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的應變計劃

2020-12-17 虎嗅APP

1999年,星巴克的創始人Howard Schultz決定進入中國時,曾做好了連虧5年的準備,結果卻在一個沒有競爭的市場中享受了20年的快樂時光,直到最近財報預警中國同店營收增速可能「持平」時,星巴克才發現是時候制定一個應變計劃了。


內憂外患漸成氣候


星巴克在中美兩個市場的處境相似,隨著消費理念成熟,以及獨立咖啡館的崛起,星巴克當年依靠花式咖啡積累的美譽度和附加值不再是壁壘,品牌剝離了輕奢調性,開始回歸大眾消費的本質:規模和利潤。


從這個角度來說,準備關閉150家門店的美國本土市場並不讓星巴克擔心,因為這是一個口味早就多元化的成熟市場。星巴克的連鎖優勢很難動搖,只要關閉賠錢的門店,就可以提升單店盈利,這是一種典型的溫和競爭。


中國市場的變化要激烈的多,星巴克把現磨理念帶到還處在速溶咖啡時代的中國,目的就是先期教育市場、樹立品牌,以便在中國人買得起汽車和房子的時候,躺著也能收割紅利,它當然不可能容忍網際網路咖啡下山摘桃。


現階段的星巴克不怕競爭,卻有三件煩心事。


三件煩心事


首先,星巴克的品類擴張一直不太順利。


此前收購的茶飲品牌Teavana和Tazo陸續關店賣出,但茶飲仍是星巴克的重點目標,只不過放棄了獨立門店的形式而已。Teavana如同星冰樂一樣進了超市等線下零售渠道,之所以如此執著,是因為星巴克看到了完全依賴現磨咖啡的局限性。


現磨咖啡是典型的等客上門生意,它的銷量受限於入店客流,對於在外賣上猶豫不決的星巴克尤其如此,這極大限制了星巴克響應更多消費場景的能力。舉例來說,以前星巴克滿足饑渴的逛街人群,主要是依賴星冰樂,但最近CEO在美國的股東大會上也承認後者的銷量已經比2015年下降了3%,說明單純的口感刺激型產品(同類的還有可樂)已不能完全滿足年輕消費者越來越強烈的健康訴求。星巴克在Teavana和Tazo受挫之後仍然加強對茶飲的投資只是反映了這種擔憂。


2016年,星巴克也推出過名為Espresso Cloud IPA的酒精飲料,濃縮咖啡搭配精釀啤酒算是大膽的新嘗試,在最近新張的面積高達1000平米的北京坊旗艦店,星巴克特意給精釀留出一層位置,就是想讓黑圍裙和死忠有機會一起玩酒精+咖啡的調製遊戲。


同時,星巴克也意識到在咖啡成為大眾消費之後,便利性的重要意義。


所以,星巴克在中國這樣的高成長型市場,選擇加速擴張,計劃2022年將門店數量從現有的3400多家提升到6000家,這意味著每15小時就開出一家新店。


這麼做的結果當然是四面樹敵。凱度消費者指數顯示,中國25個主要城市中,15~45歲人群年均購買14.3杯飲品,均價15.3元,市場空間在978億元的規模,這還沒有計入糕點等高利潤副品類的收入。激烈競爭已經導致了2015年以來的關店潮,去年上半年關店數超過開店數的28%,咖啡館整體是負增長,但大品牌卻有44%的增長。這說明是一個頭部生態,已經呈現出明顯的馬太效應。


在北京、上海這樣的老牌一線城市,每千人的飲品店數量已經達到0.236到0.454,進一步提升便利性成為競爭的唯一指標。在不考慮外賣的前提下,沒有任何一種飲品好喝到讓人在30度高溫中多走200米。


然而,這樣的速度擴張並不是星巴克所熟悉的競爭。


美國房地產評估公司Zillow估計,在過去17年間,距離星巴克400米內的房價上漲了96%,同期整體漲幅只有65%,星巴克將擁有130家以上門店的城市稱為三星城市,上海、北京、杭州、蘇州、廣州、深圳名列其中,媲美洛杉磯、紐約、東京和倫敦。


這會給星巴克帶來多大的成本壓力可想而知,所以星巴克的門店定位必然從高端(第三空間概念)轉向更高端(旗艦店、烘焙工坊),而不是像中國網際網路咖啡那樣會對門店進行功能細分,以少量精品店帶動大量外賣店。


所謂的星巴克速度就此失去了意義。今年首季度,星巴克開出188家新店,提速到每12小時1家,但瑞幸咖啡3個月開出了525家店面,平均4小時1家。


應變計劃


星巴克的應變計劃看上去是一個完整戰略,核心其實只有一點:不以犧牲利潤為代價,重拾快速增長,星巴克肉眼可見的所有玩法都是為這個宗旨服務的。


1. 在沙灘上猛蓋亭臺樓閣


星巴克進入中國較早,品牌定位高端,一直追求凡勃倫效應,提速的星巴克不想淡化這一調性,或者你可以理解為,星巴克不想因為競爭而失掉原有的利潤。


解決的辦法是不斷開出高端店面。上海烘焙工坊和北京坊旗艦店只是投石問路,星巴克試圖用恢宏的建築塑造出朝聖般的用戶歸屬感,在LOFT性冷淡工業風裡塞進了有點違和的本土元素,渾身散發著高大上的同時又想入鄉隨俗地接地氣。


在普通的臨街門店中,星巴克設置了1000多個手衝吧檯,用手衝,冷萃、燒瓶營造特有的儀式感,試圖在單純的硬體競爭之外拉開與網際網路咖啡的品牌差異。


然而觀察星巴克的價格表,幾十個品類中只有一款新鮮調製咖啡價位在20元以下,大杯的主要產品全部集中在30元以上區間,高端化的結果顯然是放棄了一般的大眾化消費群體,而後者原本應該是星巴克回歸規模化的基礎。


星巴克這麼做就是想簡化一下手裡的友商名單。


幾乎所有網紅飲品店都拿星巴克說事,那些調門最高的選手,能夠讓粉絲在炎炎夏日中排隊1個小時,這超出了所有生活常識和經濟規律能夠解釋的範疇。在星巴克眼裡,這種對手在網上很可怕,現實中不值一哂。


超市、便利店咖啡或者麥咖啡,在用戶到達率和時效性上確實有優勢,但這是用賣豆漿的方式賣咖啡,雙方既不在一個次元,也不是星巴克屬意的市場。


網際網路咖啡中玩法很多,等而下之的居然有拼多多式玩法,連咖啡小程序1元拼美式、5元拼拿鐵和10元拼防彈,這種白菜價的定位簡直是自我拉黑。


星巴克還算忌憚的應該是瑞幸咖啡類型的友商,品類和格調盯住星巴克,保持硬性水準,價格略微跳開一個區間,既對星巴克現有客群保持吸引力,又用買2送1,買5贈5搶攻新客,星巴克現有的價格體系很難應對這種競爭。


從利潤的角度來說,星巴克或許並不在意流失一些15~25元區間的基礎客群,甚至覺得高端化的利潤足以彌補,但在咖啡迅速成為大眾消費的時候,轉而迎合追求體驗的高端用戶,也只能說是星巴克權衡兩害取其輕。


2. 用單體店做場景細分,用新品打開低效時段。


與奶茶、果汁、酸奶比較,咖啡消費存在時段上的局限性,根據測算,以寫字樓為目標的單店,全天有3個高效時段,分別是8時到9時30分;11時30分到13時;15時到16時,合計8小時左右;商圈門店,在工作日只有11時30分到13時30分和18時到20時兩個高效時段共4小時,雙休日可延長1倍左右。


但寫字樓門店由於集納了重度消費人群,每小時的銷售強度要超過商圈型門店3倍以上,這也是瑞幸咖啡與星巴克極力爭奪的市場,所以星巴克推高營收除了轉向高端,還特別堅持品類擴張,刻意模糊自己與飲品店的區別,意圖用全時段、更豐富的高價SKU覆蓋成本,打通更多的消費人群。


具體辦法有兩個:


  • 押寶即飲咖啡,原有的產品比如焦糖星冰樂口感不錯,但熱量高達410卡,等同於一個麥當勞巨無霸。所以在年輕人中逐漸遇冷,星巴克代之以全新的星倍醇系列,4個產品分別是適量加奶的經典濃鬱咖啡、不含奶的經典美式、可可味的黑醇摩卡和焦香瑪奇朵味,這些產品還將利用康師傅的渠道覆蓋12.5萬個分銷點,星巴克寄望用這些新品擺脫現磨咖啡對到店客流的依賴。


  • 加速提供高價新品,星巴克的新品有兩類,一是傳統的應季+節日營銷,比如年初的桃花滿滿風味抹茶拿鐵、核桃曲奇風味拿鐵、幸運白巧克力風味摩卡,情人節的遇見你草莓風味拿鐵,和你在一起草莓風果抹茶拿鐵,春季的巴旦木奶濃醇瑪奇朵、大溪地香草風味瑪奇朵以及三八節的女神特飲等等,完全是原有產品的改頭換面。


真正的新研發產品都是投放到甄選及以上店面中,比如今年春天推出的冷萃浮樂朵、氣致冷萃浮樂朵、阿馥奇朵、麥芽雪冷萃等,再把去年的冷萃冰咖啡和輕甜香草風味奶油冰冷萃咖啡下放到普通臨街店面出售,允許用券購買。


這種策略概括起來就是把高價的新產品賣給願意埋單的重度用戶,再把過季的產品賣給新客戶。星巴克通過開設旗艦店和烘焙工坊店,誘導具有消費潛力的老用戶轉向高端,這樣就能讓臨街店面有足夠的伸縮空間與網際網路咖啡競爭。


在甄選店、旗艦店和工坊店中,星巴克為高利潤副品留足了位置,上海工坊就是由義大利高端烘焙品牌Princi獨家供應,北京坊旗艦店則在第3層專門為特調、啤酒和葡萄酒留出位置,指望以此突破對高效時段的依賴,這是星巴克的算計,但站在用戶的角度考慮,一個球迷會不會在星巴克狂飲啤酒,與同伴咆哮世界盃?


星巴克曾經曬過一組數據:中國區的營業利潤率為32%;美洲區為21.1%;歐洲、中東及非洲地區僅為1.9%。在這種情況下,星巴克繼續堅持高端路線,決意「覆蓋中國所有4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並且希望「第一年收回前期投入成本」,真的是需要中國消費者完全敞開錢包了。


「星巴克賣的不是咖啡」這句話現在有了更接近實際的內涵,讓用戶甘願為了咖啡之外的東西埋單,其實一直就是星巴克的應變計劃。

相關焦點

  • 內憂外患的星巴克,制定了一份應變計劃
    1999年星巴克的創始人Howard Schultz決定進入中國時,曾經做好了連虧5年的準備,結果卻在一個沒有競爭的市場中享受了20年的快樂時光,直到最近財報預警中國同店營收增速可能「持平」時,星巴克才發現是時候制定一個應變計劃了。內憂外患漸成氣。
  • 星巴克向全球加盟店授權移動及忠誠度計劃技術
    據外媒報導, 星巴克近日決定向來自全球各地的加盟店授權其移動和忠誠度計劃技術,這意味著這些商家可以讓其消費者訪問星巴克的移動應用。 據悉,這家咖啡連鎖店將通過這種方式在餐飲科技公司Brightloom那裡獲得股份以及董事會的一個席位。
  • 全球看武漢|看看香港最新的新型傳染病預備及應變計劃
    香港食物與衛生局、衛生署與衛生防護中心於2020年1月發布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對公共衛生有重要性的新型傳染病預備及應變計劃》。1月25日,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布,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已提升防疫應變計劃到最高的緊急級別。相信該應變計劃對當下各級政府採取措施應對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亦有啟發。
  • 星巴克計劃裁員 對組織結構進行「重大調整」
    來源:金融界網站金融界美股訊 北京時間9月25日消息,試圖扭轉銷售停滯局面、重燃投資者興趣的咖啡連鎖企業星巴克,正計劃進行包括裁員在內的機構重組,而且將從高層開始。截至2017年10月1日,星巴克在美國的支持設施、門店發展以及烘焙、生產、倉儲和分銷業務僱傭了約10,000名員工。星巴克發言人對彭博表示,這些變化將導致數量不定的裁員,包括公司各部門之間的一些員工調動。
  • 星巴克推」夥伴回家「計劃 加速在華二三線城市擴張
    在中國,這家快速擴張的公司目前擁有1200家門店和近2萬名「夥伴」,而三年前,星巴克在中國的門店僅450家,按照這樣的勢頭下去,中國今年底便會成為星巴克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  星巴克目前正在中國推行一項名為「夥伴回家」計劃——那些希望更近距離照顧家人的「夥伴」們,開始有機會在離家最近的某個城市擔任新開門店的店長,而這個充滿人情味的計劃,又與星巴克在中國二三線城市的擴張有機結合。
  • 星巴克門店翻倍計劃面臨諸多挑戰 發展前景待觀察
    上周星巴克公布了中國區新的高層任命以及未來五年在華擴張計劃。按照計劃,星巴克2021年中國內地門店將達到5000家,比目前2300家門店翻了一倍。
  • 星巴克「夥伴回家計劃」讓夥伴將咖啡文化帶回家鄉廣元
    10月28日,位於廣元市利州區劍門路廣元萬達廣場1號門的星巴克開門迎客,不少星粉和顧客聞訊趕來,早早就在店門口排起了長隊,期待在第一時間喝上專屬的那一杯。推門而入,溫暖的咖啡香襲來,伴隨著悠揚的音樂,讓人身心放鬆。
  • 星巴克公布未來十年計劃
    央視財經(記者 趙夢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當地時間9日,在兩年一度的投資者大會上,星巴克宣布,在2030財年前,計劃再開約2.2萬家咖啡店,將其門店數量從目前的近3.3萬家增至5.5萬家,在全球範圍內實現6%的淨新店增長率,而美國的新店增長率約為3%
  • 星巴克在中國試點無座門店 佔明年600家開店計劃的10%
    星巴克執行長Kevin Johnson表示,疫情結束顧客將湧回咖啡館,公司將在主要城市建設更多的無座步行取餐門店,此類門店訂單將主要是線上訂單並提前付費。 此前星巴克在美國有較多開車取餐門店,公司也因此根據消費習慣的變化而改用新的商店形式。
  • 星巴克中國開通「在線點,到店取」服務,計劃推廣至全國
    新京報訊(記者 王子揚)5月22日,新京報記者從星巴克了解到,星巴克中國「在線點,到店取」服務「啡快Starbucks Now」(簡稱「啡快」)在北京、上海的代表性商圈門店率先上線,這一星巴克會員專屬服務將於月底覆蓋京滬300家門店,並計劃逐步推廣至全國。
  • 星巴克的職場手冊
    星巴克有一個特別的豆股計劃,它從1991年(中國內地是1999年)開始為員工提供一定比例和份額的公司股票折價購買機會,即便你是兼職員工,在滿足了最低工時要求的條件下也同樣能夠享受,此外還有為每周工作超過20小時的員工提供的衛生、扶助方案及傷殘保險等額外福利措施……這些優於行業平均水平的員工激勵政策也在全球範圍內被看做是星巴克在職場上競爭力的重要表現。
  • 星巴克推出星巴克@茶 進軍中國茶飲市場
    從現在開始,星巴克和咖啡店之間將不再劃上等號。昨日,這家全球性的咖啡零售商在深圳宣布,正式在中國推出星巴克@茶。包括中式茶和異域茶在內共九款茶品的上市,標誌著星巴克對中國龐大茶飲品市場的全面進軍。  九款星巴克茶飲品包括三款首次在中國亮相的原葉中式茶:白牡丹茶、碧螺春茶和東方美人烏龍茶,以及四款原葉異域茶和兩款手工特製茶飲。
  • 雀巢收購後,星巴克會變成比Nespresso更大的咖啡品牌嗎?
    星巴克和Nespresso雀巢此前曾大手筆拿下了部分星巴克業務,例如在咖啡店外售賣星巴克咖啡豆、咖啡膠囊等。那這盤生意現在做得怎麼樣呢?「首先,我們對這筆收購非常滿意。Roger稱,「今年星巴克產品正以兩位數的速度強勁增長。」那麼,隨著星巴克產品的擴張,它未來會成為?對此,Roger則回應稱:「我們沒給星巴克設定要在銷售上超越濃遇咖啡的目標,我認為這兩個品牌是互補的,是幫助和支持各自發展的。
  • 星巴克的員工為何挖不走?深度剖析星巴克的「夥伴文化」
    1991 年,星巴克創始人舒爾茨決定,要給星巴克的員工發股票,把所有人變成「合伙人」。星巴克把這個項目稱作「咖啡豆股票」。從那時開始,星巴克取消了「員工」的稱呼,只有「夥伴」。 當然,星巴克的「合伙人計劃」並不僅僅是「咖啡豆股票」。
  • 如果你在星巴克遇到這個顏色的圍裙,那趕緊點一杯咖啡吧
    在後面的徵程還有很長,比如每年一度的星巴剋星級咖啡師大賽。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連鎖咖啡品牌,星巴克在中國已經有了 4 萬多名咖啡師,在這麼多名咖啡師中,有一個榮譽每年僅有一個名額,也被認為是星巴克咖啡師的最高榮譽,那就是咖啡公使。
  • 「高嶺之花」星巴克
    2017年11月,星巴克與阿里巴巴開始了外賣合作的商討,直到2018年8月,星巴克第三季度財報公布了其進入中國9年以來的第一次利潤下滑。也正是在2018年8月,星巴克與阿里正式達成合作,宣布將打通會員體系。
  • 星巴克復盤與現狀分析
    星巴克是全美最早給全體員工提供醫療保險的公司之一,1988年,星巴克開始向所有全職和兼職員工提供完備的醫療健康保險。1991年,星巴克推出咖啡豆激勵計劃,成為美國第一家向包括兼職員工在內的全體員工提供股份計劃的私有制企業,包括每周兼職工作20小時以上的員工,都有機會持有星巴克的咖啡豆股票(Bean Stock),並享受一系列的薪酬福利項目。
  • 星巴克的員工為何挖不走?
    1991 年,星巴克創始人舒爾茨決定,要給星巴克的員工發股票,把所有人變成「合伙人」。星巴克把這個項目稱作「咖啡豆股票」。從那時開始,星巴克取消了「員工」的稱呼,只有「夥伴」。當然,星巴克的「合伙人計劃」並不僅僅是「咖啡豆股票」。事實上,星巴克有3種不同層次的股權激勵方式,使每個員工都有機會持股,成為公司的「合伙人」。1. 股票投資計劃(S.I.P.)
  • 星巴克的「黑圍裙」攻略
    麥當勞於2010年初在中國開設第一家麥咖啡店,計劃到2012年年底讓門店數超過470家,而這個數字星巴克中國用了11年才達到。  2012年12月的投資者大會上,星巴克宣布要在不景氣的時候逆勢擴張。其擴張最迅速的仍是中國,預計2014年將超越加拿大成為其第二大市場,2015年門店數要達到1500家。競爭對手搶佔的不只是市場份額。
  • 探秘星巴克發展史,咖啡帝國還能興盛多久?(上)
    星巴克咖啡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71年。英文老師塞伍·西吉爾、歷史老師傑瑞·鮑德溫和作家戈登·鮑克在1971年每人投資1350美元,並從銀行借了5000美元,在西雅圖旅遊景點--派克廣場開設了一家名為星巴克的銷售咖啡豆、茶和香料的商店。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星巴克公司在西雅圖地區有四家星巴克咖啡店,每年都有盈利。