路線是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密切聯繫群眾是我黨的三大法寶之一,既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和最大政治優勢,也是黨在當前和今後執政面臨的最大危險。我們黨之所以從小到大、由弱變強,關鍵就在於贏得了民心。

群眾工作是領導幹部一刻都不能丟掉的看家本領,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一刻都不能離開的生命線。做好群眾工作是我們黨的政治優勢和優良傳統,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人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體現。我們黨在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指導下,在長期的革命鬥爭和建設發展實踐中,逐步確立了群眾路線這一實現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根本工作路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工作時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凡是涉及群眾的切實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再小也要盡全力去。切實幫助群眾尤其是困難群體解決實際困難,努力使人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人民是一個政治概念,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不僅是一種政治立場、政治要求,也是一個以實現維護發展人民根本利益為內容的具體過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深深紮根於人民偉大實踐之中。在今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徵程上,只要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緊緊依靠人民,就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4、領導規律的價值性:遵循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內在本質

目前,全世界共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只有20幾個國家由於種種原因不允許政黨存在。世界各國儘管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不同,但絕大多數國家的政治運作都是通過政黨來實施的,政黨政治成為現代政治的普遍形式。政黨執政有哪些本質要求,應該按照什麼法則來運用公共權力,是我們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具有長期執政歷史的無產階級政黨。它的執政歷史包括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局部執政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全面執政。與國際上其他無產階級執政黨比較,它的執政歷史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共產黨執政的規律,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相互聯繫,辯證統一。相對於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這一社會歷史發展過程的一般規律,無論是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還是共產黨的執政規律,都是特殊規律。這就決定了認識共產黨執政的規律不僅要聯繫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研究,而且要聯繫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研究。因此,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不僅有助於我們深化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而且有助於深化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認識。

在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不但是黨自身的要求,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要求。中國近現代發展的全部歷史已經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社會主義的中國,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黨是執政黨,同時又是全國人民的領導核心。它不僅要領導國家政權,而且要領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和黨的建設。因此,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如何執政的問題,實際上就是科學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回答和解決好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或者說如何回答和解決好什麼是中國夢、怎樣實現中國夢的問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歷史比較中作出的最佳選擇。

與有著幾百年歷史的資本主義相比較,社會主義,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人類歷史發展中是一個新生事物,它的發展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和波折,是預料中的、不可避免的。鄧小平同志在強調要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同時,對以往社會主義建設沒有取得理想成就的深層原因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指出,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但是,「馬克思主義必須是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是對中國,也是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又一個科學結論。

新世紀的新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在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徵程上,勇於實踐,敢於創新,用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人民利益的不斷滿足,證明了有一個科學結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實現中國繁榮富強和中國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確道路。只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5、領導改革創新精神的價值性:體現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品質

我們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確立為黨的根本指導思想。9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從時代條件和我國實際出發,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始終保持蓬勃的生機和旺盛的活力。

20世紀70年代末,我們黨在對「文化大革命」進行深刻反思、對中國發展落後進行深刻反思、對國際形勢進行深刻反思的基礎上,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孕育了新時期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生成了黨的改革創新的偉大精神,充分體現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品質。理論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歷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給黨和國家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給事業前進增添了強大動力。

30多年來,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之所以發生如此深刻的變化,我國能在國際社會贏得舉足輕重的地位,靠得就是改革開放的創新精神。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黨和國家保持生機活力的關鍵,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我們黨最鮮明的旗幟,也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最鮮明的品格。沒有改革開放,我們就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大好局面。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我們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永遠在奮力前行的路上。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改革如何在關鍵領域實現新的突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戰略總部署、戰略總動員,勾畫出了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總方向和時間表、路線圖。尤其提出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重大命題,給政府的行政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和考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我們都要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決不能有絲毫動搖」 ,「全黨要堅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辦法推進改革」。

現在世界各國都在加快推進變革,特別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在這樣的形勢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弘揚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要在加強宏觀思考和頂層設計上下功夫,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不斷把改革引向深入、推向高潮。

(作者系甘肅行政學院領導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相關焦點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內涵和形成依據」學術...
    她表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內涵和形成依據」學術研討會,旨在深入研究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對於在新時代全面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她希望,通過各位專家的深入研討和思想交流,一定能夠取得更多的、高水平的理論成果,為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發展好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這一宏偉目標作出積極的貢獻。
  •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徵
    原標題: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徵 □肖貴清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95年的光輝歷程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不斷總結經驗,與時俱進,奪取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 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
    70多年的艱辛探索發展來的,它體現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科學真理和歷史邏輯;從改革開放發展史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領導人民通過40多年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而來的,它雄辯地證明了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時代真理和未來趨向。
  •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要義
    、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把人民軍隊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明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提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突出政治建設在黨的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創新發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不斷變化的歷史條件中的具體運用,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成就的凝結,是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鬥取得的建設成就和理論思考的產物。
  •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地位
    因為毛澤東曾明確說過:「中國人民一貫地把中國革命看作是偉大的十月革命的繼續。」 三是四次「飛躍論」。就是在三次「飛躍」基礎上再加一次飛躍,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展。我國學界對第四次「飛躍」也有不同看法。
  •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原標題: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開拓、發展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是領導者、開創者和建構者,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歷史方位的三重維度
    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毫不動搖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最前列,始終當好全國人民的主心骨。  科學社會主義與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出場  100年前,俄國十月革命使科學社會主義由理論變為現實,探索形成人類建設社會主義的第一個實踐形態。
  • 新中國崢嶸歲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
    新中國崢嶸歲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 2019年11月21日 21:14:00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1月21日電(齊聲)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批准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宣布: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範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
  • 樹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制度體系的裡程碑
    《決定》全面總結黨領導人民在我國國家制度建設和國家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積累的經驗、形成的原則,從政治上、全局上、戰略上系統回答了「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問題,為佔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東方大國,在新時代堅持和完善國家制度、開闢國家治理新境界規劃了奮鬥藍圖、制定了行動方案,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對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時代回應與理論功能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然是改革開放實踐的時代產物,從繼承的角度看,它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共同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創新的角度看,它以回應和解決新情況新問題的思想理論標誌著階段性的超越。  眾所周知,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經歷了28年,這段歷史時期由一個個階段組成。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創新實踐的科學總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創新實踐的科學總結——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部副主任金民卿談胡錦濤總書記「七一」講話精神    新華社北京7月10日電(記者 劉奕湛)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價值、要素和構成體系
    [摘 要]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是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重要方式,作為人民民主重要形式和制度的協商民主深深植根於中國政治制度、社會和文化的土壤中。在新的歷史方位下,要堅持「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推動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形成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體系、歷史地位和世界意義
    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體系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一個主題鮮明、內容豐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的科學體系,主要由「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兩部分構成。「八個明確」側重從理論層面闡明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時代課題,「十四個堅持」側重從實踐層面回答了「新時代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時代課題。
  • 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本質...
    這一重大科學論斷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寶貴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輝煌歷史的理論結晶。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統攬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加強黨的領導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
  • 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源」和「根」
    因為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對此都有清晰的表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這就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當前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結晶:它在本質層次上,就是科學社會主義,而不是別的什麼主義;在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怎樣創造性地付諸實踐的層次上,則根據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 習近平: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明確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是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把人民軍隊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明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提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突出政治建設在黨的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 把「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載入憲法的...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間內在的統一性,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際相結合形成的理論創新成果。把這一理論創新成果充實進憲法規定的國家根本制度之中,對於我們更加理性地認識和把握黨的領導的重大意義,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指導作用。
  • 新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歷史方位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涵著中華優秀文明歷史邏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現代文明發展邏輯,是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不斷探索形成的,是被實踐證明成功的。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新的歷史定位的思想旗幟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是一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黨肩負著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重任。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提出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立法目標,到黨的十六大以來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方略,開創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新局面,法律體系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而是彰顯著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等幾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韜略,凝聚著幾代立法工作者的智慧,寄託著幾代中國人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